太 原 道 >> 万荣笑话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七十二争”——万荣精神的赞歌      


         ——谝谝万荣笑话并请教王雪樵先生

  “七十二争”笑话,不仅闻名三晋大地,且在豫陕甘及京津等地也广泛流传。它以一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而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很多人在传播讲述,很多人在搜集整理,很多人在研究探讨。与此同时,却有些人只偏爱了“万荣争”那些贬意的甚至是低俗的部分,未能全面深刻地识透这块民间文化的瑰宝。本人并非专家学者,只想随便偏偏“万荣争”,顺便请教王雪樵先生。

  憎乎?争乎?

  万荣“zeng ” 到底该用哪一个字?憎乎?争乎?我看还是先从万荣精神说起吧。一切文化艺术均来源于生活,不同地域的生活陶冶了不同精神的人,不同精神的人创造了不同特色的文化艺术。万荣笑话无疑是具有万荣精神的万荣人创造的。那么,什么是万荣精神呢?

  万荣人薛宣,明朝大理寺少卿,敢于和太监王振抗争。万荣人王勃,14岁即席挥笔,写成千古流传的《滕王阁序》。万荣人张仪,游说于六国,一生与天下舌士争辩。万荣人薛收、薛元敬、薛德音,以文才武略辅佐李世民,人称“河东三凤”。万荣人杨天霖,四次上奏皇帝,痛斥卖国残李鸿章。万荣人不用一砖一石,也不用白灰黄泥,更不用一根铁钉,硬是用木块垒成了一座宏伟壮丽、巧夺天工的飞云楼。万荣人的祖先用精明强干书写着光辉的历史。万荣人用双手打下了河东大地最深的井,从千尺岩下吸出了清泉水。三个月时间,万荣县每一个村庄的崎岖羊肠道都变成了柏油马路。北京地铁墙壁上冒出一股水,许多专家怎么也堵不住,万荣县一个叫王衡的农民用他发明的一种防水剂一抹,漏水奇迹般地不流了。万荣的后代用精明强干创造着宏业伟绩。

  用精明强干创造奇迹——这就是万荣精神。万荣人形容精明强干最准确的一个字:“争”(万荣人念zeng)。万荣人把自己用精明强干在创造奇迹过程中的言行轶事编成故事,精炼成笑话,升华为幽默——这就是“万荣争”。所以说“万荣争”大部分是褒义的,是万荣人精明强干的赞歌。

  “万荣争”为什么又叫七十二争呢?孔子有七十二贤人,大圣孙悟空有七十二变,天上有七十二地煞星,曹操有七十二疑冢,黄山有七十二峰,济南有七十二 泉。这七十二在天上、地下、人间,不仅泛指多的意思,而且还是个显赫威武吉祥如意的数字。所以万荣秀才就给歌颂万荣精神的笑话起了“七十二争”这个含意又多又好的高洁名称。

  “争”字在辞书上主要有褒贬二解:褒意:力争获得或达到。竞争、争夺、争先、争胜、争锋、争辩、争衡、力争上游、为国争光、争取胜利等等。《书·大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贬意即差、不足、不满。《渔樵记》第一折:“我寻贤士,觅坚士,争些儿当面错了。”《窦娥冤》第一折:“是个婆婆,争些儿勒死了。”万荣人对“争”字同样有褒贬二讲:某青年精明能干,人们便赞称“小伙真争”,“这家伙争得很”,这是褒意。贬意指差一些,买菜没称够,说“还争一些”。盖房子的椽短二尺,就说“这椽还争二尺”。某人脑子差一点,不够用,便说“这娃总比别人争一点儿”。把精明强干人的言行轶事编成笑话叫“争”——褒意的争,把脑子差一点人的趣闻轶事编成笑话也叫“争”——贬意的“争”。但绝大部分“万荣争”还是有褒有贬,褒贬集于一个笑话之中。所以说,用“争”能较为准确地表达万荣笑话亦衰亦贬的双重含意。

  王雪樵先生在《初探》一文中,用的“憎”虽然念zeng,但无论在辞书中或在晋南方言中它只作可恨、厌恶解,可恨、可恶、可憎等,完全是贬意,甚至是斥责。《论文》“恶也”;《诗·小雅》“伊谁云憎”。如此看来,用“憎”字是否对万荣笑话、万荣精神乃至万荣人的偏见、误解、贬低?还有人用“七十二呆”、“七十二愚”、“七十二愣”,这就更为不妥了。无怪多次引起万荣的人反感——包括本文作者及本文。这也许是“七十三争”吧?



  “七十二争”——万荣人智慧的结晶
       ——再谝万荣笑话并与王雪樵先生商榷


  晋南人或开会或学习或会亲访友或邂逅旅途,外地朋友总要对在座的万荣人说:“‘争’县人,给咱谝个‘争’吧。”较熟悉的不听你讲几则“万荣争”,就绝对不让你吃饭睡觉。新华社有几位记者,他们自己戏封为书记、县长、组织部长、宣传部长而组成“万荣县委”,每礼拜一次“常委会”,专门侃“万荣争”。京城两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听过几则“万荣争”之后,很吃惊:什么地方还能有这么好的“包袱”和“笑料”?中央一位领导1994年到运城地区视察,闲谈中听到地委某书记讲了那个印名片的笑话之后,哈哈大笑,也幽默地夸:名片印得好,这个县的人真是聪明能干。

  “万荣争”为什么如此繁荣昌盛经久不衰呢?这当然和它的本质特色分不开的。这里就万荣争的本质特色与王雪樵教授商榷一下。

  理性错位乎?情理矛盾乎?

  王雪樵教授也是把“万荣争”看成完全是贬意的先生中的一位。所以他在《初探》一文中说:“其本质特征是理性错位”。他的意思如果是理和性倒错了,这还不离大谱。可他后边解释说“即故事的主人公做不合常规的事,讲不合常规的话”。性尽管总结了几种类型,但归结起来只是一句话:“万荣争”皆是言行不合理的故事。我认为专就贬意的“万荣争”来说,他也只看了个表面现象而非本质特色。

  在《卖池泊》的笑话中,主人公卖池泊的办法在一般情况下还是个合理的举措。东西卖给别人给带走之后当然看不见听不着了。可这具体情况是池泊卖了但搬不走,池泊里蛙鸣的噪音照样干扰着自己的睡眠。他的办法是合理而不合实情,清理矛盾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万荣争”大部分都是合理不合情,或合情不合理,因此叫人可笑。在《打娃》的笑话中,你打了我娃,我再打你娃,这是合理的报复。可具体情况是你娃就是我,自己打自己,这就不合情而闻出了笑话。用解决一般矛盾的办法去处理特殊矛盾,这就有趣了。《画像》的笑话却是合情不合理的。把乞丐当爸画像是万万不合理的。后来指着像骂乞丐:“我一瞅这狗日的就生气。我好吃好喝侍候你,临走还带走我一床好铺盖,穿了我一身好穿戴”。这却是合乎实情的。歌颂精明的褒义,万荣笑话同样具有情理矛盾的本质特征。如《揽子担水》。揽子如何能担水?这根本不合理。而以此奇闻调虎离山引开众人,却是十分合情的行为。

  艺术这东西越有特色越有魅力。山西面就吃那个醋味,四川菜就要那个辣味。观众爱看的是赵本山那个东北韵味。斯琴高娃的虎妞实在是丑得美。葛优不就是傻得可爱!而大家欣赏万荣笑话,则是喜爱它那由情理矛盾而生发出来的那个特殊的争味。

  情理矛盾使“万荣争”有亵有贬,有抑有扬。褒贬紧密结合,抑扬错落有致。褒得美,贬得妙,扬得高,抑得深。这就使万荣笑话有了无穷的魅力。褒义的并非肉麻的歌颂、谄媚的奉承,而是用貌似批评实则歌颂的手法,将聪明用愚蠢的包袱突然抖出。它美得丑,巧得愚,让你在笑声中通过会意得到启迪——这就是万荣笑话独具特色的那个“争”味。贬义的也并非无情的嘲笑,或尖刻的讽刺,而是情趣的戏谑、善意的诙谐,将愚蠢用聪明裹紧再打个死结,最后却轻轻地解开了。它丑得美,愚得巧,让你在笑声中通过联想自我省悟——这就是万荣笑话特受欢迎的那个争味。

  “七十二争”笑话是万荣人智慧的结晶,是高品位文化所折射出的一道彩虹。简单地说它全是“理性错位”,讲不合常规的话,做不合常规的事,是否有点片面肤浅呢?



  “七十二争”——河东艺苑一枝奇葩
       ——三谝万荣笑话并与王雪樵先生讨论


  《河东文化》曾发表过几则贬意的“万荣憎”及评论文章,把这几则“争”说成是万荣县某村的真人真事而予以嘲笑。这种把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形象作为新闻报道的真人真事——文人和编辑不应犯的错误,理所当然受到被无辜讽刺人的反击。无怪乎某村农民写出文章找到报社要求给个说法。

  王雪樵先生在《初探》一文中,也把七十二“争’”笑话都具体为“那位万荣人……”“一位孙吉人…… ”(孙吉原属万荣县,后归临猗),本文就这个问题再和王总编讨论一次。

  真人真事乎?艺术典型乎?

  聪明能干的万荣人,把自己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创造奇迹过程中的言行轶事编成故事,编成笑话,一传十十修改,十传百百润色,越传越完美,越改越精彩。最终基本定型的“争”就不是某村某人的真实事情,早已变成“假”的了——众多民间文学 家共同塑造出来的艺术典型,和原型素材面貌全非。好的更好,坏的更坏,灵的更灵,憨的更憨。但它确是艺术的真实——任何县任何村都会有这种人和事。

  “立碑”是确有其人其事。但“立碑”的笑话早在传说中被千万人加工修改而脱胎换骨了,你现在仍把笑话“立碑”说成是某村某人的真事,人家当然不承认。特别是贬义的笑话,给你你也不承认,谁都不会承认,也不应该承认。“吾儿见信知悉,你妻不尿我妻”、“猪脖子上挂的牌子上写着‘武部长母”’、“花花手巾不能乱顶”,此类笑话则纯粹是秀才朋友们想像的“莫须有”,而相互戏谑的“创作”。

  万荣县荣河镇谢村有个王丞元。他从小爱体育善长跑,到地里割草爱追狐狸爱撵免。民自八年在华 体育竞赛中得了奖章和银盾。他还是个孝子,他妈想吃热河捞,他从三里远的荣河集上买了一碗,跑回来河捞还冒着热气。他的故事在众多人的赞扬声中就编成了一个谢村“争”——说是有个老大娘病了,一心想喝一碗运城的八宝醪糟。她家离运城一百二十里路。她儿子叫李成方,也是个孝子,从运城买了一碗热气腾腾的八宝醪措往回跑。在路上把一只野兔撵得吐了血,跑到家里双手把醪槽递给他妈。他妈喝了一口就骂他:“你这娃真是不孝顺,这么热的醪槽想把妈烫死。”这则幽默笑话不能叫“憎”吧?也不是“理性错位”吧?更不能说成“万荣县荣河镇谢村王丞元”怎么怎么。

  黄河文化哺育了晋南儿女,魏晋遣风薰陶了河东人民。河东人和万荣人一样精明强干。万荣“争”传到河东各县人的耳朵里,他们再传诵时,利用自己的手艺,调盐加醋、烹炒烩炸,那就有味得多了。他们还把自己的“争”——有些县的“争”劲,比万荣的“争”还“争”——也编成笑话,这就都成了河东“争”了。当然,有些河东“争”再返回到万荣那些高才奇才怪才手里,再来个细加工巧雕饰精包装,但它实质上还是河东“争”,只不过打着“万荣争”这块金字招牌,注册了个商标,就像印上了出口畅销的条形码。“万荣争”成了河东争的约定俗成的广义的名称了。所以说,把广义的万荣“争”都冠以“万荣人……”就是让万荣人剽窃了河东人民的集体创作成果。这实在是不公正的,也实在不符合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

  综上所述,可以这样说,广义的万荣“争”,实际上都是河东人民集体创作的民间文学。万荣人不愿贪天功为己功,才叫成“七十二争”。“七十二争”在河东大地几乎人人会讲,个个会编。它绝不是某县某乡某村的真人真事,也不是某县某秀才的独立创作。“七十二争”是黄土地上一棵珍奇的芳草,是黄河激浪中的一朵朵晶莹的浪花,是河东儿女智慧的彩虹,是河东艺苑的一枝奇葩。

本文作者:马力,摘自山西古籍出版社《万荣72 zeng 笑话》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0-10-20 )

太 原 道 >> 万荣笑话 >>

Google
 

太原道 >> 万荣笑话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