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自古以来,山西就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唐朝《文辞》中形容是“居天下之脊,当河朔之喉”,它既是与大漠草原游牧民族冲突交锋(当然也有交流融合)的第一线,也是俯瞰中原、问鼎天下的战略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雄关险隘更增山川形胜,明朝成化年间所修的《山西通志》中说“关塞之置,内以察奸宄,外以御寇敌,大易所谓设险守国者也”,历代统治者无不在山西建关修隘。据统计,现在山西境内有大小关隘二百多座,全国所谓的“十大名关”,山西竟居其四:雁门关、娘子关、平型关、偏头关。

  这些关隘,既是阻挡和抵抗异族入侵的堡垒,也是战火动荡之时攻防自如、守易攻难的屏障(前者如雁门关,后者如虹梯关),再与各处的长城、隘口、烽燧、卫所、城池相呼应,构成了中国古代立体的军事防御体系。在这些关隘中,我们挑选了六个著名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关隘向读者介绍,但因为作者并非专门研究此的学者,文章中难免有错漏,恳请读者见谅并指正。

山西古关隘系列
烽火平型关:铁马冰河入梦难
风雨宁武关:金戈铁马俱无声
寂寞虹梯关:古道险关忆峥嵘
民俗娘子关:楼头古戍楼边寨
千秋雁门:关关河秋色照戎衣
西望偏头关:大漠朔气传金柝

烽火平型关:铁马冰河入梦难

  平型关,夹在“内三关”和“外三关”之间的一座不起眼的小关,因为那一次彪炳千秋的伟大壮举,被赋予了不畏强敌、抵御外辱的精神内涵,有了自己独特的声名。

  寻访古关隘的脚步和目光所及,位于晋东北内长城上的平型关,都是微不足道的。作为历史悠久的戍守之地,它既没有山海关控制海陆咽喉那样重要的地位,也没有娘子关历代 重镇那样显赫的过去,更不具备嘉峪关那样卓著的声誉———长城的终点、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从现代战争的角度来看,长城以及雄居其上的大小关隘其威力已大打折扣,抵御外族强敌的作用已日渐式微,而恰恰是这个不大起眼的小关口,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党史和军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兵家必争,林彪和板垣征四郎都选中了这里 

  平型关在雁门关东面、繁峙县东北和灵丘县交界的地方,因地形如瓶而得名瓶型岭。在金时已设寨,明清时称平型岭关。当地有俗话说:“内三关,外三关,中间夹个平型关”。这内三关指的是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外三关指的是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平型关北有恒山如屏高峙,南有五台巍然耸立,两山之间夹有一条不太宽的堑式低地,平型关所在的平型岭是这条带状低地中隆起的部分,地势十分险要。绵延30多公里的关沟,是连接京畿和晋北的重要通道。

  1937年9月,觊觎华夏已久的日本侵略军,在芦沟桥肆意挑起争端,悍然全面出兵中国。两三月间,占东北,陷平、津,并且一路西犯,直逼晋东北。在日本军界号称三大中国通之一的板原征四郎,对山西垂涎已久,他不仅看中这里是军事要冲,更看中这里丰富的资源,一直梦想在绥远(现内蒙古、河北和山西交界的地方)、太原、石家庄、济南、青岛一带建立一个日本控制的自治政权。于是借着他和阎锡山的师生之谊,在1936年从北京到太原,经涿鹿、蔚县、广灵、灵丘、繁峙、代县、忻州,实地考察了平型关到雁门关一线军事要地。这次,他仿佛抓住了实现梦想的大好时机,带领著名的广岛第五师团野心勃勃一路杀将过来。而此时我红军刚刚完成了整编改组,在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毅然东渡黄河,直奔抗日前线而来。林彪、聂荣臻率领八路军115师在灵丘以南5公里处的桥沟一带布置下与日军对决的战场。

  此时不满30岁的林彪已经是红军中善打大仗、硬仗的高级将领之一。他凭着身经百战练就的胆识和经验,积极主张利用这里的有利地形伏击日本侵略军。“平型关”三个字,因为中国军队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场大胜仗而名扬中外,平型关这三个字也因此被赋予了不畏强敌、敢打必胜的精神内涵。

  灼灼红日照古关,
  朔云边月若等闲。
  烽烟更助沟道险,
  泣血啸鸣萦耳边。

古关沉寂,铁马冰河入梦难

  现存的平型关关城为明正德六年修建,当时这里设守备一名,百户一名,守御旗军184名,还有3000名守军驻扎。清朝又设了都司、巡检司,可见当时的规模不同一般。即便这里从未有过杨家将一门忠烈、战死沙场的轰轰烈烈,但漫漫黄沙中3000守军舞刀弄棒演阵练兵,那阵势也一定荡气回肠。可就是那样的雄关,如今却是这样的沉寂,让人不禁感叹:几度东风随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看着关内关外依旧连绵起伏的群山,层层套着叠叠,仿佛从不曾改变什么。500年时光飞逝,关城内的明代过街戏台,仍高高地矗立在空中,只有这不算古迹的遗存继续演绎着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

  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争鸣,
  湮没了黄尘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

  我们的车离古关地界越来越近,这几句歌词就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曾几何时,古代民族间的征战已尘封在历史的角落,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烽火也渐行渐远,亘古不变的重重关山又归寂静。真是奇怪,如此一道天然屏障,过去几百年的征战与抵抗,竟然没有给它留下多少可资回忆的印记,就连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关兵子弟,也淡忘了祖上曾经壮怀激烈的身世,问起他们的出身,没有人能说道个究竟。

  走进冬日的平型关和因关而得名的村落,漫天艳阳照在风化了的城门和慵懒的村民身上,似乎找不到斗转星移、时空变换的痕迹,断断续续的城墙和不远处若隐若现的垛口,伴随着从生到死的每一个人生场景,深入到一代又一代守城人的骨髓和血液里,问天,问地、问自己,今夕到底是何夕?也许只有远处山梁上轰轰驶过的运货卡车,才能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到现实中来。近年来,这个光长石头不长草的地方发现了铁矿、锰矿,村里一些年轻人都以能到矿上打工为出路,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初加工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新支柱;方兴未艾的旅游热,使这里也成为吸引观光客眼球的地方,但往往是大队人马乘兴而来,却都摇头叹息而去,因为这里除了倾屺的关隘和残破的城墙,附着其上的历史和文化已了无踪迹。前几年,省文物部门曾拨款修复颓废的关口,但花掉几十万,只是把充满沧桑感的石刻关碑变成了不伦不类的黑色大理石,古代的城砖依旧散落在村民们的围墙上和猪圈里,城墙依旧首尾难续。看来再现古关雄风,也许只是那些怀古恋旧之人心头的一抹美丽憧憬。

平型关遗址

本文作者:苗文棣,摘自《山西晚报》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5-11-09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