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民俗娘子关:楼头古戍楼边寨

  娘子关,当战争的硝烟散尽之后,军人的后裔仍然保留着剽悍的、令人血脉贲张的习俗———尽管是用一种游戏的方式。这样的力量和性格不会因为时间久远而消解稀释。

  我们仰望一座关隘,从它脚下一个村庄开始。2005年2月24日,农历正月十六,裹着寒风的天空飘下雪来,我们稀里糊涂地来到了董寨。

  之所以 这么说,是因为之前我们对董寨毫无认知,只听说这个村子至今保持着一种奇特的风俗———跑马。每年正月十六这一天,村里家家户户都要参加跑马活动,祈福国泰民安。

  我们为娘子关而来,却被董寨感动。

董寨跑马演绎惊奇

  已是上午10时,懵懂中一脚踏进1800多年前的历史。幸运的是,那悠长的历史竟有一套完整的民俗来转述。平定娘子关董寨村,始建于东汉末年。当年董卓带兵至此,见周围悬崖峭壁、山势险要,遂建起“董卓垒”,并派兵驻守,苇泽关(娘子关前身)随即建成。“董卓垒”即是董寨,如今的董寨村民也都是当年守军的后裔。

  董寨是一座悬崖上的村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分上下两寨,寨寨相连,曾是山西的最东防线。村南、村西两边峭壁,均有寨门。寨门一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自打建寨起,一条4米宽的官道成了打开娘子关大门、惟一通向关内的道路。

  入寨时,途经空悬的龙潭,需要过一座桥。桥上早已停着一溜儿汽车,都是附近乡里赶来看跑马的,开不进村,停在这里。入村时,谁都没有告诉我们,过了这座桥,踏进去的历史如何久远,未能充分酝酿崇敬之情———在董寨采访的分分秒秒里,我们始终有一种跟不上趟的感受,太多的惊奇总是出其不意,纷至沓来,令我们来不及准备心情。

  进了村,没走几步来到一条小巷———别小看这小巷子,它正是前面所提的官道。

  官道两边紧贴着墙站满了围观者。只听脚下传来“噔噔”的奔腾声,跑马的场面来得太快了,出乎预料。只是飞奔的铁骑上,为什么没有飒爽的骑手?他们呆在马背上的姿势,为什么摇摇欲坠?还有,这也算跑马么?竟然在一条窄巷子里!

  不久,围观者的热烈情绪和津津有味的神态感染了我们。这才发现,原来马背上不仅没装马鞍,甚至连马鬃都被剪掉,而且骑马的人必须双腿紧夹马身,双手平举,飞奔而过。这非常有难度,更何况骑在上面的都是董寨普通的村民,从未接受过专业的骑术训练。

  自古以来,董寨人都是牵自家农耕的马、驴或骡子,在长200米、宽4米的古巷道中循环奔跑。近几年农活少了,不再饲养马匹,就从河北租用。今年一共租来8匹马,有几匹是前些年就参加过跑马的,富有经验,还有两三匹是头一次经见这种场面,需要在传帮带中成长。

  随着跑马渐入高潮,我们逐渐钦佩起那些马背上的青年。汗水从马背上淌下的时候,也从骑士们的额头渗出,浸湿头上裹着的红布条。整场跑马,并不决赛胜负快慢,但时时出现的险情仍旧让人揪心:三匹马并驾齐驱,狭长的巷子中平衡不及,就会把背上的骑士颠簸在地,显然摔得不轻。眼见后面上来的马蹄就要踏在跌落者的身上,他却奇迹般地一跃而起又上了马,直把尖叫着的看客惊得目瞪口呆。而我们也经历惊险一幕:两匹马飞奔间错身,马蹄从脚边踩过时,仅有毫米之差,而马身直接就蹭到我们身上!巨大的冲力让我们一个趔趄,瞥见对面摄影记者伸出去的镜头,差点被卷走。

  董寨村民从不担心跑马中会出现什么意外,他们虔诚地相信跑马能消除一年的病魔灾害,即使摔摔也无大碍,并且总是争先恐后地加入跑马。他们继承了祖先斩钉截铁、豪放不羁的军人风范,在跑马中显露无遗:总有等待的人不耐烦,一把将马背上的哥们儿揪下来,然后自己飞身上马,拍马就走。冷不丁被拽下来的人,摔在地上毫无愠色,拍拍土继续为马上的勇士喝彩。

  跑马的高潮,会出现一身着古装、背负18只铃铛的男子,马跑得越快,串铃发出的声音就越响。古装前身后背分别有“急报”和“加急捷报”的字样,是古时士兵向后方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娘子关这个军事要塞,延续下来的游戏也和军事脱不了干系。

  董寨的每一样风俗都与战争有关。自公元184年建垒以来,将士们培养他们的后代都有明确的目标,那就是———适应战争,要不愧为将门虎子。在光滑的马背上骑行,没有马镫可以踩,没有鬃毛可以抓,首先需要的是勇气,其次需要的是技巧。这是培养人拉出马来就能骑,战争时期,适于应战关外匈奴;和平时期,一旦有个急事,上马就可以在窄而崎岖的路途上飞奔报信。我们不得不钦佩先人的智慧,他们将枯燥的军事训练演变成一项快乐的风俗,然后让人们在游戏中学习,用现在的话说叫“寓教于乐”。

  董寨有“武术之乡”之称。驰骋沙场的战斗毕竟有限,真要打起来,绝大多数是巷战,而武术表演就是培养军事人才巷战能力的一招。正月十六这一天,董寨家家户户都不锁门,主人在外面看红火,亲友来了可以径直到家里等主人回来,跑累的人和马也可以到别人家补给水分和养料。趁跑马的间隙,武术队巷战在村中主要街道,不仅增加红火的热闹程度,更起到了全村巡逻、保障治安的作用。所以,正月十六感受董寨,那是既戒备森严,又友好相宜。

  董寨乡俗,它的军事性因地域性而光华夺目,它的独特性因完整性而绰约不俗。

董寨红火诠释关魂 

  董寨的魅力绝不仅限于跑马。

  每年正月初三,这个千余人的村子,都要选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为闹红火的主角———“大官”。“大官”的职责,是在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六的三天中,对村中一年来的家长里短、邻里纠纷进行裁决,然后村民间的恩怨就此了断。

  “大官”行使职责需要依靠一名手下———执事。执事这一官衔被董寨人通俗地叫做“二官”。“二官”的手下还有两名“衙役”。他们的入选,均需“大官”首肯。这样,一个由“大官”组阁的“班子”诞生了。

  正月十三下午,“大官”、“二官”和“衙役”身着旧时服装,在全体村民敲锣打鼓簇拥下,来到乡里的庙宇祭拜先人,之后,从神堂取下铜制大印授给“大官”,“班子”正式上任。

  夜晚,董寨人完整的乡俗大剧上演了。第一幕是“查灯”。“二官”在村中沿街鸣锣,宣布查灯,挨家挨户吆喝“赶快挂灯笼”。之后,衙役们开道,“大官”老爷开始看灯,并在当晚开始“断案”。

  正月十八,全村人到“大官”老爷家吃午饭,下午再度敲锣打鼓,到庙宇交印。至此,“大官”老爷“下课”,结束他短暂的政治生涯,经由他手但实在无法处理的纠纷,他会告诉当事人———“你去县官老爷那里解决吧!”

  晚上开始“圆灯”,各家各户收回灯笼,董寨正月红火到此圆满谢幕,村民开始期待来年。

  有人戏说这延续千百年的红火,分明就是“村民自治”的雏形。“大官”呢,大约是世间任期最短的官员。而历届“大官”老爷的贡献村民未敢遗忘,这个村子,向来犯罪率极低,因为怨气有一个极有趣又有权威的宣泄口。

  我们迷恋董寨的乡俗,因为它脉络完整、细节精致,因为它历经沧桑,绵延不绝。董寨人最自豪的是,即使当年“破四旧”,这套乡俗也没有停办过一次。整个场景非常戏剧化,难得的是村民们人人都在一本正经地做这场戏。比如:听说“大官”老爷已经上街看灯了,还没来得及挂灯的人家简直要急死。就整套乡俗所延续的时间以及村民们千百年来的专注投入而言,董寨的红火足以创下世界纪录。

董寨人传承文明

  倚陡崖,临深涧。桥上回首,作别董寨。

  挥着我们满是风疹的手,晃动着布满马蹄掀起的灰尘的镜头,告别成了艰难的事情。

  红茄克、牛仔裤、黄头发,他们跃身马背的姿势根本不够流畅,但这些场景深深定格在我们脑海。我们看见一种民俗在它的土地上传承。

  董寨人非常善于保存他们的历史和延续他们的未来。在它的乡土上,我们不仅仅领略到完整的乡俗大戏,还有两处细节颇是拨动我们心弦:一是当年互助合作社时期留下的曙光社旧址,另一是各家各户不知多少年的带挑檐的老宅子,它们的样子可以一下子把我们带进历史。

  如今,条条大路通关内。“关”的概念也淡出人们的思维。今日所见娘子关,除了旧的关墙上斑斑驳驳,还留有解放战争时的枪战痕迹外,明朝年间新建的“天下第九关”关门看上去则更像是一个旅游胜地。当军事意义上的娘子关渐行渐远时,伴着娘子关诞生的董寨和董寨人,用红火保存了它闪光的内核。千年历史浓缩在董寨的游戏中,感谢他们延续的文明,娘子关因此成为一座有灵魂的关隘。

  当我们身边的原生态民俗正在一点一点地减少时,董寨那种自我的、完整的、原生态的味道,才更显可贵。

山西古关隘系列
烽火平型关:铁马冰河入梦难
风雨宁武关:金戈铁马俱无声
寂寞虹梯关:古道险关忆峥嵘
民俗娘子关:楼头古戍楼边寨
千秋雁门:关关河秋色照戎衣
西望偏头关:大漠朔气传金柝

娘子关

本文作者:张丽荣、霍雪飞,摘自《山西晚报》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5-11-09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