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太原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太原建都至今已有四千四百七十年

  王尚义,1955年生,北京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毕业生,现任太原师范学院院长、教授,太原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与教学。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等刊物发表《太原盆地昭余古湖的变迁及湮塞》、《两汉时期黄河水患与中游土地利用之关系》、《诌议太行八径的历史变迁》、《统万城的兴衰与毛乌素沙地之变迁》等学术论文多篇。到目前为止,出版专著9部,发表论文30余篇。2002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纪念太原建城历史,实质是研究中国远古人类的社会发展史,它关系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的问题,这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史学家、文物考古专家的一项重大科研课题。余冒不才之责撰发本文,抛砖引玉,望方家奋起探讨,以推进中国古代史和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发展。

  主要谈三个问题:

  一、太原建都前厚重的历史渊源

  (一)山西已发现有180万年的人类历史

  (二)山西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二、太原建都已有四千四百七十年的历史

  三、尧都是太原

  太原建都前厚重的历史渊源

  (一)山西已发现有180万年的人类历史

  根据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的研究,通常将人类文化的诞生至距今13万年前划入旧石器时代早期,相当于地质学中的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这一阶段的古人类及文化遗址或地点,在中国已发现近200处,山西就占有157处,这说明山西是研究中国早期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重要基地之一。

  西侯度遗址是目前中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地点。1959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调查河遗址时,在同属于山西芮城县的西侯度村后人疙瘩之下的交错砂砾层中发现了动物化石,1960年在这里又发现几件具有人工打制痕迹的石块。1961年和1962年,由王建主持,分别对这一地点进行了两次发掘,获得了大批古脊椎动物化石、32件石制品、带有切割和刮削痕迹的鹿角以及被火烧过的骨、角、牙等。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古地磁测定的年代为至今约180万年。

  在西侯度文化层中出土了若干颜色呈黑色、灰色和灰绿色的肋骨、马牙和鹿角,经化验分析,证明是被火烧过的。这样,人类用火的历史被大大提早,这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

  西侯度的石器,在打制技术和类型方面显得比较古拙而原始,但是从石器生产的全过程看仍有其进步的一面,石器的主人在诸多的砾石中能选择具有一定硬度和韧性的石英岩、脉石英和基性喷发岩为原料;制作石片已采用了三种方法;工具的数量虽然不多,但类型多样,使用的刃部已有直、凹、凸三种基本形态,说明工具的使用已有相当的分工。这些都说明西侯度的石器尚不是人类最早的工具,人类最初使用的第一件石器还需要在更古老的上新世地层中去寻找。

  可以说,地处黄河中游东岸、太行山以西的山西大地,是中国远古社会早期人类历史的发源地。

  (二)山西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昔在黄帝部族之前,中原地区的土著人为蚩尤部族,其先祖是有巢氏。《韩非子·五蠹》中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有巢氏这位圣人就是今山西吕梁山地区石楼县人氏。《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云:“有巢氏诞生石楼山。”《大中华山西省地理志》曰:“有巢氏治三百载,栖于石娄。”石楼山,即是晋西吕梁山中部今石楼县东与交口县(古温阳县)交界的大山,亦称太阴山。

  炎帝、黄帝原为西北地区神农氏姜姓和姬氏族的部落首领。黄帝作舟车渡河,打败蚩尤部族,又合并了炎帝部族,黄帝终于成为中原各部落共同拥戴的部落联盟的首领。炎帝部族和黄帝部族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繁衍下去,构成了以后华夏族的主干部分。这是后来中华民族被称之为炎黄子孙的由来。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春秋内事》曰:“轩辕氏以土德王天下,始有堂室,高栋深宇,以避风雨。”《山海经》曰:“有人衣青,名曰黄帝女妖。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妖,雨止,遂杀蚩尤。”《龙鱼河图》曰:“黄龙附图,鳞甲成字,从河中出,付黄帝,令侍臣自写以示天下。”又曰:“黄帝摄政前,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列子》曰:“黄帝即位十有五年,竭聪明,尽智力,营百姓,焦然肌色皮于,昏然五情爽惑。……黄帝既悟,〔怡〕然自得。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历代帝王纪》载:黄帝在位一百年(即公元前2813戊辰至前2713戊申年也)。崩於荆山之阳,葬桥山。

  一言概之,炎帝是今陕西宝鸡地区人氏,黄帝是今甘肃陇上人氏,这两个亲缘部族渡过黄河到今山西,打败土著部落首领蚩尤,以炎黄部族为主体,融合蚩尤部族,形成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始也。所以说,山西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据《汉书·郊祀志》记载:汉武帝刘彻于元鼎元年(前116)六月,在汾阴(石楼山)临河县(今石楼县)修建后土祠时,某巫挖掘出一个古鼎,有司奏称是轩辕黄帝的宝鼎,迎至长安甘泉宫。轩辕黄帝的宝鼎埋藏在汾阴临河县(今石楼县),这是今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的文物证据。

  太原建都已有四千四百七十年历史

  研究太原的建城时间,首先,必须有一个大前提,这就是“夏商周断代工程”问题,这个问题如没有解决,研究太原的建城时间就有断章之嫌。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是缺憾的是,在《中国历史年代简表》上,五帝、夏、商至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庚申年以前,历代帝王在位多少岁,没有确切的纪年,使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成为约数,而迄今只知公元前841年加2003年,等于只知2844年的帝王世纪。因此,有许多史学家正潜力研究上古历史,尤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承担的“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课题,待这个问题的解决,才能确切地说明太原的建城时间。

  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可根据战国时史官撰《世本》,西汉经学家孔安国《尚书序》,三国魏晋皇甫谧(公元215—282年)著《帝王世纪》,清程允升《历代帝王纪》、齐召南《历代帝王年表》,《二十四史》及有关古籍资料,对各朝历代帝王的世系、传承方式、谥号、在位时间的记载,逐一推论简明叙述,亦可对太原的建城时间问题作出较科学的、有根据的说明。

  有人会对这些资料来源问题提出质疑,暂且不论,就说三国魏晋时代的皇甫谧(公元215—282年),他是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人,所著《诗赋》诔颂论难甚多,又撰《甲乙经》、《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玄晏春秋》等,可谓是医学家、史学家。所以,唐太宗文皇帝御撰《晋书·皇甫谧传》,约4200字。可见,皇甫谧在中国古代史上是很有影响的人物。

  皇甫谧(公元215—282年)编撰的《帝王世纪》中记载:“帝尧,陶唐氏,祁姓也。母曰庆都,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名曰放勋。或从母姓伊祁氏,年十五而佐帝挚,授封于唐,为诸侯。身长十尺,常梦攀天而上,故年二十而登帝位。以火承木,都平阳,置敢谏之鼓,天下大和。……舜摄政二十八年,尧与方回游阳城而崩,《尚书》所谓‘二十有八载,放勋乃殂落’是也。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凡尧即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

  《史记·五帝本纪》载: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腾位?”岳应曰:“鄙德忝帝位。”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尧曰:“吾其试试。”

  又曰:“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尚书·中侯》曰:“帝尧即政七十载,景星出翼,凤凰止庭,朱草生郊,嘉禾孳连,甘露润液,醴泉出山。修坛河、雒,荣光起河,休气四塞,白云起,回风摇,龙马衔甲,赤文绿色,临坛止霁,吐甲图而带足。”

  《尸子》曰:“尧舜有天下,四海之内皆治,而丹朱、商均不与焉;而谓皆治者,众也。”杨子《法言》曰:“尧能则天者,以其能臣二圣。二圣,舜、禹也。”《说苑》曰:“河间献王曰:‘尧存心于天下。有一人饥,曰:我饥之也。有一人寒,曰:我寒之也。一民有罪,曰:我陷之也。仁而立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人劝,不罚而人治,先生而后杀,是尧道也’。”

  《淮南子》曰:“尧之治天下也,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大田师,奚仲为工。其导万民也,水处者鱼,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用,用宜其人。泽皋织网,陵阪耕田。得以所有易所无,以工易所拙。是故离叛者寡,而听从者众。譬若播棋于地,圆者走室,方者处高,各从其所安。”又曰:“尧治天下,政教平,德润洽,在位七十载,乃求所属天下之统,令四岳〔明〕扬侧陋。四岳举舜而荐之尧,尧乃妻以二女以观其内,任以百官以观其外。既入大麓,烈风雷雨不迷。乃属以九子,赠以昭华之玉而传天下焉。”又曰:“尧之有天下也,非贪万民之富也,而宁人主之位也,以为百姓力屈,强弱相乘,众寡相暴。于是尧乃身服节俭之行,而明〔相〕爱之仁,以和辑之。是故茅茨而不铲,采椽而不斫,大路不画,越席不缘,大羹不和,粢饭不凿,巡狩行教,勤劳天下,周流五岳,岂其奉养不足乐哉?举天下以为社稷,非有利焉。年衰志闵,举天下之重而传之舜也,犹却行而释踪也。”

  《历代帝王纪》曰:帝尧“在位七十有二年。”

  帝尧,陶唐氏,从母居,姓伊祁氏,名放勋,帝喾子,帝挚弟,初封唐,以火德王,都平阳,乐曰大章。公元前2467甲寅至公元前2397甲子,在位70年,禅位於舜,即位九十八载崩,年百一十八岁,葬阳城。

  按上述资料记载:尧在太原建都的历史应该是2467年+2003年=4470年。

  《续述征记》记载:“阳城县有尧冢,自汉晋二千石(乃)〔及〕丞尉刊名甚众。尧即位永嘉三年,二千七百二十有一载,记于尧碑。”这就是说,迄至西晋怀帝司马炽永嘉三年(公元309年),是尧即位2721年;公元309年至2003年是1695年,两项共计尧即位迄今为4416年。虽比皇甫谧《帝王世纪》等古籍资料少54年,但证明太原建都4470年之说论据是较充分的。

  尧都是太原

  三国魏晋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在《帝王世纪》中说:“帝尧始封于唐,又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平阳即今晋阳,即太原也。”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尧都是太原。

  尧都是太原这个观点,会遭到当代很多人的反对。因为,山西、中国乃至世界华人史学家、学者,公认为尧都在今山西临汾市。事实上,临汾是尧庙。据临汾尧庙内五通古碑记载,是唐显庆三年(658)始建“尧舜禹三圣庙”。

  (一)关于太原的名称问题

  三国魏晋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在《帝王世纪》中说的晋阳、平阳、太原三个名称,其实一也,都是唐国侯尧徙迁即帝位的都城。后人称之为龙城,今仍有平阳路以窥其事。

  《帝王世纪》曰:“禹自安邑都晋阳。至桀,徙都安邑。至周成王以封弟叔虞,是为晋侯。”这就说明,太原不但是帝尧的首都,而且还是黄帝之玄孙,颛顼之孙鲧之子大禹建立夏朝的都城。夏禹在晋阳建都后,称之为“太原”。太,即太上,太古;原,是原来,起初,根源。《晋书·应贞传》曰:“悠悠太上,人之厥初。”意为太原是中国太古时代人类起初的发源地。这是指帝尧、夏禹在太原建都而言。广义的说,西侯度遗址是目前中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地点,古地磁测定的年代为距今约180万年,亦是人类起初的发源地。

  唐宰相李吉甫撰唐朝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说:“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按晋、大卤、太原、大夏、夏墟、晋阳六名,其实一也。”晋阳是中国古代皇畿之地,称之为太原也。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是远古中国京畿之域,称之为中原也。有所谓东鲁西鲁之称:东鲁西鲁即山东山西也。战国地理著作《职方纪略》曰:“山西别号西鲁,《禹贡》冀州之域……,首府太原,号曰晋阳。”

  (二)帝尧、夏禹为什么要在太原建都?

  1、汾涑谷地是中华民族发源地的内核。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和炎帝、伯夷、共工氏等部族首领,都是在陕北作舟车渡河东至,汾涑谷地是最适应于早期人类栖息、繁衍、发展的地区。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发源地的内核。

  2、冀州即今河北、山西,是唐尧、虞舜、夏禹诞生的故里。三国魏晋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在《帝王世纪》中说:“帝尧,陶唐氏,祁姓也。母曰庆都,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名曰放勋。”又曰:“帝尧氏始封于唐,今中山唐县是也。尧山在北,唐水在西北入河。南有望都,县有都山,即尧母庆都之所居也。相去五十里,都山,一名豆山。北登尧山,南望都山,故名其县曰望都。”

  帝舜,有虞氏,名重华,黄帝八代孙,生于姚墟(今永济县),故又姓姚,受尧禅,以土德王,都蒲坂,乐曰大韶。《史记·五帝本纪》曰:虞舜者,名曰重华,“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夏禹,姓姒氏,名文命,字高密,黄帝之玄孙而颛顼之孙鲧之子也。《史记·夏本纪》曰:“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杨雄《蜀王本纪》曰:“禹本崇山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在今山西襄汾、翼城、曲沃之间的崇山。

  3、治水重点工程在山西。《史记·夏本纪》载:“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撮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羽山即今吕梁骨脊山。舜帝命鲧之子禹为司空,付以治水之任,续鲧之业。《史记·夏本纪》曰:“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致功,至于衡漳。”禹自冀州壶口山起事,治至吕梁山。壶口,在今山西吉县西南黄河河道上,是一有名险要处,有惊涛骇浪奔泻而成的瀑布。《蔡氏书传》云:“梁、岐皆冀州山。梁山,吕梁也,在今石州离石东北。”岐山,是为山西介休狐岐山。《禹贡注》曰:“岐山,今在汾州介休县。”蔡文定注:“狐岐之山,胜水出焉,即此是也。”战国尸佼在《尸子》一文中说:“古者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于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尸佼所说的龙门、吕梁、孟门和壶口是大禹治水的四项重点工程,都在山西。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认为,尸佼所说的“孟门”是指在今河南辉县西的古隘道;或在河南西北部黄河北岸的孟县。还有的学者认为,河南辉县、孟县一带的黄河只能是“洪水泛滥”,不能说“大溢逆流”。应该是指今山西吉县之西,陕西宜川之东的黄河河道的孟门。我认为,这两种解释都不正确,实际是指今山西柳林县黄河东岸的孟门,即陕西吴堡县东临黄河之古隘道,大禹治水在定湖西南劈开蛟龙石壁谓之孟门也。在夏禹治水之前,因今孟门村西南蛟龙石壁将黄河东西两岸的石山连接成一个天然的黄河大石坝,挡住了黄河的去路,形成湖海,有所谓“定湖”之称。若遇淫雨,“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大禹治水(前2243—前2230年)在孟门村西南劈开蛟龙石壁,河水顺流而下,形成《孟门十景》之一的“黄河洪涛”。所谓“孟门”,是大禹治水之黄河河道上的第一个大门,故因以命地名矣。

  从现在的地形地貌看:其一,壶口瀑布上游的山西、陕西沿黄河两岸均为石山石洼,唯有蛟龙石壁内黄河两岸是淤泥形成的土山土坡。其二,在蛟龙石壁黄河两岸海拔1000多米的山崖石壁上,都是大水长期冲刷形成的里面光滑的大小不等的圆窝洞。其三,在山崖上和山顶上的零散小石头,都是大水长期冲刷形成的河卵石。其四,在蛟龙石壁内黄河两岸海拔1000多米的山顶上,都是大水淤积形成的千层状青石水砂。河东岸小垣则山顶部剖开黄土复盖层后的上层青石水砂就有50多米厚,下面砂层多高暂不得而知。河西吴堡县薛下村乡新舍窠山,同河东小垣则山同样有大水淤积形成的千层状青石水砂。这是客观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一言以蔽之,战国尸佼在《尸子》一文中所说的:“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于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这里的“孟门”,就是指今山西柳林县孟门村的蛟龙石壁。西周穆王时代(前1009—前954年在位),山西吕梁武当山玄武道场,为了祭祀鲧禹治水之功绩,在孟门的庄王山麓大禹石附近创建了孟门道院,主殿“源神殿”内,供奉着夏帝禹和禹之父神鲧;这里现还有国家一级文物“无头神鲧”石雕坐像:底座长0.98米、宽0.40米、全高1.25米、胸围0.92米、膝部周围1.50米,左臀部还有一“鲧”字。原来是在源神殿神鲧泥塑像内取出来的。

  据《汾州府志》记载:山西离石骨脊山旧传半山有大禹祭父神鲧击舟铁锚、缆舟大铁绳和铁环。“山顶有汉刘耽撰碑,可辨者六十字,言舜禹治水时事。”在文水县的山村找到《禹贡随山浚川图》碑,长1.69米、宽0.71米、厚0.16米,这是大禹治水后的九州石刻地图,现保存在武则天庙。这些都是尸佼“孟门”之文物证据。

  (三)尧都太原的历史文献根据

  据《汉书·地理志》曰:河东郡有县二十四,同时并列记载有“临汾”、“平阳”两个县的名称,并在平阳县后注译“曰尧都也”。这是《汉书》卷二十八上的史实记载,《汉书》是汉台令史班固(公元32—92年)撰,《汉书注》是唐正议大夫颜师古(公元581—645年)注。这里临汾、平阳两县的区别应该是很明确的;尧都平阳并不是临汾,应该说也是清楚的。

  《晋书·地理志》记载:“平阳郡,故属河东,魏分立,统县十二,户四万二千。”在十二县中有“平阳,旧尧都侯国”;还有“临汾”县。这是唐太宗文皇帝御撰《晋书·地理志》卷十四记载的。

  上述《汉书》、《晋书》在“地理志”中,都说尧都平阳,不是临汾,而为什么今人把平阳和临汾混为一谈呢?请看《隋书·地理志》:“临汾,后魏曰平阳,并置平阳郡,开皇初改郡为平河,改县为临汾。”由此可见,今人将汉朝、三国和西晋以前的平阳即太原和后魏以后的平阳即临汾没有区别开来,结果将太原的尧都误解为临汾,这是原因之一;其次,临汾有尧庙,将尧庙误解为尧帝皇宫,这是原因之二。我们应该尊重三国魏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的说法:“帝尧始封于唐,又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平阳即今晋阳,即太原也。”

  (四)唐叔虞世家及太原晋祠

  《史记·晋世家》载:“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周武王之父文王,遂拜姜太公为师,成为西周建国的名臣。后来姜太公辅佐周武王,拜称为“师尚父”。姜太公原籍是今山西石楼县义牒人,娶妻号称桃花女,是今山西石楼县桃花庄人氏。姜太公与其妻桃花者所生之女姜淑祥,世称邑姜。邑姜为周武王之妻,生两子即周成王、唐叔虞。

  《史记·晋世家》又曰:“武王崩,成王立(前1123—前1086年,在位37年),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今太原晋祠,是为奉祀西周时唐国侯叔虞而建,其圣母殿之圣母,是姜太公之女儿,周武王之妻、叔虞母姜淑祥,即邑姜。

  《史记·晋世家》载:“唐叔虞子燮,是为晋侯。”传说唐叔虞之子燮以封地境内有晋水,遂改国号为晋,自称晋侯。《汉书·地理志下》曰:“唐有晋水,及叔虞子燮为晋侯云。”

  有关晋祠因我撰有《晋祠之谜》故从略之。但有必要提供,清乾隆三十七年,赐进士出身山西布政使司布政使朱,根据“若干列诸碑”和“残碑”撰写的《太原县重修唐叔祠记》碑文中说:“大夏之墟,龙山之阳,实启唐国。自班固、郑元、杜预以来,未之异说也。”说太原县的名称有“大夏”、“夏墟”、“太原”、“平阳”、“大卤”五名,其实一也。

  碑文说祭祀唐叔虞的时间,“迄今哉三千年中衍之浚不祀”。乾隆三十七年,是公元1772年,当时太原唐叔虞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上逆唐叔虞公元前1123年至唐尧公元前2467年即有1344年的历史;下迄公元1772年至2003年之间的231年,可知太原建城时间为4575年矣。从中比皇甫谧的4470年多105年。这就说明,朱的“三千年”是约数。但他确能说明太原的建城时间绝不是2500年。

  综上所说,冀州太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是唐尧夏禹之都,迄今已有4470年的建城历史。但是这一认识尚有待于以后考古证实。余提呈一家之说,敬请专家、学者考察斧正,以祛惑云。

  2003年8月7日于晋阳

  参考文献

  1.《史记》,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

  2.《汉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

  3.《后汉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

  4.《三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

  5.《晋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

  6.《隋书·地理志》,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

  7.《新唐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

  8.《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

  9.《太平御览》,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版。

  10.《中国考古》,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11.《山西考古四十年》,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版。

  12.《中国国情报告·专家学者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8月版。

  13.王社教、朱士光:“尧都平阳的传说和华夏文明的起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辑(总55辑)。

  14.朱士光:“关于尧文化与尧都研究的几点初步意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辑(总55辑)。

  15.李钢:“考古发现追溯晋阳文化渊源”,《晋阳学刊》,2001年第6期。

  16.靳生禾:“漫话太原”,1997年5月。

  17.孙安邦:“晋阳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特点”,《晋阳学刊》,2001年第6期。

  18.靳生禾、康玉庆:“晋阳古城文化积淀及其历史地位”,《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9.中华文化信息网·海外版:“我国可考历史有望推进千年”。

  20.中华文化信息网·海外版:“陶寺遗址”。

  21.杨瑞武:“几度兴衰话古今”,《太原日报》,1997年12月。

  22.谢元璐、张颔:“晋阳古城勘察记”,《文物》,1962年4期、5期合刊。

  23.梁志宏:晋阳遗址,叩问春秋,晋阳书屋。

  24.“晋阳古城创建的确切年代”。

  编后:在这篇论文中,作者提出太原已有4470年的建都历史,并提出,尧都不在今山西临汾市,而在今太原市。作者谦称是“一家之言”。现刊出作者的“一家之言”,供专家学者研究太原以至山西的历史时参考。

本文作者:王尚义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5-03-01 )

太 原 道 >> 太原文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太原文史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太原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