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太原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原“城市精神”刍议

  一、关于“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是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城市精神既反映一个城市的历史文明传承,又赋予新的时代精神;既挖掘展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沉积,又要发挥其经久遗存的闪烁光辉。城市精神是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的结晶。

  城市精神是一种口碑、是一种品牌,应得到对内对外和各方人士的传承和认可。又是城市党政机关上上下下对社会的一种信誉承诺;是社会各界和全体市民身体力行,自觉维护的良好形象。

  城市精神,应力求诚信、求实、简洁、进取并赋有特色。

  塑造太原市“城市精神”之目的,应是为城市树立一种文明传承和与时俱进的奋发向上精神,借以对外展示城市良好形象,对内激发广大市民认识太原、传承太原、热爱太原、建设太原的精神力量。

  二、太原“城市精神”传承

  笔者认为“自强不息、诚信俭朴、兼容开拓”这十二个字基本浓缩了太原城市历史文明传承,是值得继承和提倡的宝贵精神。

  自强不息精神是由地域条件和祖祖辈辈一代一代太原人在生存斗争中形成的。太原地处中国北方战略要地,从晋阳问世,作为赵国初都起,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灾害,使人们为生存而进行着持续的抗争。在经历苦难多舛的同时,也磨练了太原人适应环境、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明·太原府志》载太原风俗曰“朴陋不华,俗颇鸷悍”“人性劲悍,勤俭朴陋”。正是这种艰苦的抗争,凝结了太原人俭朴强悍的禀性;也正是由于太原人具有的强悍不倔的人性,谱写了太原在中国历史上多起权势之争、军事冲突、王朝更迭的生动篇章。西汉时,吕后专权,刘恒遭贬,“龙潜”晋阳十六年,后被拥立为帝,史有“文景之治”;号称“太原公子”的李世民,拥其父李渊起兵太原,建立大唐,而有“贞观之治”;东汉末年刘琨喋血晋阳保卫战,史传佳话;五代晋阳“三称帝”,皆从晋阳崛起而得天下,而有“龙城”之传誉。郝树侯先生在1960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太原史话》中曾写道“李存勖、石敬塘、刘知远都是利用当时晋阳粮食多、民性强、地形险要的优越条件而割据成雄于一时,哪里有什么真龙呢?”是的,人们所讲的太原“龙城”,实际就是太原在地理和民性方面的一种历史传承之文化效应,象征民性倔强的人气和吉祥腾飞精神。太原人强悍的自强不息精神,在岁月的演化中,逐渐形成了奋发图强,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在近代史上,武昌起义一声炮响,太原首先响应,而有阎氏统治独步天下38年;在阎氏高压封闭统治下,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不畏艰险,勇创天下,脱颖而出,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当代太原人,修路要修“太旧”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筑桥要筑最大的,机场要建超前的,“引黄”要干空前的。太原虽然环境条件比较差,但总能创造出一些“偶尔露峥嵘”的事迹,令世人刮目。五十年代建的迎泽大街以70米之宽,名誉全国第二“长安街”;90年代李双良治渣山,被誉为“全球环保500佳”;世纪之交,太原人又将在长久蓑漠的汾河城市段,建成了美丽的汾河公园,并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称号奖”。这都反映了山西、太原人自强不息、不甘沉寂的争先精神。

  诚信俭朴是太原精神传承的第二要素。《明·太原府志》称太原风俗曰:“其风刚劲翕习,质简淳古,民不张,士不挟党,大夫不凌贱市公”;《太原图经》曰:“士穷理学,兼集辞章。敦厚不华,勤俭好学。工商务实,人物辈出,有文武全才”。太原人刚直俭朴,不欺诈、不凌贱的敦厚之风传之已久。许多山西典籍还都言之凿凿地记载着山西、太原为“礼仪之邦”。太原历史名人众多,立朝执政者有之,文人学士辈出,素有文臣多廉吏,武将皆忠勇之誉。明、清山西太原一直是男耕女织,节俭淳朴,自然经济比较稳定的社会区域。中叶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人们多趋于商贾,并以诚信之誉折服南北,铸就了晋商之辉煌。究其成功之根本,全在于以山西中部太原府为中坚的晋商讲诚信、守信誉、朴实厚道、礼让文雅和善于理财之能性。这是经商之道,也是做人之本。太原有一批老字号品牌,如益源庆老陈醋、双合成糕点、六味斋酱肉等,久负盛誉,品牌不衰,凭的就是质量和信誉。如今,太原人均工资居全国省会城市之底线,而人均存款却名列前茅。这也是太原人朴实、节俭的佐证。

  兼容开拓是太原精神的另一特点。太原地处祖国北方,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交流融合地带。《左传·定公四年》载,周成王对叔虞曰“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晋国从周初受封于唐,改唐为晋,基本上执行了“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针,即在政治上沿袭夏朝的治国方略,在生活习惯和行政管理上又照顾到戎狄的传统习惯。这种兼容精神在太原地区体现的尤为突出。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大胆吸收游牧民族的优秀文化,开晋阳文化兼收并蓄之先河。东汉末年,国力衰弱,北方匈奴贵州逐渐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公元316年至396年的80年间,太原地区曾被当时的称为“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创建的后赵、前燕、前秦、后燕等交替占领。太原人民在与少数民族的碰撞、磨合中逐渐融合。尤其是到东魏、北齐高洋父子经营晋阳,许多制度表现出汉族与鲜卑文化的融通。从人民生活服饰到文化领域,都反映出这种融合的事实。《梦溪笔谈》卷一载:“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靴、有蹀躞带”。《旧唐书·舆服志》称:“燕服,盖古之亵服也,今谓之常服。江南则从巾褐裙襦,北朝则杂以戎夷之制”,这是中国服装由“上衣下裙”改为“上衣下裤”的一次重大革新,而且一直流传至今。这些变化的发端,皆起于当时作为北齐实际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多民族聚集地晋阳。这是太原民俗兼容开拓的一个佐证。文化融合在太原地域也十分突出。唐代著名的诗人王昌龄的《出塞》、王之涣的《凉州词》、《登鹳鹊楼》,充满深厚的将士从军出塞的悲壮之情。元代杂曲作为当时艺术的一种新形式,集诗文、乐府、歌舞为一体,是民族文化融合的一枝奇葩。元好问、乔吉、薛王宣、阎若璩、傅山等都是太原这块土地上,民族融合孕育的文星泰斗。太原文化广泛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文明发源地之一的丰富内涵,实现了北方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不仅对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历史贡献,而且为太原社会经济的开拓、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太原作为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荟萃了来自上海、江浙、东北等祖国各地的人才,包括社会上许多搞建筑、干装修、做服装、灯饰、餐饮的行行业业生意人,陆续来到太原,都找到了用武之地,定居太原,安居乐业。太原人乐友好客,与人为善,不欺客,不排外,有俭朴诚信之豪气。改革开放以来,太原人民热情欢迎海内外客商,到太原投资、发展,共创美好未来。太原不仅气候好,太原人好处,太原生意也好做。这都体现了太原兼容并蓄的良好人气。

  三、关于太原“城市精神”

  据悉,全国已有不少城市制订了自己的“城市精神”:上海市为“海纳百川而服务全国,在艰苦奋斗中追求卓越”;杭州市为“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大连市为“创造、创业、创世”;青岛市为“诚信、博大、和谐、卓越”;深圳市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长沙市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等等,可谓至诚至信,各有特色。

  太原城市精神是什么?

  曰:“奋发图强,诚信礼让,兼容开拓,共谋发展”乎?曰:“奋发图强,诚信礼让,乐友好客,争先发展”乎?或曰:“诚信,创新,实干,争先”乎?谁来定夺,唯我民心。

本文作者:杨瑞武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4-11-05 )

太 原 道 >> 太原文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太原文史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太原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