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矗立在人神之间品味山西古祠堂

  自然神祠:肃穆神秘的宫殿

  按照史家的说法,自然神祠来源于人类早期对自然的崇拜。在早期社会中,我们的祖先一直处于对自然灾害无能为力的状况,水、火、雷、电、狂风暴雨等自然现象,不光影响他们的生活,而且会殃及到他们的生命。于是,人们崇拜天、崇拜地、崇拜山、崇拜水,崇拜一切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之神。而要让这些神为人类造福的惟一办法就是祭祀祈祷。这样,祭祀活动就出现了。与祭祀活动相关的场所也随之出现,这就是早期的那些天、地、日、月、江、河、山、川之类的神祠。

  神的世界也等级森严,按照神力大小,我们的祖先把他们分成了三六九等,有的自然神主管天地,主宰吉凶,有的神好像地方官一样,庇佑一方百姓,有的神只能管辖某一行业,有的神只能影响一家一户,不同等级的神,享受着不同的待遇。

  山西现存的著名神祠,供奉的都是等级比较高的神灵,因而,祠庙规模宏大,形制完整,一般都是宫殿式建筑,有着宫殿一样的规模。从布局上说,这些祠庙都是沿着中轴线布局,依次是照壁、牌楼、山门、仪门、正殿、配殿、戏台,有的还有寝宫。选择的地方,也多在名山胜水间,祠院内多是绿树常青,碧水潺潺,亭台轩榭,金碧辉煌,已经园林化了。

  在百姓眼里,这些神灵往往无所不能,不光能保一方平安,而且能消灾被祛病,甚至呼风唤雨,常常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因而,这类祠庙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在善男信女的跪拜中,香火不断。 

  名人先贤祠:造神的殿堂

  在我所翻阅的许多资料中,有些论者把对名人先贤的祭祀看作是祖先崇拜的延续,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我觉得把它看成英雄崇拜或强者崇拜的结果,好像更妥当。人类在对自然、对社会无望时,若有一位能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的英雄出现,就不光是崇拜,更多的是感恩戴德。此外,对国家社稷做出过贡献的人物,由于得到了一般人所不能得到的褒奖与荣耀,也很容易受到人们的崇拜。《礼记·祀法》中说:“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安国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可以看出,这是官方的标准,那些能够安邦治国、勤于朝政的忠臣良将,都在祭祀之列。因而,这类祭祀对象带有浓重的官方色彩和道德色彩,如仁义、忠诚,或者带有常人所没有的智慧和能力,是人们行为的楷模。由于人们虔诚的祭拜,这类祭祀对象会在缭绕的香火中不断被拔高,渐渐由人而神,被赋予超常的能力。

  这类祠堂的建造,大体上可分三种,一是帝王敕命;二是官府兴修;三是民间修建。规模等级也随祭祀对象身份地位而异。 

  宗祠家祠:联结同宗的精神纽带

  家族祠堂是祖先崇拜的产物。宋代以前,民间对先祖祭拜一般采用墓前祭祀的方式。只有王室才有祭祀祖先的建筑物,称为太庙或宗庙。魏晋南北朝、隋、唐到北宋,虽然允许民间修建祖庙,但规定等级严格,有资格修祖庙的人寥寥无几。自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家礼》立祠堂之制后,臣民才开始有了被称为祠堂的建筑物。但此时的祠堂仍受到等级限制,不得僭越。一直到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才“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准许庶民在冬至日祭祀始祖。各地才纷纷建祠立庙,祭祀先祖。一时,全国各地祠宇林立,牌楼高耸。民间祠堂的发展由此进入了繁荣期。

  祠堂是家族的象征,也代表着家族荣誉,如果家族中出现了杰出人物,那么,这个人无疑会成为这个家族的荣耀,在家族祠堂里占有显著位置。同时,宗祠也会因为这个人而有了不同一般的标志。按清朝规制,达到一定品级的官员,宗祠匾额都会有钦赐或御赐字样,祠堂大门前竖有高大的旗杆,以此来显示家族的荣耀。

  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全体家族成员联系起来,起着维系家族、氏族、宗族稳定的作用,形成宗族内部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山西各地祠堂里,能表现这种作用的实物很多,如族谱家谱、牌位塑像、世系图表等,从中可能看出一个家族的历史。

本文作者:  ,摘自《山西日报》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4-11-05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