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听歌赏戏到左权

  左权原名辽县,古称辽州,是全国 颇负盛名的“歌舞之乡”,素有“万首民歌千出戏”的誉称。明万历年《辽州志》记载:“辽居太行山巅,万山深谷之中,迂回曲折,袤延百里,商贾不通,舟车不至。然虽穷乡僻壤,而比户弦歌,文风颇盛。”可见,这里群众能歌善舞有着悠久的历史。流传至今的民歌和小花戏,将群众在生产、生活、社会、家庭以及婚姻、爱情诸方面的苦与乐、爱与憎,以优美的曲调、独创的形式进行演唱,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情趣盎然的曲调。

  到左权县,没听过民歌没看过小花戏,你就不算真正到过左权。凡在左权听过歌赏过戏的人,无不被其浓郁芬芳的地方风格所陶醉。产生于左权县的民歌和小花戏,是我国歌舞艺苑中两朵光艳夺目、清香扑鼻的奇葩。所以,我们把左权放在了走访山西民歌故乡的第二站。

  民歌优雅动听

  窗帘开花帘朝外,实心留你你不在。
  槐树开花结槐花,街门上碰见你没啦说话。
  花椒树开花一溜麻,想和你说句知心话。
  你在圪梁俺在沟,有了心事咱摆摆手。
  豆角开花弯回来,不想走了你返回来。
  ———《不想走了返回来》

  锅儿开花下上米,不想旁人光想你。
  樱桃好吃树难栽,有些心事口难开。
  山药蛋开花背洼洼开,有了心事慢慢来。
  ———《桃花红杏花白》

  青石板上栽葱扎不下根,跟上俺家穷不敢吭。
  烟袋锅抽烟一点点儿明,酒盅盅量米不嫌你穷。
  ———《小酒盅量米不嫌穷》

  接下采访左权小花戏的任务后,我的脑海中并没有左权小花戏的清晰轮廓,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也只是从文字上对左权民歌有了粗浅的了解,并没有亲耳听过。9月6日出发的那一天,老公将一盘左权民歌的磁带塞给我,说听一听也许对你的采访有帮助。就这样,沿途伴随着一曲曲优美的左权民歌,我们来到了“歌舞之乡”———左权县。

  一踏入左权境内,我们便被这里优美动听的曲子所吸引。接待我们的是县文化局副局长田建林。田局长对左权民歌和小花戏有多年的研究,并且成为当地的一名专家。

  左权的民歌形成应不晚于宋朝。从她的大腔曲牌结构与宋代的唱赚曲牌结构比较,可发现有许多相同之处。这说明,宋朝之后当唱赚在别的地区逐步向舞台戏曲方向发展时,因受地域闭塞和其它因素影响,当地则以民歌形式保留了下来。较大腔唱法更为简易通俗的开花调、小调、杂曲,形成则更早。

  左权民歌是群众集体智慧和才能的结晶。一支民歌产生后,只要符合群众心意,便为群众所接受,并广泛地予以传播。传播中,群众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歌词、曲谱均要进行相应的删改,因而便出现了同样内容的一支歌却有多种词谱现象。一次次的传播,便是一次又一次的再创作,经过不断的充实而日趋精练,越传越远。

  约在明清时期,民歌在当地传唱就极为广泛。她以多种多样的形式,生动活泼地用不同风格不同音色和旋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群众的思想感情,成为群众最易接受、最易掌握的一种感情表达方式。从现在仍然流传的《绣荷包》、《闹五更》、《吃洋烟》等中,不难找到明清时代的历史印记。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她还孕育了文社火(小花戏前身)。在推动其它民间音乐形式的产生与形成方面有过极其重要的影响,反过来民间舞蹈、戏曲的发展也给她的创作与传播,开辟了更广阔的领域。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有力地促进了民歌的改进和提高,《查脚》、《哭丈夫》等大量反封建的歌曲就产生于这个时期。

  建国后,左权民歌继续发展,经过发掘、整理,从内容到唱腔又有了新的提高。省艺术学校抽调当地民歌手20余人,开办为期40天的研究班,并挑选30多支左权民歌在全省推广。省音乐家协会编辑出版的《山西民歌》,就有100余支入选。《解放军文艺》编辑部出版的《抗日战争歌曲选》,编入了50多支。中央歌舞剧院、中央民族音乐学院、解放军空政、海政和总政歌舞剧院等每年均组织力量到左权采风,他们既学习民间流行的民歌,又对其进行整理与提高,同时还帮助当地培训歌手和创作新民歌,使古老的民歌曲调更典雅,歌手演唱技艺更成熟。在各级音乐家的加工和提高下,现在已形成我国歌坛上一支别具特色的歌种,不断出现在全国各种歌咏场合。近年来,轰动中外影坛的《咱们的退伍兵》、《老井》、《血色清晨》等影片的主题音乐就是她的曲调。牛宝林、郭虎锋、胡秀英等亦得意于她而成名成家,蜚声遐迩。

  田局长说,由于社会的日新月异,左权民歌和小花戏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几十年来,当地涌现出近百十名小有名气的歌手,并且产生了大量的反映不同时代背景的优秀民歌。但是现在改编的民歌和小花戏往往都加入了现代气息,没有了以往那些原汁原味的、乡村山野的腔调,反而失去了民歌和小花戏最初的原始韵味。

  田局长告诉我,在多年左权民歌小花戏的生动实践中,有一些老专家、老艺人深深感到,民歌手后继乏人,创作民歌小花戏的人才严重匮乏,对于小花戏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用力不齐,民族乐器出现了萎缩。每每想到这些,他们都焦急万分,一种责任、一种压力、一种要求、一种使命落在了肩头,感到沉甸甸的。

  老局长王保牛

  提及左权县的老艺人、老专家,田局长推荐了文化局退休的老局长王保牛。

  第二天上午在左权县委通讯组的帮助下,我见到了王老。王老今年已经61岁了,他为保护和挖掘、研究左权民歌小花戏做出了大量的工作。

  从小就喜欢民歌和小花戏的王老,直到现在还不断地继续他的表演,有时在休息前还要唱两句。小时候他就被村里的社火组织选去表演小花戏。一开始在打击乐队里演出,敲锣打鼓、拉二胡、吹笛子王老样样精通。后来,社火的每个剧目一般都由两个十来岁的男孩子表演,王老被挑去演服饰、化妆基本上都定型的小生小旦。女角穿着绸缎衣裙,头戴花冠,两腮画梅花。男角穿着长白开缝裙,蓝色或灰色上衣,头戴小生帽,帽前插英雄球,鼻梁部分画石榴或桃子。有时王老也有别的装束,在别的剧目中还配以丑角。

  参加工作后,王老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离县城很偏远的村镇里当老师。当时在学校里,王老组建了一支文艺队,排练了一段时间后,便带领着他的学生走村串巷地表演,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四五年后,由于工作有突出的表现,县里安排他到文化馆工作。在这里,王老经常到田间地头感受乡村的生活,写出了数十首小有名气的民歌。

  说到这里,不知是谁说了句,老局长也会表演小花戏。我按捺不住地请求他唱一曲民歌,王老倒也不推辞,说唱就唱:

  三月里来是清明(呀),
  姐妹二人出家门(呀),
  前去放风筝(呀哎嗨哟),
  前去放风筝(呀)。
  大姐名叫王巧英(呀),
  二小妹又叫小彩英(呀),
  丫环小彩凤(呀哎嗨哟),
  丫环小彩凤(呀)。

  通过和王老的交谈,我了解到,小花戏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瑰丽娇妍的小歌舞剧。小花戏有歌,歌曲婉转动听,旋律优美悦耳;有舞,舞蹈千姿百态,步法变化万千;有扇,扇法活泼轻巧,扇花上下翻飞。这时,王老拿出一张碟片让我看,只见演员们一会儿手舞红色彩扇,让人感觉到情绪热烈、欢愉、活泼、兴奋,一会儿彩扇又连换以蓝、绿、粉色,又让人感觉到了雅致、文静、素洁、清幽。扇子时而像飞舞的蝴蝶,时而像艳丽的花朵,眨眼如潺潺流水,瞬间似招展红旗。我们又往后看,只见演员们舞步轻盈活泼,富有弹性,颤中有扭,颠中有跳,颤、颠、跳、蹬、扭、摆、甩协调一致,有机结合。飞舞多变的扇花,加上舒展秀美的舞姿,形成了小花戏独特的风格特色。难怪,当地流传有“脆灵灵的萝卜甜生生的蜜,好看不过小花戏”这句俗语。

  小花戏的前身叫文社火。历史上把古辽州境内流行的民间艺术形式统称为“辽州社火”,其中除文社火外,还有武社火、小秧歌、喊大腔以及耍龙灯、舞狮子、跑竹马等。旧时的社火,是春节、元宵节期间的民间艺术活动,由“社”负责筹办。“社”是封建时代农民为保护自己的利益所组成的一种自制性团体,它借神道的迷信观点,以抵制外来的侵犯。社里有严格的社规,民间有“宁挡千军,不惹一社”之说,社首采用轮换制,少则一年,多则三载。“社”的活动有着浓厚的迷信色彩。明代正德元年的《辽州志风俗考》中记载:“元宵里巷门首张灯火,村中多立社,点九曲灯,蒸层糕插谷穗供神前祈丰登之意,十六日男女各结伴游行,名曰‘走百病’。”闹社火的主持人是社首,闹社火的扮演者是社里选拔出来的。每年过了春节,由社首召集,宣布文令,会餐表态。从此,振旗鼓,紧排练,到元宵节在三官庙(封建时代供奉的天官、地官、火官)前先祭祀跪拜,后沿街挨户表演。十六各路社火相互串村表演,十七云集县城比试夺魁。有时延续一天,名曰闹十八。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正月十五闹元宵,妆扮社火敬三官,三官老爷当中坐,一年四季保平安。”人们以社火这一形式,一方面进行自娱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敬神娱神,祝愿年岁丰稔,驱灾避邪,人丁兴旺。

  当时流行于当地 众多的民间艺术形式中,最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首推独具特色的文社火。据史书记载,文社火于明代已在辽州境内盛行,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吸收了当地和外地姊妹艺术的营养,逐步形成的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小歌舞剧。

  小花戏舞蹈的特点主要是扭,常用舞步是颤颤颠颠的唿嗦步。曲调大都采用了当地流行的民歌,多为一剧一曲。常用的道具是小纸扇,有俗语“辽县一大怪,冬天扇子卖得快”为证。从内容到形式封建糟粕多,低级趣味浓。据老艺人回忆,到民国初年,流传下来的代表剧目有《妓女告状》、《打秋千》、《铲菜》等。由于文社火把歌、舞、剧进一步融合提高,扇花中又出现了蝴蝶花,异常花哨新鲜,群众亲切而形象地把文社火称为小花戏。这个时期流传下来的代表剧目有《卖扁食》、《打樱桃》、《放风筝》等。

  小花戏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与其独有的艺术特色有直接的关系。用“一小二花三有戏”来概括,基本上能从通俗的角度来把握它的特点。小:表演者年龄小,一般不超过20岁。剧本小,也就是演出时间短,多在10至20分钟之间。演出场地小,这原指文社火时期只在街头火盘、院落人家演出而言,如今的小花戏既保持着空间很小的特点,又可以满足大舞台演出;花:衣装花哨,扇飞如花,曲调华丽婉转,舞姿造型花团锦簇。整个舞台效果犹如百花盛开,令人目不暇接;戏:具有构成一部小戏剧的基本要素,即有完整的剧情,有活泼风趣的语言对白,有戏剧性的唱腔板眼,有程式化的人物妆饰。由于歌、舞、戏并重,因而决定了她既不能大又不能长的特性,只能以小而精、小而花发展为方向。

  只是,像王老这样的,在当今的社会中还有几个?

  剧团演员:后生可畏的小李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来到了小花戏艺术团,这些天他们都在为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加紧彩排节目。刚走进一楼大厅就听到口令声:“一二三,二二三,三二三……”

  来到训练室,推开门,看见大家正在认真地训练。甜美的歌声,欢快的舞姿,上下翻飞的扇花,令人眼花缭乱,不忍打搅。待他们休息时,我才来到他们中间。在这短短的两个小时,我认识了当中的一个帅气的男孩子(没告诉我他的名字)———小李。

  小李今年18岁,是去年来到剧团里的。在9岁那年,就开始参加社火活动,待去年剧团到下面挑人,一眼就相中了他,于是小李便不顾家人的反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小花戏。来到这里除了更加刻苦地训练,小李确实再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哪怕是寒冬腊月,早上5点钟,他也要从温暖的被窝爬出来,摸黑离开宿舍,翻过紧锁的铁门,开始在漆黑的操场跑步、跳跃……

  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小李才慢慢明白,如果说舞者是用身体舞蹈,不如说是用心舞蹈。“舞蹈演员特别苦,受点伤痛是家常便饭。”小李说,“要说吃起苦,我们不比别人差,经常是台下疼得哭都哭不出来,可一上台,音乐一起,便全都忘了。”他的脚脖子、膝盖半月板、颈椎都有严重的伤。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通过舞蹈的学习经历,小李深刻地体会到它的真切含义。记得刚到剧团不久,小李满以为学会两个节目就可以登台演出,谁知事情并不像他想的那么简单,每天除了铁定的基本功训练外,剩余时间几乎全用于排练。从每一个最基本的动作开始,老师把着他们一遍遍地过,哪怕动作对了,但眼神不到位,韵味就差了火候,仍得不厌其烦地反复练习。动作学久了,他就盼着亲自登台展示;每次看着老演员们去演出,心里就痒痒得直难受。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用汗水换来的舞台演出实践终于到来。他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登上舞台,一丝不苟地将最后一个动作和伙伴跳完。当观众爆发出掌声和欢呼声的时候,他的泪水也如泉涌般流出。这是小李最幸福的时刻,它让小李明白以往的汗水没有白流,以往的付出都有了结果。

  面对小李,你会讶异于他的眼神,笑容中不经意地会流露出几分羞涩,有一点像小女生,和舞台上那个自信、成熟、激情四溢的舞蹈家判若两人。小李是个充满舞蹈灵性的人,同时又具有踏实、平和、理性的个性。他现在想要得就是“好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多跳几部小花戏”。为了这个想法,他很爱惜自己,练功的时候刻苦训练,时刻保持身体机能的良好状态,闲暇里则会安静地呆在宿舍里,听音乐或者是看书,为小花戏艺术多充充电。

  一铺滩滩杨柳树,
  一片一片青,
  一群一群受苦人呀
  (啊呀呀呆),
  统统翻了身;
  一块一块好土地,
  分到咱穷人手,
  一条一条好牲口呀
  (啊呀呀呆),
  拴在咱圈里头……

  在左权整整待了两天,一首首,一曲曲脍炙人口的左权民歌,我们都在用心地聆听,相信每一个人都会被左权的民歌和小花戏那优美的意境所打动。为此,我们更加热切地希望给左权民歌小花戏一个展示的机会,它必将给我们带来一个绚丽多姿的世界。多一点对她的支持,多一点对她的热爱,就是多一点对民族传统的继承。但愿,左权民歌和小花戏能重新回到人们的心中。

本文作者:李婷婷、杨文,摘自《山西晚报》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4-10-06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