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太原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从水西门遥想“水泊之城”

  太原,是全国最缺水的城市之一。然而,历史上的太原,曾是“水泊之城”,用一著名小说的篇名形容十分恰当:“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至今与水有关的街巷还很多,如海边街、南海街、大水巷、小水巷……,最明显的佐证是“水西门”。经查,中国历史上数以千计的城池中,以水冠名的城门还没有第二个。

  对水西门的记忆,我从童年时就有了。那时,大人常嘱咐我:“一旦走丢了,就说咱们家在西门外东大楼住。”这个地方,老太原人都熟悉。有一张解放前水西门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出,高高的城门楼前一片汪洋。那汪洋如今已化作一片楼群,楼群中穿过的就是新建路,解放初期叫“西门外”,而“东大楼”就是后来楼群中的第一幢,当年乘四路公交车的人都知道,新建路的站牌就竖在东大楼前。这个“老牌子”和东大楼今天仍安然立在原处。而“水西门”早已名存实亡,成为留在照片上的“绿野仙踪”了。 

  那时候,水西门虽然被城里城外的水泊包围着,地势居全城最低,但它已傲然挺立了一千个春秋。据史书记载,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潘美在唐明镇基础上重建太原城,城周十里,辟四门,其中西门名“金肃”,古人以西方为秋,五行中以金配秋,“秋,肃也”(《尸子》语)。明洪武八年(1375年)永平侯谢成奉晋王朱木冈之命扩展太原城,由于西城墙靠近汾河,无扩展余地,故金肃门得以保留,其余三门均废除,新建太原城共开八门,另七门为新设。因金肃门外设演兵场,改名叫“振武门”,亦因地处水泊且临汾河,俗称水西门,另一个西城门即阜城门就相应而称旱西门了。 

  水西门的出名又与一位近代名人有关。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著名学者、谴责小说《老残游记》作者刘鄂来并议办路矿,登水西门城楼作七律《登太原西城》诗云:“水势西来太山卒山酋,汾河南下日悠悠,摩天黄鹄毛难满,遍地哀鸿眼不收。眼底关河秦社稷,胸中文字鲁春秋。尼山渺吴龙川去,独立苍茫岁月遒。”诗以苍茫西山滚滚汾河喻富庶晋省风光将逝而感发,怀孔子、李龙川之才不遇而堪忧。刘鄂的忧虑不无道理,此时,日本正派东亚同文会潜华考察,后于所纂《山西省志》中对太原城赞云:“太原府城……四楼八门,高耸空中,规模宏伟,令人吃惊。”狼子野心,欲滴垂涎,流露字里行间。 

  巍巍城门,悠悠水泊,见证了龙城巨变。解放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原来的城墙与城门被逐步拆去;随着地下水大量开采和汾河上游截流,水泊也几近消失。有意味的是,水西门虽然比其它城门早了四百年,却最后一个被拆除(拱极门在拆的过程中被修复除外),而西城水泊在引黄工程竣工之际,以崭新面貌呈现在新世纪里,我有幸亲眼目睹了这两幕。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水西门上高大城楼被拆去;上世纪70年代,完整的城门洞依然昂首矗立,青砖高墙,把米市街和旱西关隔成内外,堪称古城一景,每天穿越城门的人总爱驻足观看,不时赞叹;上世纪80年代后门洞坍塌,成两座土台,街道整修时南面高台被削平,北城垛高大身影孤身而立;上世纪90年代,一幢八层楼房取代了这个高台,城里城外终于合二而一。 

  水西门脚下水泊早在四十年前就雄风不再,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孕育水西门的水泊却得到了新生。太原市城西水系的建成,使濒临消亡的水泊演绎成了一个生态化的大园林:从北向南,森林公园、龙潭公园、饮马河公园、西海子公园、南海子公园,加上原来的迎泽公园、儿童公园、汾河公园,成了镶嵌在龙城的一串珍珠。盛唐太原诗人白居易曾为古晋阳城作诗《和裴令公新开龙泉晋水二池》可当今之写照: 

  “旧有横污泊,今为白水塘。笙歌闻四面,楼阁在中内。 
  春变烟波色,暗添树木光。龙泉信为美,莫忘午桥庄。”

水西门旧照

摘自《山西晚报》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3-12-18 )

太 原 道 >> 太原文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太原文史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太原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