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在我国的村镇中有大量的历史传统建筑,这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城市化大潮和旅游热中,许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遭受人为破坏。为更大范围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好地保护、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建筑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11月27日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共有22个历史文化名镇(村)光荣入选。我省灵石县静升镇和临县碛口镇西湾村榜上有名,与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浙江省桐乡市乌镇等10个镇以及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等12个村成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这是山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一个新的里程碑。 
  “留住从前”已成为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文明人的一句口头禅。灵石县静升镇和临县碛口镇西湾村两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无疑是山西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是21世纪山西献给世界的一份厚礼,成为了解明清社会风尚、地方习俗、人文精神、建筑艺术经典及明清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实物。 

关注山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静升镇:释读屋宇春秋 

  文化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直白的,也可以是含蓄的;可以是彰显的,也可以是隐晦的。人类自从有了建筑物,也就有了村镇;有了建筑文化,也就有了名村名镇。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灵石县静升镇,位于灵石县城东北12公里处,坐落在风景秀美的绵山脚下,依山傍水,一条大街横贯东西,九沟、八堡、十八街巷散布于北山之麓,错落于小水河畔的王家大院、红庙和文笔塔等古建筑群,是古镇静升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展示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浓郁的人文景观风貌。现存大大小小的店铺、典当行、估衣店、水井、石板小路、戏台等依稀可见当年静升的繁荣景象和独特的人文气息。 

  据有关史料记载,远在新石器时代,古镇静升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商代则是“内”部落生产劳动、安居乐业的地方。春秋时,因介子推之故,与静升相连的绵山被封为介山,静升也曾名为“旌善村”。隋开皇又改为“灵瑞乡”。唐贞观以来,灵瑞乡日臻兴旺,直至元皇庆年间仍以灵瑞乡称之。到清康乾盛世,农商发达,经济繁荣,民间修庙宇,建民居,大兴土木,静升镇经历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发展时期,被誉为“晋中第一镇”。 

  今留于静升镇的主体古建筑群———王家大院,先后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几个时期的修建,建筑总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其中列入省级文物保护的有4.5万平方米。目前,以“中国民居艺术馆”开放的高家崖建筑群,建于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有院落26座,房屋218间,面积11728平方米。以“王氏博物馆”开放的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至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有院落28座,呈“王”字型布局,房屋540间,面积达19800平方米。高家崖、红门堡两组建筑群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皆为黄土高坡上的城堡式建筑。站在高家崖的门楼观景,高家崖建筑群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室的庭院风格;红门堡建筑群顺应地理条件,一部分应变为前园后屋的总体设计。王家大院顺山而建的混合型四合院,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当你站在每一院的高台上远眺时,都会有天地宽阔,心旷神怡之感。 

  王家大院具有不同于晋中其他民居的独特性,是一座充满情趣的民居。院中雕刻功夫最深,图案最美,匠心独具的精美砖雕、木雕、石雕艺术,使得满院生辉。高1.6米、长0.6米、厚0.3米的十块墙基石,上面雕塑的五子夺魁、指日高升、飞马报喜等装饰画,内涵丰富典雅,工艺精巧。由凤戏牡丹、喜鹊登梅、一品青莲、杏林春宴等以窗作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彰显着人性之真,兼融了南北情调,让主人足不出户就可置身于如画美景,化景物为情思,情景交融,倍添美感。 

  在静升镇众多的建筑物中,有一处格外引人注目的房舍,这就是红庙。因此庙红墙、红门,人们俗称“红庙”,原有的庙名反而被人遗忘了。红庙位于静升村中部,建有正殿、东西配殿和戏台等,占地面积734平方米。红庙在当地又称为“东社”,静升村西的后土庙称“西社”。“社”的确切含意如今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只知道过去每逢夏收、秋收和冬至等节日,家家都来红庙烧香上供,祈求神灵保佑。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是红庙的庙会,四面八方的乡民们涌向静升五里长街,看戏、吹糖人、跑马戏、耍猴、练拳脚、卖狗皮膏药……应有尽有,这时农民们也车载担挑,用自己生产的五谷杂粮、瓜果蔬菜去换盐油酱醋,犁耧锄耙———各取所需,使庙会成为古静升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中的一道特别风景线。 

  三晋多塔,观望静升文笔塔,塔高26米,底部周长12.3米,塔基为青石方形,砖砌结构,下粗上细,宛若毛笔竖立,直指蓝天。虽经数百年风剥雨蚀,至今依然完好,足见其建筑艺术之高超。形似毛笔的文笔塔,塔周墨、砚、水齐全,据说是象征着王家才思泉涌,文人不断,由此可见王氏祖先独具匠心的巧妙构思。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永恒的艺术,建筑是无声的书卷。静升镇依山建势,梯度推进,在黄土坡上创造了建筑的奇迹,远远望去,屋舍院落高低起伏,有序排列,堡墙环绕,院门密闭,俨然一座壁垒森严的中世纪城堡。那些静静地矗立了几百年的一座座保存完好的深宅大院,一段段残垣颓壁中的三五间房舍,都在展示着几百年前绚丽的风俗民情和北方独特的建筑文化;宛若一位阅经苍桑的老者,向世人释读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静升镇王家大院

  西湾村:留住黄河古渡 

  黄河九曲十八湾,在它奔腾跳跃穿行于秦晋大峡谷的中段,有一个近代几乎被人遗忘的古村———西湾村。西湾村不仅仅是山西当地人民几百年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历史上对人居环境所创下的杰出典范。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山地的完美和谐,最终创造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立体交融式”的乡土建筑。 

  越古朴的造型,越能感受自然和神灵的默化。被首批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西湾村,位居临县碛口镇两公里处,是明末清初时期,随碛口镇水陆码头一并崛起的一个村庄。村中均有建造质量较高的高门大院,谈及他们的始祖陈师范,便是利用碛口黄河古渡的商贸条件,做担工、开店,经营各种物资而发达起来的。到明代末年,他已称得上是较为富庶的商人了。于是在湫水东崖,紧邻碛口西湾的一处背山面水的风水宝地上建起了村落。西湾一带山多地少,惜土如金,村子就建在石山的斜坡上,坐西北朝东南,形成避风向阳,靠山近水的格局。诠释清咸丰八年(1858年)陈氏“思孝堂”碑:“先祖陈师范艰难创业,历代子孙经商有方,持家有道,家业经久不衰。”陈家当年景况可想而知。陈师范亲自兴修的第一批建筑在村东,而将村西的大片空地留给后人去经营建设。西湾民居建筑群自陈师范于明朝末年凭借碛口黄河水旱码头进行易货贸易发迹始,历经陈氏后裔11世凡200余年的陆续修建,发展到拥有30余座宅院的村落,全得益于碛口的商贸。 

  据有关资料介绍,西湾村民居当初选址,是依据传统阴阳风水学说“背山面水、左青龙右白虎”和《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的原则付诸实施,所以西湾村背山面水,避风向阳,易地排洪,占据了上乘风水,且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体现了天、地、人和谐合一的哲学思想。村落之主体部分位于两座石山之间,中为30度斜坡,民居建筑群坐落于其上,层层叠置,空间和平面布局丰富多彩,最高处可达六层,参差错落,变化有致。整个村落中的民居宅院长约250米,宽约120米,占地约3万平方米,以体现金、木、水、火、土的5条石砌街巷将30座宅院连为一体,周以高墙围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城堡式封闭空间,仅在南向留大门三座,寓意天、地、人,当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建筑体现。村落中的宅院与宅院之间均以小门沟通,进入一院可串遍全村,既保持了各家各户各自生活的独立性,又加强了整个家族之间的密切联系,旦有突发事件,便于相互帮助与支持。 

  有一种说法,皇家看故宫,民居看山西。西湾民居建筑群并非普通富商与地主之住宅,实质上是建于深山的商人兼官宦府第,其门额所悬“进士第”牌匾就是最好的证明。有鉴于此,故该村建筑刻意追求豪华与气势,特别注重“风水”,乃一般民居建筑所望尘莫及。陈师范本人所建宅院在选址、造型、装饰上俱可称全村之冠,是封建礼制和宗法等级制度的生动体现。其院落隐蔽在一个并不起眼的街巷中,外部院门仅施板门两扇。倘推门而入,内里又出现一座设计精巧、建筑考究的大门。头道门之所以显露寒酸相,当是陈氏先祖为了“藏富不露”以免遭横祸而使然,此种构思乃国内其它民居建筑中所罕见。西湾村的所有建筑均磨砖对缝砌筑,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屋顶结构有硬山式、悬山式、歇山式、卷棚式、门洞式、单面坡、双面坡、单檐、重檐等,祠堂、过厅、窑洞及楼台、亭、阁等应有尽有,各式门楼及壁画、楹联、题刻等制做精巧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尤令人瞩目的是巷道设计体现了“向空间索取建筑面积”的奇巧构思,多在街巷两侧墙体间砌筑券拱门洞,并在门洞上建楼,行人往来、排泄洪水、加固墙体、增加建筑面积多项功能俱备,使建筑物的平面铺排和空间展示显得灵活多变,气韵生动,将艺术与实用融为一体,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 

  “丰屋知名家,乔木知旧都,鸿文在国,圣地之验。”筑室建房是人类不息的文明追求。钟爱精美、宏大、古老的建筑物,是人类永远化解不了的文化情结。观赏着西湾村石山、石路、石墙,还有石筑的房子,走在石头的街巷里,忽儿弯转曲行;忽儿拾阶而上;忽儿又穿街过洞。举头望去,高耸的府第门额,厚重的“进士第”牌匾,粗犷的箍窑大院,雕镂的轩廊厅阁,时时显露出明清时期晋商的骄傲和富裕。而西湾村也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信息,通过凝固的建筑,传承给了后世人,留住从前黄河古渡碛口的繁荣和萧条。 

碛口镇西湾村

  历史文化名镇(村)注释 

  历史文化名镇(村)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推动全国或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具有全国地区范围的影响;系当地水陆交通中心、成为闻名遐迩的客流、货流、物流集散地;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建设过重大工程,并对保障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过显著效益且延续至今;在革命历史上发生过重大事件,或曾为革命政权机关驻地而闻名于世;能体现我国传统的选址和规划布局经典理论,或反映经典营造法式和精湛的建造技艺,或能集中反映某一地区特色和风情、民族特色传统建造技术。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一批)名单 

  1、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 
  2、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 
  3、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 
  4、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直镇 
  5、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 
  6、浙江省桐乡市乌镇 
  7、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 
  8、重庆市合川县涞滩镇 
  9、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 
  10、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名单 

  1、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西湾村 
  3、浙江省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 
  4、浙江省武义县武阳镇郭洞村 
  5、安徽省黟县西递镇西递村 
  6、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宏村 
  7、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 
  8、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 
  9、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镇张谷英村 
  10、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 
  11、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 
  12、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 

摘自《山西日报》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3-12-18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