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太原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似曾相识燕归来
--太原历史文化述要

  站在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的高峰来俯看,太原留给人们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太原古称晋阳,地处山西黄土高原中部。鼎盛时其辖区包括今天山西中部、北部和东南部。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带,同时又是古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主要场所。翻开历史,可以发现,在公元11世纪以前,许多对古老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许多王朝的治乱兴,衰,都曾与太原这个名字,都跟这块土地有着直接的联系。太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影响力。太原在华夏文明史上占踞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肯定地说,历经了2500年沧桑岁月的太原城是一座历史悠久旷远,文化薪火相传,豪杰才俊辈出的历史文化名城。它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韵味。

  太原:中华文明的中心地带

  早在二百万年以前,太原盆地就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我们的祖先在晋水之畔、汾河两岸,渔猎采集,刀耕火种,繁衍生息。我国上古时代尧、舜、禹的许多故事也都发生在太原地区。据《诗经·唐风谱》记载:“唐,帝尧旧都之地,今曰太原晋阳;尧始居此。”夏商时期;太原地区与夏商王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西周建立之后,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叔虞之子燮父改唐为晋,即西周春秋时期的晋国,所谓唐晋就指的是今天包括太原在内的山西部分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太原地区是以晋国为主的华夏民族与以狄戎为主的北方游牧民族之间、晋国各种势力之间控制与反控制、较量与反较量的战场与舞台期间,雄才大略的赵简子看重太原地区重要的位置,命令其家臣董安于在太原盆地晋水之阳修筑了晋阳城。其子赵襄子依托晋阳的险固,联合韩、魏打败智伯,三家分晋,一举揭开了战国时代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序幕。
  2500多年来,处于中华文明的中心地带、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过渡地带的太原,创造了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辉煌历史。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太原是诸侯称雄所依托的基础,是汉民族向北拓土殖民的堡垒,在古代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两汉、隋唐,太原是中原王朝防犯游牧民族南下侵扰的军事重镇,是中原王朝融合、接纳游牧民族,使其接受较为先进的农业文化,化牧为犁的前沿阵地,更显示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可比拟的显著地位。当封建社会步入后期,太原仍然作为雄蕃重镇,踞守中原的北大门。古老的太原与封建社会共进退,为华夏文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2500多年来,太原孕育了悠久灿烂的文化,也造就了一大批在中国历史上耀眼夺目的文人才俊。特别是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将细致委婉的内心情怀融于雄壮豪放之中,形成了独具苍凉之美的诗文,千古绝唱;新乐府运动的领军人物白居易创作了《琵琶行》、《长恨歌》等一批现实主义名篇,至今传颂不衰;太原人罗贯中撰写的《三国演义》,开创了我国语体章回小说的先河;明末清初的大儒傅山,其渊博的学识与高尚的气节,为后人所敬仰。还有元好问、阎若璩等等,均是太原这片热土上成长起来的学术大家,他们是太原灿烂文化的代表,为中华文明增添厂—页页不朽的篇章。

  太原:造化的产物、历史的选择

  太原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与大自然赋予它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的,是与历史赋予它的富足雄厚的经济、人文环境密不可分的。
  从自然环境来说,太原具有特殊的地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1,太原地处山西黄土高原的中心,周围雄关险隘环绕,历来是易守难攻,可进可退的军事要地。2、太原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华夏文明和中国政治力量的核心半径之内。它长期与中国政治中心互为表里,互为依托,共安危同存亡。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华夏政治格局。3、太原长期处于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过渡地带。两种文明导致两种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上演了一幕幕民族冲突与融合的悲喜剧。这两种文明的互动,不同程度影响着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兴替与治乱。
  从经济地理角度来看,太原也不失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地区之一,物产丰富,经济实力在中国古代非常突出。1、太原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太原盆地位于黄河中游的汾河谷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汾河、晋水从中流过,灌溉便利,非常适宜农业生产。2、太原地处农牧交替区,畜牧业也很发达。太原盆地东、西、北三面的山地丘陵地区,古代植被繁茂,水草丰沛,是理想的牧场。3、太原盆地自然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基地。早在春秋之时,太原的冶铜业就很发达。使董安于建晋阳城“公宫之室,皆以炼铜为柱质。”成为可能。太原的冶铁业自古有名,唐代杜甫诗云:“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就是对太原冶铁业精湛工艺的真实描述。此外,玉器、骨器、车马器等制造业也很发达。太原这种农牧结合、渔措并举,手工业商业相兼的经济地理环境,为其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扮演重要的政治角色,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从人文环境来说,太原自古处于华夏民族与草原民族交往和冲突的中心地带。从夏商周直到宋元明清,先后有群狄、诸戎、匈奴、鲜卑、羯、氐、羌、突厥、回纥、吐谷浑、女真、契丹、蒙古、满等民族在此与汉民族进行过激烈的冲突和斗争。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或缘于仿效,或缘于抵御外敌,保家立国,太原一带“人性劲悍,习于戎马”,如杜佑在《通典》中说的“并州近狄俗,尚武艺”,形成了尚武,强悍、侠义的民风。太原“乱世出英才”,“并州自古多英豪”。晋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太原人见多识广,对于战争极为熟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意识很是普遍。历朝历代统治者利用这一优势,在当地招募、组织素质精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这是晋阳在历史上占据重要战略地位的人文因素。

  太原:卓尔不群的气质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自然造化赋予太原这样一种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使得太原在文化层面上具有了极富个性、极具风采的特点。

  太原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

  由于自古地处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错地带,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过渡地带,因而太原必然在文化层面体现出包容的特性。首先表现在政治上的包容。汉族、胡民族政权统治时,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常常照顾对方的利益,以缓和矛盾,加速民族融合,以维护巩固其统治。如周初,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地(今太原地区)时,就为其定下了“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略,在生活习俗上又照顾戎狄的传统习惯,从国家大政方针上兼顾戎狄的利益。其次表现在民族上的包容,汉民族主导下的游牧民族内迁,使太原成为北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丰富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组成。东汉末年,政府在太原地区的汾阳、祁县、忻州、文水等地大规模安置内迁的匈奴部族,共计15万人,开中国大规模接受游牧民族的先河,此后,游牧民族内迁的趋势不断。李渊父子太原起兵时,就有胡人成员参与。胡人安禄山曾兼任河东节度使,驻守过太原。唐晚期,李光弼保护太原时,用的军队基本上都是以胡人为主的朔方军。到五代末期,太原地区的各民族大致已经完成的融合,汉胡之间的界限,特别是文化上的差距渐少,生活习性趋同。今天,曾分布在太原的部分少数民族已经不见了踪迹,显然已经融入了太原这块土地,成为太原人的一个组成部分了。因此太原人身体里流动的不仅仅是汉族的鲜血,更有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的血缘基因。第三,文化上的兼容并蓄。政治的包容与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文化上的兼收并蓄。在太原南郊出土的春秋赵卿墓,其中有不少青铜器物兼有中原和草原文化的特点。在太原近年来陆续出土的北齐墓中发现了大量壁画,画中具有浓郁鲜卑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融的现象明显。显示了北齐时太原人对异域文化的认同与欣赏。文化的认同还表现在建筑风格上,太原地区的建筑既体现出封建儒家伦理的等级与秩序,同时又具有了江南建筑小巧精致的特点,还具有北方粗犷、开阔的气质。再有风俗习惯上的包容。一方面,太原地区的汉民族在与游牧民族的交往中,学会了骑马、放牧等技能,为汉民族生活生产方式注入了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太原周边游牧民族不断学习汉民族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与汉族通婚,改汉姓,着汉服,学习汉族文化。逐步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加快了他们汉化的程度,为他们融人中华民族大家庭创造了条件。

  太原文化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不同民族间的反复冲突与交融,各种政权你来我往的攻伐征讨,促进了人员的频繁流动,必然带来文化上的开放性。太原早在原始社会就与周边地区有着密切的来往。考古资料表明,太原光社文化,其影响涉及内蒙、河套及陕西东北部。夏商周时期,太原盆地的诸戎群狄一直与中原地区有贸易往来,所谓“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土可贾也”。春秋时期,大原盆地的汉族,就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周边的戎狄,与戎狄通婚,进行贸易。当时晋与活动厂太原西南的狐氏之戎交好,晋公室与其首领狐突的两女儿联姻,一位成为晋文公重耳的母亲,一位成为晋惠公夷吾的母亲。汉民族这种对外开放的态势一直沿续了下来。战国时期,赵国与周边进行经济贸易往来,在晋阳制造的货币流通于中原各国,甚至在今内蒙古的赤峰都发现过晋阳货币。南北朝时期,是古代民族大冲突大融合的黄金时代。从太原近几年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看到,太原在北齐时,与周边的交流是非常活跃的。隋唐时,太原也是东西方交流的通道,甚至同远在万里之外的西域、波斯都有着相当的联系和交往。宋朝,太原地区是中原与契丹、辽、西夏进行互市贸易的重要枢纽。元时,太原与西方交往更频繁。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来过太原,并在其游记中,留下大量的记载。明清时期崛起的晋商,以太原为主要基地和商埠码头,与外省甚至外国贸易,以山西富有的盐、铁、麦、棉、皮、木材等特产,进行长途贩运,换取江南的丝绸、茶等,再转销西北、蒙俄等地。清代中叶,山西商人不惧艰险,远涉重洋,在日本的东京、大阪、横滨、神户以及朝鲜的新义州等地,设立了票号海外分庄,从事国际汇兑业务,开创了我国金融机构向海外设庄的新纪元。其开放的意识在当时领中国风气之先,对今人也不乏借鉴作用。

  太原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错与过渡的地理因素,汉胡融合杂处的人文环境,其在文化上必然体现出一种多样性的特点。首先是种族的多样性。我国古代几次大的民族融合,太原地区都是重要的场所。从古代最早的戎狄到后来的鲜卑、匈奴、羯、羌直到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曾在晋阳大地历史舞台上演出一幕幕的历史活剧,至今,太原仍然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有26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太原。其次是性格上的多样性。久受儒家文化教育的熏陶,太原人知义、尚信、讲求气节,务实纯朴。又因久居边塞和民族冲突与融合的要冲,频临战事,强化了太原人尚武的精神,使他们具有了粗犷豪放,坚韧刚烈、尚武侠义的性格。太原曾经作为几个割据政权的都城,百姓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种雄视天下,桀傲不驯,不甘于人后的精神。但是同时,山西黄土高原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又赋予太原人保守恋土,安于现状的社会心理。太原地区相对富庶的经济基础-特别是明清以后晋商的兴起,商业的发展,使得太原人身上又具有了善于商贾,勤俭创业,吃苦耐劳的品性。再有,宗教思想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与开放,最主要的特征是思想的多元性。太原最突出的是宗教思想的多元性。太原地区是多种宗教的汇合之地。儒、佛、道、伊斯兰等宗教在历史上都在太原地区盛行。太原附近的交城卦山玄中寺,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其影响远播日本等国。曾属于太原地区的佛教圣地五台山,不仅是中国佛教华严宗的主要场所,而且还是汇集了蔽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重要道场。金元时期,道教中的全真教派在太原地区曾经兴盛一时,全真教派弟子宋德芳开凿了龙山石窟。介休绵山、北武当山是古代极有盛名的道教场所,道教迄今还留有纯阳宫等古建遗存。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侵入,基督教、天主教的太原得到传播。太原阳曲县的板寺山圣母堂就是全国著名的天主教堂之一。历史上,太原还是唐统治者允许设立摩尼教寺的三个城市之一。多种宗教并存发展,显示了太原文化组成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为古老的太原增添了不少神秘的魅力。

  太原文化具有完备性的特点

  太原最具特色的地方,是它表现在文化层面上所具有的完备性。一是历史传承的完备性。2500多年的悠久的建城历史,使太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西周春秋时期。三家分晋,赵以太原为都城,在此拉开战国序幕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并与封建社会共进退,经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在太原的履历表上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它也见证了中国所有朝代的兴衰更替。因此是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古城;二是社会环境上的完备性。易守难攻,可进可退的地理形势,丰饶的物产和发达的手工业,强悍的民风,再加上几个朝代苦心经营的坚固城池,这几种因素汇集起来,决定了太原具有一个自成一体,小而全的社会环境。在外敌来犯时,它可以据险自守,长期不依赖外界,自给自足,独立存在。又可以在条件具备时,主动出击,影响中原政权。谁占据了太原,谁就拥有了逐鹿中原的基础和资本。这种既能独善其身,又可兼济天下的战略优势,在历史上成就了许多政治家的宏伟抱负,或建一姓王朝,或成千古英名,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前进。但同时,恰恰正是因为这种自成一体的完备性,常常在国家动荡之时,给封建割据势力以支持,逆潮流而动,与历史前进的趋势相抗衡;三是城市角色的完备性。太原可称得上是千面之城。它曾经是九个封建政权的都城,同是又是历朝历代重要的军事重镇,边防要塞。它既是古代重要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基地,又是古代北方重要的贸易枢纽,特别是明清以后,随着晋商的崛起,又成为一个商业和金融业的都会。中国古代城市所应有的各种角色与功能,太原都经历过、扮演过,因此,是历经世事沧桑的集大成者。这种完备性,古往今来,始终吸引着胸怀鸿鹄大志的英雄的目光。这种完备性,自古以来,也不断塑造着太原人自信进取、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在天下太平、战事不兴时,也常常助长太原人万事不求人、肥水不落外人田的处世哲学。太原所表现出的这种完备性,在全国范围内绝无仅有,成为我国城市文明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

  太原:兴也环境,衰也环境

  太原这样一座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得益于它的“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独特地理位置;得益于草原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此交汇所形成的民族融合与冲突的大舞台;但最主要的还是得益于那些风云际会、激烈动荡的战乱年代。天时人和依附于地利之上便成就了太原的辉煌。但是,辉煌不意味着永恒。时过境迁才是不变的真理。宋以后,民族大融合与大冲突已经接近尾声,和平与统一成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主题。天下大势由长期的分裂割据走向长期统一的坦途。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向江南一带转移。在这样的大趋势面前,太原易守难攻、踞高控险,“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的优势依然不变,但已经不再是左右中原政局的重要因素了。太原中原北门、防范北敌南侵的作用没有改变;但是已经不是封建割据,进而问鼎中原的战略基地了。更重要的是,产生英雄的战乱频仍的动荡时代不存在了。也就是说,太原所具有的特殊重要的环境发生了巨变,太原从古至今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心理和文化素养与中国的发展难以趋同,太原因此有所失落。
  山河表里依旧,但时代在进步,历史在前进。当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具备的时候,太原应运而生并发展起来,在古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一展身手,上演了一幕幕历史活剧。当民族融合与冲突平缓,战端不兴,征伐停息,太原与外界的交流渐慢后,太原的地理环境对太原影响的弊端逐渐凸显出来,并被放大。太原所处的山西黄土高原的腹地,东有巍巍太行,西措苍茫吕梁,南有大河锁道,北有荒漠阻隔,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太原人相对保守的思维观念和不思进取的意识;太原周围山环水绕,雄关险隘叠加的地理形势,也导致风俗文化的传播与流动速度渐慢,人们逐渐地缺乏交往,太原人性格中保守恋土,安于现状的一面便逐渐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显露出来。
  从文明的角度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元11世纪前后,太原代表的农业文明已经失去了领先的优势,在历史上给太原带来较多外部文化的北方游牧民族,其社会发展落后于中原地区,其草原文明更落后于农耕文明,太原文明总体上已经失去其先导性而处于亦步亦趋的状态。
  太原地区地处华夏文化的中心,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封建传统文化在这里具有深厚的基础,这种历史特点,一方面使中华民族民风淳朴、为人厚道的品德在太原人身上体现得比较明显,另二方面,封建主义的东西也容易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较深的影响,家长制作风、官本位思想、不患寡患不均的观念等等在此也是根深蒂固,这渐渐成为影响太原发展的桎锢。
  建国以后,太原成为以能源重化工业为主的新兴重工业城市,大型的国有企业、军工企业和重型企业多是太原经济的一个特点。这就意味着;计划经济运行方式的惯性非常强,人们的思想观念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也非常深。长期以来,形成了等、靠、要的思维定势,不能积极主动地改变观念,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太原的发展。

  太原:锦绣繁华,不信东风唤不回

  太原曾经的辉煌虽然不再,但是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所塑造出的太原人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人文性格,早巳沉淀于太原人的血液之中。不甘于现状的太原人仍然在不断从困境中突围,从平淡中崛起,时时刻刻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今天,太原与全国达,地理上的封闭不再是发展的巨大障碍。国家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赋予太原衔东接西通南达北的特殊区位优势,使古老的太原又一次面临着重要的转折机遇。加之太原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拥有省会城市的辐射、龙头带动的地位;拥有一大批高校和科研院所所具备的人才优势;更重要的是太原300万不甘于落后的并州儿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所迸发出的努力实现率先发展奋斗目标,重振太原辉煌的强烈愿望。这都为古老的城市再次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时此刻,我们挖掘古老太原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不是为了追忆祖先的业绩,前人的成就,作为安慰我们现实的理由,或者成为我们向外人夸耀的借口和茶余饭后把玩的谈资。我们要从古老太原2500年的辉煌历史中再一次汲取丰富的营养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获得富于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灵魂和精神,获得他们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和血性,并要将将其发扬光大,抓住历史与时代赋于太原人民的重任和机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发展,使锦绣太原城不只是存在于史书典籍的美好故事,不只是停留于我们记忆之中的繁华旧梦,而是再次成为现实,并与我们永远同在!

本文作者:吴国荣,王冰,摘自《太原日报》,20030829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3-08-30 )

太 原 道 >> 太原文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太原文史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太原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