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太原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拂去太山神秘面纱

  太原有太山,这里风光秀丽,风谷幽深,亭台楼阁依山势坐落其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具备,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景胜地。但这样一处好去处,今天却不为人们所熟知。

  太山位于太原西南20公里处,是太原西山九峪之一——风峪,也称风峪山、风谷山。太山之名,始见于沈约撰写的《宋书》,相传北汉时有山民石敢当,以勇敢闻名,他居住的山也跟着有了名,太山取“泰山石敢当”的谐音。

  从风峪口可进入太山的北山,放眼环顾,只见山势磅礴,松柏苍茂,峡谷幽深,绵远曲折。山涧清泉粼粼,流水潺潺。山风扑来,松涛弥耳,令人游目驰怀,心旷神怡。沿着蜿蜒的小道登山,山盘径曲,别有一番洞天。越往上,松柏越浓重,云雾缭绕,朦胧如幻。太山生长着漫山遍野的灌木黄栌,每到深秋,黄栌树叶变红,宛如红色的火焰,将山谷映照的蔚为壮观,那句咏香山的名诗“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用在这里是最恰当不过了。

  在太山北侧山腰,隐隐可见一座古庙,名太山寺,又叫龙泉寺。寺庙掩映在丛林浓密中,不到近前,你是不会识见其真面目的。太山寺创建于唐代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初为道观,原名昊天祠,如今山门檐下柱头,仍有八卦的痕迹。太山寺金元时废圯,明初重建改为佛寺。关于龙泉寺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天大旱无雨,老百姓聚在这里祭天求雨,也许是心诚则灵,泉水从这里喷发涌出,百姓大喜。大家认为这是龙王显灵于龙泉,于是重修龙王庙,寺观从此改为龙泉寺。

  太山寺依山势建造,殿台楼阁,高低错落,小巧玲珑。寺门上有“山林古刹”四字,两旁红墙环绕,绿树婆娑。两翼为木结构钟鼓楼阁,如今,鼓声已去,而钟声不绝。正殿大雄宝殿为双层叠起,下层为砖砌窑洞,里边供奉观音菩萨像。由大殿旁的小门拾级而上,就到了一处开阔的平台,平台上建有六角形观音阁与文殊、普贤二殿。阁周塑有十八罗汉、四大金刚,泥塑极富明代塑像俏丽俊秀的风格。在不到30平米的地方,塑造了一佛、二肋、三世佛、四大金刚、十八罗汉各路佛家,颇具匠心,古人技艺的精湛令人惊叹不已。六角亭后,在松柏丰茂处,有一道陡崖,崖顶上有莲花宝洞,石洞上题名“皇姑洞”。传说唐代一丞相之女拒绝进宫当妃子,出家为尼,她来到太山,见这里幽谧静雅,是难得的修行好地方,遂隐居在莲花宝洞内,故得名。皇姑洞北面,有一形如卧虎的巨石,为天然石洞,人称老虎洞。站在巨石之上,俯瞰龙泉寺全貌,美景尽收眼底。游太山,龙王庙是不能不看的,这里供奉着水神龙王,祠底有龙泉,相传这就是当年真龙显灵的泉水。清泉由石雕龙头口中徐徐流出,泉水甘醇甜美,入口清爽怡人,疲乏顿觉消失,或许是添了龙气的缘故吧。太山寺北隅立有一碑,气质淳朴雄浑,是典型的唐朝风格。可惜字迹剥落,已不可辨。那斑驳的碑体,似乎诉说着太山寺的沧桑变迁。

  游太山,最为人所动的是那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作为古晋阳的遗观,至今山脚下还有后唐名将李存孝墓葬,一代猛士,在这里守望了太山千余年。李存孝本名安思敬,唐末晋王李克用养子,骁勇无比,屡建奇功,遭众将嫉妒。公元894年,因通梁事露,被车裂于晋阳东门,葬于太山脚下。其墓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风洞”是太山传说的极致,相传风洞多风,“神至洞有声去则否。”《嘉靖太原县志》上记载:“县西三里许风谷口有洞一,穴方五丈许,上有亭三间已坏,惟洞尚存。”风洞是古书中经常提到的著名景观,据说洞中藏有珍贵的华严石经,刻在26块石碑上。有人考据出石经最早刻于北齐天保年间,但文字又多唐初风格。洞中的石刻常为古人所感叹,但今天的人们是极少知道它的存在的,思古抚今,感慨颇多。

  古老的太山对于现在的人们还不很熟悉,拂去其神秘的面纱,相信其亮丽多姿的景致定会使您流连忘返,不虚此行。

本文作者:梁红一,摘自《太原日报》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3-05-22 )

太 原 道 >> 太原文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太原文史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太原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