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太原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原皇庙

  皇庙,在城区五一路南段东侧,占地面积约11000平方米。太原皇庙是明、清两代帝王,皇族和文武官员祭祀先祖和庆典的场所。现存皇庙建制仅存太原这一孤例。它的建筑特点采用黄琉璃瓦顶及龙形装饰,是人世间最高的等级,在我省也仅此一例。
  皇庙的建制,住中国封建礼制中是孝道观念的反映。它要求人们对祖先“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中庸》)。帝王及皇族尤重此道,便于上行下效,以利统治庶民百姓。
  太原皇庙始建年代不详,据资料分析,大致建于晋恭王朱棡就藩太原前。《明史》载,明太祖朱元璋三子朱棡在明洪武三年(1370)封为晋王,洪武十一年(1378)就藩太原,住在今精营街一带的晋王府。按礼俗,在确定王府地址时,应在其府第的东南方向先建祖庙,以祭告就藩礼。按此计算,太原皇庙比北京的太庙早建48年。只有这样,朱棡才能在洪武十四年(1381)为纪念母亲高皇后,扩建了唐代的白马寺为崇善寺。对于“儒佛兼尊,孝行尤笃”的朱棡来说,先建皇庙,后扩建崇善寺,是符合古礼的,也是符合情理的。
  太原皇庙是一处宫殿式的古建筑群,明、清各代虽有修葺,但总体布局和砖木结构还保留了明代的特色。它前院豪华壮丽,中(主)院气势磅礴,后院古朴简洁,是古建筑群的精华。前院照壁面阔五间,宽22来,高约6米,黄琉璃筒瓦庑殿顶,下承黄琉璃须弥座。凡斗拱、额,枋均采开用黄琉璃砖经雕刻砍磨而成仿木结构形式。檐下密密地排列着40攒单翘斗拱,拱壁间又饰以黄琉璃浮雕蟠龙。又用黄琉璃垂莲柱把前檐部分分割成五间,构思颇为奇巧。壁面四角用黄琉璃龙形装饰,明间有圆形高浮雕黄琉璃蟠龙数条,左右翻滚,上下飞腾。两侧各有飞龙两条,作戏珠状,体态矫健,形象十分生动(今废)。宫门三间,宽12米,高约八米,黄琉璃筒瓦歇山顶建筑,仿木结构部分的额、枋、斗拱也用黄琉璃砖雕琢而成,与照壁相呼应。唯门里北向的斗拱用昂的形式,垂莲柱的柱头莲花瓣向外翻出,吉祥草图案翻新,在统一中又有变化。宫门呈券拱形,券口加贴黄琉璃片,上镌额,书“万寿宫”三字。明间宽3.3米,次间宽2.8米,各深5.5米,中设门,各有硕大厚重的红漆板门,可随时开闭。中院是主院,又分三重院落。前宫五间,宽22米,中宫三间宽14米,后宫七间宽28米,都建在高1.2至1.5米的丹墀上。宫顶一律采用悬山式顶,上覆黄琉璃筒瓦,凡垂脊、瓦口、滴水都饰以浮雕式龙形图案,正脊高耸,两角有大型的龙形吻兽,张开大口咬住正脊。前宫檐下饰以立粉贴金的和玺彩画,后宫则用立粉贴金的苏式人物彩画,是清代重修时绘制的。东西两庑各有配殿,前院各五间,后院各九间,也均用黄琉璃瓦悬山式殿顶,这43间宫宇,按七组排列,中轴线三组,东西各二组,布局规制、严谨,气势十分雄伟。各建筑之间,地面宽广,便于大型的祭典活动。后院在后宫之北,另筑一院,有门相通,均用青灰筒瓦顶的硬山式建筑格局,各辟四合院小院,是执事人员的住宅区。
  三座宫殿,是祭祀、庆典的地方,惜史籍无载,无从阐述。仅按明代礼制,后宫应为寝宫。中间供奉朱棡的高祖恒黄帝懿祖,东首供奉曾祖裕黄帝熙祖,西首供奉祖淳黄帝仁祖。晋恭王朱棡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死于太原,同年,其父明太祖朱元璋崩于南京,朱棡之子济喜承封晋王后,又把他的祖父、父亲均入庙祭祀。当时不设神座,仅以衣冠代替,以后设神位,木质雕凿,饰以金色图案,镂以青字,放在朱漆镂金的神龛上。
  皇庙的祭典,在洪武元年已有定例,凡每年的“四孟”,即孟春,孟夏,孟秋,孟冬的朔门进行祭祀皇家先祉。以后又改为春以清明,夏以端午,秋以中元,冬以冬至作为祭祖的日子。祭时除三牲、黍、稷外,还供奉时鲜的果品、蔬菜。此外,凡京城有关登极、巡幸、上谥、葬陵、册立、冠婚等大事及晋王府的喜庆事宜,也都要在这里奉告祖先。
  清代承袭了明代的礼制,皇庙依然成力供奉列圣功臣之所,列为大祀。除每岁四孟及岁暮大袷外,还有许多繁复的庆典活动,后时,凡山西的督、抚、道、府、县的文武官员都到这里祝贺,所以又称“万寿宫”。《山西通志·公署略》中记有“万寿宫在省治新南门街东,恭逢万寿、元旦、冬至朝贺之所。”顺治初始定三大节,凡住外地的文武官员亦均设香案、朝服望阙行礼,与北京朝官同。朝贺班次都有详细的规定。清晚期,各省俱恭建万寿宫,有的府、县也有。这时期太原万寿宫的布局大致是这样的:在前宫供奉近亲祖先,中宫供同堂异室祖先,后宫为祧殿,祭各代远祖。各没木雕神龛,帝座雕龙,后座雕凤,并有黄色缎制靠背,龛扣则安放神位。后宫还设置大型神座,书“万岁万岁万万岁”。宫内有供桌、香案,祭时则置簋、笾、豆、爵等盛器,内放酒、食、干鲜果品、各式糕点等。配殿祭文臣武将,也各有祭器、祭品。礼节繁褥,盛极一时。庙后有道路称上马街,是官员参加祭典时规定下马、下轿或上马、上轿的地方,故名,至今仍存。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风云幻变,世事沧桑,皇庙也历经了数次劫难。清室退位,民国成立,皇庙成为昭义祠,为纪念建立民国而捐躯的先烈们。以后又改为关岳庙,奉祀三国时蜀将关羽。
  和宋代名将岳飞,称武庙。民国十一年(1922)为山右大学使用,民国三十年(1941)前又为并州学院和并州中学使用,在宫殿内做了隔墙,增辟了尖拱形的窗户,就是现在看到的窗户格式。解放后,市邮电局、市残疾军人疗养院、假肢工厂、市橡胶机带厂相继使用,从此,拆建、增建了许多新建筑。至此,这座皇家建筑肢离破碎,衰败凋零。根据党中央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皇庙应属于抢救项目之一。

本文作者:沈大同,摘自《太原文史资料》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3-03-25 )

太 原 道 >> 太原文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太原文史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太原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