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华夏第一古城——平遥

  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

  1997年12月3日对于平遥和中国来说,都是一个值得欢欣庆贺和纪念的日子,平遥古城作为我国历代5000余座城市中,唯一以一座完整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填补了我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空白。沉默百年的古城重又一举成名。
  在人们心目中,平遥似乎城如其名,平凡而又遥远。然而翻开中国近几百年的历史,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会惊讶地发现,平遥居然曾经是如此的辉煌而又近在咫尺。其实,在汉民族文明悠久的发展史上,山西就是主要发祥地和摇篮之一。传说中,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最早城市,均出现在山西,即所谓"尧治平阳(今临汾),舜治蒲坂(永济),禹治安邑(夏县)"。远古时候,平遥是帝尧封地,称为古陶;西周,平遥开始筑城墙;春秋时平遥属晋,称作中都;秦灭六国,始称平陶,属太原郡;汉文帝为代王时,都中都;北魏因太武帝名焘,焘、陶音近,为避名讳而改平陶为平遥。
  平遥位于晋中盆地中部,是明清时从北京到西安以及成都的必经之路,有 "京师孔道"之称。(插图1--平遥地理位置图)平遥古城自公元16世纪以来就是中国北方商埠重镇,到19世纪中期达到极盛,成为当时全国的金融控制中心,繁华的商业和汇通天下的票号使这里有着"小北京"和"海内最富"的美誉。著名学者余秋雨在他那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抱愧山西》中曾这样描绘到平遥:"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区,而竟然是山西!直到本世纪初,山西,仍是中国堂而皇之的金融贸易中心。在山西最红火的年代,财富的中心并不在省会太原,而是在平遥、祁县和太谷,其中又以平遥为最;平遥人也因最善经商、理财和最会办金融事业,而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
  岁月悠悠,如今,古城犹在,人依在,使人不由不想去探寻:往日的古迹是否犹存?昔日的繁华是否依旧?现代人与古城是否仍休戚相关?而最令人关注的是:古城的未来又将走向哪里?
  时值冬去春来之际,应当地政府之邀,我们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等一行十余人前往平遥进行考察和规划,兴奋之余深感的是一种沉沉的责任感。

  气势恢弘的古城墙
  一道雄伟的城墙,关住了几千年的岁月,锁住了多少的文化遗迹。


  从北京乘605次列车经南同蒲铁路进入平遥县城区,最先冲击着我们视觉的就是耸立在田野之上的巍峨古城墙,青砖高墙,城垣连绵,古朴雅致,巍然壮观。据史料记载,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迄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如今的砖石城墙已是明朝政府出于军事防御等需要,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开始在旧城基础上进行扩建而成的。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像平遥古城这样用城墙围护起来的城市,曾经俯拾皆是。然而悠悠岁月的磨蚀,完整的古代城墙已难以寻踪。平遥古城的幸存对众多的中国人来说着实应是一种欣慰,虽然昔日的刀光剑影、烽火狼烟,早已淡化成了历史的烟云,高峻雄伟的城墙,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防御功能,然而平遥这座满载历史伤痕的古老城墙,无疑是中华汉民族悠久历史的一个缩影、一份见证。正因为如此,第一次上城墙时,竟有点忐忑,惟恐不能堪负起这份历史的沉重。
  从凤仪门拾级缓步走上平遥城墙顶,首先看到的便是座座敌楼和瓮城。城墙及城门的若干建筑设置,皆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十分讲究。平遥的瓮城均为方型,高与大城同,内外各一道门,瓮城外门开在侧面,这种不在同一轴线上的重门设置,既避免了来犯之敌窥视城内的动向,又创造了守城士兵与来犯之敌迂回的条件,即便敌人攻破了第一道城门,守军还可以给入敌来个“瓮中捉鳖”,四周箭石俱下,敌军插翅难逃;城墙的外侧筑垛口墙高2米,因超过了人与马的高度,故名"挡马墙",在城墙上调兵遣将,城外是看不清的;满布墙头的敌楼则便于形成"岗哨林立"的防线,天衣无缝;敌楼下的突出"马面",不但增强了墙体的牢固性,而且设若兵临城下,两马面上的守军可向城下之敌左右夹攻,消除了战场上的"死角";城墙外四周,筑有护城壕,为城市的第一道防线。六个城门外原均有吊桥,可惜现已不存。如此完善的防御体系,很自然让人联想到万里长城,似乎中国人在防御方面确实有着比进攻更高的天赋。
  坐上三轮车绕着全长6163米的城墙环游一周,无疑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墙顶净宽3到6米,城墙之内以素土夯筑,外包砖石。环饶城墙共有敌楼72座,垛口3000个,象征着孔子的72贤人,3000弟子。一座军用城墙,配以文道之设施,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武相衬的伦理思想,平遥城墙确实称得上是一件高超的军事建筑艺术品!
  鸟瞰平遥城墙,更令人称奇道绝。整个城墙竟是一个形如龟状的精巧之作!东西北三墙基本成直线,南墙依傍中都河蜿蜒若龟状。这一设计格局体现了"因地制宜,因险制塞"的古训和"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修建,依此为胜"的讲究。平遥城墙有六道门。南门代表龟头,门外的两眼水井象征着龟的双目。北门为龟尾,东西各两门为龟的四只脚。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的外城门均向南而开,宛若龟的三条腿自如地向前屈伸着,唯有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径直向东而开,传说这是古人营造城池时唯恐"神龟"一步步爬走,故将其左后腿使劲拉直,并用绳索紧紧地绑好,牢牢地拴在下东门东面距城十公里的慈相寺的麓台塔上。这个看似虚妄的传说,闪射出古人对"龟"的极其崇拜之情,龟乃长生之灵物,它凝示着希冀借龟神之力,平遥古城能坚如磐石,金汤永固。事实上,这座高寿龟城没有辜负祖辈们的这份祈愿,在1977年8月5日,平遥县一次降水325mm,古老的砖城墙挡住了滔滔的洪水,拯救了城内四万多居民的身家性命和财产,从那以后更是没有人主张拆城墙了。不过要谈到平遥古城能得以完整的保护下来,就不能不说起一段"刀下留城"救平遥的美谈。那是八十年代初全国经济大发展时期,落后的平遥也开始准备在城内大兴土木,开拆城墙。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得知这一情况后,凭着强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孤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阮教授进京极力呼吁,并得到了建设部郑孝燮、文化部罗哲文等老专家的关注和支持,使古城墙和古城才得以如此完整的保存下来。仅此,平遥人就应该给他们树一块丰碑。
  古城墙最美的时候应该是在傍晚,西风残照,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构成一副苍凉而绝美的景致,此时无论是文人骚客,还是游人商旅,凭吊这座长满历史青苔的老城墙,不免会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慨和浩叹!

  繁华的市楼景象
  朝晨午夕街三市,贺凤桥台井上楼,古老的市楼至今仍然镌刻着昔日的辉煌。


  在城墙上远远地就可以看到位于城中心的市楼,它是古城的最高控制点,高18.5米,也是传说中的平遥古城"风水"所在。下了城门,沿着西大街走不多远,就可以来到玲珑挺秀在南大街上的这座的三层高阁,其重檐琉璃瓦顶上南北分别刻着"喜喜"、 "寿"两个字,市楼建于清朝康熙二十七年 (1688年),是平遥古八景之一。这种以市楼为中心的形制,由来已久。建在市的中心,居高临下,便于就地管理"市井"。
  登上市楼,凭栏远眺,在这2.25平方公里的古城中,大街小巷,纵横交织,主次分明,井井有条。整个古城以市楼为中心,由4大街、8小街、72条蚰蜒巷组成庞大的八卦图案,又犹如龟背上的寿纹,构思巧妙,结构严谨。以南大街为中轴线,对称布局着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院,这种规划布局完全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礼制和习俗,充分体现了封建礼制"左文右武"的布局程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天人合一”和三教合流的思想文化对古城建造的影响。
  放眼古城,座座青砖灰瓦四合院、古城墙、市楼、衙署、庙宇、店铺等建筑同古城所在的黄土高原景观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效果。这样一个由完整的城墙、街道、店铺、寺庙、民居组成的庞大古建筑群,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县城原型,保持了公元14世纪至19世纪的完整历史风貌,是这一时期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县城建筑体系的典型代表。
  站在市楼上凝神遐思,当年古城票号、钱庄、布庄、绸缎庄、典当铺、杂货店、百货店、茶庄、烟店、炉食铺、鞋铺、药堂、文宝社、客栈、古玩店、酒肆、车马店、皮房、装裱店等,林林总总多达220多家荟萃在市楼周围,如此密麻的商业构架必然需要巨大的城市服务系统来配套,其中包括适合来自全国不同地区商家的旅馆业、餐饮业和娱乐业,可想当时平遥城繁华到何等程度。如今的四条大街上,仍是商号林立,铺面华美,虽然不如当年那样兴盛,却也是人流熙攘,热闹非凡。
  市楼脚下右侧紧挨着的是一处古风犹存的铺面。此号原名"聚升源",酿造黄酒,制炉食,号称"炉食黄酒铺",源于西汉。光绪二十六年农历八月十二日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由京逃往长安时曾路宿平遥,长升源东家赵举人特地献上黄酒、炉食和平遥牛肉,慈禧尝后甚悦,御赐一“长”字,从此改店名为"长升源"。如今,来往游人都不忘进去品尝一下昔日慈禧太后尝过的黄酒和炉食,饶有兴趣地参观主人制作黄酒的工艺和流程。

  中国银行业的鼻祖
  汇通天下,领中国近代金融业百年风骚。


  俗话说,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晋商为中国近代十大商帮之首,也是当时国际贸易中的一大商人集团。从明初15世纪到清末20世纪初的500多年里,晋商完全可与世界商业史上著名的威尼斯商人、犹太商人相媲美。平遥是晋商发源地之一,平遥地少人多,史有“地瘠薄,气刚劲,人多耕织”的记载。明清时期受战争影响小而人地矛盾愈加尖锐,再加上平遥自古就有的重商逐利的思想观念,因而外出经商极为风行。平遥的商贾足迹,几乎遍布全国,远涉重洋。他们给外地带去了繁荣,也给家乡带回了财富,也因此有 "拉不完、装不满的平遥城"之说。
  在平遥流行着这样一首歌谣:"咚咚喳,娶来了,俺女儿不嫁了,不嫁你那掏粪的,不嫁你那砍地的,俺要嫁的是字号里的掌柜的。"平遥的重商风尚可见一斑,在这种风气薰染和利益的驱动下,十几岁的青少年就到字号里学生意。可见,平遥人开放意识早,敢于重利,以商为正,学而优则商,以义取利,把义和利有机地融合起来了。
  &127; 要寻觅晋商文化根据,首先该去的就是昔日票号云集的有着"亚洲华尔街"之称的西大街,中国第一家专营异地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票号"──大名鼎鼎的"日升昌"票号也就坐落在这条街上,这就是中国近代银行业发轫的鼻祖。平遥商帮早在康熙年间就已称雄于京师,到了嘉庆、道光年间,为解决大宗银两在商务交往中往返既不安全,又不方便的难题,清道光三年(1823年),雷履泰创办了全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 首创了"票号汇兑" 这种专业化、网络化的货币汇兑和解款机制,当时的他可能也没想到,这一创意和举动竟使中国古代社会中沿用的传统金融业发生了质的变化,开始走向汇兑清算为主代替现金清算为主的时代。平遥古城,也因而成为了中国近代金融业的摇篮。
  如今"日升昌"票号旧址已开辟成票号博物馆。沿街厚木排门,和一块鎏金的招牌"日升昌记"仍显现出其昔日的至尊气派。日升昌票号的建筑布局采用三进式穿堂楼院。其铺面建筑、过厅和客厅都位于南北中轴线上,庭院和厢房沿中轴线严格对称布局,一进院设柜房,对外营业,二进院设信房和账房,主要用于内部经营管理,东侧有廊道可通马车。南跨院为封闭式的狭长通道,两侧墙高10.2米,屋檐施天网,无窗,既可防火,又可防盗。由于汇兑业务时收银和放银的需要,在日升昌票号的营业柜房内全都专门修砌了地下金库,以备不测。日升昌所有外墙只有临西大街的铺面为宽厚的木板门,其余均为外观封闭,大院深深。这种布局既体现了晋中民居的传统特色,又吸收了晋中商业店铺的风格,达到了使用功能和建筑艺术的完美统一。也充分体现了古人的一些民俗寓意,如高大厚实的砖石墙体中夹着铜钱和铁片,意味着"铜墙铁壁,固若金汤",屋檐施天网,则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之意。
  晋帮票号兴起之后,平遥古城一直保持着全国票号中心的地位。最盛时期有22家全国性质的票号总部设在平遥城内,占当时全国51家票号的十分之四。"日升昌"的金融业务范围几乎遍及全国主要的城市和省份,涉及城镇77个,甚至还在朝鲜、日本、新加坡、俄国、印度等地创立了众多票号分支机构,分号达404处之多。并带动了平遥、太谷、祁县三大票号行帮的形成。平遥票号在全国各地设立的分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金融网络,故平遥票号成为"汇通天下"的山西票号的主力军。由于山西票号主宰了当时中国的金融流通业,故西人称" 票号 "为" Shanxi Bank"(山西银行)。当时的平遥县城,实际上成了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除商务金融外,甚至掌握和操纵着清帝国的庞大而复杂的金融命脉。清代的达官显要、王公贵族的银两存取,乃至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工业金融业务、铁路金融业务、水利金融业务、赈灾金融业务、边海防军事金融业务、国际金融业务等等,绝大部分由晋帮票号经营或代办,晋帮票号几乎变成了清王朝?quot;财政部"和"中央银行"。
  如今票号博物馆里存放了不少昔日"汇通天下"的票据,在导游小姐的介绍下,才惊讶地知道,那时票据就已开始使用水印,仔细看去,每张汇票纸中都隐印着一个"昌"字,票据上还使用了一系列用于防伪的保密代码,在当时来说,这些都是极富开创性和巧妙的。汇票面上的绿线红格为木版所制,相当精美。从功能上来说,票据倒与现代的支票和信用卡颇有点相似。号内挂着一副对联“轻重权衡日利千金,中西汇兑一纸风行!”足见它曾有过的显赫和风光。
  &127;&127;&127;&127;而最令人感惊讶的还是日升昌票号的经营之道、用人之道和管理制度,试想当时就是这么一座大院独领了中国近代百年金融风骚,除了优良的经营传统和先进的经营手段外,似乎还应有着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才使得票商们有如此的凝聚力、敬业精神和成就。看完展览后,才不得不相信,居然我们的老祖宗在100多年前,就已经在实施着股份制了,而且还实行得卓有成效,他们天才般地创造了银股和人力股(也叫身股或顶身股)两种入股方式,"人力股"式的利润分配方案尤是了不起的创造和贡献,它根据员工对商号的贡献给予相应的股份额,从而把票号工作人员的物质利益与股东紧密地结合起来,激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和效率。看来,我们的老祖宗早就为我们今天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作了一个表率和样板;诚信为本的商德是平遥票号素以恪守的准则,他们重信誉、讲信义,凭借"诚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取得了百姓和官府长达百余年的信任,这对于今天企业的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在人员管理方面,票号任人为贤,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拨、培养和使用,实行经理负责制、职员学徙制、岗位培训制,山西也确实因此出了不少金融财政方面的名人,我们只要举出两个人就足矣,他们是孔祥熙和薄一波;值得称道的是,票号还有一套严格的票号号规,这些相当严密且有些苛刻的号规为票号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促使了员工以票号为家,作为较完善的、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商业机构内部管理规章,是一份值得珍视的宝贵遗产,其合理部分也很值得当今的人事管理工作所借鉴。
  岁月悠悠而无情,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和西方列强政治经济的入侵,曾经辉煌无比的平遥票号乃至晋商财团,都相继倒闭,成了历史陈迹。票号的兴衰值得深思,虽然外在的原因加速了其衰败,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其内在的机制和轻文传统决定的。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近代银行业的兴起,票号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在这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平遥的另一面--封闭与保守性充分暴露出来了,晋商票号的大权却掌握在一些因循守旧的人手里,使晋商票号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更陈出新的机遇,终于导致了晋商的整体衰落;晋商学而优则商,只重钱财,不重文化的严重缺点,也使它缺乏了接受新形势新事物的敏感和能力。真可谓"千秋事业原非易,万代根基由来深","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外雄内秀的民居建筑
  中国古都,是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古城平遥,是把历史溶汇于民居。


  与晋商和徽商两大商帮相对应的是,中国民居中,也有着 "北山西、南皖南"齐名并列。然而如果从总量规模和集中程度来看,平遥古城则当之无愧可以说是华夏第一。古城内最大的特色就在于保存下来的大量传统民居建筑,具保护价值的传统民居就有3797户,经我们踏勘,基本保存完整的有430余处。
  走在街巷上,精雅的屋宇接连不断,森然的高墙紧密呼应,虽然经过一二百年的风风雨雨,处处已显出苍老,但仍能感到一种堂皇的气势向你逼来。这些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外雄内秀,沿中轴线有几套院组成,中间多用短墙、垂花门楼分隔,形成二进和三进的"日"、"目"字形基本布局形式。民居内外装饰华丽,有木雕精细的垂花门,正房梁下挂落雀替都有花饰,有的刻成狮子滚绣球,有的是福禄寿三星高照,或琴棋书画,或麒麟送子等,门窗都是木樘木棂,大都花纹繁巧,且各不相同,有的门扇上还雕有传说故事,屋有些人家室内的墙裙下上也有壁画,再有讲究的人家还用浅刻石雕做护壁。沿街巷的宅门都特别讲究,门顶形式多样,门匾多是名家所书的"崇实"、"树德"、"修齐"、"凝秀"、"霞蔚"、"乐天伦"等,传达着各家的人文理想。有的住宅门外还有上马石、栓马柱,石雕精美,可见当时这些人家住户的富庶。
  中国人素有"沾着乡土的心理",叶落归根,对桑梓故里的眷念,总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文化天性,"家"总有着无以伦比的地位和特殊的含义。这里的人们多少年来保持了一种观念,在经济上发迹以后,首先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盖房子,因为人们相信所谓"安居"方能"乐业"。当这成为一种理论、一种哲学以后,就迸发为一种非常牢固的传统精神力量,甚至成为了人们生活的方向和目标。因此民居大多建造精良,房屋建筑的标准也很讲究。富豪们的宅第多为高墙深院,磨砖对缝,雕梁画栋,华丽精美,十分考究,就连北京的一些四合院也要叹为观止!
  独具一格的是,平遥民居的正房多为砖拱窑(锢窑),这是源于黄土高原的一种颇有古风的居住形式。平遥的民宅很讲究风水,正房窑洞之上往往建有风水楼或影壁。中国人深沉含蓄的审美观念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民居中体现的极为明显。这种特色在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后,至明清表现得最为普遍与深刻,平遥的传统民居正是这种特色地方化的产物。这些明清时期的民居往往入门有照壁或屏门,内部窑洞藏而不露,进入院落豁然开朗,随着空间的深入,院落宽度渐窄,两侧厢房的高度渐增,院落空间愈加内聚和封闭,四面围合的单坡屋顶,使这种趋势得以加强,空间围合明暗结合,从而从形态和尺度上构筑出一个相对填充封闭、外雄内秀的空间,同时也寓含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观念。中国人与人的关系,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主要所遵循的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宗法、伦理及道德观念。儒家提倡"三纲五常",表现在家庭内部为长尊幼卑,男尊女卑,嫡尊庶卑。并在住宅的规模和形制上按所有者的社会地位加以严格规定,这种关系在四合院形式中体现的最为明显(主房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
  与民宅街巷联结在一起的是古城里独具魅力的生活方式和人情。每一处民宅,怡然自得中构建了一个与外界无所争持的小世界。在古城里随处就可见到一些气象有些特别的建筑,仔细一看,有些墙上还嵌有牌子,标明这是庞宅,这是王宅,这是雷履泰故居,探头进去,有的被保护着专供参观,有的正在维修,其余大多是住户。主人大都极为好客,当你还有点踟躇时,住家一眼便看出你是来访古的,已是满面笑容迎了上来,告诉你这房子怎么怎么的好,哪里哪里又如何如何地值得拍照。
  古城如酒,愈陈愈醇。深幽巷道,老宅旧院,以及坐在路边聊天的老人们,构成一帧古老的市井生活画卷。这种舒缓而悠闲的生活正如老子所说:"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他们就在这座千年古城里过着一种世外桃源式的生活,既富有诗意,又与世无争,平淡安逸,满是悠然。也正是这种悠闲的生活情趣,才使古城产生隽永凝练,含蓄深沉的浓郁气氛。

  绝伦的宗教艺术
  宗教本身是没有内容的,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


  平遥还是中国古代庙宇、道观和寺院的荟萃之地,它们象一颗颗明珠镶嵌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身上。其中最出色的当数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之宝库"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林寺。该寺建于北魏初年,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庞大的庙宇群,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寺内十座大殿,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四壁保存有元代百幅彩色壁画,堪与举世闻名的"永乐宫"壁画相媲美。殿内塑有元代至明代的金刚、观音、罗汉等2000多尊彩色塑像,其中完好者1566尊,这些彩塑造型优美,富有个性,栩栩如生,技艺精湛,属我国彩塑艺术珍品。
  双林寺彩塑题材是佛教内容,但工匠们却力图冲破宗教樊篱的束缚,把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倾注于作品之中。人间社会的将军、武士、仕女和僧人等形象都可能被匠师们直接、间接塑入作品之中。最为典型的要数东侧千佛殿的主像自在观音,身姿婀娜,体态妩媚,肌肤雪白细腻,嘴角带着妩媚的微笑,薄薄的衣裙,飘飘欲动,与其说是宗教中的"神",不如说是古代生活中的美丽少女。这哪是对神的崇拜,这分明是对人自身的善良、正义等优秀品质的颂扬,揭示了"宗教本身是没有内容的,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的哲理。左侧的韦驮塑像极富个性特征,武中蕴文,颇具动势,是明代彩塑中少见的艺术杰作,被誉为国内第一韦驮像。四周悬塑四百多菩萨,皆脚登彩云,作行进状,大有衣纹飘动,满壁生风之感。菩萨殿中的千手观音仪容丰满端庄,神态温柔隽逸,手势千变万化,塑造得十分纤巧而富弹性。如果不是背后伸出许多胳膊,真会把千手观音看成人间一个美丽娴雅、雍容大度的少妇。
  罗汉殿内塑的十八罗汉,几乎与真人等高,分塑于观音两侧。这些罗汉像比例适当,解剖准确,形体厚重,造型优美,一个个神采奕奕,颇具个性。古代艺术大师运用纯熟的传统彩塑技巧,使这些罗汉塑像达到了呼之欲出、若闻其声的艺术境界,被人们称之为"神品"。由于罗汉地位低微,十分接近人间,工匠们反而对之偏爱而倾注了更大的创作热情,突破了宗教的拘囿,更加注重了人性的发挥,观之使人倍感亲切。由于罗汉形象的典型性和丰富性,甚至被人们分别起了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中国式名字,如"降龙"、"伏虎"、"多言"、 "迎宾"、"长眉"、"讲经"、"醉罗汉"、"哑罗汉"、"病罗汉"等等,而他们本来的佛名却反而鲜为人知。古代匠师并没有把罗汉塑造成冷冰冰,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把他们塑造成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使之富有更大的艺术魅力。
  中国古代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山西因种种原因而保存了以宗教建筑为主的大量木结构建筑,现存宋、辽、金以前的木结构建筑106处,占到全国同期木结构建筑的70%以上。平遥古城东北12公里就是一座具有唐代建筑遗风的镇国寺,其万佛殿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963年),这座我国现存三个最古老的国宝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如今仍向世人展示着古代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精湛技艺和发达水平。殿内五代的彩塑佛像,依然闪烁着唐风韵味,殿前的千年龙槐和虎柏,更使人感到了中国文化的古老浑厚;城南雄浑阔大、飞檐横空的文庙大成殿,则向世人诉说着中国古代文化和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城东的清虚观荟萃了全县境内的木雕、石雕、铁雕、铜雕、泥雕、瓷雕、陶雕等,这些历时数千年的雕塑,一方面向游人证明着古代中国雕像艺术的成熟和特色,另一方面也向今人与后人陈述着中国古代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兼容性和广博性……

  立足保护的旅游发展规划
  城中故景今安在?桃花依旧笑东风,旅游业的发展将使春天重临古城。


  在平遥,我们普查了县域的文物景点,走遍了古城的大街小巷,对430处民宅进行了逐家逐户的调查访问,深深感到了其发展旅游的潜力。平遥的古城墙、古民居、古街巷、古店铺、古庙宇等等历史遗产都具有很强的观光游览、修学旅游、文化旅游等旅游价值,具有"修复和培育生产力"的功能,平遥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如绘画雕塑、建筑形式、民族工艺、集市贸易、服饰饮食、神话传说、音乐舞蹈、戏曲艺术、节日庆典、婚丧嫁娶、文娱体育、宗教信仰、待客礼仪等等,对游客都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所内蕴的深厚汉文化禀赋是吸引全国和全世界游客的最大最持久的吸引力。在平遥考察期间,结识了一批批来自日本、英国、美国、法国、比利时、瑞典、瑞士、港澳台的专家和游客,他们无不惊叹和折服于这座古城的深厚文化根基,由衷地发出平遥太好了的感叹!平遥,既是华夏文明的宏大载体,又是世界的共同文化遗产。因此,把平遥构造成21世纪中国旅游的王牌旅游产品,营造成一个世界知名的国际旅游城市自不待言。
  严格尊重历史的完整古城保护就是最好的旅游开发方式,平遥的旅游价值、魅力和吸引力就来源于其完整的古城风貌和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平遥旅游规划严格贯彻了保护第一的思想,寓保护于发展,以发展求保护,保护与发展并举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大力提高旅游开发的科学技术含量,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达到最优化和持续化,实现以文化遗产兴旅游,以旅游促保护的良性循环。
  我们正在拟定的平遥县旅游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是:统筹规划,科学保护,持续发展,充分发掘,合理利用,优化旅游资源配置,策划修复和建设具有深厚文化根基的旅游景点,组织旅游线路,最大限度地发挥古城人文旅游资源的潜能。营造以世界文化遗产为品牌,以古城为依托,以明清古风古韵为基调,以汉文化为主线,以晋商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等为内涵,滚动发展,最终把平遥古城建成集观光、修学、科考、购物、宗教朝觐和休闲为一体的封闭式的"明清小社会式"的活体汉文化博览城和国际旅游城。

  沉重的保护责任
  平遥古城不仅是华夏文明的宏大载体,还是全世界的共同文化财富,保护重任责无旁贷。


  平遥考察的一个多月里,最大的感受就是,平遥真的是老了,不少房屋已露出了令人心痛的破败和潦倒,有得甚至已完全倒塌。片片瓦砾散落四处,断墙残亘随处可见,无数的沧桑和无奈全在破旧不堪的老房子面前聚集,昔日的辉煌仿佛成了嘲弄。
  平遥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就其历史风貌的完整度而言,国内罕见,世界少有,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财富,而且也是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平遥文物古迹众多,平遥地上地下的遗址遗迹和古建筑多达600余处。现在已确定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3处,省级的有6处,至于县级的文保单位更是多达90余处。然而现在的保护力度因资金的缘故还远远不够,居民的自觉保护意识不强,维修不力,私自搭建的违章建筑比比皆是。尽管还有种种不足,但平遥已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保护古城、美化古城、清洁古城、开发古城"的活动,力争营造一个更舒心、古色古香、古风古韵的氛围。
  可以预测,用不了多久,这座古老的文化名城必将成为一个旅游精品,那时的平遥古城包括古城居民的生活方式、道德民风和利益都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保护问题。如果这么大一个中国,还不能保护好这最后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城,十二亿炎黄子孙将无以向世人交代!
  对于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第一要义在于保护,保护就是最好的开发。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都要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小心翼翼地维修,不露痕迹的加固,再苦心设计,既保持历史风貌貌又提高观赏价值。古城的保护不仅仅需要平遥县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援助。平遥古城作为中华民族留给全人类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将在全人类的视野中,在我们的后代中,变得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如果有了这种意识,平遥的文化真谛能够妥善的保护和留存下去的话,必然有一天,平遥会像雅典卫城、巴斯古城那样,成为充满独特魅力的华夏第一古城。

  尾 声
  走进平遥,走近历史。


  在平遥考察的日子即将结束,挥不去的是浓浓的感触。迈进千年城门,漫步于这座折射和凝结着中华文明的沧桑古殿,一种无名的历史沉重感和压迫感始终流变于心头。岁月的车轮已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却又在这座幸存下的古城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迹,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座丰厚的文化、建筑、艺术宝城。历史似乎又这样的无情,到现在你只能是静静地听、细细地看、默默地用心去体味她、靠近她,去感受一种历史的震撼、文化的回归和艺术的灵光。
  人、历史、古城就这样完美地交融在一起。散落在满城的这些成千上万的文化颗粒和文明碎片,似乎又恰是现代人进与历史的切入点,是现代人去追忆、去遐想昔日文明和繁华的载体,它们共同构成了一条通向历史的隧道。通过她,你可以触摸到中国民族文化的根脉,感受到华夏文化的博大胸怀,欣赏到建筑和艺术的精湛,体验到明清时代遗风,感受到一份历史的沉重感、沧桑感、忧患感和使命感。古城就是一本巨著,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古城又是一部历史,是汉民族文化和城市演替长链中的个个环节。
  历史真的很遥远吗?
  不远。
  人在古城平遥,
  历史又怎会远呢?
  但愿有一天,飘荡在都市喧嚣间的浮躁和惆怅乡愁都能消融在这古城中,平遥也重新走向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充实。21世纪,平遥古城必将成为一座举世闻名的国际旅游城,昔日的繁华景象又再重现,整个平遥古城又成为历史轨迹的一个新的坐标点。

jyyz.jpg (20855 字节)

平遥古城

jyyz.jpg (20855 字节)

平遥古城

本文作者:刘锋,原载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1998年第六期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3-02-25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