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原虽然是山西的省会城市,但能否承担省会的中心作用还有些疑问。从全国的省会城市GDP排序来看,太原的位置在不断后移,得倒数。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在经济上不做调整,太原就无法承担起应有的作用

  太原市委、市政府早就明确提出加强工业化、城市化的建设,但在大胆创新和加快国企改革上,没有相应的措施,太原的企业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中央明确提出“抓大放小”,可太原不知怎样操作,放小吧,很多企业还有相对的规模,还放不了;抓大吧,沉重的历史包袱,政府还担不起,抱也不是,放弃可惜,不愿放。如今太原经济简直是死水一潭。太原活得就是煤炭,煤炭一死,全死,所以太原企业是不死不活,这就是太原经济的尴尬

解读太原

  八月中旬的太原已很凉爽,在太原采访一周,竟没有遇上一个晴天,整个天空仿佛被一张灰茫茫大网笼罩着,即便有太阳直射,也看不到蓝天。可在太原人看来,就是这样的天空也比过去烟灰弥漫时强多了。若请印象派画家给太原做幅画的话,那么整个画面的色调一定是灰色的。

  事实上,不仅仅是天空,在记者看来,太原的整个环境看起来也是灰朦朦的,只有驾车行驶在宽敞的迎泽大街上,才能感觉到这里还是一个都市。街路两旁的违章建筑正在拆除,眼下的太原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进行综合整治,由于几条街的道路和便道正在更新铺装,所以给交通带来很多不变。整个市内没有一座立交桥,只有几个过街天桥。一位当地人告诉记者,太原没有建立交桥的钱。还有人说,太原地下有煤,都已快挖到市中心了,所以不便建立交桥。但记者对这两种说法都没有做考证,也就一听而过了。

  从北京到太原只有500公里的距离,坐飞机只要50分钟,走高速公路乘大巴的话也就6个小时。然而,独特的地理优势并没有使太原发展壮大。近20年来,太原给外人的“定位”还是50年前的太原,除了产煤和陈醋外,再也不知道太原还有什么了。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太原,如今已变得如“明日黄花”,新人们连看都不想多看一眼,难怪在几年前太原人自己就发感慨:太原,想说爱你不容易。

  如果想在太原找到现代大都市感觉的话,那是太原的夜晚。华灯齐放,灯红酒绿,新建好的几条街的亮化工程,给太原装点得比白天更充满了都市的灵性。太原的夜晚,异彩纷呈,各种餐饮及娱乐场所格外火爆,车水马龙,不夜城的太原比白天显得更有活力,餐饮、桑拿、足疗、歌城成为支撑这座城市主体,一片浮华,使人很难想象,这就是今日的太原吗?

  在20年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太原始终抱着固有的东西不放,问题就出现在步调过于一致,盲目的一致,使得太原越来越落后,结构性的矛盾积重难返

  支撑的艰难与盲从

  太原有着可炫耀的历史。

  2500年前崛起于春秋时期的晋阳古城,以及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的太原古城,都曾是中国北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通的中心。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强盛的唐王朝以及割据的五代十国中的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或发祥于太原,或建都于此,或以太原为陪都,所以太原素有“龙城”之称。

  尤其是在清中叶时所归属的山西省号称“海内最富”,其中晋商名扬天下,当时山西的票号已经基本垄断了全国的汇兑业务,到了如日中天的地步,白银汇兑业务达到2200万两。这也就是100年前的事。

  新中国成立后,太原一直是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煤炭储量巨大,铁、锰、铜、铅、铝矿产丰富。工业是太原经济的主导,也是太原城市的支撑。这里有全国最大的特种钢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主焦煤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棕刚玉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煤炭综合利用企业,同时还有全国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热电厂等等。京津唐的电力都是山西供应的,山西的煤炭成为中国工业的粮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太原的能源和重工业都有过自己的辉煌。

  但这一切毕竟是太原的昨天。一位学者说,晋商的衰败是山西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从那以后,山西经济一蹶不振,直至今天山西仍是全国人均收入最低的省份。而太原的败落,表现得最直接是近20年,败落得一无声息。

  吃惯“计划”饭的太原有着与沈阳一样的症结,在不情愿地放弃计划、面向残酷的市场时,所呈现的各种矛盾、问题和困难是各家都有难唱的曲。然而太原单一的产业结构比沈阳显得更突出,虽然都是重工业产业,但不同之处在于,太原有煤炭,这就使得太原人有了沈阳人所没有的依赖性。沈阳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梦还得自己圆,所以沈阳人勇敢地选择了突围,始终没有放弃寻求突围的各种机会,并强烈渴望着在转型中涅□。而有煤的太原,在市场经济面前始终是不紧不慢,不急不躁,因此,在沈阳已深感产业结构的矛盾苦头吃够了的时候,太原的煤炭资源掩盖了这一矛盾苦头。当搞市场经济已成为我国的必由之路时,在新形势逼迫下,太原的各种矛盾已无法再掩盖并暴露无遗时,太原人才醒过味儿来,但为时已晚,他们已被人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1999-2000年,太原在省会城市GDP排序中由15位下降到第17位,地方财政收入由第18位下降到第19位,即使在山西省内的11个地市中,太原的GDP增速也由1981年第1位下降到1991年的第3位,到2000年再下降到第6位,2001年回升到第5位。2001年,太原市政府可支配财政在30亿左右,GDP为347.5亿元,很显然对于太原这样一个有着300多万城市人口的大型城市来说,也仅是一个吃饭财政。很显然这样一个财政,搞经济、搞城建、搞社保等等都使得政府是“爱莫能助”。难怪市长李荣怀无不感慨地说:“历史欠帐太多”。

  8月16日星期五,上午9点多,记者驱车来到太原原国有企业集中的化工区,成片的厂房和低矮的围墙与天空一样显得了无生机。围墙上还依稀可见那个时代粉刷的“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可以想像出当年在计划经济时代,这里是怎样一片如火如荼的生产场面。这些工厂大都建于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而今仍是原版。当年曾与东北制药、华北制药等齐名的我国四大制药企业———太原制药,而今连挂在大门前的厂牌都不知哪儿去了,旧厂房拆后一直未建,满院子长满了野草。太原热电厂和太化,虽然还在运转,但门前的那条必经之路,已多年不修,坑坑洼洼,碎石裸露,常跑这段路的司机对记者说:“雨后这条路都已翻浆了”。

  这一切都给人一种败落的景象。

  几十年来,支撑太原的四大行业仍是煤炭、冶金、化工、机械,目前这一结构还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这就使得太原产业结构的矛盾格外突出。计划经济时期,太原是以军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改革开放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对山西的产业结构做过一个大的规划,重新调整了产业结构,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太原在这一规划下保持了高度的一致,然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在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过渡这个阶段上,原始的资源型经济显然不具有综合竞争,再加上对现有的资源深度开发不够,技术含量不高,技术手段粗犷,太原经济的落后就显得那么顺理成章了。

  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崔满红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结构性的矛盾制约了太原市的发展,但同时在20年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太原又丧失一次又一次的发展机会,始终抱着固有的东西不放,问题就出现在步调过于一致,这不是说宗旨上不和国家规划的保持一致,而是说地方政府应有针对性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即战略的一致性和战术上的差异性问题必须解决好,盲目的一致,使得太原越来越落后,结构性的矛盾积重难返。”

  这么多年来,太原始终没有走出自己的路子,在大胆创新和加快国企改革上,没有相应的措施,太原的企业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抱也不是,放弃可惜,如今太原经济简直是死水一潭

  行进中的尴尬

  在改革开放20年的大背景下,太原市的上上下下何尝不渴望跟上改革的步伐,从而加速城市经济的发展。在采访中,无论高层官员还是一些专家学者或是企业人士及普通老百姓,都对记者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感受:“太原总也踩不到点儿上”。这样一个发展态势,实在是不能用一两句话就把太原市的事情说清楚。

  回头看太原20多年所走过的路,又感到太原也是在行进中,从最早承包租赁,到兼并、重组、破产,从抓大放小,到股份制改造,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等,从面上看太原市也在做,可做来做去,太原的经济怎么是这样一个结果呢?很多人不可思议。

  太原市经贸委的一位负责人说:“纵向看,太原什么都抓了,但横着与其他城市一比较,我们仅停留在表面上,地面上洒点水,风过地皮干。”

  8月17日,记者来到原山西纺织印染厂、现太原新纺织印染有限公司采访。1996年11月4日山纺破产,当年山纺是全国最大的一起破产案,破产总金额达8亿元,在当时全国还没有。山纺建于1956年,是一个拥有1.5万多名职工的大型国有企业,由于市场、管理等原因陷入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的境地。为优化资本结构,通过兼并破产实现资产重组和存量激活,山纺职代会于1996年9月29日通过了企业整体破产方案,9月30日进入依法破产程序的。山纺的破产成为当时全市各项工作的“火山口”,涉及其家属近5万人,山纺的破产一时把太原市闹得沸沸扬扬。据说著名作家张平写的电影剧本《生死抉择》,就是以山纺破产为背景的。

  现太原新凯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杜刚告诉记者,山纺破产后重新组建的有限公司是由三部分组成,国有的占40%多,太原融通公司占30%多,职工占20%多,仍是国有控股企业。破产后,山西省和太原市财政给了4000万元,融通拿了3000万元,5年下来新凯实现销售收入在10个亿,实现利税7000多万元。

  然而,经过5年多摸爬滚打的杜刚面对新凯的现在和未来却是苦不堪言。在他看来,山纺的转制不彻底,随时都面临着旧体制回归的压力,企业处在左突右突的被动局面,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带着锁链在行进”。已获得各项奖励的特级劳模杜刚对记者说:“太原改革的步伐太慢了,政府的各种文件没少发,但一涉及到企业就是不落实,企业尴尬,企业经营者更尴尬,我都想辞职不干了。”

  一位在基层干过多年现已走到局级岗位的太原官员对记者说,这么多年来,太原始终没有走出自己的路子,市委、市政府早就明确提出加强工业化、城市化的建设,但在大胆创新和加快国企改革上,没有相应的措施,太原的企业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中央明确提出“抓大放小”,可太原不知怎样操作,放小吧,很多企业还有相对的规模,还放不了;抓大吧,沉重的历史包袱,政府还担不起,抱也不是,放弃可惜,不愿放。如今太原经济简直是死水一潭。太原活得就是煤炭,煤炭一死,全死,所以太原企业是不死不活,这就是太原经济的尴尬。

  关于“太药”的衰落,特别是兼并过程中的一波三折,太药人是感慨颇多。太药的衰落始于1998年,当时的太药已资不抵债,净资产为负9000多万元,已够破产条件。太原市政府主张破产,但太药人不愿破产,破产了,5000多职工咋生存?省里也不想让太药破产,破产了,这么多职工的安置问题、社会稳定问题咋解决?无奈之下,政府只好去找兼并方。1998年4月19日,华北制药集团以“资产划转、债务承担”的方式兼并了太药,并承担太药银行贷款债务1.7亿元。

  华药接管太药后,原计划投资1700万元对太药一号厂房进行改造,但经专家鉴定该厂房多年失修,不能再用,必须重建。但拆掉老厂房,主要的旧设备也被卖掉之后,各方面的资金迟迟不能到位,银行的贷款也得不到解决。1999年10月,华药董事长曾就此事向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作了汇报。后来国务院办公厅曾召集有关部门专门研究华药兼并太药后的资金问题。结果山西省工行同意异地担保贷款4000万元,但期限仅为8个月,到期不还就从上市公司华药股份划走,最终华药放弃了这笔贷款。据说华药已先后向太药投资2000多万元,但深感太原市水太深,华药决定退出。由此太药陷入不能自拔的困境。

  太药人面对企业这一尴尬的境地,企业职工在经受了这么多磨难之后,心态也仿佛平静了许多,一位老职工对记者说,太药走到今天,说来说去,谁也怨不上,怨只能怨我们自己。

  然而太原市政府谁也不爱提及太药,当记者有意了解太药时,政府官员们都是一脸苦相。显然,官员们也很尴尬。

  官风不正,在天长日久的扯皮拉锯战中,什么样的经济都被拖得一蹋糊涂。凭市场说话的经济,在今日的太原还依恋如此畸形的价值取向,其城市经济的发展显然是不言而喻了

  畸形的价值取向

  不久前,国内一家媒体用很大篇幅报道了太原地下“性产业”,借助一位太原本土作家的话说:“这是一座堕落之城”。客观地说,那篇报道虽然有些偏激,但也从另一面说出了太原市的衰败和没落。

  太原经济的落后和综合实力的不断后移,是有目共睹的,太原人也认帐,可太原人仍是不紧不慢,虽然被确定是全国人均收入最低的城市,但太原人仍沉醉于自己的天地里,“今朝有酒今朝醉”,太原人的收入低,可太原市的餐饮娱乐场所,桑拿、按摩、歌城异常火爆,歌城的规模堪称华夏第一。

  记者从太原一家赫赫有名的酒店老板那里得知,到他们酒店消费的70%到80%是公款消费。在太原无论办什么事,无论是大领导还是小领导,无论此事是否能办或不能办、办成办不成,都是要请吃饭喝酒的。

  一位在太原投资的广东老板不无感慨地对记者说:“在这里做事情,时间成本太大,吃吃喝喝也行,但要所有的领导都要拜到,在太原是领导主导市场,不然你寸步难行”。

  在太原几天的采访中,有个细节很让人寻味,那就是太原人在公开场合对人的称呼上。在南方,走到各种酒店、饭店、商店等服务场所,服务员对客人的称呼都是“老板”,体现出对经商的商人的一种崇敬。而在北方沈阳,称呼是“大哥”或是“师傅”,体现出沈阳人对人的亲切、义气、“认师”,是一种“侠义”文化的崇尚。可在太原的称呼却是“领导”,“领导好”,“领导您慢走”,“欢迎领导下次再来”,“领导今天想吃点什么”等等,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在太原都被称为“领导”。难怪太原一位民营企业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太原,100个企业家也比不上太原的一个局长”。“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太原人崇尚的是做官,经商和商业精神的苍白,使商人在这个城市永远处于从属地位,在所有领导面前商人是店小二”。

  官本位的文化,成为太原一些专家学者首先痛斥的话题。在这样一个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标准上,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经济为判断标准的行为准则,就显得无用武之地了。

  一位政府官员介绍说,在太原注册一家咨询公司,工商局定为注册资金要100万元。那么没有100万元又想办公司怎么办?这时,部门的权力就体现出来了。在太原部门的权力大于政府的权力。有人称太原的官员是“王爷”、是“诸侯”,部门与“诸侯”相互制约。

  封建的文化,导致封建经济;传统文化,导致传统的经济;崇官文化,导致败落的经济。

  在财政理论领域有所见长的山西省著名学者申长平对记者说:“山西是一个封建意思浓厚的地方,而太原的官本位意思显得更为突出,官风不正,正是不正的官风,直接破坏了我们的党风。所有人都把做官作为第一追求,其个人的价值取向就是当官,很显然,在太原做官看好的是有其背后的东西”。

  太原实行房改,够级的领导,300平米的房子,2万元就归个人了,新房子也就六、七万元,类似这样的待遇,也只有做官的才有。

  对太原现代史颇有研究的现《黄河》杂志副主编谢泳在与记者交谈时说,太原人也知道这里官本位意思比较重,一方面太原各方面人才急缺,同时另一方面所有人又都愿往官道上挤,越落后的地方,越把做官看得重。太原的娱乐业和地下“性产业”之所以有市场,就是有了投入,就会很快有收入的一个行业。而太原的官场是一个有回报的地方,所以做官在太原成为一个行业,而且这个行业也比较容易、含金量也高。

  官风不正,在天长日久的扯皮拉锯战中,什么样的经济都被拖得一蹋糊涂。凭市场说话的经济,在今日的太原还依恋如此畸形的价值取向,其城市经济的发展显然是不言而喻了。

  不久前,太原市委书记云公民在太原市委常委扩大会上就学习贯彻江总书记5·31讲话精神交流心得时,他再也按捺不住了,针对官本位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恶果,云公民提出:“必须要在太原市树立政府廉政高效形象,严惩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限商品化行为,并作为全市综合整治发展环境的攻坚战,并确立以三个代表思想统领推进太原率先发展,从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入手”。

  太原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得益于煤炭,同时又受累于煤炭,为煤炭付出了发展的代价。山西境内的河流已全部被污染。据国际卫生组织公布的报告,太原在全球污染最为严重的十大城市中名列榜首

  令人悲哀的环境

  这样一个世界之最,实在是让太原恶名远扬,作为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城市的市长,显然是背不起这一恶名的,同时这样一个城市环境不能不说是这个城市的悲哀。

  太原市委、市政府已明确提出加快工业化,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发展思路。太原市市长李荣怀在今年年初就环境治理提出目标。据李荣怀市长说,经过多年的努力,去年太原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的天数达到120天,摘掉了空气污染综合指数全国倒数第一的帽子。今年还将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2002年空气质量目标是二级以上天数要达到150天以上,大气中的主要污染浓度日均值要下降15%。

  太原的环境污染,成为这座城市必须跨越的障碍。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以往还显得多少有些无奈的太原人,在面临眼前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污染治理的双重压力下,已深知只有突围了。

  今年4月9日,在太原市全面展开了城市环境六项综合整治,着重抓了10条示范街的扩建,市民们是拍手称快。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它所承载的城市功能是否到位,和这个城市的影响力及经济拉动力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太原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全省要率先发展。太原市城建局局长王建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把城市经营好、管理好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政府以从所未有的力度加大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今年将拿出6个亿,同时通过盘活土地等市场运做的办法,还能拿到七、八个亿,也将都投入到综合整治上”。

  太原市对环境的整治,已初见成效。而今的太原人都会说:“太原市的变化太大了”。走在宽敞的滨河东路上,就连出租车司机都会说:“街道改得我都不知路了”。虽然这种变化在一个外地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太原沉闷的时间太长了,所以眼下的太原人面对自己多年生活的城市有了改观,就有种“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快意。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对于一个发展中的现代化大都市来说,它所需要的环境有两个:一个是符合在大都市生活的自然生态环境,另一个是符合城市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太原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已经是世界最差的了,那其软环境呢?

  今年初,在太原市的“两会”上,代表和委员们谈得最多的,就是有两家效益最好的民营企业搬出了太原市,已落户到距太原市开车仅需20分钟的榆次,这件事强烈的刺激了太原市各级领导,在全市市民中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其实近几年也有不少民营企业已搬出太原市,但对于太原这样一个官本位很重的城市来说,很多人还没当会事,然而,此次这两家企业就搬到了太原市的边上,这实在是让太原市官员的脸挂不住了。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有个企业建厂房需要块地,为了这块厂房用地,市长先后都批了三块地块了,并几次上市长办公会研究,有了意见,但就是到了下面职能部门行不通,此事都拖了8年零8个月。

  据太原市的一位房地产开发商说,在太原市做房地产得经过29个部门的审批,得盖74个公章。

  据一位朋友介绍,眼下太原市正在搞交通整治,可竟给每个交警下了1.2元的罚款指标。

  据太原市政府的一位官员说,太原的“天龙股份”正在重组,可阻碍重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大股东是外来户。

  有这样一组数据。2000年,太原批准中外合资企业24户,实际利用外资额为7280万美元;2001年,批准中外合资企业22户,实际利用外资额为6250万美元。这样一个可怜的“成绩”,对于一个省会来说实在是太悲哀了。从而可想到太原市的投资环境是多么的恶劣。

  改善太原市的自然环境和软环境已成为太原市委、市政府今年以来各项工作的头等大事,并提出向“城市六项综合整治”那样来整治太原的软环境,向软环境开刀,相应的措施、办法、及各项规章制度已落到实处。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太原在这两个环境的整治上已初见成效,其GDP同比增长14%以上,这是太原历史上所没有的罕见的经济增长速度。

  “五一”节期间,太原市政府拆围墙、拆大门,在院内植树、种草、栽花。这看似简单的拆围墙、拆大门的举动,却在全太原市市民中引起强烈的反响,而今每一个市民都可以走进政府花园进行晨练或游玩,这不仅仅是让太原人感到政府与百姓贴得更近了,同时也预示着一个更有透明度、更加开放的政府将呈现在太原市市民面前。

本文作者:张华钰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3-02-25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