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太原曾拥有过巨大的辉煌,也遭受过重大的挫折,它的历史轨迹既一脉相承,又有极大的差异性,在中国诸多城市中极为少见。太原历史上曾先后发生过多起重大事件,它们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领域留下了清晰的印迹。“三家分晋”使晋阳第一次正式亮相于历史舞台,秦汉抗匈奴以及魏晋南北朝的“五胡乱华”,显示了晋阳在军事政治以及其它领域的强大实力,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和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隋唐对晋阳的经营和扩建,不仅使晋阳成为同长安、洛阳媲美的大都会,而且一举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的鼎盛基业;金元明清,太原在战火的废墟上重新兴建,并悄然催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社会经济文化又呈现出繁荣“锦绣”局面;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太原人民又相继在社会先进力量的带领下,积极投身于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的第一线,为新中国的创建和自身解放树立了不朽的功勋。它的艰难曲折与辉煌悠久,一样值得我们为之骄傲。
锦绣城里话遗产
“花花真定府,锦绣太原城。”太原精神层面的文化遗产包括以下一些主要内容:吃苦耐劳、顽强不屈的品格意志,多元开放、敢为天下先的胸襟气度,讲求实用、勤俭忠厚的价值理念等。太原人的文化精神,是先后经历了晋赵变法革新思想的熏染、北方多民族文化性格习俗的杂糅、隋唐大国风范气度的影响以及宋明以来高度膨胀的世俗文化生活的浸泡,才逐渐形成并日益完善起来的。从北齐北汉军民包括妇女儿童以砖瓦为武器顽强抗击敌人的英勇事迹到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傅山先生矢志反清复明的壮举,从赵襄子铸刑鼎、军田改制的“开风气之先”到唐王起兵、武则天改制的兴邦治国之业,从匈奴、鲜卑、羯、氐、羌以及沙陀、契丹等少数民族同汉族的杂处混居,直至问鼎中原,再到明清晋商的雄崛一方,“汇通天下”等,都能从中找到太原人文精神与之相对应的实据。由此可见,太原人文精神绝非一句简单臆想的说辞,而是长期支撑太原人民生存发展奋斗的精髓与灵魂。而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太原人文精神的庞大体系中,还一直保持着一种极为显见的两重性特征,即:在受压抑的情况下,它通常表现为顽强的生存适应能力,薪火相传,代代不绝;而一旦找到爆发的突破口,它就会迅速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创新进取能力,纵横驰骋,称雄于天下。宋以后的许多统治者,出于对太原人强悍精神的仇视恐惧,企图以“神道设教”等手法来软化其立场,但事与愿违,太原人却由此变得更加坚韧和灵活,太原人的文化精神也由此日趋饱满且刚柔兼济。
从实物层面的文化遗产看,太原文物的遗存,无论从数量、种类、价值、影响,还是从序列的完整性、原始封闭性上看,都是极其惊人和罕见的。它的遗存条件十分独特而优越: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半封闭半开阔的地域,小型而多样化的工农业生产,以及相对温和干燥的气候等,都使文物容易保存和集中。即便是现在,仍还有大量的地上、地下文物等待人们去发现、发掘。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以晋阳古城遗址为中心的超大型、高品位文物集群。晋阳古城遗址不止是单一的城池遗址,而且是一个规模庞大、功能齐备的城市体系。
从生产生活与艺术层面的文化遗产来看,首先是生活习俗。史载,太原人“敦厚”、“识礼”,“有尧之遗风”、“工商务实”、“善贾”。我认为,这是太原民间风俗的最典型体现。长期以来,太原地区的老百姓十分讲究礼节作用。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尧之遗风”或“敦睦”之道吧。太原地区的商业活动也由来已久,前几年出土的虞弘墓的主人,就是隋代负责同波斯进行国际贸易的重要官员;宋朝在太原设有米市、羊市、柴市等,说明当时的商业贸易划分不同区域并已形成很大规模;即使在明清,太原也有号称“百万绳中”的豪商巨贾出现。太原自古工农业生产发达,尤其是手工业制作先进,许多产品饮誉海内外,备受称道。如春秋末期董安于创建晋阳城时,就采用了“冶铜为柱”、“版筑十尺”等先进技术,使晋阳城的军事防御能力远远超过其它城市,堪称范例;近年屡有春秋战国时期铸着“晋阳”字样的青铜器出土;汉代铸造铁器的遗址亦有发现;北齐和唐代曾分别在本地设置“晋阳冶”和“太原冶”;宋代铸造的晋祠铁人,屹立近千年依然熠熠生辉;金代有炼银洞,元代有铁冶提举司,明清有铁匠巷等,这些都表明冶铸业在太原的发展轨迹及其发达水平。此外像煤炭的开采与使用、陶瓷的制造、水利的开发等,都有骄人的业绩;汾酒、葡萄酒、老陈醋、头脑、面食、晋祠大米、琉璃制品等也都是太原人引以为自豪的传统名优土特产品。太原的文化艺术可以用这样的一句话来概括,即:滥觞于远古,发展于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兴盛于隋唐,转折于宋金,重新建树于元明清,至今仍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当推魏晋南北朝及其以后的文化艺术作品。北朝的代表作为石窟雕塑和墓葬壁画。天龙山的石窟造像,是外来艺术中国化的典型实例,世称“天龙山式样”,娄睿墓及北齐王墓壁画,则以其构图、气势、笔法、神韵,填补了中国早期绘画的空白。隋唐的文化艺术达到了全方位的鼎盛,仅开元天宝一朝,隶籍太原的著名诗人就有王维、王翰、王之涣、王昌龄等多名,这说明当时的晋阳确实是“盛唐气象”的主要开创地和集中保留地之一。总之,太原文化是经广大人民群众千百年创造的、极富生命力和璀璨色彩的丰厚宝藏。它的价值是无形的、巨大的和独一无二的。
海内最富传美名
太原历史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经济的支撑分不开,同时,历史文化又对社会经济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如前所述,太原人文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性,它长期影响支撑着太原人民,在社会经济诸方面做出了非凡的业绩。晋赵的变法革新思想,促成了赵国的强大直至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吞吐天下、当仁不让的气度,造就了晋阳的“鼎盛”;宋金元明清时期低调婉转、夹缝中求生存的姿态,帮助太原人民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日,甚至偶有个别“惊人”的表现。只有站在精神的高度,我们才不难理解:何以晋阳(包括以后的太原)经历了那么多的战争洗劫,却能屡仆屡起,屡毁屡建?何以有那么多的豪俊之士竞相争夺青睐此地,冠之以“霸府”、“别都”、“陪都”、“北都”甚至“龙城”的美名,而同样又有那么多的统治阶级仇视害怕这里,“铲龙角”、“钉龙脉”、尽迁生民往它处?何以北地“贫瘠”,却唯独以太原府为代表的晋商,“北连大漠”、“西涉戈壁”、“南下江淮”、“东渡扶桑”,将茶叶、皮毛、丝绸、颜料、钱庄、当铺直至票号等一干生意搞得红红火火,海内称富呢?太原人文精神对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影响和潜移默化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文物既包涵着当初制造使用时的各类文化信息,还依附着一些随后年代的其它大量信息,所以其价值与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太原人的老祖宗不仅善于创造,而且更善于继承和发展,晋阳城的营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据考证,古晋阳城在其存世的1400多年中,大的营造工程即有五次,几乎每一次营造,都是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增补或发展,至今我们仍能找到各个历史时期营造晋阳城的实物痕迹。
文化习俗介于精神与实物之间,其影响更大更广泛更容易为人所接受。仅以晋剧为例,毋庸置疑,是晋商催生并催熟了晋剧,但反过来,晋剧又滋养抚慰了晋商。试想想,当晋商远走绝塞、万里行商之时,乡音渺茫、亲情久违之时,相互看望、聚会议事之时,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之时,是什么在支撑陪伴着他们?唯有晋剧。晋剧能使他们暂时忘却思乡念亲之苦、旅途劳顿之累、生杀掠夺之惊、算计应筹之忙,而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正是在晋剧昂扬激越的梆子腔声中,晋商才一代又一代、一地又一地地辗转积蓄发展壮大,最终谱写了中国近代经济史上至为传奇的一页。
打造品牌塑并州
21世纪是一个文化信息高度发达的世纪,人类的一切活动无不打上文化的印记。谁要想发展经济,谁就必须舍得在文化上下功夫,谁在文化上富有,谁就能够真正长远地称雄于世。
目前流行着一种看法,认为太原社会经济之所以发展不快,是因为品牌不行或者产品潜力发掘不够所致。我觉得这仍然是一种就事论事的思维方式。应该用更宽更高的视野来辩证认识这一问题。如经济转型问题,可以通过发展历史文化来带动旅游服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科教卫生等相关产业,新的经济成分、新的产业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必定会对以“傻大黑粗”为特征的老工业体系产生巨大的冲击,从而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又如打造名牌的问题,可以通过为有关产品注入含金量高的历史文化因素,来使其更具魅力更耐人回味,只有同文化相结合的产品才可能是“金字招牌”,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还比如说,塑造城市形象问题、提高城市综合实力问题等等,也都离不开历史文化的参与作用。
我们要切实把历史文化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要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太原市重新进行定位,赋予其更多的历史人文色彩和鲜明的形象标识。要认真做好历史文化的研究保护工作,加大对历史文化研究与保护的资金投入,改善其物质条件,想方设法吸引和留住人才,为开展研究与保护夯实基础;要刻意营造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扩大学术交流活动,引导和奖励科研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研究与保护水平。要积极发展大旅游大文化大产业。太原在资源、区位、基础服务设施条件以及城市功能、定位诸方面,均居于全省前列,有的甚至在华北、全国都占有一定地位。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我们的首选之路。太原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立足于自身,着眼于全省,力争打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所谓立足于自身,就是要打造好晋阳文化的品牌,完善环境与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使自身的旅游观光内容和接待服务条件达到全国乃至国际一流,旅游文化产值和收入在全国位居上游,把太原市建设成为新型重要的旅游文化城市;所谓着眼于全省,就是要辐射、带动全省的旅游文化产业。要将山西“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的称号,以黄河、黄土高原、崇山峻岭和众多人文胜迹为代表的特色旅游文化资源集中体现在太原,将太原的铁路、公路、民航、通讯、电子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等网络通通撒向全省,使其实现良性互动循环,从而推动全省社会经济有一个质的飞跃;所谓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就是要打破受制于北京西安两大旅游中心城市的不利局面,推出具有全国乃至世界级影响的旅游文化项目,使省城的旅游文化产业真正实现大的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