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1303年山西大地震

  1303年(元成宗大德七年),全国普遍发生地震,南至云南,北到内蒙古自治区,东起辽东半岛,西至陕西、甘肃,地震灾害连续不断。而震级最强烈、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是山时的记载称这次地震为特大奇灾。
  94年前,即公元1209年(金卫绍王大安元年),平阳府(治今山西临汾市)境曾发生强烈地震。是年十一月十四日,平阳府城西北有沉闷的轰裂声,出现震前迹象。次日夜半,全境大地震发生,震中浮山县(今山西浮山)“城廨民居圮者十七八,死者凡二三千人”。余震一直延续到次年二月,波及河北、山东。平阳府全境震灾情况虽然没有详细统计资料留下来,但留下了金朝政府的赈灾记录,即“人户三人死者免租税一年,二人及伤者免一年,贫民死者给葬钱五千,伤者三千”。这个记录,说明震灾的严重。
  这场大地震带来的人民惨死的景象还没有被人们完全忘记的时候,又一场大地震给造成了新的灾害,这就是1303年山西全境的强烈地震。
  公元1291年(元世祖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初一,平阳府地震,“坏民庐舍万有八百二十六区,压死者百五十人”。也许因为这次地震没有造成严重的人畜伤亡,所以,《元史·五行志》中,就只载房舍倒坍的数量,将压死者的人数略去了。
  公元1303年八月初六深夜,太原路(治今太原市)、平阳路同时发生地震:“村堡移徙,地裂成渠,人民压死不可胜计。”《元史·五行志》对这次震灾的记载略详于此:“(大德)七年八月辛卯夕,地震,太原、平阳尤甚。坏官民庐舍十万计。平阳赵城县范宣义郇堡徙十余里。太原徐沟、祁县及汾州平遥、介休、西河、孝义等县地裂成渠,泉涌黑沙。汾州北城陷,长一里,东城陷七十余步。”《志》中所述县份除徐沟为今清徐县徐沟镇、西河当今离石市外,其余均当今县,而汾州治在今汾阳市。这里也仅是按照当时地方官的报告,摘录其中部分而记录的,震灾的全面情况还没有得到确切的反映。太原、平阳两路所属各县震灾的具体情况,赖有当时的一些碑石文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今按元时政区划分,将有关记载排列如下:
  太原路:
  平晋县(治今太原市西南晋源镇):元朝《奉圣寺碑》关于重建奉圣寺的情况,有“大德癸卯,坤道失宁,上下两刹多致圮坏”。奉圣寺,即今座落在太原市著名名胜区晋祠西南的一座寺宇,它是唐初为唐朝开国功臣尉迟敬德建的,后来转化为佛教寺院。“大德癸卯,坤道失宁”,即指1303年地震。因为碑文只谈寺院的重建,故只说“上下两刹多致圮坏”,不及周围情况。
  文水县:1307年(大德十一年)十一月文水县《重建文庙记》的碑文有:“大德癸卯……秋八月上旬,□□□□□□邑民室□□,庙宇撼摇摧圮,扫地一空,俱为瓦砾,而民多伤其命。……九月,朝廷颁降钱米赈济,邑民稍苏。”文中缺字当是说全县百姓遭受震灾的情形的。由此可见,文水一县的灾情也是怵目惊心的。
  平阳路:
  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据元朝书法家赵孟(兆页)书写的《中条孙氏先茔碑铭》所述,这里的震灾是“室屋十颓八九”,即大部分民屋崩坍了。而孙氏墓地石碑全部破碎在草莱之中。
  吉州(今山西吉县):据1311年(元武宗至大四年)吉州乡宁县(今山西乡宁)的《大帝庙碑》所述,这次地震,“吉(州)乡(宁)为轻,屋之存者十三四,人方露处,风雨不庇,扶倾起顿,岁无虚日”。所谓受灾轻者,房舍也已坍毁大半;由“风雨不庇”可推测,大震很可能伴有强风暴雨。
  翼城县(今山西翼城):据1312年(元仁宗皇庆元年)翼城县冰清里《复建岱岳行祠记》的碑文所述,这场地震,使这里原有的岱岳庙“悉荡而为平土,折桷圮栋,其故基莽为瓦砾之墟”。据碑文所述,冰清里位于翼城县城北仅三里,既然这里的庙宇被夷为平地,那就可以想见县城及周围村庄的情形了。
  赵城县(今山西洪洞赵城镇):据1319年(元仁宗延祜六年)赵城县《重修明应王殿之碑》记述:“大德七年八月初六日夜,地震,河东本县尤重,靡有孑遗。”明应王殿即今洪洞县广胜寺下寺的一座殿宇,广胜寺周围,有源于霍山泉水的数条灌溉渠道,据碑文所述,由于地震,这些渠道全部断陷。
  太原、平阳两路各县震灾情况,散见于碑石文字、方志记载中的还很多,从这些记载来看,今天的晋中、晋南、晋东南以及太原以北绝大部分县受灾,灾情最轻的地区,房屋也大半倾坍。两路死亡人数达到20万左右。官方统计资料中,有道教官观被摧圮者1400余处,道士被压死者1000余人。从元朝政府对两地震灾的赈济情况来看,灾情的严重也是空前的。地震发生的当月,元朝政府就拨钞96500余锭,派出使臣,分道赈济。同时下令免除两路当年力役和赋税,原由政府控制和管理的山林木场、全部开放,允许百姓采木,重建家园;河流湖泊亦同时开禁,允许百姓捕获水产,以渡饥荒。这就说明,震灾造成的不仅是房倒屋坍、人畜伤亡,而且,大部分耕地、禾稼也都受到毁坏。
  由于八月赈灾并不能解决全部受灾地区的困难,所以,次年正月,元朝政府再次下令,免除太原、平阳两路三年内的力役和赋税;五月,又派使臣赈济被毁坏的宫观道士。九月、十一月,又分别赈济两路境内的士兵家属和外籍驻两路境内的死亡士兵家属。从这些赈灾情况看,在地震中死亡的包括各个阶层、职业的人民。
  八月初六日大地震发生后,太原、平阳两路一直余震不息,持续到1305年(大德九年),一些地区在大震后修复的房舍又被余震摧圮,人民生命财产继续遭受损失。但政府赈灾力量有限,挽救不了不断袭来的震灾损失,只好寄托于苍天的保佑,把太原路改名为冀宁路、平阳路改名为晋宁路,意思都是希望两地尽快安宁下来。一直到明清,这两个地名还在沿用。
  就在太原、平阳两路发生强烈地震后不久,公元1305年(大德九年)四月,大同路(治今山西大同市)全境又发生强烈地震,震声如雷鸣,“坏庐舍五千八百,压死者一千四百余人。怀仁县(今山西怀仁)地震,二所涌水尽黑,其一广十八步,深十五丈,其一广六十步,深一丈”。两处震陷处还“漂出松柏朽木”。同日,今左云县亦发生地震:“时夜将半,大风忽起,须臾,地震如摇橹状,官民庐舍毁坏无存”。从现存资料来看,大同一路地震震级低于太原、平阳两路,损失亦较两地为轻。
  总的来看,1303年山西全境的大地震呈由南向北的发展趋势,震中可能在今临汾一带。余震延续到1316年(延佑二年),并伴随严重的水、早、风、雹等其它自然灾害。
  如此严重的灾害,元朝政府自然十分重视,采取了积极的救治措施,派往各地的救灾官员对受灾人民的生命财产也尽力去抢救。当时任大都(今北京市)留守、武卫亲军都指挥使的泽州阳城县(今山西晋城市阳城)人郑制宜被朝廷派回山西赈灾,他耽心路途遥远,不能及时赶到灾区,“昼夜倍道兼行”,每到震灾地区,不顾个人安危,“亲人里巷,抚疮残,给粟帛,存者赖之”。
  但政府的各种赈灾措施和救灾官员的努力,对如此大面积的灾区来说,毕竟是有限的。战胜困难,拯救灾荒,主要依靠当地百姓。山西全境百姓在灾难降临以后,相互救助、扶持,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显现了顽强抗灾的精神。平阳大地震发生后,“城郭邑屋摧压,死者不可胜计”,道士张志清在余震尚威胁着人们生命的情况下,行走在瓦砾木石之间,寻找死者,救护伤者,使不少人得以生还。类似情况,全省各地都有。正是这样,才使城郭聚邑得以较快恢复,生产、生活逐渐走入正规。

摘自《山西历代记事本末》,本文作者:马玉山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2-12-23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 >> 山西文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