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省三分之一的地下埋藏着煤,世界第一产煤国——中国的煤有四分之一来自这里。从手工采煤的小煤窑,到现代机械化大煤矿乃至世界最先进的露天煤矿,今天的山西浓缩了中国近一多世纪以来的采煤历史。煤不仅为山西提供了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和将近1/20的就业机会,也为这个省带来了环境污染、产业结构等诸多问题。

煤海上的山西

  四月的山西大地懒懒地躺在白晃晃的阳光下,车窗外的风景可以用两种颜色来概括:黄色和黑色。
  黄色是连绵不断、荒凉干旱的黄土丘壑和平川,黑色是——煤:散布在黄土地上的大小煤矿,铁路线上疾驶的运煤专列,沿着被超重的煤车压得坑坑洼洼的道路运往邻省的煤,一路洒落的煤屑稍微扫扫就成了房前屋后的煤堆……这是一个生活在煤上的省份,如果在路上看到有辆运煤的卡车油箱上绑着煤块,不必惊讶,那是司机准备用来在路上向饭馆换取一顿饭的“货币”。
  人称“煤海”的山西,全省有三分之一的地下埋藏着煤。在山西,你遇到的每20个有工作的人中,就可能会有1个的生计与煤有关。从远古以来,山西人就和煤结下了不解之缘:据明朝著名的学者顾炎武考证,中国人的老祖宗女娲在山西平定的浮山“炼五色石补天”,用的就是当地产的煤炭;在山西发掘出的古墓中,人们甚至发现了殉葬的煤块;直到今天,山西某些地方还有正月十五家家产户烧煤通宵达旦“点塔火”的风俗。
  进入山西,你不可能不接触煤。

  山西煤:探明储量全国第一

  在中国矿业大学的标本柜里,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煤炭:从刚刚变成黑色,表面上还看得出木质纤维结构的泥炭,到已经变成煤、颜色从棕褐色逐渐加深到钢灰黑色的褐煤、焦煤和无烟煤……在外行眼里这些煤并没有多大不同,研究煤的专家却能说出每种煤的用途和性质的种种差异。
  年届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韩德馨先生研究了一辈子的煤,谈起煤的家世顺手拈来:“我们看到的煤,是远古时期的植物遗体在地下埋藏,经过缺氧、温度和压力增高以及漫长的时间形成的。一般来说,埋藏时间越长,深度越深,受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变质程度就越高,形成的煤的发热量就越大。比如变质程度最低的褐煤,含水分高,发热量低,质量相对较差;而变质程度中等的焦煤发热量高、结焦性好,最适宜炼钢铁;变质程度最高的无烟煤,发热量最大,是非常好的动力燃料和化工原料。”
  “山西预测煤炭资源总量虽然不是全国最多,但得天独厚,几乎拥有所有种类的煤,而且优质煤的质量和数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属上乘。其中炼焦煤和无烟煤的储量,在全国同类煤储量中分别占52.20%和38.42%,远远胜过煤炭资源总量排前两名的新疆和内蒙古。”

  煤的诞生;沧海桑田的故事

  20世纪50年代苏联煤炭专家来到中国,有件事让他们十分迷惑:中国尤其是山西的煤埋藏并不深,一些地方煤层深度只有几百米,却出产煤级高、质量好的无烟煤,而在苏联,同样的煤要在一万米以下的地层中才可能找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杨起先生从1944年就开始研究煤的成因,他以长期实地考察的结果解开了这个谜团:“煤的形成和变质主要受地温影响,正常情况下地下每深100米温度就上升3℃,埋藏越深温度、压力就越高,形成的煤级也高。但中国的煤除了正常地温,还受到燕山期岩浆剧烈活动的影响,岩浆热的叠加使埋藏不深的煤也变成了中、高级别的煤。”
  “中国较高煤级的煤就分布在当时岩浆活动剧烈、横贯中国北方的6条东西向构造带上。其中有两条活动构造带穿过山西,一条在北纬37度到38度经过临县、太原和阳泉,另一条在北纬 35度到36度经过二峰山、阳城和晋城一带,山西煤级较高、质量优异的无烟煤和炼焦煤就分布在这些地方。
  “山西的煤储量十分丰富,是因为这里煤的形成和保存条件都比较好。”中国地质大学教授、煤地质专家李宝芳教授补充道:“河北、山东与山西当时都位于华北板块上,煤的形成条件相似,但保存条件不如山西的好,很难找到像山西那样规模大、埋藏浅的煤田。这是因为中国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拼合的过程中,越向东构造活动性越强烈,太行山以东地区构造活动比山西剧烈,含煤地层被断裂和岩浆活动破坏,所以不如山西保存得全。”
  “对于煤的形成来说,温暖湿润是必需的气候条件,其中湿度比温度更加重要。”
  “山西人部分地区的煤主要形成于石炭二叠纪,大约距今2.7——3亿年之间,当时山西所在的古大陆板块位于赤道附近,气候炎热潮湿,长满了由高达30多米的石松、羊齿和蕨类植物组成的热带森林,茂密的气根和板状根十分粗大,枝叶交错缠绕、遮天蔽日。随着海平面的缓慢升降,人片树木倒在水中,植物遗体在沼泽水的覆盖和微生物的参与下,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变成了泥炭。后来地壳下沉导致相对海平面上升,泥炭在越来越厚的沉积物覆盖下压实脱水,又在不断升高的地温作用下逐渐变成了褐煤、烟煤以至无烟煤。”
  “随着华北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到了距今1.5——2亿年左右恐龙出没的侏罗纪,山西终于到了气候湿润的北温带。山西北部可能就是当时巨大的鄂尔多斯湖盆的一部分,湖边重新长满了新的森林。随着地壳下沉,湖水淹没了岸边的森林,倒下的树木埋藏在沼泽里形成年纪更轻的煤(内蒙古、陕西一带许多煤就生成于这个时代)。在距今6千万年左右的新生代,山西北部又经历了另一个成煤期,这时形成的煤主要是煤级很低的褐煤。后来气候逐渐干燥,煤的形成终止,燕山期和喜山(喜马拉雅山)期的造山运动使华北聚煤盆地发生构造分异,山西境内耸起五台山、太行山、吕梁山等高大山峦,有些地方的煤在活动剧烈的岩浆烘烤下慢慢变成了各种煤级更高的优质煤。”
  “山西前后有三个成煤期,由于各个成煤期植物遗体堆积的速度与地壳下沉的速度配合得非常好,加上成煤期后地质构造稳定,含煤地层受破坏不大,使山西保存了今日采之不尽的煤。”
  经历了沧海桑田,山西的煤在地下至少沉睡了6千万年甚至 3亿年之久。

  “山西煤可供世界用上2千年!”

  时光追溯到1860年,中国的国门刚刚被外国势力强行推开,一个高鼻子德国人随着一支“东亚外交商务使团”来到中同。他,就是在当时中国地质界的一张白纸上落下首笔的李希霍芬。12年间李希霍芬7次漫游中国各地进行地质考察,其间还有另一个秘而不宣的目的:为德国在中国寻找海军基地。在考察过山东后,李提出这样的建议:“欲图远东势力之发达,非占领胶州湾不可。”然而,李希霍芬在小国最大的发现,还是在山西。
  经过两次在山西进行的地质调查,李希霍芬发出惊叹:“中国是世界第一石炭(旧时对煤的称呼)国”、“山西煤炭资源可供世界二千年之用”。在报告中他写道:“中国山西省的煤田总面积5.5万平方公里,若仔细考察的话,则它很有可能夺取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荣誉,因为后者(指山西)的煤田比例大大超过了前者。该省有几处煤矿出产的无烟煤,其品质明显地堪与宾夕法尼亚州的上等煤媲美,而每吨仅售1先令,所有煤块都大达几立力英尺。”
  李希霍芬走了100多年后,在山西省会太原,我们遇见了山西煤田地质局前总工程师许惠龙先生。谈及这段历史,他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当时李希霍芬是用什么方法调查山西煤田面积的,他的结果与我们现在掌握的数据很接近。”
  许惠龙先生毕生在山西从事煤田勘查,曾在山西煤田地质局主管全省的煤田地质勘测规划,1991年又参加了中国煤田地质总局主持的第三次全国煤田预测和资源评价,可谓对现代山西煤田的勘探开发了如指掌。“我在山西煤田地质界算是第三代了,第一代就是在中国地质界有‘山西王’之称的王竹泉先生,他是中国科学院地学部最早的学部委员,也是山西煤田地质的奠基人。”
  “我刚参加工作时在王老领导下工作不到两年,印象里王老从来不穿西装,喜欢穿长袍布鞋留光头,看上去一点也个像留过洋的人。从1917年到1923年,他5次在山西进行野外调查,骑毛驴吃干粮住破庙,足迹遍及66个县。1929年王老发表《山西煤矿志》,对全山西的煤田进行详细介绍并汁算储量,指出‘山西为中国含煤最富之省份’,‘为全国工业之基础’。他首先指出大同煤田是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田与塞外侏罗纪煤田的过渡区,并推断中国华北凡出露奥陶纪灰岩的地方,邻近的冲积平原下面很可能找到石炭二叠纪的含煤地层,后来这一推断果然在不少地方被证实。”

  数度易手、起起落落的山西煤

  李希霍芬的报告发表后,英国国会专门为攫取山西煤铁矿权召开了会议,1897年成立旨在谋取中国矿产的“福公司”。1898年福公司以白银2万两与清政府交易,获得山西平定等地60年煤矿开采权。1905年福公司在山西树英国旗勘地,禁止当地人开矿,激起山西各界的反抗。双方僵持不下,清政府外务部电催山西巡抚限期批准福公司开矿。留日学生李培仁听到这个消息,悲愤交加,写下绝命书以身殉矿,于1906年投身东京湾溺水而死。(太原道注:李培仁系个人原因自杀,他死后,留日山西籍学生出于鼓舞晋人争矿士气的目的,借用李培仁的名义撰写了绝命书。)绝命书呼吁“矿产者,命脉也”,号召山西父老奋起争矿。灵柩运到太原,山西各界举行万人追悼会,会后学生罢课、工商界罢工罢市,坚决要求废约自办。福公司迫于压力,在索要赔银275万两后退出,山西成立保晋矿务公司开采全省矿产。这场轰轰烈烈的“山西争矿运动”,使山西的煤矿得到保全,不致像河北开滦煤矿那样解放前就被英国人开采得将近匮乏。
  英国人之后来了日本人,日本侵华目的之一就是掠夺中国的资源。据记载,抗战期间日本从中国的东北、华北和华中占领区共掠走原煤4亿多吨。在山西省档案馆,我们看到当时日本在山西掠夺煤矿资源的一段记载:“1937年日军入侵山西,将占领区内的煤铁各矿作为军管工厂; 1942年成立山西产业株式会社,统管各厂矿。直到1945年该社所属厂矿才为西北实业公司(中国)接管。”
  50年间山西煤矿数易其手,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真正开始为中国所用。“山西煤炭储量丰富,煤种齐全,地理位置处于东西部交界,是中国由西向东、山北向南输送煤炭能源的前沿,所以很早就被确定为国家能源基地。”许惠龙先生亲眼目睹了50年来山西的煤炭工业起起落落:“山西煤炭工业在解放后经历了发展、萎缩、再发展、再调整的几个阶段,经济效益最好的时候是‘六五’时期,也就是80年代,煤炭年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山西省经济也发展到历史最好水平。 90年代后,山西煤炭年产量一度在1996年创下历史最高记录的 3.49亿吨,后来由于全国煤炭供大于求,煤炭行业不景气,1998年开始实行结构调整,2001年产量回落到2亿多吨。50年山西省共产煤60多亿吨,年产量一直占全国煤炭年产量的1/4左右,位居全国第一。”

  平朔——美式露天矿的嫁接

  在从太原到朔州的汽车上,同车一位在朔州经营医药厂的民营企业家的话让我们大为吃惊:“山西只有三个城市有机场,除了太原、大同,就是朔州,平朔露天矿有自己的飞机直飞北京。我们曾去矿区参观过,那可真是朔州一景,看上去根本不像一般的煤矿。”
  百闻不如一见,进入平朔露天矿的生活区和办公区,规划齐整的公园、楼房和绿化让刚刚看惯了单调黄土的我们眼前一亮。正像平朔人自诩的那样,这里到处不难发现“中西合壁”的“平朔模式”的影子,号称“全省第一家三星级宾馆”的平朔宾馆,门口的石狮和汉白玉雕花栏杆附近就挂着比萨饼的招牌。
  “中西合壁”源于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和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握手,这次握手促成了世界两个煤炭大国的联合和中外合作的第一个大型项目的建成。
  一进矿区大门,一座外表漆成天蓝色的亚洲最大的洗煤厂进入我们的视野。安太堡露天矿选煤部副经理王宝林告诉我们,这里的年人洗煤量可达2000万吨,由矿坑送来的原煤在水中分离出杂质,最后出厂含灰分低、煤质稳定的洗精煤,其一半以上出口到17个国家。
  我们的车沿着蜿蜒的土路一直开到矿坑旁,整个露天矿只有这一个矿坑。它大得可以容纳一个村庄,里面几乎看不到人,只有蚂蚁般上上下下的170型重载卡车沿着坑边螺旋形的道路爬行,将电铲挖出的土石和煤分别送到地面。矿坑旁调度室的侯科长对我们说:“安太堡露天矿的绝大多数设备都是进口的,包括这种卡车,它装的煤量相当3个火车车皮,耗油也多,安太堡的油库相当于中国一个中等城市的油库那么大。投入高产出也多,安太堡矿是目前国内效率最高的煤矿,只有职工2800多人,年产量1500万吨,人均效率是普通煤矿的几十倍。”
  “这样的特大型露天煤矿只可能出现在山西。”侯科长说,“山西雨少地下水也少,挖到200米深也没有多少积水,一点也不影响开采。只有夏天才下点雨,用泵一抽刚好可以给洒水车在现场降尘。如果在东北的煤矿,开坑不见水是不可能的。露天矿有很多优点:事故少,回采率高,地下100吨煤可以挖出98吨,相比之下矿井因为要留支撑地面的煤柱,能挖出 50%就不错了。现在发达国家的煤矿很多都采用露天开采。”

  大同——中国煤矿百年缩影

  总面积1827平方公里的大同煤田并不是山西最大的煤田,只是山西6万平方公里煤田的一个零头,沁水煤田就比它大得多。不过大同煤矿却是山西开采历史最悠久、发展最完备的煤矿,论岁数和产量都称得上是中国煤矿中的“老大”:在这里可以找到2000年前西汉时开采的痕迹,近代曾由山西保晋矿务局开采,抗战期间又为日本人占领,是一个历经沧桑的老矿区。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半个世纪的建设发展,目前年产量已达到3500万吨。
  大同市的近郊林立着各式各样的煤矿,在云冈石窟旁就有一片矿工村,紧邻附近一带小煤矿。村里人告诉我们,地方小煤窑最常见的采煤方式还是爆破后人手挖,再用骡子驮出来。据说驮煤的骡子熟悉了工作时间,到了点怎么拉也不肯再进矿井。这些小煤矿的矿工大多来自外地,四川、安徽、湖北……
  如同许多原始矿工一样,大同煤矿集团公司下属燕子山煤矿的老矿工王茂周也来自农村。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干这份工作时,他憨憨一笑:“挣的多啊,我是1976年来矿上的,那时在老家种地每天才挣1毛钱,出来当矿工一天就是2块。”他的儿子目前也在井下工作。陪同参观的宣传部干事麻向军告诉我,矿工的职业往往世代相传,因为矿山一般离城市远,环境封闭,不容易找到其他的选择。“80年代矿工收入曾是重工业工人中最高的,现在已明显下降,月收入不过1千元左右。煤矿工作辛苦又危险,相对来说报酬还是低,这么一比较,离开的人渐渐比以前多了。”
  “燕子山煤矿的工人目前以山西本地人为主,因为从80年代开始国有煤矿98%都采用现代机械化方式采煤,以前的农民工大多被清退,留下来的文化水平一般较高,以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居多。”
  现代机械化矿井里的采煤究竟怎样?摄影师姜平讲述了在燕子山煤矿矿井里的见闻。
  “下井前,我和工人们一起换上棉制衣服(为防摩擦引起瓦斯爆炸),套上齐膝的水靴,在窗口领好瓦斯仪、自救器和一些小工具,戴上头盔和矿灯准备下井。经过一段长长的黑暗走廊,我们终于进入能装28个人的罐笼,轰隆一声周围一片漆黑,罐笼随着绞车声沉下竖井,像电梯一样几分钟就到了我们要去的工作面。然后是一个长长的斜坡,我学着别的工人抱住斜挂吊索一滑而下,经过十几分钟到了200米深的井底。”
  “周围岔道四通八达,像一座地下迷宫。灯光下4、5米宽的巷道中,铁轨和煤车看上去有点像地铁。远处矿灯闪动,那是另一批工人走过。风很大,呼呼掠过耳边,那是送风机送下井口的风(工人告诉我,在矿井里逃生要逆风而行)。从这里走到挖煤的工作面还要一个小时,越往里走风越小,巷道也越简陋,空气中的煤粉令我有种窒息的感觉。周围很静,只听见水从壁上滴下的声音,经过的有些地方水深及膝。”
  “到了工作面噪声就非常大, 2个工人站在旁边操作滚筒采煤机,3米长的滚筒切下壁上的煤,落入输送带源源不断送出。我在旁边拍摄,因为湿度大、煤尘也人,镜头擦干净没有3分钟又是一层黑。浑身热得直冒汗,随手一擦都是黑的,连吐出来的痰也是黑的。矿工的劳动强度非常大,在井下干一班7、8个小时没法吃喝,直到上井。令我惊讶的是他们看上去都很乐观,一出来就嘻嘻哈哈地开玩笑。上井之后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吸一口新鲜空气,然后开始抽烟。”

  煤给山西带来了什么?

  中国最大的煤炭输出港秦皇岛煤码头,春天淡绿色的海面上弥漫着雾气,一艘来自上海的“长白山”号巨轮正由2艘拖轮推曳进港,装船机的长臂在不停地往另一艘来自韩国的5万吨巨轮“PAN”上装煤。附近就是大秦铁路的终点,现代化的翻车机正同时翻转3节火车车皮,将煤倾倒在皮带机上源源不断送往码头,卸空的煤车再由循环线路返回大同。
  “秦皇岛港的煤绝人多数来自山西。”陪同我们参观的秦皇岛港务局宣传部张利民科长介绍:“2001年秦皇岛港煤炭吞吐量突破1亿吨,其中内销煤占 70%,主要输往华东、华南的大电厂;出口煤主要运往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等地,日本是大客户,常年进口大同煤,用于提炼化工原料。最近由于世界市场油价上涨,煤的出口量也在上升。”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国和第二大煤炭出口国,出口煤有一半以上来自山西。解放50年来山西出产的60亿吨煤 60%以上运出了省外,这些煤为山西带来了全省50%以上的财政收入(部分地区这个比例高达 70%以上),可以说,煤是山西的立身之本。可是,在山西,我们听到另一种不同的声音。
  “是煤毁了山西。”在采访中,一位山西人的言辞颇为激烈:“有了煤,山西人的眼睛就只盯在地下,为了短期利益毫无远见地进行掠夺性开采,挖出的煤也大多简单地运走烧掉,白白浪费了资源。而且,挖煤挖断了山西的水脉,60、70年代山西还像歌中所唱‘人说山西好风光’,汾河的水哗哗地流,到80年代后随着山西煤产量持续上升,山西的生态环境也在这段时间里急剧恶化,现在赤地千里,到处是白花花干涸的河床。”
  在山西,沿途我们已经看到挖煤给当地环境造成的一些恶果:
  大同云岗沟旁,公路边有一条只剩下涓涓细流的“黑水河”。当地人说“这条河叫十里河,就是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写到的桑干河的支流,90年代初这里的水还是清的,水中有鱼还有泥鳅,现在小煤窑的水都直接排入这里,煤灰堵塞河道,成了一条污水沟。”
  太原电视台记者张建国给我们看了一组他在太原西山煤矿附近一个小村庄拍摄的照片:画面上,挖煤造成的地表塌陷和房屋裂纹触目惊心,再加上水源枯竭,整个村庄不得不搬迁。
  从南至北横贯山西大地,沿途所见都是阳春四月依然荒芜的田垄。大同郊外的田间,农民刚开始用牲口翻地,一位当地人告诉我,晋北已经连续三年干旱,去年颗粒无收。据此间报道,目前山西全省正在全力抗旱。
  山西已经成为全国最缺水的省份之一。今年4月6日15位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院士专家,在山西分析当地煤炭业的情况,指出山西挖煤对水资源的破坏非常严重,平均每挖1吨煤就要损失2.5吨水,该省投入巨资即将见效的引黄入晋工程,1年引水量与挖煤1年所消牦的水量基本相当。
  “水资源缺乏,也限制了煤矿的发展。”许惠龙先生忧心忡忡:“在煤矿建坑口电站用煤直接发电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山西缺水,电厂光有煤没有水不行,煤矿缺水也难以运转。”
  与此同时,随着煤炭产量迅速上升,供过于求导致了山西煤炭企业的普遍亏损。许惠龙先生谈到:“六五期间国家经济发展煤炭不够用,提出‘有水快流’,一时间山西涌现了六七千家小煤矿,产量迅速攀升。小煤矿成本低,不仅拉低了煤价,还由于滥采滥挖,限制了国有矿的发展,破坏了资源和生态环境。从去年开始国家对小煤矿实行关井压产,煤价才逐渐回升。”

  煤价就是山西经济的晴雨表。六五期间,随着煤炭工业形势一片大好,山西省经济曾一度上升,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水平等经济指标的年均增长幅度与全国同期相比高出2—3个百分点,在29个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七。随着煤炭产量急剧增长,煤炭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例却逐年下降,如今山西已经成为全国最穷的省区之一,去年才刚刚摆脱人均收入在全国倒数第一的尴尬局面。
  如今,接二连三的煤矿事故又给山西蒙上了一层阴影。据统计,2001年山西省共发生 185起煤矿事故,平均每两天就有一起。其中,缺乏监管和必要防护的乡镇煤矿死亡人数占了 3/4,主要的事故原因往往是瓦斯爆炸,当时不是通风系统破坏就是检测设备失灵。贫穷的环境下人为了对金钱的贪欲更是不择手段,在指责那些财迷心窍的小煤窑老板之余,山西的现状不能不令人深思。
  “光靠出煤不是山西的前途,而且实际上煤不是挖得越多越好,而应适量,并兼顾环保,通过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所幸,许惠龙先生的看法已经成为许多山西人的共识。
  “未来中国的能源还是要靠煤炭,山西作为煤炭大省的地位不会动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朱德仁副会长说。“煤炭资源分布广、储量大,仍然是世界最可倚赖的能源。根据资源储量和当年产量的比值计算,世界石油只能开采41年,而煤炭可开采230年;在中国,煤和石油的这个数字分别是110年和20.6年。”
  “美国是世界上煤炭储量最大的国家,和中国一样存在富煤少油的问题。最近在美国的能源会议上,美国专家指出‘煤的未来就是美国的未来’,对中国来说也是如此。而且煤炭价格相对便宜,通过洁净煤技术可以减少污染,将来仍然会是中国能源的主力。随着世界化石能源逐渐短缺,油价因为各种不稳定因素可能上扬,煤炭作为战略能源储备也将会越来越重要。”
  我想起摄影师姜平的一句话:“在离开矿井回到地面上时,我忽然有种冲动,想带回一块刚挖下的煤收藏。因为我知道,每块山西的煤都在地下埋藏了上亿年。”也许,当山西人乃至全中国都开始认识到煤炭的价值并善用煤的时候,煤给山西带来的,才会是一个光明的未来。

patb.jpg (67529 字节)

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矿坑

摘自《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第6期,本文作者:王莉、陈丹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2-06-26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晋阳书屋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