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晋商文化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清时期晋商对山西戏曲艺术的贡献

 

 

 

 

 

  明清是一个社会相对安定与商品经济发展的时期,因此,山西戏曲文化市场呈现出戏曲人才辈出和新剧种诞生的兴盛景象。大量的事实证明,山西戏曲文化艺术的形成、发展与兴盛,是与晋商身体力行对戏曲艺术的资助与推动是分不开的。

  投资开设戏班,培养演艺人才

    明末清初,随着蒲州梆子向山西中部流布,带动了许多晋商开始投资戏班 (又习惯称娃娃班)。到清道光、咸丰年间,戏班普遍兴起,到同治、光绪年间,达到兴盛,文献记载当时平遥、祁县、太谷就有著名的戏班36家。在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晋中的鎏子,蒲州的戏子”。此言反映了晋中商人用重金(鎏子)聘请蒲州的艺人来加入当地戏班的事实。如清咸丰九年(1859年)榆次聂店富商王钺不惜投资重金创办“四喜班”,他从苏州购置了全副戏箱,聘请太原著名鼓师宏计儿、琴师杨友庆,诚邀蒲州十多位著名演员加盟。清同治七年(1868年),祁县商界大亨渠元淦创办的“上下聚梨园”,为壮大戏班实力,他派人到晋南、晋中各县张榜诚邀名角,并从苏州购置了全副的上等戏装。

    大量戏班的开办,培养出众多的戏曲艺术人才。据传,清道咸年间,蒲州(永济)“三义园”戏班的娃娃教出后,一个赛一个演技好,被祁县、太谷的票商花一千两银子买下,北上带到大同、张家口和北京从事演出活动。

  组建戏迷票社,探索戏曲改革

    作为戏曲艺术普及与兴盛的表征,山西各地出现不少以商人兴办的戏迷票社,不仅在平、祁、太地区盛行,在其它地区也广为建立。它虽是业余戏曲队伍,却对促进当地戏曲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传播土壤。

    太原“济生馆”票社,是由济生馆药店李掌柜倡办的,常以演唱中路梆子及昆曲自娱,票友、艺人纷至沓来,不少剧坛名宿也常光临献艺和切磋艺术。“上下聚梨园”戏班的乐师们对中路梆子的音乐唱腔、乐器伴奏等方面进行了艺术改革。太谷县任村的富商任印儿,自小喜读书,爱戏曲,善音律,他放弃科举考试和继承父业经商的道路,不惜重金拜聘中路梆子著名琴师彭根子为师,悉心求教,潜心钻研十多年,修订了中路梆子音乐曲牌二百多首;同时他还广泛收集蒲州梆子、秦腔以及山西民间吹打乐曲牌,进行归纳整理,将中路梆子唱腔和音乐伴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成为中路梆子史上第一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著名琴师。

    在这些票社中,太谷北洗村富商曹克让、曹三少父子的“三多堂”自乐班组织的赛演是最著名的。曹氏父子酷爱戏曲,自乐班在每年冬季都要集中各地名角举办为期一个月的赛演。届时,名角纷至,高手云集,为各路戏曲名家切磋和交流技艺提供了难得的平台。

  搭会馆、庙会之台,唱家乡之戏

    山西民间有“戏以商传播,商以戏繁荣”之称誉。山西商人在外经商少则半年多则数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就主要依托于家乡的戏曲,因此,晋商在异地普遍建会馆(会馆又被称为“关帝庙、关圣宫”等),内修戏楼,每逢农历五月二十三(关云长磨刀日)、农历九月十三(财神爷生日)或节日,就成为同乡欢聚、祭拜祖先、酬神唱戏、解除纠纷与联络情感的主要内容,并为此组织唱二十几天家乡戏。

    明中叶到清乾隆年间,随着政治相对稳定、商品经济繁荣,山西会馆的数量不断增加。据文献记载,清代,山西境内有会馆38所。在北京的55个商业行会,晋商会馆就占15所。作为山西商人经商落脚的城市——上海,晋商在宝善街曾开设“丹桂茶园”,邀梆子戏班常年在此演出,供山西客商欣赏家乡戏。华北地区是晋商贸易往来的地方,建于北京前门外大街的平阳会馆戏楼,是晋商与京城各界人士交流的场所,它也是中国现存历史上最早的一座室内剧场。东北三省也是山西商人往来商贸的地方。据《中国戏曲志·辽宁卷》记载,清代当地民间曾流传这样的民谣:“先盖庙,后唱戏,钱庄当铺开满地……”此言反映了山西商人在东北的经商生活,同时也揭示了商业和戏曲的依存关系。

    此外,东北三省、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北与西南地区等地方也都有山西会馆的设立。戏班随山西商人还远达包头、呼和浩特、多伦、库伦(今乌兰巴托)、恰克图等城镇演出,甚至在这些地区定居下来。

  传播与引进戏曲艺术

    商贸旅途是艰辛的,山西商人常年奔波在异乡,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同时戏曲艺术在向外发展也需借助商业贸易这一桥梁纽带,因此就出现了商人不惜重金聘请戏班和优伶到他们经商的地方去演出,或自带戏班随商队外出贸易的现象,印证了“商路即戏路”的民间之言。

    城镇作为人口聚集与交通往来便利之通道,聚集了大批商人来此。但一些偏远山区和贫困乡村缺少戏曲演出活动,因而迫使有眼光的山西商人从盈利的角度出发,带戏班去开辟新的观众群,所到之处都留下了戏曲文化的烙印。同时,通过在全国各地会馆内的戏台,把山西戏曲剧种艺术散播到更远的地方。河北梆子、山东梆子、南阳梆子等各地戏曲的唱腔与表演形式至今还刻有山西梆子的印记。在传播本土戏曲文化的同时,晋商积极把异域的戏曲艺术带入山西,促进了本土戏曲的发展和新剧种的诞生。如富商王钺在组建“四喜班”的同时,重金聘请蒲州艺人,促进了中、蒲两路艺人的艺术交流,对中路梆子的完善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像太谷秧歌、凤台小戏、曲沃碗碗腔、翼城目连戏等众多本土戏曲,在表演形式和声腔艺术上,正是通过晋商的引进而丰富、发展起来的,由此造就了山西成为中国戏曲剧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文来源:山西日报;本文作者:柴国珍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03-12 )

太 原 道 >> 晋商文化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晋商文化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晋商文化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