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明长城考实山西卷——灵丘县、阜平县辖长城

  山西省灵丘县和河北省阜平县,皆位于太行山东麓,山地占全境的主要部分。且层峦叠嶂的险峻陡崖多高不可攀,纵横交错的狭谷沟壑多深不可测。灵丘县南界与阜平县北界相毗邻,长城走经在两县之界时南时北。
  据《明史·地理志》载,明时灵丘县为山西大同府蔚州所辖三县之一。1而阜平县则为京师真定府所领二十七县之一。2
  长城由神堂堡东北出繁峙县入灵丘县牛帮口界,然后分为两路:一路向东南抵吴王口,转东奔倒马关、紫荆关、居庸关处,这路便是人们所说的内三关长城;另一路顺太行山南下经娘子关、马岭头、黄榆关、峻极关,抵山西左权县的黄泽关。
  东路内三关段,长城的基本走向为:由牛帮口向东南至河北阜平的吴王口,由吴王口转向东经青羊口、潘家铺,然后跨海拔一千四百六十八米的铁角山抵同绿崖。再由同绿崖经西湾至狼牙口,又向北跨海拔一千七百一十六米的狼牙山,然后经荞麦茬、降峪门,向东出灵丘县境,而入河北涞源县独山城界。这段长城长约一百九十华里,共有砖砌空心敌楼十八座。
  牛帮口现存三座砖砌空心敌楼。今有北京经涞源至太原的公路由牛帮口穿过。公路东是冉庄河下游,公路西为高山,当地称为四台山,居山顶有一座较完好的砖楼。此楼四面垛口齐全,楼西面一门居两箭窗中,门额上嵌有石匾,刻“茨字贰拾壹号台”。此楼北侧,沿山脊筑有一段石砌城墙,残坍严重。由楼向东至茨字二十号台之间,有已坍塌的石砌城墙相衔接。茨字二十号台居公路西。此楼北、东、西三面墙各开有四个箭窗,窗下均有了望孔,楼顶上垛口齐全。
  楼南面墙开门,门居两箭窗中,门额上嵌有石匾,阴刻横书“茨字贰拾号台”。据说现公路处原有茨字十九号台,为1968年修公路时拆毁。
  过公路后有茨字十八号台,此楼亦较完好,顶上垛口全存。东、南、北三面墙各开有三个箭窗,西墙开有一门居两箭窗中,门额上嵌有石匾,阴刻横书“茨字拾捌号台”。这三座敌楼全为大回廊结构,楼顶原为木板制作,早已毁掉。茨字二十号台至茨字十八号台间,今已无城墙痕迹。
  长城由牛帮口向东,因山势险峻,很少有筑墙。多只在峪口设砖砌空心敌楼驻兵把守。
  茨字十七号台、茨字十六号台,在吴王口东北,经泉子口,磨子口通灵丘的一条沟峪之中,均为石基砖砌。十七号台北距吴王口三华里,当地称此楼为上平台楼。此楼南、北两面墙各开有四个箭窗;西面墙有三个箭窗,东面墙有一门居两箭窗中,门额上嵌有石匾,阴刻横书“茨字拾柒号台”。楼顶上垛口已坍平,楼西南角坍毁。据当地长者介绍为日本侵略军炮轰所损。
  茨字十六号台,距吴王口两华里,当地称为下台楼。此楼南、北面墙各开有四个箭窗,西面墙有三个箭窗,东面墙有一门居两箭窗中,门额上嵌有石匾刻“茨字拾陆号台”。另外,楼外南墙条石基座上刻有“小蓬莱”三个大字。在西下角还刻有一段文字,记述明崇祯七年寇攻吴王口的一次战事。
  茨字十六、十七号两座敌楼,均为小回廊结构。十六号楼顶完好,无梯,有天井居东南角,可登顶上。十七号楼顶已塌。
  吴王口,据《倒马关志》载:东北至倒马关三百二十里。外口紧要。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建正城二道,水门一空。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又在此设常守管总指挥一员、军六十一名防守。今关口建筑设施已荡然无存。
  长城过吴王口茨字十六号台,山势险峻无筑墙。茨字十五号台,在邓家庄西南方向约五华里处,木家沟与大地沟两村间一条河谷南侧的坡上。此楼为小回廊结构,除顶坍残外,楼体基本完好。楼内有半块石碑。茨字十四号台居河谷北侧,与十五号台相距约百米,隔河相望,而楼间为窄狭的沟谷,十分险要。楼南、北两面墙上各开有四个箭窗,西面墙三箭窗,东有门居两箭窗中,门额亦有石匾,因风化字迹不清。楼内有一块石碑,碑体完整,字迹清晰。是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春,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使汪道昆等人,阅视蓟辽保定边务至此所立。
  在茨字十五号台和茨字十四号台两侧,木家沟至大地沟之间,今仍可找到零星石砌城墙遗址。已圮残高不足米。以山为险的长城走向,由大地沟转东至灵丘县潘家铺村。在潘家铺村北约三华里的一条沟谷里,有三座砖砌空心敌楼,分别是茨字十一、十二、十三号台,三座敌楼均相距约百米左右。据灵丘县文管所介绍。茨字十号楼亦在潘家铺村一带,但我们没找到。
  长城由潘家铺向东,过海拔一千四百六十八米的铁角山,因山势陡峭以险为塞,未筑城墙。由铁角山长城沿灵丘与阜平交界山脉的分水岭东行。在灵丘同录崖村南,阜平铁岭洼村北,两县交界处有约长一华里的石砌城墙。这段城墙,因地势险峻构筑简单,多有坍塌,其较好部位仅高约二米。
  在同录崖村南,有一座较好的砖砌敌楼,楼东、西、北三面上各开有三个箭窗,箭窗下均有半尺见方的了望孔。南侧墙上开有一门,门额上嵌有石匾,阴刻横书“茨字柒号台”。从这座敌楼南起,有约十余米长的城墙向南抵山旁。
  同录崖村北亦有一座较好的砖砌空心敌楼,距南面的敌楼约一华里,两楼间有一条山间小路可通。这座敌楼,东、西面墙各三箭窗,南面墙两箭窗,北侧墙上有门居一箭窗旁。门额上嵌有石匾一方,上亦刻“茨字柒号台”,与南侧的敌楼额匾相同。从此楼往北有一道近百米长的石砌城墙向北抵一山旁。
  长城由同录崖向东皆为高山峻岭,未筑城墙。在阜平县段庄乡七里沟村南,有一座砖砌空心敌楼,此楼西侧墙依山坡而建。楼西面墙上有门居两箭窗中,门额上嵌有石匾,因风化字不可辨。楼南、北两面墙上各有四个箭窗,东侧墙有三箭窗。此楼为回廊结构,顶中间部分已塌,外围部分尚好。并有一块石碑,碑体完整,字迹清楚,为明“万历肆年春防阅视蓟、辽、保定边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汪道昆”巡边至此所立。根据其方向推断,此楼应为茨字六号台。
  茨字四号、三号台位置不详。
  茨字二号台、一号台居于灵丘县龙须台村南的狼牙口。
  狼牙口在山西灵丘县龙须台村和河北省涞源县狼牙口村交界处,在海拔一千七百一十六米的狼牙山西南。此口居两座山峰间的一段平缓山梁上。关两侧建有石砌城墙,今多较好。关门尚存石砌券门,今仍为南北通道。城墙由狼牙口向东至狼牙山主峰半腰止。关口门洞内外各嵌一方石匾。外侧匾阴刻横书“狼牙口”三大字,没有年号。里侧刻“狼牙险道”,匾头题有“钦差整饬井陉等兵备兼理马政驿传、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乔严”,匾尾属“万历十三年岁次乙酉中秋吉旦立”。
  在狼牙口关门南侧一险地,有一座较好的敌楼,楼东面墙有门居两箭窗中,门额已嵌有石匾,刻字为“茨字贰号台”楼南、北、西三面墙各开有四个箭窗。楼顶己塌毁,东、西两面墙顶部尚存两个吐水嘴。狼牙口北侧楼圮残稍重,门上原也嵌有一匾,但今无存,据见过此匾的老乡说,匾为“茨字一号台”。在这座敌楼外边有一块石碑,碑体完整,字迹较清楚。为万历初年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汪道昆阅视边备至此所立。
  长城过狼牙山后便为插字号空心敌楼。插字号由今涞源县境的插箭岭起。
  插字号敌楼最西为插字五十号台,在灵丘县荞麦茬村东南。长城由狼牙口向东止于海拔一千七百一十六米的狼牙山,因山势险峻未筑墙。至插字五十号台西的大头山,又有石砌城墙。插字五十号台,保存较好。东、西两面墙有门各居两箭窗中,南、北两面墙各有四个箭窗。门匾完好,字迹清楚。
  插字四十九号台,居主城墙向外支出的一道墙上。此分支墙石砌,长约三十米。楼为大回廊结构,除顶上垛口圮残外,墙体完好。
  楼中间结构墙上砌有双梯道,可上楼顶。
  插字四十八号台,结构与插字五十号台同,除楼顶上垛口圮残,楼体完好。门额匾已无。
  插字四十七号台,楼北半侧已塌毁。
  长城由大头山向东至插字四十七号台全为石砌城墙,圮坍严重。
  由插字四十七号台向东,过荞麦茬大东洼高尖后,长城又依山险为塞,未筑墙体。由此继续向东北,出降峪门村界,长城便入涞源县七亩地村。
  由牛帮口向南,顺太行山南下的长城,在河北阜平县辖境大致走向为:出灵丘县牛帮口,循冀、晋两省交界的太行山山脉南行,至海拔二千二百八十六米的歪头山,转南经海拔一千九百七十八米的黑崖山抵长城岭。过海拔一千七百八十九米的长城岭主峰继续南下,至山西省定襄县同河北省阜平县交界处的海拔二千二百八十一米的南坨山,然后继续向南出阜平县界而入平山县境。
  阜平县辖的这段长城,沿山势全长约一百二十五华里。其中绝大部分利用陡峭险峻的高山为天然屏障,筑有城墙的部分仅二华里左右。
  据当地老人介绍,在歪头山南侧山梁上,有一座石筑长方形建筑物,原为块石券拱的房屋,门朝东开。现在除西南、西北两墙角尚存外,其余部位已坍平,石料被散扔在四周。
  在这座建筑物南约五十米的一高地上,有一座已完全坍塌的石砌烽火台。此台仅存残址,石料大部分被当地农民取走,垒了山坡地的田埂。这座烽火台南、北约各三华里处的高地上,亦有已残毁的烽火台各一座。由此可见,在以险为障的崇山峻岭之中,当时亦设有了望及烽火传送设施。过歪头山后经黑崖山,至长城岭,还有很多这样的石砌烽火台,但均已坍毁。黑崖沟西北约五华里,有一座较好的烽火台,亦仅北侧一面墙尚存,其余三面坍成堆状。
  长城岭,在龙泉关西约二十华里,山西省五台县与阜平县交界处。这段南北走向的城墙,从最北端的砖砌敌楼至最南端的砖砌敌楼间,城墙约千米。北端敌楼上半部已坍成堆状,下半部的条石基座和部分砖砌墙体尚存。南端敌楼,除楼西侧、北侧两面墙尚残存外,其余部分均已圮坍。此楼基亦为条石砌筑。两座敌楼间有石砌城墙相连接,关口居其中。由最北端敌楼至关门段石砌城墙墙体多保护很好,垛口为石砌,有的部分尚存。长城岭关门南北与城墙相连接。
  关门今尚存砖券拱形门洞,门东有阜平县政府所立长城保护牌一块。过关门至1964年所修河北通往山西的公路路口,约五十米的城墙亦残存,过路口后约有近三十米尚存的城墙,继续向南至长城岭最南端敌楼,石砌城墙大部分已圮坍,不成墙样。
  龙泉关,位于阜平城西七十里山口处,是河北、山西交界的重要关口。据《畿辅通志》载:“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建,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又于西北筑上关城。天顺二年(公元1458)及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皆添设官兵戍守。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改筑关城,守御益密。”3
  龙泉关关城,南、北两山顶各筑烽火台一座。据当地老乡介绍,关城南、北两侧原有城墙与山相连,今已毁掉。现龙泉关城堡亦坍毁。
  另外,阜平县经龙泉关至山西省五台县的公路由长城岭通过。我国著名的四大佛山之一——五台山即在长城以西,距长城不足百里。
  由长城岭继续向南经海拔二千二百八十一米的南坨山,至阜平与平山县交界处,因山势险峻,足资防御,所以基本未筑城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明史·地理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41,第969页。
  2.《明史·地理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40,第894页。
  3.《畿辅通志·关隘二》,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影印本,卷68,第2941页。

本文来源:《明长城考实》;本文作者:华夏子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8-05-30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历代长城专辑 >> 明长城考实山西卷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