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朔州明万历三年长城《碑记》考

  1985年1月,青岛市董耀会同志在徒步考查长城途中,于山西省朔县石湖岭村发现一块明万历三年(1575年)修长城《碑记》。
  《碑记》1972年春出土于村东北银盘山长城墩台附近,出土时距地表仅10厘米。
  碑青石质,上端成弧形,下端留有榫头,作为插入碑座之用。通高62、宽42、厚12厘米。
  碑首横刻二大字“碑记”,下竖刻9行共115个小字碑文:
  中路援兵营
  总委官:李镇、膝()、冯云程
  散委官
  李勋、美禄、任碧、韩伏志、车公库、孙昊(?)本营修工旗军一千五百七十九名,有利字一百四十六台起,至一百四十七台止,修完石墙长八十三丈。外面石砌,帮厚底阔一丈,加高六尺,共高二丈五尺,顶阔六七尺,连女墙通高三丈。
  万历三年九月初三日立。
  明代为了防御外族的侵扰,在旧有长城的基础上,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增筑和改建万里长城。在山西境内就有八百五十多公里,并多用砖石包砌。朔县明称朔州,“左距雁门,右峙偏关,南屏宁武,居三关之中,为南北咽喉,东西要略”1。从偏关县老营丫角墩至平型关接河北交界处的内长城,就经过朔县。发现《碑记》的石湖岭村,位神池县与朔县交界处,紧靠内长城南侧。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山西部分》载,神池堡“北曰石湖岭堡”,神池堡“嘉靖十八年筑,万历四年增修”神池堡以东的阳方堡城“弘治二年筑,嘉靖二十七年、万历四年增修”。刻制此碑时间,正是增修附近诸堡城的前一年。
  从《碑记》看,当年修筑这段长城的是“中路援兵营”的“修工旗军”。据《明史·志六十七》,嘉靖十八年(1539年)巡抚都御史陈讲请以“宁武为中路,莫要于神池,偏头为西路,莫要于老营堡,皆宜改设参将。雁门为东路,莫要于北楼诸口。”又云:“参将分守各路,东西策应为援兵营。”出土《碑记》的一段长城距“宁武中路”最近,碑记中的“中路接兵营”当属宁武中路援兵营。自《碑记》出土地点的银盘山墩台向西,到下一个簸箕梁墩台,长一千余米,其间北侧设凸出的垛墙四个。《碑记》中的“利字一百四十六台起,至一百四十七台止,修完石墙八十三丈”,这段长度约合今二百余米,正是出土《碑记》的墩台至下一个垛墙的距离。《读史方舆纪要》载:“利民堡在宁武关北八十五里……北至老营堡九十里,备兵使者驻焉。所辖边二百九里,东起广武界八岔堡,西之神树梁,西尽老营堡,东之地椒昴为中路之要害。”《明史·志六十七》记,嘉靖十八年,巡抚都御史陈讲还“请以‘兵六千戍老营堡东界之长峪,以山西兵守大同。……而移神池守备于利民堡,老营堡游击于八角所,各增军设备。’帝悉许之。”从以上记述可知,利民堡自嘉靖朝即设军镇守,为“宁武中路”的一个重要军事驻地,辖边之长,胜于它堡。《碑记》上的工段编号“利字”,很可能是指利民堡。
  明朝长城的结构多用条石和砖包砌。《碑记》上记述的这段长城,是在旧有长城的基础上,“外面石砌”,“加高七尺”。修筑用了多长时间已无从查考,但“修工旗军”有“一千五百七十九名”,补筑的长城只有“八十三丈”长。可以想见工程的艰巨程度。
  《碑记》的内容还说明,当时修筑长城分段明确,要求严格,工程竣工后需经验收,从而保证了工程质量。《碑记》上记述的这段长城,现在石砌大部拆除,土墙已成颓垣,但和附近阳方口以西留存的长城相比,规格还是相近的。
  明代修长城碑在山西省还是首次发现,对于研究省内明代长城的建筑情况有着重耍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朔州志·方舆山川》

本文来源:《朔州市朔城区文史资料第四辑》;本文作者:雨田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8-05-30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历代长城专辑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