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韩振远山西长城系列——大同边墙

  大同人见长城见得多了,就没有神圣感,像看见自家的院墙一样,随口一说,就把长城叫成了边墙。可能还有另一种原因,在远离长城的人看来,长城具有象征意义,是用来顶礼膜拜的,大同人眼里的长城是实实在在的一面墙——国墙。

    当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修长城时,用的办法是就地取材。大同地面有的是黄土,长城多是夯土筑成。过了一千多年,明朝那些朱姓皇帝修长城,用的还是老办法。因而,大同的长城从修成那天起,直到今天,都像黄龙般在山丘上蠕动蜿蜒。

    村民筑院墙,黄土一般都从别处拉来。筑边墙比这还要简单,所谓“凿崖筑墙,掘堑其下,连比不绝”。其实是就地挖坑,把土翻上去,夯实,留下一条深深的堑壕。不过,堑壕也是长城的一部分,可以使长城看上去更雄伟。当年的标准是挖壕一丈三尺,夯土为墙,高一丈四尺,上下计二丈七尺。就是说,长城有一半是在地下的。冷兵器时代,许多州府的城墙也是这么修的,不同的是州府城墙下的堑壕最后成了护城河,大同是干旱之地,没那么多水,长城下的堑壕只是个干沟。

    大同的长城重重叠叠,有头道边,二道边,大同城就夹在两道边之间。我登上的是头道边,跳下去就是内蒙古丰镇地界。长城发挥作用的朝代,大同是极边之地。若在那时,这一跳就等于跳出国门。

    明代在大同一段长城用功最多,因为大同正对着蒙古草原,可怕的蒙古铁骑不时高举弯刀冲过长城打扰明王朝的安宁,因而,修了一道不够,还要修第二道。年复一年,直到明朝末年,修筑长城的工程还没有停止。长城到底没能挡住明朝的灭亡,留给大同的,是境内总长达800多华里的内外长城。

    大同多风沙,沧海桑田,岁月并没有湮没边墙的存在,倒确确实实把边墙的另一半——堑壕填平了。于是,长城再不会像过去那么高峻挺拔。走在上面,踩着干涩的蓬草,望两面的光秃秃的山丘,只觉得长城与大地连为一体,没有女墙,没有垛口,感觉不到印在脑子里壮观巍峨,像走在随便一道梁峁上。

    大同山势平缓,无山河之险,站在长城上望,只觉黄土连绵,视野开阔,悠远悲凉。当年,守望在长城上的戍边士卒,面对着荒凉凄冷的景象,不知会不会有与我一样的感觉。我更想知道烟墩上狼烟升起时,长城上是怎样一种情形。我想那时的长城是一条紧绷的神经,一道漫长坚固的防御工事,上面站满了披坚执锐的兵士。一时,长城上下,金戈铁马,杀声四起。

    明代,大同的长城曾被多次突破,先是破了头道边,接着是二道边。明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后30年间,蒙古骑兵越过长城,出入山西如入无人之境,最厉害的时候,竟越过长城数百里,深入到平阳、灵石一带,把头道边、二道边,内长城、外长城统统抛在身后。长城一时成为摆设,不堪一击。

    你退我进,此消彼长几百年,大明王朝最终也没能守住长城,清王朝拓展了中国疆域,以后,长城在大同人眼里就彻底变成一道墙了。

本文来源:;本文作者:韩振远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8-05-30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历代长城专辑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永久域名:http://taiyuandao.126.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