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话里的“老圪节”,是贬损还是调侃? |
||
|
在太原方言中,“老圪节”和“小末喜”都是对人的贬称。从字面便可得知,“老圪节”是针对上年纪人的,“小末喜”是针对年轻人的。 在过去,一般情况下,“老圪节”是程度非常严重的骂人之话,相当于“老不死的”、“老牲口”这样的意思。因村里人喂牲口的饲草,都要用铡刀切成一寸来长的小段,太原方言则称为“圪节”,也称为草圪节。草圪节是牲口的食物,说人老圪节,说等于说是吃草圪节的老牲口。如果是早年里你这样说一位上年纪的老人,他是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不和你抖肠子(动手开打),也得和你翻罐子(翻脸臭骂)。 现在不知道是上年纪人的承受能力提高了,还是这句话中辱骂的成份减弱了,抑或是人们淡忘了已然过去的农耕时代对“牲口”二字的定义,这个词成了年轻人对上年纪人的一种普遍的中性称呼。村里的后生们见到几位老汉在街上摆龙门阵侃大山,就在一旁指着说:看那几个“老圪节”,吃的倒不多,说的倒不少,说道比铁道还长呢。单位的年轻人说起老职工来也经常用“老圪节”这一说法,有时候你在一旁听得来不但不觉得别扭,反倒似乎还有几份亲切。有时候,年轻人当面直称上年纪的人为“老圪节”,老者也不会翻脸,顶多是回敬一句:你个“小末喜”。 在小店方言里,“末”在排序上是最后一名的意思。过去不计划生育,人们子女多,夫妻间生的最后一个孩子,就昵称为“末活活”,有了孩子是喜事,往往就直接给起个名字叫末喜。这末喜,本来是个好名字么。可中国人遇事每爱讲个排行,学生们考试时,班里成绩排在第一的叫头名,排在最后的就是末名,末名在榜上是要坐“红椅子”的,回到家里是要受大人们的打骂的;过去东西短缺,人们要抢着买什么东西排队时,排在第一的叫头家,排在最后的就是末家,如果东西少,末家就没戏了。 在弟兄姐妹们中间当末活活,当末喜儿可实在不赖,能得到大人们加倍的疼爱,“天下的爹妈爱小小”嘛。可考试考末名,排队当末家就不是什么好事了,不是挨打受骂,就是白忙急一气。后来,人们就把智商不高,能力不足,考试时常当末名,办事时常是末家的人,调侃地叫作“末喜”。因为末喜在兄妹排行中是最小的,就把这个“小”字放在前面,称为“小末喜”。人们若称谁是“小末喜”时,一般有看不起他来的意思。和“老圪节”一样,渐渐地,小末喜也就成了上年纪人对年轻人的一个统称,甚至是昵称了。 |
|
扫描二维码,关注太原道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三晋文化 |
||
本文来源:;本文作者:张玉虎 |
||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6-03-29 ) |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