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春秋晋国古都与民国水旱码头——绛州古城怀想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绛度过,古城给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记忆。

新绛古称绛州,从北魏设立州府至今,已有1400多年了。晋国曾在此建都84年,隋开皇三年设置绛郡至辛亥革命改为新绛县。这期间经历了多少是非成败,秋月春风,到头来,古城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绛州的城市布局很奇特,俗称“卧牛城”。城中的南北大街为牛脊,在大街两侧分布着许多小巷是牛肋,开南门为牛嘴,大街北端龙兴塔为牛尾,东西天池(湖)为牛眼,东西城墙有两小塔为牛角,南门口汾河浮桥则是牛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牛角”挺立,“牛眼”大睁,是我常去玩耍的地方。遗憾的是,如今“牛角”、“牛眼”都不见了,“牛舌”变成水泥大桥。好在街巷基本保存完好,龙兴塔也得到修缮和保护。这座塔高13层,43米,呈八角锥形,塔顶冠以生铁铸成,重以吨计的大葫芦,外形有一人多高。奇特之处是,这座塔顶会冒烟。

绛州城内名胜古迹众多。除龙兴塔和塔院内的碧落碑外,最驰名的要数钟楼、乐楼、鼓楼和绛州大堂,还有绛守居园池。三楼并峙,建于城西高垣之上,有石板坡道相连。钟楼建于北宋乾德元年,元、明两代均有重修,钟楼内悬万斤铁钟。多年来,每天早中晚都有人定时敲钟,钟声洪亮悠长,可传20余里。乐楼建于何年不详,专供古代唱戏。鼓楼建于元代,与钟楼匹配,晨钟暮鼓,诗意浓浓。三楼的北侧,是古绛州州衙,里面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绛州大堂,始建于唐代。唐初,左领军大将军张士贵奉命在此招兵买马,寒窑出身的薛仁贵在此投军。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了新绛中学的礼堂,大堂北边有一座花园叫绛守居园池,建于隋开皇十六年,是我国现存唯一的隋代官家园林。园内亭台楼榭,树木参天,曲径通幽,繁花飘香。上初一时,语文老师带我们在园内背唐诗宋词,讲王若飞的故事。

绛州的唐代碑刻碧落碑以笔法奇古而著称于世,绛州鼓乐驰名中外,农家彩绣、戏曲剪纸、木版年画、仿古彩陶等,无不反映着古绛州的辉煌。绛州的民间社火也很有特色。少时曾见过一种“鼓车”表演,由彩装的十几匹骏马拉着大鼓车及鼓手在街上飞奔,锣鼓声震云霄,人们欢呼呐喊,那阵势真是气壮山河。绛州历史上贤才辈出,如战国名儒荀况、唐代诗人王之焕、宋代画家高克明、元杂剧作家李行甫。

绛州古时就是水旱码头。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山西民歌《走绛州》说的就是这种情景,素有“七十二行城”之美称。清末民初,工业收入可与太原比肩。较为驰名的手工业品有红毛毡、云雕漆器、金刚石刀具、香墨、毛笔、澄泥砚、梅花点舌丹等等。我父母由晋城逃荒至新绛后,初期也是从事手工业——打铁锅盖养家糊口。1954年公私合营,父亲和几位业主联合组建了黑白铁业社,到上世纪60年代就发展为新绛机床厂。改革开放后,新绛的手工业重又兴盛起来。1994年,我曾写过一篇《万台袜机闹绛州》的文章,刊发在《运城日报》和《山西日报》。文中讲到,新绛的个体织袜能力已达到年产2亿双。

绛州还有许多名特小吃,如锅魁、鸡蛋旋子、糊辣汤、卷子肉、羊杂烂、牛肉丸子、油粉饭、油茶等等。身在异乡的游子时时记挂着家乡,无论行走何处,哪怕有一点疑似家乡的味道掠过,我都会猎人般警觉地寻觅。如若美食背后还搭载着乡音,便是人间四月天——纵然工作生活中有天大的纠结不悦,心上立刻就美妙绵软如斯。 

 
 

1907年9月27日,法国汉学家沙畹拍摄的绛州城墙

 

扫描二维码,关注太原道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三晋文化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20160120;本文作者:张德合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6-03-14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