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打虎照,忽报虞乡曾伏虎 |
||
|
永济市虞乡镇白坊村又名获虎村,村里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上世纪30年代,曾有一只大老虎从中条山上跑进村里,被村民们合力打死,一时在方圆数十里传为佳话。为此,村子当时还留下了碑刻,建有碑亭。碑亭在过去被损毁后于不久前又恢复起来,起名“获虎碑亭”,石碑上确凿地记有当年村人获虎的经过。 种种历史印迹皆表明,84年前,确实有一只大老虎从中条山上跑下来,它勇猛的身影在河东大地上闪现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见过老虎的人已越来越少,老虎的影子在人们的记忆中渐渐漫漶,天长日久,甚至成了一种传说影像。然而,近日,盐湖区解州镇以画风雨竹而小有影响的解州镇原民革主委刘建苏先生,无意间发现了一帧老虎照片,其上尘迹斑驳,原作装饰之用的硬纸板已缺了一角,但让人惊奇的是,照片上边的两行小字,清晰地告诉人们,这帧照片上凶猛的老虎正是当年白坊村村民捕获的那只。 照片上用清秀的蝇头小楷写着:“民国二十一年,山西虞乡县白坊村缚老虎一只,身三尺余高七尺余长,真影纪念。十一月初八日。”照片用硬纸板装帧,硬纸板的右下角写着:“解县西街兴记照相馆。”民国二十一年是公元1932年,由照片上的字迹可知,这张特别的虎照已经走过了78年的人间风雨。其间,有战火,有各种运动。那么这帧照片如何到了收藏者手中,又是如何走过了84年风雨?记者赶赴解州镇,找到了珍藏这只老虎照片的王可久师傅,以期对这张珍贵的虎照履历在虎年作一个较为真切的还原与重现。 在刘建苏先生的带领下,我们找到收藏虎照的王可久师傅处。王可久,1954年生于盐湖区车盘村。他的祖父王颖之(音)当年曾在原临晋县担任过知县。1932年,白坊村获虎之后,临近的解州西街照相馆的师傅赶至白坊,拍下了这张珍贵的虎照。因为老虎在河东地界属珍稀之物,虎照洗出后一时被官员、富贾争相收藏。 据王可久介绍,他很小的时候就记得老屋的墙上挂着一帧虎照。听父亲对他讲,那不是画的,可是实实在在的真老虎,不仅是真老虎,而且就是在中条山上的老虎,跑到虞乡白坊村被村民们打死了。尽管死了,可是虎死不倒威,看上去还是威风凛凛的。 记者看到,王可久手中的那帧虎照上的老虎确实威风犹在,乍一看与活虎毫无二致。王可久告诉记者,他听家中老人说,1932年十一月初八,当天正逢白坊集会,街上人不少。一民妇正在床上照看襁褓中的婴儿,忽然屋门洞开,一只大老虎赫然闯入。民妇一时吓得愣在那里,待她醒过神后,立即溜着墙根悄悄走出屋外,出门之后赶紧将屋门反锁,随后在街上大呼:“有老虎进了我的屋!孩子还在床上。”顿时,刚出摊的商贩们和上街的买主“哗啦啦”来了一大群,大家从窗子里看到猛虎后,七嘴八舌商议如何缚虎。因为怕伤了床上的孩子,加之村民也没有太得力的缚虎工具,恐怕打虎不力,反让虎伤,最后商议决定,找一杆长枪,让年轻力壮者爬上屋顶,揭开瓦片,瞄准老虎。就这样,猛虎被打死在屋内。令人惊奇的是,屋内的孩子毫发无损。 白坊村获虎的消息不胫而走,吸引了成百上千的人前来参观,成为当年一件盛事。虞乡县知县得知后,连忙派人将虎运至县城,想将老虎据为己有。后来在白坊村民的一再要求下,县令留下了4只虎爪,将老虎还给了白坊村。虎运回白坊村后,村民集体将虎皮卖了,将虎肉分而食之,虎骨送进了药店。 据了解,当年收藏有虎照的人家不在少数,只是保存下来的不多。王可久家的这张虎照之所以保存下来,据他讲原因有三:其一,是虎照不是人照,与政治无瓜葛,没有受牵连;其二,因是虎照,虽然时间久远但也不是四旧,所以无人破坏;其三,虎照年代久远,家人熟视无睹,并没有当文物收藏,只是先挂在墙上,后收于抽屉内。正是因为一种几乎被遗忘的境遇,虎照才得以度过了漫长的84年人世沧桑。 记者从网上搜索了解到,山西大学有一王姓教授处也收藏有这样一帧虎照。据说,白坊村也有个别村民家曾经有过这样的虎照。 历史的脚步铿锵,有许多人和事都已随风而逝,但是虎照留下来了,它留住了一段历史,一段真实,一段精彩。当年,因为生态环境较好,中条山上草密林茂,生长了凶猛的百兽之王老虎,虽然因为它贸然步入人间街衢闹市,改写了自己原本应该更壮观的命运,但是老虎毕竟是老虎,它的雄姿还是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来了…… |
|
虞乡白坊村缚虎照 |
||
扫描二维码,关注太原道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三晋文化 |
||
本文来源:黄河晨报;本文作者:张建群、杜磊、董晓玲 |
||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6-03-29 ) |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