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一座与晋阳城同时被毁的古城早已淡出我们记忆的古城

隆州古城何处寻

 

 

 

 

 

   位于祁县南部的团柏谷和隆州古城是五代至宋初的军事要塞,山西著名古战场。隆州谷纵贯太岳山间,鸟道一线,连接晋中盆地和上党盆地。隆州城扼守谷口,是当时中原政权平定北汉的大敌。据史籍记载,历代在此发生的战役数不胜数,仅从后周到北宋初的短短二十多年间,就有十余次大的战役在此爆发,足见其重要的军事交通地位。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军平北汉,将隆州城和晋阳城同时烧毁,意图将藩镇割据依托的壁垒彻底荡平,以避免割据势力凭借险固卷土重来。

一千多年过去了,隆州古城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当年的金城汤池已经是一片平畴,没有人能说出它在什么地方,但是在当年日本人的侵华军用地图上却标明了它的准确位置。

隆州谷的历史交通

隆州谷古称太谷,又称胡谷、侯谷、团柏谷、隆州谷、隆舟谷、龙猪谷、紫红口谷、子洪口谷等。这是一条连通太原和上党间的艰险古道,北起祁县的子洪村,南经武乡县西境至沁县西汤村,长约60余公里。昌源河流贯其间,两岸悬崖壁立,鸟道崎岖,自古以来就是山西东南部的交通要隘,具有极大的交通和军事价值。

其最早的记载见于《后汉书·桓冯传》“上党见围,不窥太谷。”唐章怀太子李贤注:“太谷自太原趣上党之道,今并州太谷县西有太谷是也。”隋代改阳邑县为太谷县,即以此为名。

《水经注·汾水》也记载:“侯甲水又西北历宜岁郊,经太谷,谓之太谷水,出谷西北流。”文中的“侯甲水”“太谷水”也称胡甲水,今人称为昌源河。

《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下》:“(清泰三年十一月)庚子,赵德钧奏,大军至团柏谷,前锋杀蕃军五百骑。”文中的“团柏谷”也指这条山谷,当以谷口有部署兵力的军镇团柏镇而得名。

五代时,北汉主刘继元在谷口的团柏镇筑城,置隆州,以抵御来自中原的军事威胁,所以又称“隆州谷”。宋金以后,又讹为“隆舟谷”、“龙舟谷”、“龙猪谷”。清代因谷口有紫红镇,故称“紫红口谷”,后俗简为“子洪口谷”。

光绪《祁县志·山川》载:“胡甲水源出武乡县胡甲山之北,流经龙舟谷,名龙舟水。会合诸泉折而西流,经县北,又西经平遥界入汾,名昌源河。下流多沙土,俗呼沙河。按,隆州谷,一名龙舟谷,一名龙州谷,一名隆舟谷,一名龙猪谷。”

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曾经过这里,深为谷中的险途所震撼,他在《适晋纪行》中作如下描述:“午,饭沁州。又四十里,小憩铺舍。转入深谷中,两旁皆峭壁,中间涧道。”又说:“箭括一门,十步九退,时时行绝磴间,阳壁直上不可扪,阴壑数十百丈,大约如蜀中。左担山,而高下陡急不可状,壁间飞流时时绝道,竭力争而度。”当他走近祁县来远镇附近时,又写道:“两岸皆高山绝云,中为巨涧。沿涧水而北,泉声益奇,崩峡束流,为瀑布,为帘,为怒虬,为渴虹者不一,盖自是山皆石骨矣。第左道尽则渡而右,右道尽复渡而左,其险视西塘不啻类之。凡数十渡,气竭兴亦尽矣。”

隆州谷中最险仄的地方是北关和南关,两关相距15公里。北关属祁县,《永乐大典·太原志·兵防》载名为“隆州谷北关”,明代设隆州谷巡检司。南关属武乡县,同为兵家必争之地。

光绪《武乡县志》评价南关的形势:“南关一镇,北界祁县,西达上店,山界连平遥,尤冀南户牖,潞泽咽喉。”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陷太原,粘罕率师南下中原时,被南关险绝的地形所惊愕。然而宋军却没有设防,粘罕仰天叹道:“关险如此,而使我得度,南朝可谓无人!”金兵终于顺利南下,直趋宋都,俘获徽宗、钦宗。后人专此镌立了“粘罕仰天叹处”的石碑,记录了北宋王朝军备不振,坐致亡国的惨痛教训。

近代以来,这条古道多次拓宽重筑,交通条件得到根本改善。现在为208国道,仍然是山西省内的交通干线。

战火中兴亡的隆州城

唐末五代时期,郡将割据,战争频仍,太谷古道的军事地位愈加显要。当时谷口设置了驻军的军镇“团柏镇”,故以“团柏谷”称呼这条古道。军镇也是历代北方常见的一种军事化管理建制。长官是镇将,负责镇区军事、行政事务,同时屯驻士兵,以担负防卫之责。随着五代时期割据战争的白热化,团柏镇也升级为隆州,并建成隆州城。

隆州城的出现是在当时几次大的战役影响下促成。

1.晋安寨之战:五代后唐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据晋阳起兵反唐。唐末帝李从珂命张敬达趋晋阳征伐,被石敬瑭联合契丹军围于晋安寨。及晋安寨失守,“契丹与河东兵进至团柏,唐兵遂溃”。胜败的关键在于石敬瑭军控制了团柏口,切断了唐军的进援。

2.巴公原之战:北汉乾祐七年(954年),刘崇以周太祖郭威去世,复谋灭周。乃发兵屯团柏,势如破竹,直下潞州。虽然最后两军决战巴公原,以北汉战败告终,但是团柏谷进可攻,退可守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3.北宋下晋阳:北宋开宝二年(969年),赵匡胤令李继勋北伐晋阳。刘继元“遣刘继业、马峰等领军扼团柏谷”,可惜防守失误,宋军突破团柏防线,直抵晋阳城下。后有契丹军援救,宋军乃退。

经过几次大战役的警示,北汉政权决定在团柏谷口建隆州城,作为晋阳都城的南方屏障。据吴任臣《十国春秋·北汉·英武帝本纪》:“(广运二年)秋七月,辛未朔,日食。是时,筑隆州城于祁县东三十里,备宋师。”广运二年,即北宋开宝八年,975年。这是隆州城创建的准确年代。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军从北、东、南三路围攻晋阳,北路迅速攻克岢岚军、岚州,东路从镇州长驱直入,南路的隆州已是独木难支。“四月癸亥,解晖等陷隆州”,至此,晋阳城再无险可守,完全置于宋军的刀俎之下。五月五日,北汉主刘继元出降,北汉平。五月十七日,宋太宗赵光义登上晋阳城北沙河门楼,宣诏焚毁晋阳城、隆州城,表达了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太原本维藩镇,盖以山川险固,城垒高深,致奸臣贼子,违天拒命,因其悖逆,圭误军民。今既荡平,议须更改,当令众庶,永保安宁。”千年古城晋阳随之焚毁,同归于尽的是筑成刚刚四年的隆州城。

在隆州城被毁后的宋金时期,其地仍置团柏镇。金贞祐四年(1216年),蒙古军不断南下河东侵掠,金宣抚使胥鼎鉴于团柏镇的军事地位特别提议:沁州与太原之间三百余里而无州郡之设,宜于祁县团柏镇置州,拨太谷、祁县隶属之。遂于这年置帻州,州治仍在隆州故地。不久,蒙古军陷河东,帻州废。

到清代,团柏镇的军事作用消失,而成为交通、经济较发达、人口聚集的市镇。建国以后,由于交通干线改变,附近的东观镇兴起为交通枢纽,逐渐取代了团柏镇的地位。现在团柏镇已经改名为北团柏村,属祁县峪口乡。

隆州古城寻踪

它还有遗迹吗??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翻阅了有关文献资料

隆州古城具体位置在什么地方??它还有遗迹吗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翻阅了有关文献资料。。

《永乐大典太原志》:"》:"隆州城在(祁)县东南三十里团柏镇里团柏镇。。五代时刘继元筑

以拒周人之戍。""万历《太原府志·古迹》:"隆舟城在祁县东南三十里团柏镇。五代刘继元筑以拒周戍。《河东记》云:宋太平兴国四年春,攻隆州。即此地。"

《读史方舆纪要》:"团柏谷在(祁)县东南,即隆州城之地。今曰团柏镇。"

《晋乘蒐略》:"团柏谷在祁县白圭镇南,去县三十里,亦曰团柏镇。镇东隆州城,即刘继元筑以拒周戍者。"

光绪《祁县志》:"隆舟城,东南三十里团柏镇东。北汉广运二年七月筑隆舟城于祁县东三十里,备宋师。祁县东三十里有隆舟故城,刘继元筑以拒周戍。"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隆州城的位置有两说:一在团柏镇;一在团柏镇东。

我们根据这些线索来到了旧日的团柏镇,现在已经改名为北团柏村了。村庄位于晋中盆地南端,南倚太岳山脉,北临晋中平川,正处于黄土丘陵过渡带上,海拔约900米。村北有一条呈东南--西北的沟壑,长约4公里,宽约100余米。沟壑东南起自太谷县北梁村,经祁县北团柏村,西北达官厂村附近,成为一道横亘目前的天然壕堑。据当地村民们说,这条沟原来称为"团柏河",过去每逢雨季,山水从沟中泻下,近几十年来已经干涸。

我们又采访了村中一些老者。他们说:当地祖辈口口相传,隆州城在河沟北岸的高地上,但是具体位置没人说得清楚。他们还说,现在的北团柏村位于河沟南面,是后来形成的村子,已经不是隆州城原地。

在村民指引下,我们踏上河沟北岸的高地。现在高地上只是一望无际的果树林,看不到任何建筑痕迹。但我们坚信,一座州城尽管毁灭,总会留下些许蛛丝马迹。

我们又根据光绪《祁县志》"团柏镇东"的记载,向东探寻。北团柏村东是祁县的边界,越过团柏河已经是太谷县的白城村。"白城"这个古老的地名令人眼前一亮,似乎向我们提示着它和""的某种关联。

在白城村寻访中,村民们说,老辈人讲过隆州城在村西,但是不知道确切地方。听说隆州城的别名叫"犄角城"。还有一位老人说,70多年前日军侵华在白城驻扎时,有人见过日本的军用地图上标注着"隆州城"

于是我们把考察重点放在北团柏村北--白城村西之间数平方公里的果林地带。果然,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两条南北向延伸的黄土高棱。两条土棱相距约0.5公里,各长约300米至400米,最高点高出地面11米。因土棱已经过平毁或踩踏,逐渐向两侧坍塌,看不到夯土层痕迹,但能看出确呈犄角形。村民们说,当地人将其称之为"东圪堆""西圪堆"。早些年人们在这儿开渠、种地、券葬时还经常挖出建筑基址、砖瓦构件、炉灰等居民生活遗存。

经考察判断,我们初步认为东圪堆和西圪堆是隆州城的东、西城墙遗址。隆州城南临团柏河,城区面积约0.3平方公里,横亘于团柏谷通向太原的大道上。五代时期所置的"团柏镇"也应该在这里。从目前行政区划看,城址北半部属太谷县,南半部属祁县。

五代、宋金时期,从隆州谷--隆州城--太谷城--徐沟城--太原城沉沉一线是晋中主干道。隆州城作为干道咽喉,扼守隆州谷口,可以看出它对于护卫太原地区安全的意义所在。金末诗人元好问从忻州赴上党由此经过,作诗《南关二首》。其一:"风里秋蓬不自由,一生几度过隆州。无情团柏关前水,流尽朱颜到白头。"其二:"路转川回失系舟,更教两驿过徐沟。多情团柏关前水,却共清汾一处流。"诗后自注:"是日自徐沟宿南关。"他的行经路线复原了古代的各交通节点,也说明了当时隆州城的重要交通价值。

 
 

北宋灭亡北汉示意图,图中晋阳南侧偏西为隆州

 

扫描二维码,关注太原道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三晋文化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20151227;本文作者:马晓东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6-02-09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微信:wwwtydao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