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年文化的变迁

 

 

 

 

 

   尽管“新年俗”形形色色,却万变不离其宗。追求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是过年不变的主题。对于传统年文化,我们尽量保护和传承;而将环境保护和高新科技等元素融入春节,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年俗发展的大趋势之一

“羊歌盛世方报捷,猴舞新春又呈祥。”转眼间,猴年春节临近了。似水流年的一个个日子就这样用春节串连了起来,显得格外铿锵有力而节奏明快。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最期盼的日子就是过年。“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对于中国人,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情感的寄托、文化的传承。 

传统年文化 新瓶老酒味香醇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买豆腐,二十六买斤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流传广泛的民谣生动形象地描述出了早前过年的情景。家家户户的衣、食、住、行,看似普通,却在变化中折射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

山西的“食”文化世界闻名,吃饭不仅具有一般意义上的解决温饱的作用,千百年来,国宴家宴庆功宴婚宴等以吃饭为主的活动赋予和承载了太多的人文与历史、人情与世故,作为一年中最具特殊意义的年夜饭,不仅仅是烹出美味共享佳肴,更是家家团圆阖家欢乐的象征。笔者1968年出生在阳泉,父母从事教育工作,姐妹三人,记得上个世纪70年代过年时,平时吃不到、过年期间才会定量供应的花生糖果吃着特别甜,姐妹们围着餐桌等待父母分发糖果的场景成了让人格外珍惜的回忆。到上世纪90年代,笔者已开始操持家务,这时超市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再也不用为年货犯愁了,各种食品及生活用品都敞开供应,一些外地美食也不难见到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一个大家庭已增至近20人,餐桌干脆从家里搬到饭店了,每年都换不同的口味儿,不同风格的饭店聚会进餐,各家饭店也突破传统观念抓住饮食消费的旺季,一反过去春节放假的习惯而越是过年越是加大营销力度了。年夜饭成为各家饭店的新鲜卖点,以至于出现餐位紧俏的情况。单说年夜饭的吃法和变迁,就是时代变化发展的缩影。

逢到过年,最热闹的一件事就是亲戚朋友之间互相拜年串门,当然少不了送上礼物。上世纪70年代,在我们阳泉地区,正月里去亲戚朋友家拜年拿的“礼道”就是自己家蒸的大白馒头,一进腊月,家家户户都要用大铁锅花好几天蒸一个正月需要的馒头。而今的“礼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礼道”的组成渐渐地变成了馒头加水果罐头,十年后,馒头“礼道”已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而被统一加工装盒的糕点饮料所代替,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礼道”的载体与形式更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已变成了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物品,甚至是一张张纸片式的购物卡、礼品券。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也折射到春节年俗中,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讲排场、讲面子,节俭过节,淡化物质,更加注重亲情、友情、感情的融洽和培养了。

类似的年俗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社会基础变了,文化生态变了,节日习俗随之也在变化。“年味”不在花钱多少,不在吃喝玩乐。“年味”就是大红的“福”字下推开家门时的一个拥抱;“年味”就是全家人围坐餐桌的推杯换盏,是父母满含爱意的唠叨,是孩子在膝下欢快地玩耍;“年味”就是长年在外打工的兄弟在村口相遇时的一个笑脸……“年味”就是中国人传承千年的对于幸福的憧憬。人们对年的需求、对年的情感,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形式、新的载体、新的内容。 

革新年文化 陋习消除情理中 

“正月里来是新年儿啊,大年初一头一天儿啊,家家都团圆一会儿啊,少的给老的拜年儿啊……”笔者的姥姥家在阳泉市郊区河底镇的苇泊村,是个传统的书香门弟大家庭。过去拜年时,长辈一本正经地坐在堂上,儿孙们齐排排地跪地磕头行礼。而如今,这种形式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过年时人们无非是求个吉祥,图个吉利,人来了祝福就到了,不一定非得做出什么“隆重”的姿态。舅舅是个开明人,看着转绕膝前的孙男外女说:“心意到了就行,形式不重要。而且有些习俗实际上没有科学根据,社会进步了,不能总墨守成规。”舅舅爱听戏,所以笔者专门给他买了随身携带的老人听戏机。其实,对长辈的尊敬和祝福不一定非得流于表面形式,没给长辈磕头拜年,就表示不尊敬长辈,这样就太武断了。类似的习俗,像女性不能在娘家过年、初五之前不出门等封建气息浓重的陋习,无论从内容或是形式早已都废除与革新。包括拜年在内的习俗是春节里的重要交际方式,亲友之间以此相互祝福,增进感情,虽然有些形式发生变化,但“亲情”的内核一直包含其中。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从古诗中可以看出,爆竹在年俗里的重要性和标志性。回忆起过年,笔者最难忘的就是放炮仗和放烟花。每年大年初一,孩子们裤兜里都得塞满二踢脚、窜天猴,小鞭炮不舍得一鞭全放完,得拆成一个一个的慢慢放,手里再拿根香,边拜年,边放炮。有时候还找个酒瓶盖压在上边,看能炸多高!而今年究竟买不买鞭炮?“不放焰火就太没年味了。”“有了PM

监测,今年要不要燃放烟花?很纠结!”“空气质量和春节习俗哪个更重要?”面临春节,人们恐怕就得费一番思量。“不放炮就不能算过年”无疑,流传了千年的过年放炮的传统渗透着中国的年文化。诚然,燃放鞭炮是中国人在春节期间庆祝节日的重要传统,很多人认为,放鞭炮和包饺子、合家团聚一样,都是“年味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在面对这一老年俗时,还不得不同时面对近年来城市人口的急速膨胀,以及雾霾污染蔓延这样一个新问题。在这种态势下,要求人们自觉地改变老传统,适应新常态,也是社会文明的召唤。目前,中国已有100多个城市实行烟花爆竹禁放。希望眼下这个猴年春节,我们能“绿色过年”,用欢笑代替炮竹。鞭炮少一点,欢乐多一点;污染少一点,天空蓝一点。少了烟花爆竹也能过得更文明、更祥和。 

创新年文化 与时俱进有活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年文化与时俱进。新的年文化不断产生,新年俗带来了新“年味”。笔者父亲今年70多岁了,在我的熏陶、带动和鼓励下,也学会了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临近年根还未到春节,他就用微信给远在日本留学的女儿发去了电子红包,虽然不像过去那样亲身包红包,但这新形式更快捷更方便了,而且还没有了时空的距离。

而这两天,微信同学圈也比较火。特别是同宿舍的姐妹们,虽然远在天南海北,但用微信互相发送语音、视频送上祝福。聊得热闹时,像回到了上学时的寝室卧谈会,非常亲切。与传统方式相比,现在许多人更青睐微信、自拍视频等时尚拜年方式,亲手录下视频、音频,让对方感受自己浓浓的祝福。记得去年春节长假时,微信“抢红包”几乎成了全民参与的“过年主业”。除夕当夜,笔者就是边看春晚边摇手机,据说微信与中央电视台春晚合作推出“摇一摇抢红包”业务,在春晚播出的4个多小时里“摇一摇”互动总量达到110亿次,最多时达到每分钟8.1亿次。可以想象,猴年的到来,微信互动、电子红包会更加火爆,高科技承载“新年俗”,紧跟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潮流,突出了互动感和分享感,为传统年俗注入新活力,满足了人们联络情感和商家营销的多重需求。在社交媒体和网络服务的带动下,虽然春节生活方式有所变化,但核心民俗却并没有被剧烈改变,只是通过线上线下,将欢乐吉祥扩展到更为广阔的虚拟空间。

回想过去那个年代,平时物资稀缺,过年前半个月,家家户户都用自行车往家里运单位分发的白菜、肉蛋这类年货。由于国营商铺春节连续几天不营业,家家户户从腊月廿三“小年”祭灶就杀鸡炖肉蒸馒头开始“忙年”。而今天,农贸市场、超市商品格外丰富,年节前抢购年货导致街道水泄不通的场景早已不再。就连过去长于精挑细选、善于论斤讲价的婆婆,也学会了网上买年货啦!她感叹道:“这世道变化可真快,以前都抢着挤着买年货,今儿个谁还那么傻啊,人山人海,交通也拥堵,还是网上购物方便,而且可选择的余地非常大。”是啊,鸡鸭鱼肉、糖果炒货、各式衣物、家用百货……从进口的榴莲到土产的大枣,大到汽车家具,小到针头线脑,想吃什么就买什么,想用什么就点什么,头天晚上下单,第二天上午就送到家门口,比去市场还方便!“年味”依托网络、电视等现代传播媒介,实现了新的跨越。

刚进腊月,笔者就在旅行社预订了春节期间全家老小十几口人长滩岛七天六晚自由行的旅游产品,以前都是在家里过年,今年我也想改变一下头脑中固有的旧俗观念,赶赶时髦,体验一下在国外度假过年。再说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地球村的形成让春节也呈现世界化趋势。尽管我们这里的新春庙会和正月十五闹元宵非常热闹,但老年俗里吃喝占的比重大,而玩乐显然不够多,趁着这7天假期,不少人都选择利用这段时间出游,北方人选择去南方气候温暖的地方过年,南方人到北方去赏雪、玩雪,还有好多富起来的国人选择去国外过年,在过年时放松一下心情,旅游,成为不少人普遍接受的一种新年俗。

尽管“新年俗”形形色色,却万变不离其宗,追求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是过年不变的主题。对于优秀的传统年文化,我们尽量保护和传承;对于新的年文化,符合春节节日意义的,我们就要接纳它,并要不断创新。而将环境保护和高新科技等元素融入春节,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年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之一。只有这样,过年才能过得更有活力,更加灿烂。

 
 

年文化的变迁

 

扫描二维码,关注太原道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三晋文化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20160127;本文作者:影子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6-02-09 )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俗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