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年前年后那些承袭千年的老规矩

 

 

 

 

 

   或许,您有过这样的体会——一进腊月,年前年后,老辈们的讲究、规矩、说道特别多,不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应该怎么怎么样……的确,在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千百年来承袭下来的老规矩、老说道、老讲究自然特别多,其中有些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该传承下去,有一些则属于封建迷信,应该摒弃。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编者 

按老规矩行事

王安芬

我生长在晋中农村,小时候家境殷实,不愁吃穿,祖父曾是知名的晋商,记忆中家里的老规矩特别多,尤其是过年前后,老人们总是要求家人做一些事情,现在想来,只觉得不可思议。

每年腊月初一,老人们就要把砂土烧热,放入玉米和冻黄豆,炒“麻麻豆豆”,在翻炒的过程中,玉米爆成玉米花,冻黄豆也变得大了一倍,又酥又脆,寓意着来年有个新气象,俗话说:“腊月初一要吃炒,今年更比明年好。”

腊八必须回婆家,这也有说法的,民间有道是:“娘家过个冬,婆家死个翁,娘家过个腊八,婆家死个热出”。虽然是句顺口溜,可是做媳妇的,谁敢不回婆家呢,这也就制约了很大一部分媳妇们,谁也不愿意因为自己的缘故,让家人有事,这多多少少还是老传统的遗留之风。

旧时代,妇女地位极其低下,媳妇侍奉公婆全家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腊月年关,大户人家赶集采购,打扫做食,小户人家也得扫尘、磨面、蒸糕、杀鸡、宰羊,所以事多,活儿紧,敦促媳妇们腊八回家自然也就是人之常情。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祭祀、扫尘、吃糖瓜,每家每户都要在自己家中给灶王爷摆上台位,供上吃喝,点上香,祈求一年家中风调雨顺,拜托灶王爷关照,记得小小对联贴在台位两边:“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寓意保佑一家老少的平安,也是百姓心中最美好的祝福和祝愿吧。

正月里规矩就更多了,初一至初四,除了拜年、上坟,招待女婿外,还有不让乱说话,饺子煮破不能说破了,得说“挣”了;东西打了不能骂人,得说碎碎(岁岁)平安;见了送财神(画)的,上门讨吃的不能给人家闭门羹,得接过画,递上一元钱,表示收到财神收到祝福;另一种规矩,就是正月里这5天,不让使用针线,年三十必须把一根穿上红线的针别在窗户上,表示忌针线;正月里的这几天,不准用针线,到了初五,初六是不准使用刀和剪子。初五破五不出门,不拜年的,这些规矩随着年代的久远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过去的女人们常年劳作,正月里不动针线,那就真正成了“裁缝丢了剪子,就剩下尺(吃)了,”这也是妇女争到的一丝解放与自由,这些日子里,女人们可以悠闲地串门回娘家,可以和姐妹们聊天说闲话,不动针线不做活儿,少有的轻松与惬意。

还有一条老规矩是,嫁出去的闺女不能在娘家吃年夜饭,不能在娘家过初夕,这个规矩我是深受其害的。

那是1957年,我虽然结婚了,但是还住在集体宿舍里。一到春节,我婆婆家的小东房就挤满了放假回来的弟妹们,婆家10个儿女,我只得回娘家了,可是母亲总要在年三十太阳落山前把我支走,让我去本村的姨母家帮助干活,说是姨母家人少,活儿多,要我去缝被头,剁菜,总有理由的,虽然不解其意,但是作为长女,我乖乖地听从母亲安排。这样的事情一直持续好几年。 

正月初一不回娘家

郑天佑

在乡下,一过腊八,年味浓烈起来,廿三要送神,年三十夜要接神。这两次接送“神日”,延传数千年,虽然迷信,但老辈人代代延传至今,而且讲究挺多。打开电脑查阅,有关过年的禁忌和神奇的说道还真是很有趣的,有些禁忌也是有正面意义的,让人们讲究礼仪,遵循道德,还是很有道理的。在我们当地正月初一嫁出去的女儿是不能回娘家拜年的。

其说法有二:一是嫁出去的女儿就是外人了,乡里人称“好煞的闺女是外人,赖小子也是自家人。”如果正月初一女儿领上女婿、外甥回娘家吃一天,就会把娘家吃穷,预兆着这一年娘家就缺粮欠食。这种迷信的讲究人们还是勉强延续着。

二是正确的说法,嫁出去的女儿,当然就成了婆家的人,而且成为当家少妇,正月初一这一天,她要担负全家人的做饭做菜,接待拜年的本家、邻里,端水、敬茶,事务繁忙,争当一名婆家优秀的顶门垫户的接班人,这一天的接待工作做好了,婆家人特别是公婆会十分满意,看到了家族兴旺,后继有人。而亲朋好友来家拜年的人,因受到媳妇的优质招待也都会翘指称赞“某某家娶了个好媳妇”,落下个贤淑、孝顺的好名声。

基于此,正月初一不回娘家拜年是很有道理的。当然,而今独生子女家庭较多。一对年轻夫妻要赡养两家的4位老人,我认为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两家大人一样亲,年轻人思路新,孝亲形式也要创新,打破旧框框,营造正月初一大团圆的喜庆气氛。 

过年饺子说道多

黄巧联

小时候吃饺子是农村过年的标志,是一种既喜庆又十分严肃的事情,所以各个环节都必须认真对待,来不得半点马虎。

首先说包饺子,就有好多禁忌。包饺子时,小孩子不能乱说话,怕小孩子不懂事,指不定哪一句话说得不吉利了,给长辈造成不好的心情。我在包饺子时,总想出去玩,就爱说:“还包不完呀?”这时母亲就很不高兴地说:“多着呢,永远也包不完。”每年包饺子,总要洗一个小铜钱包进去,哪个人吃到了这个包有小铜钱的饺子,说明那个人在新的一年里就有福。饺子包到最后,明明馅子和面儿都能恰好包完,可母亲总是有意识的不是剩点面就是剩点馅儿。母亲解释说:“剩下馅儿了(来年)有吃的,剩下面了(来年)有穿的。”

煮饺子——平时做饭,都是烧一些烂草,烟熏火燎,大年三十下午,父亲总是提前准备好棉花秆或几块木柴做燃料,煮饺子时让火烧得旺旺的,把每个饺子都煮得完好无缺。如果把饺子煮成了片汤,这一年就是个心病。母亲还说:“过年煮饺子,一定要专心。有些人家煮饺子,煮多少,锅里的饺子也浮不起来,有的人家煮得并不多,但锅里的饺子多得转不动。”谁家出现过这种情况,母亲没说,我也不知道。

吃饺子——过年吃饺子,小孩子们都是规规矩矩坐在炕上,中间放个小炕桌,吃一碗,母亲给盛一碗,待哪个人吃出包有小铜钱的饺子时,大家都高兴地说:“唉呀,你真有福气!”吃到铜钱的那个人更是高兴得不得了,认为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定会有好运。

保管饺子——大年三十包饺子,一下子连三十晚上、初一早晨、初二早晨吃的饺子都包出来了。除三十晚上吃一顿还要剩许多,这么多的饺子,无论如何得保管好,放到一个最安全的地方。母亲多次告诉我们:“有的人家没把饺子放好,初一早晨煮饺子时,发现饺子全没了,那就是被皮拉狐子拉走了,那可是个大扫兴。”为防止皮拉狐子把饺子拉走,我家每年春节包饺子时,总是先到蒸馍坊借几节笼屉,严严实实地把饺子放进去,上面再盖一层烧纸。

什么是皮拉狐子?谁家发生过皮拉狐子拉饺子的事情,母亲没进一步说明,我也没搞懂。现在想起来,我想可能就是老鼠。我们这么多年生活在城市,家里没有老鼠,对于吃顿饺子也都是平常事情了,当然也就没那么多迷信说法了,但过春节图个平安,讨个吉利,还是非常重要的,不然为什么春节期间,大家一见面就爱说恭喜发财、祝你好运呢,为什么又家家贴春联、贴福字、贴抬头见喜呢,道理一样。 

腊月二十七洗脚

郝妙海

说起年前年后老辈们的讲究、规矩、说道,我实然就想起儿时“腊月二十七,关住门子洗臭脚”的讲究来。这句话中,“七”在我们这儿念近似“qie”的音,而“脚”念近似“jue”的音,这样才顺口,押韵。

我的家,在如今的晋阳湖畔。小时候,家乡不缺水,村周小渠环绕,流水潺潺,井中的水,提个桶一伸手就可以打起来。同样,家乡离西山不远,记忆中也不缺煤。而且那时的农村差不多家家都在做饭的灶台上砌个温罐,罐中几乎常有热水可用。然而,就在这种不缺水,甚至不缺热水的情况下,直到解放初,家乡的人别说洗澡,洗脚都极少极少。当然,炎炎夏日到河沟里捉鱼摸蚌,到水塘里耍水狗刨不能算。唯独到了腊月二十七的晚上,才家家户户烧一大锅热水,大人小孩认认真真地洗上一把。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脚是人的身体上最脏的地方之一,因而叫做“臭脚丫子”、“臭脚板子”。而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无论深宅大院还是篱笆小院,家家都供着个“灶王爷”或称“灶神爷”。这尊由玉皇大帝派驻人间的神圣,监视着每家每户的一举一动,掌管着每家每户的言行善恶,故而叫做“一家之主”。当这尊神圣蹲在你家灶头的时候,怎么能亮出“臭脚丫子”来洗呢?因为洗脚事小,冲撞玷污了灶王爷事大,所以平时还是不洗为好。但过了腊月二十三以后就不同了。这一天,人们将灶王爷恭恭敬敬地送上了天,让他回天宫述职,也即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的工作去了。灶王爷上天,小百姓得闲,在扫了房子,贴了窗户纸,里里外外拾掇一番,就连新衣服也做好以后,那个脏污的脚也就该拿出来洗一洗了。于是,到了腊月二十七,家家就都“关住门子洗臭脚了”。

其实,乡村百姓平时不洗脚,与那个灶王爷一点关系也没有。除了没有讲卫生的习惯外,还在于庄户人家拼死拼活一年到头天天都是从早忙到黑,就这有时连温饱尚且顾不上,哪还有时间和心情去消消停停“洗脚”呢?而过大年是个除旧布新的日子,由于一个冬天的藏污纳垢,这脚要再不洗洗,也实在说不过去了。于是,就有了灶王爷上天一说,算是给自己找了个不是理由的理由。就在我1954年上小学后不久,这一习俗在我的家乡很快就淡化进而不在了,洗脚很快就被人们所接受,虽不像现时天天都洗,但隔三差五总会洗一洗,反正不会集中到腊月二十七才洗了。灶王爷虽仍然供着,但洗脚的事似乎不归他管了。 

革新拜年方式

张福堂

我们中国是讲孝道的国家,中华民族是非常讲究礼仪的伟大民族,故称“礼仪之邦”。因此,千百年来,在过农历新年(春节)时的一些礼仪习俗,大多是围绕尽孝和敬神这个主题而流传的一些民俗和无形的规矩和说法。如过年时,晚辈要给长辈跪地磕头拜年就是一例。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传下来的。在我们老家农村过年,按规矩要求,子女要给父母和长辈跪地磕头三叩首,进行拜年,同辈弟媳要给长兄磕头拜年,这种礼仪习俗是表示礼仪厚重。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天经地义,无可非议。否则,就会说你不懂事,不孝顺,不讲礼仪,人们会笑话你,看不起你,你会受到众人谴责。

我小时候就最不愿意过年拜年,我们张家在当地是大族户,同族有几百口人,过年需要给拜年的长辈也有七八十人,在那些年代,我们是小辈,每年过年拜年要磕几百个头,闹得头昏眼花,并且把过年新穿的衣服也给跪磕脏了。我最不情愿的是,我幼年丧母,继母进门后,我不愿叫她妈妈,但是,过年拜年时必须叫。

那一年我回家过年。在年前,我对爸爸妈妈说:“现在是新社会了,农村要有新风尚,树立新风气,咱们把拜年的礼仪方法改革一下吧。”我提议:一是,晚辈给长辈拜年,由跪地磕头改为“行礼问好”,表示孝敬庄重;二是,同辈之间,取消弟媳过年给长兄磕头拜年的做法,兄弟姊妹之间,一律改为“互相问好”,表示亲热;三是,朋友之间和同志之间,一律由过去“抱拳见面发财”改为“握手问好”,表示热情礼貌,这样也文明。

我爸爸是一个新式农民,思想开明,他听了我的建议后说:“这办法很好,过去的一些老习俗是需要改一改了。就说拜年磕头的事吧,你们都是四五十岁的人了,磕头跪下爬起是够难为了,也不卫生,也不文明,你的提议我非常赞成。”与此同时,我又征求兄弟们的意见,全家一致同意改革。后来我又征求本家同族其他一些兄弟们的意见,大家一致赞同,于是全家和全族实行新的拜年方法,新年新气象,新风尚,大家高兴。 

跟母亲叫板

中华民族的年俗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来流传下来依然璀璨夺目,其中也有很多禁忌的说道。我母亲是平遥人,不仅把家乡的年俗沿袭下来,还把很多禁忌挂在嘴上,落实到行动上,有些讲究真让人啼笑皆非。

比如过年初一至初五禁止打扫屋子,也不准把垃圾扫出门外。记得那年我刚上初中,过年时就问母亲为什么不让打扫屋子?母亲说“年前咱家已经把家打扫干净了,过年这几天再打扫就会把财气扫掉,这是老人留下的讲究,咱不能破!”我当时不理解,就和母亲争论,“过年打扫与财气有什么关系?我看这几年过年不打扫卫生,家里也没有财气。”父亲则在一旁说,“你小娃娃家懂个甚!你妈不让打扫就别打扫。这些年没让你饿肚子,没让你上不了学,这就是财气!”母亲接着说,“你把财气扫出去,你就得饿肚子,快出去玩去吧!”我当然不相信父母亲的说道,可也没有太多理由反驳。但我把这件事挂在了心上。

母亲过年还有很多讲究。如初一、初二不能洗衣服,初一的上午不要催人起床,拜年必须上午九点以后等等。这些繁文缛节毫无意义,可母亲却虔诚地执行,让我好笑。

年后,我参加了工作,并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在党的教育下,我认识到过年的一些禁忌是陋习,既不科学也不卫生,是封建迷信长期影响的结果,应该移风易俗破除掉。1979年春节,我对母亲说,“妈,你过年那些讲究不能再讲究了,我是团员,要把你那些讲究破除掉,咱家要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母亲不同意,依然坚持她的说道。我继续说服母亲,“你那些讲究没有一点用处,家里不打扫,来了客人也难堪,摆桌子吃饭也不卫生,能过好年吗?”父亲这几年思想也转变了,对母亲说,“平儿说得对!你老家那些穷讲究应该破除掉,过年就应该干干净净。再说,平儿厂里的同事来拜年,家里不干净,让别人笑话。”父亲的话说到点子上了,母亲是爱面子的人,怎么能让别人看笑话!便点一点头。过年那几天,我每天都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并把垃圾扫出了门。母亲默默地看着我。我知道破除了她的过年讲究,她心里不高兴,但总算接受了我移风易俗的新主张。

就这样,我破除了母亲过年的讲究。之后每年的春节里,我家打扫得一尘不染,过了一个又一个干干净净的春节。 

初一十五不煮米

刘淑萍

在我老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后直至正月十五,这段时间里,老辈们有很多讲究和规矩,如大年初一早晨忌吃稀饭,吃稀饭寓意一整年会贫穷;忌洗澡洗头洗衣,否则会将财富和运气洗掉。其实人们是腊月里忙了大半个月,然后洗干净清爽了过新年。如果初一还在洗这洗那,寓意不消停地穷忙;初一十五还忌讳吃药,说的是这个时候吃药,一年都会有病痛。让我记忆深刻感觉有某种积极意义的习俗是年初一和正月十五不能煮米,得吃剩饭或面食或别的食物的这一说法。

记得年轻时有一个年三十晚上,全家吃团年饭,母亲煮了一大锅米饭,是准备留在第二天吃的。我问,干嘛煮这么多呀,明天吃的明天再煮不行吗?母亲反问:“人过年米不过年?”我一时怔住了,母亲笑着说,万物都和人一样,有灵性呢。人一年到头地忙,过年为什么高兴?因为这是我们的休息日,再忙也得偷闲歇几天。可怜米,人一年到头地煮它熬它,它们也该歇几天啦!同样的道理,正月十五我们也得让米休息,它们也得过节。

年初一和元宵节不煮米的说法我从未见诸报刊和其他记载,但这一习俗却在我的老家广泛流传。从语词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将食物赋予人的思想和情感及行动、把事物人格化的拟人手法;从积极意义来讲,我觉得这是一种具有人性化的节日习俗,表现了人与世间一切事物及与大自然的亲近感。另外实际情况可能是在过去农业社会里,人们比现代社会的人要贫困得多,年初一和正月十五不煮新饭而吃头天留下的剩饭,寓意年年有剩余天天有剩余,这是一种热爱生活向往明天更美好的良好祈愿。

初一十五不煮米这一习俗没有什么科学依据,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已逐年被人淡忘,追求时尚和懂科学的年轻人当然早已不相信它的正确性,但有部分人仍在坚持,应该说这也是一种传统和乡愁。对此,我们无须说谁是谁非,但习俗的初衷值得思考和记取,对今天来之不易的新生活我们则更当珍惜。 

在灶王爷面前咳了一下

喝完了腊八粥,就剩下春节前的最后一个节日——腊月廿三扫尘、祭灶了,便不由得想起儿时过小年的情景。

这天一大早起来,我便跟着父亲到厨房去祭灶。母亲和妹妹是不能去的,父亲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这是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只有男人才能去。

父亲让我拿上供品和香嘱咐我说:“等会儿给爷爷(指灶神)上香时小娃娃不能说话,也不要咳嗽。”到了厨房后,我瞅了一眼贴在墙上烟熏火燎满脸灰尘的灶王爷。在灶王爷画像的两边是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画像底下有两根长长的筷子插进墙里,筷子上摆着一小块专门用来放供品的小木板,木板上有一小香炉。

父亲恭恭敬敬地把麻糖供在上面,然后很虔诚地把香点着,作了三个揖,把香插入香炉,嘴里还念念有词,但听不清父亲到底在说什么。我心里很不服气,不就一张脏兮兮破画嘛,有啥了不起,我偏要咳嗽,看他能把我怎么样。我刚咳了一声,就被父亲狠狠地瞪了一眼。

回到家后父亲对母亲说,这娃娃,告他上香的时候不敢咳嗽,他却偏要咳,一点儿也不听话。我说,为啥不敢咳?我咳了他也没把我怎么样。“真是个犟货”。父亲骂了我一句便出去干活儿了。父亲走后,母亲又数落了我半天。

母亲说,灶王爷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因贫困而死;玉皇大帝哀怜他,派他到人间做督善之神。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上天汇报,除夕返回人间。如果这家这一年不好,做了恶事、错事,都会受到惩罚:大错减寿三百天,小错减寿一百日,至于让你得个病病灾灾的更不在话下。人们生怕得罪了灶王爷,所以,平常人们有点什么好吃的,先要给灶王爷上供,别让他见怪。等到了腊月二十三祭灶的时候,除了其他供品外,还要供麻糖,把他的嘴给粘住,到了玉皇大帝那儿只说好话不说坏话。你倒好,不让你咳嗽,你偏咳,这下知道了吧,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往人间的神仙,可得罪不起。

我说,用麻糖把人家的嘴粘住不让说话,又求人家只说好话不说坏话,这到底是让说还是不让说?这不是拿灶王爷当猴耍吗!再说了,如果是坏人干了坏事给他供上点好吃的,他也不说?这不是包庇坏人吗?还有,家家都在送灶王爷,那得有多少灶王爷上天啊?只怕是天上也放不下了。那么多灶王爷都向玉帝汇报,那得听到什么时候啊?还不把玉帝累死?我像机关枪似的一通说道,直噎得母亲张口结舌,半天缓不过神来,母亲扭头就去拿炕上的笤帚疙瘩,我一看不好,撒腿就跑……

我虽说嘴上挺硬,但听了母亲的一席话之后,对灶王爷还真有了一种畏惧心理,每当到厨房看到灶王爷时,总觉得他在盯着我看,心里真有点害怕。幸好,灾祸没有降到我的身上,也许他原谅了我这个不懂事的孩子…… 

 
 

 

 

孝义年味,拍摄:曹阳

 

扫描二维码,关注太原道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三晋文化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6-02-09 )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民俗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民俗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