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看得见故土,记得住乡愁

村志:留给历史的纪念和遗存

 

 

 

 

 

  “2015年就要过去了。编撰近三年的《武家庄村志》,也终于付梓了。”岁末年终,年近七旬的郝妙海开始整理自己一年来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稿,以及所有有关武家庄的新闻报道。刊登在《太原晚报》1215日的消息《武家庄社区老年公寓主体完工》贴在剪贴本的最后一页。在剪贴本的第一页,第一行,他写下了上面那句话。

从老村到新村,从新村在城市建设中拆迁消失,“武家庄”这个村名,对于郝妙海,永远是最敏感、最牵挂的词,一下子就入眼,入心。

“一定要出村志。故乡就在村志里。”村志延续着一个地方的乡村文脉,凝结着编撰者对家乡的思念,对故土的眷恋,对原乡风物的追忆。在快速城市化、工业化的变革中,村志留存着关于村庄的历史、温度和风骨。

半年来,我们一直关注着太原的村志、村庄。晋源区武家庄老村是我们去的第一个村子。

夏日,晋阳湖北边,武家庄老村,古老的官道旁,一棵枝干遒劲的老槐默默守候着宁静的村庄。腌渍潮湿的巷道,衰败裂缝的房屋,大都已不适合居住,但新村拆迁后,仍有部分老人搬回老村,拾掇拾掇暂且住下。路旁栅栏围起的一畦菜地,绿油油的,有些生机。此刻,郝妙海带着我们,行走在村里,卫生所门前闲坐着两位老人,郝妙海站下与他们打招呼,说着浓浓的乡音。拐弯,再拐弯,是他家的老屋,街门锁着,墙里已伸出杂草,显然多年都不住人了。站定,我们给他和他的老屋合影……

“老了,总是想起过去的事。”郝妙海这样解释自己重温农时节令、风土民俗,见诸报端的写作中的乡愁,以及编写村志的事。 

1 所有的去处,都跟来路有关。

2013214日(癸巳年正月初五),郝妙海约了八九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家中小聚,商讨并正式启动《武家庄村志》的编写工作。初时,大家信心满满,发启事、拟大纲、邀同仁,并订下每月1日、11日、21日三次例会,编写工作很快步入轨道,并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一些资料容易凑齐的章节也陆续写出初稿并打印、分发,进行群体校对。然而,未曾料及的是,刚进3月,南中环拆迁开始,郝妙海47日搬住吴家堡小区。随后武家庄新村整村拆除开始,村志编写组人员陆续迁住各处。最后,每十天一聚的新村饭厅二层的小屋也拆了,连开会碰头也变得困难起来。城中村改造千头万绪,参与编志的几个村主要干部的精力都放在了拆迁上,有的连碰头会也顾不上参加了。原本认为很简单的文稿打印,后来都成了问题。更为困难的,是拆迁带来收集资料的麻烦。在郝妙海的概念中,一个村庄的历史,就是这个村庄的人以及和这个村庄有各种各样关联的人的历史。这个村庄的大大小小的事,都是由这些人演绎的;这个村庄形形色色的物,都是由这些人创造的。因此,他想在这本村志中,尽量多留下村民的身影,哪怕是几句话,甚至只有一个名字。而事实也是,在《武家庄村志》中,有名有姓的人即有近两千,如果算上第二章九大姓的谱系中的人名,那就更多了。而这些,都要一一调查,反复核实,在村民四散离居的情况下,其难度可想而知。仅仅第十一章前后就费时半年之久,直至跨入2015年的门,才落笔成形。

“编写村志时,我们还收集到几份村民保存的分家析产契约,均为麻纸毛笔手书,已有近百年了。”

编志之事,历来浩大而繁杂,小小村志也不例外。从201335日向村民发出“关于编撰《武家庄村志》的倡议书”,至20151215日郝妙海的《编余杂忆(代后记)》写就,近三个寒暑、约50万字的这本留给历史的纪念,留给武家庄村民及后代的《武家庄村志》完成,令郝妙海一时百感交集。无可说,无可忘。

每每忆起那段困难时期,郝妙海更多的是感念,“多亏了十几个同仁,两年多时间,除了一个人是村委会安排兼职外,其余人都没拿集体一分钱报酬,没吃集体一顿饭,而是揣着为故乡立志的赤子之心,齐心共勉,尽心尽力忙碌着,才使编志一事虽曲折却从未停顿,基本达到既定目标。”

诗意的回望不如实际的传承。一本《武家庄村志》,让武家庄村又“复活”了。如同时光的消逝不是消失。 

2 走进那些存在于族谱中的地方,一切仍可循迹而来。

地理的概念里,其实并没有冷雨、骄阳这样带有情感温度的名词。可是放进故乡,便生出了怅惘。

时间在四季变迁中流逝。时间变成村庄的某一部分,成为凝固的时间。时间在某天长成一棵大树;时间让卧石披上苔藓,土墙长出狗尾草,崛山开出各色花朵;时间让古刹名寺林立……这些事物,是披在上兰村身上一件又一件被时光打磨的衣袍,使之成为并州历史文化古村。

有多少人会关注、在意上兰村的春秋往来,或驻足长留于这片土地,打探其前世今生?说到底,这既与讲述者相关,也和倾听者有关。

上兰村地处太原西北烈石山(今称二龙山)下,远古建村时因汾河岸边兰花遍地,因此称之为兰村,又因兰村位于太原上水上风头,故称上兰村(迎新街之西有下兰村)。古往今来,到访上兰村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名声显赫,数量众多。后唐庄宗皇帝李存瑁父子天佑中(905年)亲临上兰村崛古寺焚香题词,宋政和元年(1102年)宋徽宗为上兰村烈石寒泉御书瘦金体“灵泉”匾。这一切应该记载、传承。上兰村人常清文曾当过原北郊区文化馆馆长、文物管理所所长,深知保留村庄历史文化最好的载体是编撰村志。

冬日午后,75岁的常清文自己开车,一路向南,如约来到报社,从随身携带的蓝布包里,掏出一本又一本厚厚的村志,向我们讲述那些和上兰村、和村志有关的故事。怀着对“民间傅山研究第一人”的敬意,我们听着,问着,记录着。10年前,常清文开始潜心古书,梳理乡邦文献,试图描摹故土真实的面孔。他将傅山故里的古碑、石刻全部拓印收藏,深入研究,欣喜地发现了傅山五世祖的名字为傅康,发现了傅山墓,发现了上兰村原来有傅宅。然而,随着时间的变迁,许多古迹或损毁或消失,常老连说可惜,“上兰村五龙祠乐楼,我12岁时还画过呢。”编写村志中,常清文和古碑、古迹、古人对话,隔着时空的心灵交融,让他对历史和文化的审视与保护有了更多感触。

村志记载细化、具体,全村各家族都拿来家谱、家史,提供新老照片、文字资料,他们都盼着早点看到上兰村的历史脉络、风土人情,尝试着去理解另一面时间里的人,比如傅山先生。还有许许多多有名、无名之辈,在村里的土路上,在历史的长河里,来来去去,留下形形色色的物件,话语,或者技艺。

作为主编,常清文倾注了大量心血,使得问世后的《上兰村志》,钩沉溯源,考证充分,脉络清晰,叙史真切实在,少隐讳曲笔,对于近现代以来该村政治、历史、文化的巨大变迁和面貌更替条分缕析,详尽备至。200812月第一版(内部资料)印了300本,供不应求,增补再编后,201112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重新出版,上兰村2000多户村民每户一本,至今尚有诸多文史爱好者慕名求书。

村庄的历史脉络、风土人情被记载下来,村民为之感动。之后,常清文又主编了《新城村志》,目前正在编辑《阳曲村志》。

采访完毕,与常老握手话别,从他清亮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了一颗乡心。看到他启程,出发,看到他编撰的一本本村志。那是一个又一个故乡。 

3 他们笔下的村志,满满都是老家的味道。

村志是建置最小的村级之志书,是方志家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从经济到政治,从生产到生活,从风情到民俗,从人文到人物,所载事物,上可至起源,下至成志之日,来龙去脉,悉数记载。上世纪90年代初编写的《向阳镇志》是我市第一本村志。太原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审科科长陈向荣介绍,太原市目前有约20个村编写出版了村志。

村志是一个村庄共同的“家谱”。村志所记今天看来是日常生活资料,很可能将来就是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所梦寐以求的“瑰宝”。武家庄村村民曾在“盔”、“瓮”、“水泥箱子”里储存粮食,蹲在大街的“饭市儿”上,就着“蔓菁疙瘩老咸菜”吃玉茭面“煮疙瘩”,或吃浇着“调和”的红面“剔拨股”;娃娃们在河渠、湖泊里游泳,在渠堰、水边“钓河西”,在大街小巷飞跑着“推箍”,在打谷场“打仆猪”……

民俗曰: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村志揭示了农村生活方式的空间差异。从民俗的角度上说,凡方言皆产生于乡村。

翻阅《古城营村志》时,看到当地的方言颇有特色:

他们还没啦捣歇完嘞?(他们还没有聊完呢?)

没啦嘞,约摸再有一霎霎就完咧。(没有呢,估计再有一会儿就完了。)

锅舍有人嘞吧?(屋里有人呢吧?)……每座城市都有它的文脉,每个乡村也积淀着深厚的文明。有乡才有愁。乡愁有形,乡愁有魂,乡愁有味,乡愁有根。对于生长于乡村的人,乡愁是古树、池塘、老井以及涓涓细流、山川草甸,承载着他们的儿时记忆,是长大后魂牵梦萦的成长符号。

乡愁,比“记住”更紧要的是“留住”。村志中体现的乡愁,不仅是农耕文化的挽歌,更是城镇化新生活的序曲。留住乡愁,保存乡村文化记忆,使之融入城市多元化的文脉,才可能有诗意的栖居。

郝妙海、常清文、张德一、王祺、张凤荣以及各本村志编写者,好像是代替许许多多的村民慢慢走在出现于家谱、歌谣里的地方,他们的那份初心,以文字留存。好在,上兰村、西铭村、西寨、古城营、新城村、宇文村、狄村、南阜村、小井峪、武家庄、北固碾、西庄等,这些地名始终在这里,以村志的名义,可以铭记。

大雪过去了。冬至过去了。最深的冬天和最新的一年就要来了。新与旧的更替从未止息……

 
 

扫描二维码,关注太原道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三晋文化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20151231;本文作者:董昕、傅晓傅、申毅敏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6-02-09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