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太行深处岳家寨,一座依山而建的“小布达拉宫” |
||
|
在静谧的冬季里,踩在青石板铺成的小路上,头顶上偶尔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时空,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地原始、古老。有石板盖成的房子,还有石磨、石碾、石水缸……这里是一个石头的世界。一位老人坐在自家的房门口,端着碗正在吃饭,看见我们过来,他连忙打招呼,“来啦,到处转的看看吧”。这份亲切和热情,更让人对这个小山村充满了好感。 这是一个曾经与世隔绝的小山村,是一个人间的世外桃源。当年东晋诗人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估计也不过如此吧。这里就是平顺县石城镇的岳家寨,过去多年来因为道路艰险、交通不便,长期与外界隔绝,所以才保持了这样原始的生态环境。后来,村里对外的公路修通了,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但它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特色,从未改变。 A 岳飞后裔逃难到此而后建村 岳家寨,原名下石壕村,2010年底更名为岳家寨。为什么要更名呢?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段历史故事。原来这里的岳姓居民都是岳飞的后裔。 传说,岳飞风波亭遇难后,子孙为免被害,隐姓埋名逃往各地。现任岳家寨村委书记的岳先来说,自己是岳飞三子岳霖的第三十五代后人,是按照家谱排下来的,虽然字已经叫乱了,但是辈分却没乱。祖先当年从河南汤阴逃难于此,选择了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住了下来,繁衍生息直到今天。当时此地荒无人烟,根据地势起名“下石壕”。“其实在宋朝时这里也是金兵的地盘,但俗话说越危险的地方就越安全。何况这里山大沟深,以前根本就没有路,所以非常安全。”“当年岳飞的后人基本上都逃难到了不同的地方,老三的后代也不光是在我们这个地方。现在我国大概有一百六七十万姓岳的人,而其中岳飞的后裔就有一百三四十万人。当然,还有很多后人因为改了姓,比如要姓、李姓或者乐姓等。”在村里的一棵千年榔树前,岳先来说起了这些往事。 这棵榔树,树龄一千多年,大有来头,据说和岳霖有关。传说岳霖逃难至此,梦显奇境,此树化成一白发老翁说:“我在,岳家后代就在。”岳霖顿悟这是神佑忠良之后,就把它保护起来。后有人偷杀,一锯就流出血,被惊跑。从此这棵榔树就被誉为榔神。它保佑着岳家寨全村人平安度过无数次战乱与灾荒。逢年过节,村里人都要焚香叩拜。 |
|
岳家寨风景,本组图片由野鹤影心拍摄 |
||
|
||
|
当地居民为了纪念岳飞还修建了一处岳飞庙,里面供奉有岳飞的像,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还有传统庙会。据岳先来所说,这个庙以前曾经坍塌过,后来又重新盖了起来,“我们建这个庙不是为了挣香火钱,而是敬重老祖宗精忠报国的精神,想要以此来纪念并传承他的这种精神。” B 石头建造的原生态村落 岳家寨坐落于悬崖峭壁上,随地形高低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当地因形取义,称为“小布达拉宫”。它由三个自然村组成,现有三十八户,八十几口人,面积虽然不是很大,但整个村落很有特色。这里的房子依山势而建,且都是清一色的石板房,就连屋顶上都铺着一块块薄薄的石板。村里的路也是用石头铺成的。在村子里转上一圈,石头桌、石头凳、石井、石磨、石碾等更是随处可见,不仅和现代新农村一排排的新房屋大相径庭,和传统的晋东南民居也泾渭分明。石头是最坚硬的,历经千年,它们好像都没什么变化。 就是村里的一些陈设,也有着浓浓的时光味道。供销社,这个如今只能在历史课本中找见的词语,仍然存在于岳家寨,担负着为村里人提供日用百货的功能。墙上贴的报纸仅从颜色就能判断出有几十年的历史了,然而石墙防潮防虫,保存很是完好,仔细一看,还在批林批孔,还在哀悼毛主席的逝世,还在为唐山大地震悲伤。身处其间,恍如穿越。 上千年的时光里,村子就这样被大山阻隔。新中国成立以后,岳家寨人修了一条简易的石板路,现在被村里人称为“桃源古道”,曾几何时是人们进出岳家寨的唯一通道。那是一段即使现在攀爬也会惊出一身冷汗的近乎直上直下的几百米长的攀岩路,但却又不能称之为路,因为只有人才能在悬崖上扒着走,牲畜根本不可能上去。可想而知,当年村里人在修这条路时有多么艰难。岳先来的父亲就是修这条路时牺牲的。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村里才下决心修一条像模像样的路,“1996年后,我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修路,天天修,早晨天上有星星时就去修路,晚上有星星了才回来,就是那样才修通了出山路。”回想起这些,岳先来不免有些心酸。 |
|
岳家寨风景,本组图片由野鹤影心拍摄 |
||
|
||
|
C 开发旅游的宗旨是要保护原生态 路通了,岳家寨人的眼就宽了,心就大了,追赶山外世界的愿望就急切了。能做什么?这些被时光凝固的石板房,反而成了岳家寨人最大的优势。没说的,搞旅游! 2012年,岳家寨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它的美丽也逐渐被世人所熟知。 如今,村里有一多半的农户家里都有接待游客的条件,还有很多年轻人从外地回来自己当小老板,现在可同时容纳200多人住宿,上千人吃饭。 可是,见过了很多古村落,急着开发搞旅游,古村落的味道丧失殆尽,让人也开始为岳家寨提前担忧起来。岳先来说,一定要保证岳家寨的古色古香,原汁原味。他指点四周,谈着他的规划。“今年,我把电线杆都砍了,电线都藏起来,搞摄影的老说影响画面;所有的房屋外墙都要垒成石墙,不是壁纸,就是真真的石墙,连热水器都不用太阳能的,都用电的,房顶上不能有一点现代的东西,但是房子里陈设要先进,你不能让城里人不洗澡,用旱厕啊;还有,文化要跟上,我们要搞活动中心,讲岳飞的故事,唱岳飞的戏……”“更重要的是,岳飞忠诚爱国,作为他的后人,不能坑蒙拐骗。城里人来农村,就是要体验农村的味儿,因此老百姓必须淳朴善良,而且永远不能改变。”岳先来认真地说。如今的岳家寨,每户农家乐都一样,10块钱,面条管饱,稀饭烙饼馒头管够,还配着一两样菜,只有另点野味才明码标价;住宿,现在要去了,40块钱就能住上带卫生间的房间。然后,就可以懒洋洋地走在村中的石板路上,去偶遇几只圆滚滚的猫。 而且,我敢肯定,你还会碰上坐在自家门口的一位老人,当他轻笑地招呼你,“来啦”,你的心瞬时会妥帖起来。 延伸阅读:赵树理创作基地,《三里湾》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相比于岳飞后裔聚集的岳家寨,因赵树理而得名的三里湾可能要更著名一些。 三里湾本来不叫三里湾,叫川底村。1951年至1952年期间,赵树理在川底村体验生活,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1954年以川底村和全国著名劳模郭玉恩为原型,创作出了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三里湾》。因为这个缘故,川底村如今已正式更名为三里湾村。原先赵树理在川底村时期所居住的院子,也被保护起来,县里设成“赵树理创作基地”。 在《三里湾》创作基地的门口,我们遇到了这里的管理人员——郭治福,他是郭玉恩的小儿子。平常负责打扫这里的卫生和接待游人。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推着一辆小平车来收垃圾。 郭治福今年已经60岁了,在这里工作也已经有十几年了,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就在这里了。因为就是本村人,所以来往也很方便。“父亲经常给我讲赵树理的事,我对他还是有些印象的。记得我十来岁时,他又回来过两次,每次都是住在我家,第二天就走了。”那么对赵树理的印象是什么呢?这位憨厚的老人只说了一句,“他绝对是好人。” 赵树理在其间写作的那个房间,是西厢房,一切似乎都还是他在这里时的样子。房间不大,正对面放着两把太师椅,还有一组板箱。一个赵树理的铜像端坐在炕上,旁边小桌上还放着煤油灯和一包烟,看上去他正在思考如何创作。 几十年前,赵树理在全国,都算是当红的作家了,在省内,更是山西的文学流派“山药蛋派”的祖师爷。房间里墙上挂着许多作家来访的照片,无声地为这种身份做着证明。然而,很长一段时间里,文艺创作的“赵树理方向”提得少了,大家嫌他土,也觉得讲农民的故事,城里人不爱看,又不好出名,不如搞几个洋味十足的名词有噱头,玩些文学技巧更能博得同行喝彩。 两年前,全国文艺座谈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重申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赵树理的价值值得重新评估,也应该为今天的作家们重新思考。三里湾村,作为文学史上极具象征意义的丰碑,也再度焕发出新的光芒。 |
|
岳家寨风情,赵炜周拍摄 |
||
|
||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20151225;本文作者:南丽江 |
||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5-12-28 ) |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