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平顺九天圣母庙:中国土产神仙大全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古城长治之东、太行山巅,距离山城平顺20华里的东峪沟里,有一座九天圣母庙,1986年,被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且不说千百年来,这里香火旺盛,每年的庙会上,南来北往的进香人,数以万计,前来还愿的人,日日不断,单说作为平顺14处“国保”之一,九天圣母庙是少有的道教庙宇,十分特殊。

年深日远,九天圣母庙自创建至今,经过了规模大小不同的无数次修缮与增补,有记载的最早的一次重修是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最近的一次,在2008年。其中,仅大殿就被修缮过15次,维修最少的也有两次。但,栉风沐雨,饱经沧桑,这座千年古庙能得以保存,让今人一睹其芳华,本身已是一种传奇。

A 九天圣母是位“全神老奶奶”

九天圣母就是九天玄女,又叫玄女、玄女娘娘,圣母是其尊称,平顺人都亲切地称其为“老奶奶”。

九天圣母是中国远古神话中有名的女神仙,鸟头人身,其原型为玄鸟化身。殷商认为,玄鸟是他们的祖先。《诗经·商颂·玄鸟》中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传说殷商的祖先吞吃了玄鸟蛋,因孕而生,故而商族崇拜玄鸟图腾。直到东周时期,商民族的后裔宋人还以玄鸟为自己的始祖。随着时代的推移,玄女慢慢人神化,完全脱离了动物的痕迹,人们说她骑着凤凰,驾着五彩祥云,头戴七彩凤冠,身穿九彩华服,在天为玄妙玉女,在地为太乙元君,驱雷举电,叱咤风云,专门扶助英雄、拯救危难,是位侠肝义胆、替天行道的上界女仙。

关于九天圣母的神通,历代古籍中都有许多绘声绘色的描写,比如《诗经·商颂·玄鸟》《史记·殷本纪》,唐末的《九天玄女传》、宋代的《云笈七签》、宋元间编撰的《大宋宣和轶事》《玄女兵法》,清代的《女仙外史》《薛仁贵征东》等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择一二阅读,了解更多关于九天玄女的有趣故事。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九天圣母也经历了重重演变,战乱年代,九天玄女对英雄战将赐天书、授兵法;到了太平盛世,为满足人们子嗣兴旺的需求,九天玄女又有了新神通——为民送子,成了一位送子娘娘。比如北京郊区有座九天玄女庙,现在已被改造成了送子娘娘庙。

此外,九天玄女还负责民间的爱情婚姻、童叟安康、子孙满堂、嫁娶吉祥、祛疾赐药、救死扶伤、状元及第、官位晋升、出门大吉、降财赐福、风调雨顺、瓜香粮丰等诸事,甚至连邻里和好这样的小事她都要管,难怪老百姓称她是“全神老奶奶”。

 
 

 

 

 

 

 

 

 

 

  B 九天圣母庙是神仙的一站式“政务大厅”

人的历史有多长,神的历史就有多长。

中国的神灵文化源远流长,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神传文化,也就是说,是神传给人的文化。不仅仅是中国,世界上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是以神话开始的。古希腊、古印度、古巴比伦,皆是如此。

从古到今,中国民间社会一直是有神论占据主导,纵观五千年华夏文明,神灵从未退出过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对神灵的崇拜和祭祀,成为一种独特的信俗文化,虽然混杂着某些落后、迷信的成分,但是神灵对于苦难的人的心灵抚慰,神灵的殿堂作为最初的“广场”,而衍生出来的社会舆论和娱乐功能,也不可忽视。

如果总结总结那些大大小小的神仙,大致可以分为:原始诸神,宗教诸神、行业祖师、民间诸神。

在九天圣母庙诸神之中,九天圣母虽然法力无边,但人们很“体恤”她,认为世事纷繁,应该把事情细分,由专人分管。所以,九天圣母庙内,除了正殿和献殿,在四周大大小小的神殿内,敬祀着形形色色的各方神明。

平顺县九天圣母庙文物管理所所长曹新虎如数家珍,对庙内敬奉的神明挨个儿点名:“九天圣母、二仙奶奶(乐姓孪生姐妹冲惠、冲淑)、关圣帝君、文武财神(文财神比干、范蠡,武财神赵公明)、孔圣、十殿阎王、医药神、后土娘娘、婚姻神月老、梨园神、李靖、龙王、哼哈二将(郑伦、陈奇)等等。”

这些神仙,有的是朝廷敕封,有的来自民间,有些是历史人物,有些则属神话传说。除了观音菩萨,基本上没有一个是“舶来品”,都是我们国家地道、本土的神仙。而齐聚了这么多神仙的庙宇,他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就如同一个开办于人间的神仙“政务大厅”,老百姓想求什么,都不用进第二个庙门,让你不得不佩服朴素的民间智慧。

对此,曹新虎认为,这座庙的正神当然是九天圣母,其他神仙是人们后来慢慢加进去的,这从供奉神仙们的庙宇由不同时期所建就可看出。至于为什么要聚集这么多神仙,那与中国人的神灵信仰有关。“举个例子,”曹新虎说,“观音菩萨是佛教众菩萨中的首席,而九天圣母庙属于道教,庙里竟然也有佛教观音的一席之地,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再加上人们思想慢慢解放,而观音不仅慈悲为怀、救助众生,还可‘送子’,观音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便大胆地把她引进来供奉。”其实,同样的道理,舶来的佛教寺院里,也常供奉关公。“每逢庙会或每月的初一、十五,进九天圣母庙祈福、还愿的善男信女,除了去圣母正殿之外,给送子观音的香火、供品为数最多呢。”曹新虎说。

庙内原先还有一座十帅殿、一座三曹殿,后来在抗日战争时期被烧毁。扼腕叹息之余,曹新虎介绍说,十帅殿里供奉着阴间管理阴兵鬼卒的十位统领者,他们是:日游大帅、夜游大帅、豹尾大帅、黄蜂大帅、鸟嘴大帅、鱼鳃大帅、无常大帅、鬼王大帅、牛头大帅、马面大帅。三曹殿里供奉的则是赐福的天官、赦罪的地官,以及解厄的水官。“在早期的道教中,这三个官三位一体,与人的福祸荣辱密切相关,是很重要的神明。”,

中国人认为,万事万物皆可以有灵性,哪怕是一只鸟,一块石头,都可能成仙成神。故此,一座九天圣母庙,对于各路神仙的接纳,也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宽容与胸怀。

C 一座庙宇集纳四朝木结构的古建筑群

圣母庙各地都有,但名为“九天圣母庙”的,全国只有三座。一座在广东汕头,一座在甘肃大坪山,还有便是位于平顺的这一座了。

三座九天圣母庙中,平顺的这座也极为特殊。

代远年湮。平顺九天圣母庙创建于哪朝哪代,始于何人,都没有确切的考证。庙内虽现存五十多通石碑,但一通通细细看来,上面刻着的文字,不是记载某朝重修、增建,就是某代进行了修缮,只有一通明崇祯五年的石碑上有这样的记载:“自晋唐以来千有余载。”

走入庙内,首先看到的便是供奉着九天圣母的大殿,即正殿。这座正殿,是九天圣母庙的主体,也应该是这座古庙内最早的建筑。它高于庙院一米多,面阔三间,进深八椽,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前金柱外辟廊,金柱部位设石地栿,上为槅扇门窗。从建筑风格看,“这正殿有明显的宋代风格。”曹新虎说。

走出正殿朝南看,在正殿与庙门之间,连着一座硕大的献殿(又叫拜殿、抱厦),宽阔高大,遮天蔽日。就在我们来的前一天,平顺刚刚送走了一拨台湾客人,客人们告诉曹新虎,台湾有一座圣母庙,是当地人非常推崇的庙宇,但参观了平顺的九天圣母庙,觉得这里“实在很令人赞叹,很棒!”

曹新虎说,让客人们最觉新奇的是献殿。这座献殿建于元代,它坐落在一米高的青石台基上,长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开间方向与正脊垂直,整体布局别具匠心。“看见那里了吗,”曹新虎仰望天空呈45度角,指着献殿一角说,“献殿顶角檐与正殿和舞楼的顶角檐相互参插,这叫‘勾心斗角’。”这座献殿如此宏大,据有关学者分析,原因是除满足善男信女跪拜之用,它还兼有歌舞表演的功能。而最最重要的是,该献殿的建筑结构十分与众不同。它不是一般的卷棚顶或硬山顶,而是庑殿顶。庑殿顶是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殿顶形制,常用于皇家建筑以及大型寺院、宫观。及至明清,也只有皇家和孔庙才能使用。

值得一提的还有,献殿正南面的舞楼(又称戏楼、武楼)。据庙内现存石碑记载,这座舞楼创建于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级古建筑专家柴泽俊看到这碑文后,喜出望外,赞叹不已,说这通碑具有极高的戏曲艺术研究史料价值。曹新虎说,及至目前,这仍然是国内古代建筑中有关戏台历史的最早记录。

光影缓缓地掠过舞楼,难以想象,那座历经千年的舞台上,曾有多少戏班流连,上演过一台台好戏:《战吕布》《刹子报》《师徒案》《清风山》《清河镇》《沙陀国》……

九天圣母庙以正殿、献殿、舞楼为中心,以献殿为中轴,分为东西两院,分立着梳妆楼(明)、财神殿、后土殿、关圣殿、孔圣殿、阎王殿、药王殿、十帅殿、李靖王殿等,构成了一组集宋、元、明、清木结构古建筑群。

集纳了千余年历史的古建筑群,集中了我国本土地道的各路神仙,庙内布局精到,设计精巧,碑刻、塑像、壁画精美丰富……位于平顺东峪沟的九天圣母庙,委实不凡。

 
 

 

 

 

平顺九天圣母庙,图片转自zhah2313博客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20151225;本文作者:王晓娟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5-12-28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