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明霞晚照字里相逢——张颔与著名文化学者的神交贞谊

 

 

 

 

 

往事旧友 欲说还休

1213日一大早,我省著名古文字学家张颔先生的学生、35岁的薛国喜前往太原南华门东四条省作家协会宿舍大院。他此行是要到董大中、李国涛两位年逾八旬老作家家中专程送“天人合一——庆贺张颔先生九十六生辰暨著名学者艺文展”请柬的。

薛国喜到达董老家中时,董老向他讲述了与张颔先生的深情交往。

“十六七年前,还是上世纪末,我住医院输液,偶见病人名单上有张颔的名字,在我病房旁边。张颔早就知道,也早想拜访。张颔是山西前辈学人中我最佩服的学者之一,于是到张颔的病房去,他正准备输液。我说了名字,他也知道我。第二天,我带了在市场购回的《三国水浒合刊本》和两个手抄本,请他鉴定和欣赏……张老看得非常仔细。鉴定旧书,看避讳是方法之一。这本书上刘玄德的‘玄’概不避讳,说明它是康熙之前的印本,我跟张老都是这样看。有一个抄本是《光绪三四五年年荒论》,是写那年山西旱灾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的,说唱形式。张老一看,即说是他们介休一带人写的,因为里边写到‘莜麦’‘荞麦’。”

“此次住院十多天,我和张老几乎每天都要见面,都要谈一阵。我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收藏宝卷,恰巧张老上世纪50年代初就收藏过宝卷,写过有关宝卷的文章,这成了我俩谈话的一个重要题目。我给张老看了《还魂宝卷》《琵琶宝卷》等四本宝卷。先翻《琵琶宝卷》,内有蔡伯喈的名字,张老说这是根据《琵琶记》改编的。张老输液期间通读了《还魂宝卷》,又告我说,‘这是我们介休的’,他举了两个方言词作为证据。张老住医院,每天都回家。有一天,张老从家里来带给我一本《老鼠换狸猫》,后来说‘那可不是宝卷’。”

“以后每逢过年,我大都要到张府去拜年,有时跟李国涛一起去。李国涛以前因为所买的一套《鲁迅全集》出自张老,已经有了联系。我们见面,都是谈学问上的事。我后来研究《二十四孝》,跟张老说起,他说他也研究过《二十四孝》,并把他收藏的一些资料送给我。交谈中得知,上世纪40年代末张老在智力展主办的《青年导报》当总编辑,我恰好收藏有《青年导报》和智力展主办的另一种报纸,叫《戏剧日报》,我拿去请张老鉴定,张老看了很高兴。《戏剧日报》,他竟忘了,所有山西新闻史、太原新闻史一类著作都没有记载这个《戏剧日报》,可见它是一份孤本。另外我跟张老还谈到卫聚贤,谈到卫聚贤《中国统计学史》中一张‘九九消寒图’,卫聚贤书中的图是空着的,张老把那个图填起来了。我收藏一张有关《马关条约》的手抄稿,正是那个手抄稿传出以后,引起国内大哗,掀起兵车上书运动。张老看了这张手抄稿以后,说他想起一首有关《马关条约》的诗,他写在一张小卡片上。这首诗是他背下来的,可见张老的记忆力惊人。”

李国涛先生与张颔先生是老相识,说:“张先生是山西最受人尊敬的学者。”谈到展览,李先生表示十分想去,但因年龄大了,行动不便,于是托薛“带个便条吧”。李国涛先生写道:“问候张颔老师,请多保重。晚李国涛百拜。”201211月,发表在《名作欣赏》上的一文《读张颔老人的书画题跋》,李国涛先生写道:“200911月逢张老的九十大寿,我得到通知,前往祝贺。看到他坐在轮椅上,精神还是很好的。在那次会上获赠一册《着墨周秦》,书的副题是《张颔先生九十生辰文字集锦》,其中收入的全是书法作品,有少数国画和篆刻。我于书画都是外行,我的欣赏办法是看题跋,由题跋而识画意。看到最后一幅山水,我觉得有点神奇。再读题跋,一下子明白了,而且明白了所有的画。跋曰:‘余幼时曾学画山水,青壮年后,不复温习。今已衰老,年近古稀。笔荒数十年,无丝毫长进,可叹。’原来在画上,张老是有过童子功的;他又爱写毛笔字,所以达此境界。1973年,他作《读书灯图》,一只长颈油灯,墨画,上面灯盏里的灯芯探出,有一点通红的火,极精细,燃在那里照亮。更妙的是题跋:‘孤檠秋雨夜初长,愿借丹心吐寸光。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那是1973年作,在‘文革’中,他还从事他痴心以赴的考古和古文字研究,写他的巨著《侯马盟书》。一个人,孤灯下,那心情,那滋味,全在画里了。”

遇合相知 学人风范

饶宗颐先生今已百岁,他与张颔先生相识于上世纪70年代末在长春召开的中国古文字研究会议上,自此二人往来无间。有一次,张颔先生参加古文字研究会议,遇到同去参会的饶宗颐先生,饶先生问张先生:“能否与您合影?”即便相熟,两人仍礼貌连连。张先生笑答:“当然可以。”饶公西装领带,张老一身“中山”,二人比肩而坐,合影留念。自此,鸿雁传书,笔墨交谊,情深谊厚。

冯其庸先生是著名文化学者,今年93岁,他以前与张颔先生不相识,但彼此耳闻。2006年,薛国喜编辑《张颔艺文集》时,想请冯先生为该书作序。电话联系后,冯先生爽快地答应了。不到20天,冯先生的序就寄到了太原。序中称,张先生是一位具有杰出成就的学人,是一位淡泊名利、品格高尚的人。他不喜张扬,隐于市,隐于学。冯先生评价“张老是古文字专家,古史专家,考古专家,由于他的专业,也使他的书法呈现了与众不同的特色。”冯其庸先生对张颔先生书法选用的词句也很佩服,称其书法中蕴含着文化、历史、文采,乃“学人之书,格高韵古。”

冯先生说这些年老成凋谢,在北京也难以找到可与张老匹配的学问家,并多次说过张老是国宝。2006年、2007年,冯先生曾两次来到太原,专程看望张颔先生。张先生以东汉建初约束石卷拓片及《越人谣》书法答谢。张老说:“我为冯先生做不了什么,书赠《越人谣》以志今世相知之感。”

张颔先生家中靠墙的条几上摆着一尊先生的青铜塑像,那是200810月由冯其庸先生的弟子、雕塑家纪峰遵冯先生之嘱专门制作的,其形似神似,栩栩如生。张先生家墙上还有一大画轴,上有诗作5首,题为《效庭坚赠半山老人诗体呈作庐老》,那是冯其庸先生以行草书抄录的,而冯老写给张老的共有7首。这个大画轴做好后,冯老又用上好宣纸将7首诗写成手卷,特意送到沈阳故宫的装裱店裱好。

翰墨诗心 静水深流

今年十一期间,薛国喜看望张颔老时,提出为先生96岁大寿办个展览,先生说:“算了吧。”但是先生的诗稿、手札,其中的一脉文心,君子之风氤氲起伏。应该为先生做些事。打定主意,薛国喜就设法联系周退密、饶宗颐、冯其庸、霍松林、傅申五位著名文化学者。11月初,薛国喜致电周退密老。没想到,已近103岁的先生亲自接听了电话。薛国喜向老先生道贺:“再过一个月,您老就103岁了。”听筒里传出周老呵呵的笑声,温馨感人:“103岁了,提不起笔喽。”随即周老让其学生以他98岁时创作的5首诗赠展。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曾与姚奠中先生相交甚厚。95岁的霍老听说“艺文展”时,很高兴,也让其学生拿出数幅书作合展。

傅申先生今年80岁,研究中国美术史绕不开书法,因而他与张颔先生彼此互知。当提出邀请他参加张颔老艺文展时,傅先生提供了近十幅书法作品。

谈到在此次艺文展的筹展过程中与诸文化大家的密切接触,薛国喜说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们身上充溢的文化仁爱气息,他们都是真正的文人、学者,是真君子,具真情怀。他们真正是“仁者寿”。“这些老先生身上那种中国传统文人的光芒已不多见。他们之间的对白与相互尊敬之情,更可以说是当代文人相重的最好范本,反映了大学者之精神世界。”1218日,“艺文展”在山西省民俗博物馆(文庙)布展。当一件件作品被小心翼翼布置、安顿,薛国喜心里突然涌出“字里相逢”四个字。看着总年龄逾566岁的六位耄耋文化学者的艺文作品第一次联袂,看着这些把生命的长度和新鲜的岁月吟诵成美好的存在,感觉一字一词都有着生命的重量,文化的重量。

观看雅集,书卷多情。就一直做这样的文化追随者吧。至于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那是时间的事情。

 
 

 

张颔与著名文化学者的神交贞谊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董昕李晓勤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5-12-25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