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背负新使命,筑梦路正宽——三晋大地绘出畜牧金秋画卷

 

 

 

 

 

按照“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保增收”的总体要求,我省将强力实施“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出安全化、发展生态化”六大战略,大力推进“产能建设、提质增效、龙头培育、饲草料倍增、生态养殖、质量安全”六大工程,加快构建种养加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经济社会生态兼顾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努力把我省北部特别是雁门关区建成农牧交错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典型,把我省建成农牧结合、粮经饲统筹发展的示范省。

争取到2020年,全省肉蛋奶总产量达到640万吨以上,年均增长6%以上;畜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35%;农民人均牧业可支配收入增加500元,达到1300元,牧业对人均收入的贡献达到11%,建设10万个家庭畜(牧)场;畜牧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以上;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畜禽废弃物处理比例达到60%以上。

数量翻质量增——产能快速增长,规模化占比近七成

三晋大地,从小到大,生猪、肉鸡、肉羊,实现了翻番式增长。

黄土高原,从南至北,生猪、家禽、草畜,形成了板块式产业。

农牧交错,从古到今,迁徙、定居、圈养,造就了集聚式发展。

鸡满棚猪盈圈,牛羊放牧漫山坡。《史记•货殖列传》中已经在记载处于龙门碣石以北的山西农牧交错的历史。一路战争、一路迁徙,皮毛以衣、车马为家,牛羊以食、转徙随时,地处农牧交错带上的族人们用这样的方式开启了山西畜牧的历史。

一路走来,养几只鸡吃蛋,养一头猪过年,养一头牛发家,养几只羊过冬,黄土地上走出来的先祖们,披荆斩棘、屯垦农耕,畜牧畋渔、日出日落,为炎黄子孙们辟出了一条生活之路。

如今,三晋大地羊肉出口中东,牛肉远销欧美,鸡肉供应全球,生猪调运全国,从远古走来的山西畜牧绘出了金秋画卷。

从南到北,我省形成了晋东南生猪、晋中南家禽、雁门关区牛羊草食畜三大产业板块,区域内牛羊年出栏量、生猪年出栏量、蛋鸡年存栏量和肉鸡年出栏量分别占到全省的63%27%63%83%。从上到下,涌现出了一批年出栏生猪万头以上、羊万只以上、年存栏鸡十万只以上、奶牛千头以上的大型养殖企业,且平均每年在以1000个规模养殖场的速度新增。各类畜禽产业聚集度不断提高,高平、太谷、孝义、文水、祁县、和顺、怀仁、浑源、山阴、南郊、稷山、平遥等生猪、肉鸡、肉牛、肉羊、奶牛、蛋鸡生产大县顺势发展,其生产量分别占到全省的40%65%45%40%70%40%。各类畜禽规模养殖企业、场、合作社、户达到2.5万个,其规模化养殖比重占到全省的68%

预计到2015年年底,生猪、肉鸡、肉牛、肉羊出栏量和奶牛存栏量分别可达1854万头、2.7亿只、1525万只和45万头,分别比2010年增长51%163%23%80%16%。与“十一五”末比较,蛋鸡存栏居全国第7位,前移2位;肉鸡出栏居全国第18位,前移4位;羊出栏第10位,前移3位;奶牛存栏第9位,前移2位。肉、蛋、奶产量分别可达230万吨、130万吨、128万吨,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72%51%25%

产业化大发展——195个项目引资491亿,实现弯道超车

生根发芽——恒天然、宝迪、中粮、新希望、澜澳、鸿润、温氏等一大批知名企业选择了山西;

成长壮大——中地生态牧场、弗莱维赫乳肉兼用牛繁殖基地、绿宇肉业百万肉羊生产线等深闺长成;

增长引擎——大象肉鸡、晋龙蛋鸡、大正伟业等增加畜禽饲养量2亿只,创造利润50亿元,成为新型增长极;

……

2012年以来,我省连续4年组织开展畜牧招商引资活动,共签约畜牧项目195个,招商引资491亿元,吸引了国内外知名企业入晋投资畜牧业。同时,在宏观经济发展速度降低和资源型经济发展受阻的大背景下,积极引导积累了较雄厚资金实力的煤炭、房地产等非农企业将资金投向畜牧业,上马了一大批起点高、规模大、链条长、带动强的畜牧项目,一批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畜牧龙头企业初长成,大大加快了山西畜牧业的产业化进程。

我省地处中西部,毗邻京津等世界一流都市,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建立外向型畜产品生产基地潜力巨大。而东部发达地区受资源环境制约,在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后,纷纷把产业转往中西部地区。山西土地资源相对广阔、玉米秸秆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尚有空间,成为许多企业的首选之地。同时,山西作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之一,还是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扶持重点。在全球乃至全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多重机遇叠加,我省畜牧业产业化推进迎来了历史上的又一个春天。仅从牛羊来看,与“十一五”末相比,我省牛羊产业化程度迅速提升,奶牛存栏100头以上规模比重由29%提高到60%;出栏50头以上肉牛规模比重由19%提高到40%;出栏100只肉羊规模比重从31%提高到70%

科技续写传奇——向高处攀登,在低处延伸

爬树采摘、围场狩猎,发源于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方家园,因为农为邦本。

从逐水草迁徙到产业化生产,从寻找食物到创造食物,人们逐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延续另一种文明,因为种为农先。

科技是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的第一推动力,“十二五”期间,我省成功培育出了“岢岚绒山羊”“晋汾白猪”两个优质品种,奶牛单产水平从4.5吨提高到近5吨,肉羊繁殖率从一胎一羔、一年一胎提高到一胎双羔、两年三胎,能繁母猪单产从一胎14头提高到17头,畜禽单产水平大幅提高。

针对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良种供应不足、技术应用不够、人才缺乏等问题,我省实施了良种突破计划。按照“保、育、繁、推”的畜禽品种发展思路,加强原种场、父母代场和扩繁场建设,加大畜禽品种培育和改良的力度。同时,加快畜禽良种化进程,马身猪、晋南牛、边鸡、广灵驴等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保护区建设启动,加大了培育、选育畜禽新品种的力度,提高良种使用率。

其次,在猪鸡牛羊等主要畜禽生产中,推广从育雏、保种、育肥到加工各个环节的实用技术,推广应用自动喂料饮水、蛋鸡层叠式笼养设备、智能化环境控制、粪污处理等一批现代化设施装备,将优良技术与现代设备有机结合。大象集团不仅全部采用立体笼养,而且环境控制、粪污处理等全部实现了智能化,并通过十多年的实践,在设备、养殖等环节研发更适宜于山西的技术。

五年两个没有——保驾护航,安全的路在脚下

蓝天白云、湖水池塘、绿树成荫,园区里偶尔传来呼噜噜的饮食声,谁能想象,这鸟语花香的地方生活着6000头种猪和上万头小猪?

养殖场旁、水泥池边,尿液分离、废弃存储,雨污分离系统将有机肥运送到了菜地、苗木基地,谁敢想象排尿的问题这样解决了?

现代畜牧业必须是安全的产业。一种疫病、一个质量安全事件可以打垮一家企业,甚至一个产业。我省畜牧业把安全视作生命,按照“风险预警、应急处置、检打联动、联防联控”的思路,建立无缝对接的监管制度,针对“瘦肉精”、生鲜乳违法添加、滥用抗生素、注水肉、私屠滥宰等问题,加强专项整治,保持高压态势,把“落实畜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健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作为一项根本的制度措施。

在全球气候变暖、动物疫病毒株变异频繁、交通运输高度发达、重大动物疫病的传播更加难以控制的情况下,我省制定出台了《山西省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严格落实防控和监管责任制,全面落实以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同时,深入开展以打击违法添加“瘦肉精”、“三聚氰胺”为主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强化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调运动物监管,严格落实病死畜禽“四不准一处理”措施,推进动物标识追溯体系建设,防止动物疫病跨区域传播。5年来全省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饲草是磨刀石——粮经饲调整,大草业发展

吕梁山生态脆弱区草地建设、亚高山草地和山地类草地保护、草产品开发和交易,生态与经济兼顾、建设与管理结合,小草业是个大产业。

在水热条件适宜的地区建植优质稳产的人工饲草料地,转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粮油副食加工下脚料等资源。

饲草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占养殖成本的70%。目前,我省已有6000多万亩天然草原,经过多年建设,草原植被加快恢复,天然草原鲜草产量连年提高。但是,饲草料资源潜力还有待挖掘,推进天然草原适度利用、人工种草、秸秆饲料化,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生产体系,通过粮改饲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

按照国家发展草牧业的整体战略布局,现代饲草料生产体系建设,将是草食畜牧业发展的坚实物质基础。雁门关地区是农牧交错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典型,全力加快草牧业发展,推进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以玉米种植结构调整为重点,以草食畜牧业发展为载体,将玉米籽粒收储利用转变为全株青贮利用,带动秸秆循环利用和转化增值,促进玉米资源从跨区域销售转向就地利用,进而推进粮食作物种植向饲草料作物种植的方向转变。实行农牧结合、种养循环、草畜配套,是畜牧业发展的大本营和稳压器。

重要支柱产业——富民增收,产值增长48%

十里八乡鸡犬之声相闻,村头门口一头猪几只鸡,曾经是老百姓的副业,只是在农忙之余为生活添些色彩,为农家补贴些零用。

如今,伴随着全球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规模化产业化推进中的养殖不再是小打小闹,猪鸡牛羊已经成为一项产业。

全省畜牧业产值可达37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48%;农民人均牧业可支配收入可达800元,比“十一五”末增加414元,畜牧业助经济、促增收的作用明显。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4年全省畜牧养殖效益实现稳收。5年总体算账,头、只均效益生猪达到230元,蛋鸡达到25元,肉鸡达到2.8元,肉牛达到2200元,肉羊达到280元,奶牛达到3100元,是我省畜牧业发展史上最好的一个时期。

畜牧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今年,农业部把山西列为西部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7省份之一,把朔州市列为全国唯一一个整市推进草牧业发展的试验示范市,把山西列为全国生猪产业加快发展区,我省畜牧业正在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大发展。

长期坚持,久久为功!打造成山西农业第一大产业,全省上下砥砺精神,筑梦未来,在三晋大地上绘就最美金秋画卷!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5-12-25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