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平顺豆口生态博物馆,民风民俗尽在其中

 

 

 

 

 

平顺的乡村各有各的美丽,各有各的特色。要说平顺,就不得不提豆口。

豆口村,又被称为豆口民俗文化村。据《豆口村志》记载,豆口村始建于南北朝时期,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村里民俗文化的形成,有着千年历史沉淀的文化底蕴。可以说,它是浊漳河两岸村庄的一个代表。

为了较全面地给游客展示这里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去年11月,平顺太行三村(豆口、白杨坡、岳家寨)生态博物馆即豆口认知中心在这里举行了揭牌仪式。这是我国北方汉民族地区第一家、也是山西省首座生态博物馆。让我们走进这个博物馆,一窥豆口村的民俗风貌。

A 堪称“迷宫旅游村”

建在村子里面的博物馆,很多人可能都是第一次听说。它的规模如何呢?里面会是什么样呢?在豆口村村支书张庆堂的带领下,记者一行人来到了这个让人充满好奇的“三村生态博物馆”。博物馆管理员张妙兰已经在门口等着了。她本人就是豆口村村民,出于对本村文化和文娱活动的热爱,自愿义务担任管理员工作。

她介绍说,这个博物馆共有三层,是由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人民礼堂改造而成的,里面主要展览的一些村里的老物件和老照片。说是“三村”,其实是以豆口村为主。

豆口村的地理位置很有特点,它一面靠山,三面临水,整体的地形为“金龟探水”,而豆口村就建在这个金龟的头上。整个村子的设计也很巧妙,如同一座小型的城池被山水环抱。张妙兰指着其中一张手绘彩图说道,“豆口村的周围原来有东、西、东南、西南、北五券,现在仅存的只有东券和西南券,(“券”类似于城门的石砌进出通道)。不从这几个门经过,根本进不了豆口村。”这张手绘图是张妙兰在2003年时照着豆口村的原貌绘制的。

村子里院套院、院连院、院对院、院挨院的山乡民居特色,也同样展现着豆口的沧桑古韵。现在保存基本完好的古建多为明清建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张家大院,呈一街两行,六个院落沿街相向而建,相互串通。它的主人张六顺,曾任洛阳知府,据《平顺县志》(康熙版)载:“张六顺,豆口里人,由吏员任北直昌平州大使”。东厢房窗下石题记载,张六顺宅院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是平顺县保护较好且唯一有确切纪年的明代民居。其次还有侯家大院,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068),它的主人曾是张六顺的马夫,随知府告老还乡回到豆口,在张家大院的东侧建造了这座院子。

从照片上看,这些大大小小的院落格局以四合院落为主,建筑风格基本相近。《豆口村志》记载:“四合院由堂屋(北房)、南屋和东西屋四座房组成,建单不建双……标准的四合院,四座建筑各不相连,主房厢房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堂屋多为楼房,东屋高于西屋低于堂屋,南屋低于西屋。”

如今,这些老宅仍然是很多村民的栖身之所。张六顺曾经住过的大院经过修复后,保存得还比较完好。小小的院落由堂屋和东西厢房组成。堂屋门前的石门柱上仍然保留着当年刻下的对联,上联是:竹之苞松之茂居室已成新气象;下联是:宽而栗简而廉衣冠不改旧家风。柱子上方的木雕和底部的石雕虽经过无数岁月的洗礼,却依然精致无比。两侧厢房相向而建,也都是带有二层阁楼的房屋,阁楼上可以踩着梯子上去放一些粮食或者杂物,楼下住人。有些人家还喜欢用地窖来储存食物,深两米左右,冬天用来存放红薯、萝卜、土豆等菜。与此相比,侯家大院保存得就没有这么好,看起来要破败许多,但整体格局相似。

除了这些独具特色的古建以外,豆口村的巷道也都是以石板、石块铺砌,巷道不宽,以能行驴车为限,弯弯曲曲、四通八达。如果你不熟悉地形,可能会迷路。因此,豆口村也被称为“迷宫旅游村”。

B 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

《豆口村志》记载:豆口村气候适宜,村民们种植棉花已历时久远。过去,家庭主妇们都有纺花织布的历史传统。旧日里,村民们衣、裤、鞋、巾、帽多以自纺自织的“家机布”(也叫土布、家织布)为料。

因此,豆口村妇女的纺织技术都很出色。在博物馆的其中一层还放了很多纺车,据张妙兰所说,村里至今还保存有很多织布机,都在一个庙里边放着,没有拿出来。这些老一辈人的回忆,只有在每年的二月二古庙会上,才能看到。馆内收藏了一张照片,展示的就是庙会上纺纱织布的场景。织布机上、纺车旁,几个老太太头上蒙着粗布巾,身上穿的古老的中式棉袄,正在给大家表演当年山里妇女们纺纱织布的情景,一时间人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男耕女织的时代,织布机在咔咔地响着,纺车在嗡嗡地叫着。

这些纺车、织布机除了豆口村有,周围的很多村里也有,尤其是白杨坡村,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土纺织技艺。据说,旧时的白杨坡村,家家户户都会织布,老辈人身上穿的、床上用的、包袱、闺女嫁妆,都是自家纺的。如今,该村的这项技艺已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了纺织外,豆口村的妇女们还很擅长刺绣。从馆内陈列着的一些村民自己做的绣花鞋和鞋垫中就能看出来。手工非常精致,花样也很漂亮。她们不仅绣鞋、绣鞋垫,就连头巾上有时也会绣上一朵小花来装饰,给人的感觉很像是少数民族的穿戴。张妙兰告诉记者,“很多地方都有头巾,但是却很少有这种绣花的,这大概是长治地区的特色吧。虽然现在时代进步了,已经没有人会戴头巾了,但是村里很多妇女家里仍然会有,有时候表演节目还会用到。就比如刚才说到的纺纱织布表演。”

豆口村的人刺绣工艺好,也很喜欢刺绣。“二月二时,除了纺纱织布,有时候我们还会表演刺绣。以前我就编过一个关于刺绣的舞蹈,年轻的妇女们身穿大红花袄、绿裤子,每人手里拿一个绣花绷子,上面是一张印花布,用手势做着穿针引线的动作。”张妙兰非常热爱娱乐活动,因此做起这些来当仁不让。

C 享誉三省的红火民俗

豆口村的出名源于每年农历二月二都要举行传统的“二月二庙会”,吸引着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地带的百姓云集这里,素有“百里水乡、三省交界第一会”之说。“以前每个村都有一个古庙会,但是我们村办得最大,来得人也最多,有时候有好几千人。”村支书张庆堂的语气里充满了自豪。

豆口二月二古会,起于何时?不详。但它在方圆百里内享有盛名。主要原因是,豆口一方灵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心灵手巧、博才多艺的人。他们能把舞台装点得独具一格,并能举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民俗文艺活动而闻名遐迩。

在庙会当天,喜欢表演的村民都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艺,扭秧歌、跑旱船、踩高跷、弄拳术、跑马、耍龙灯……其中,尤以跑旱船最有特色。跑旱船,对豆口村来说可谓由来已久。但村里老人们说,它不是豆口村的首创,而是从外地学来的,然后又加以提升完善而已。在表演跑旱船时,表演者配合音乐有走有跑,有说有唱,只见船离开地面,驾船人坐在船里,船好像真在艄公的划拨下才能运行。

在博物馆的三楼,我们看到了两个旱船,体型很大,它的骨架是用铁棍做的,身上用彩带、红绸、中国结等装扮得特别漂亮。记者试着抬了一下,但站在外面根本抬不动。“这有多重呢?”张庆堂给出了答案,“四五十斤吧,但这还不算重的,以前才重呢,这是经过改造后的。不过想要架着它跑起来并不难,因为还有两根带子在肩膀上挎着,可以减轻手承担的重量。”

旁边墙上贴着一张跑旱船的照片,张妙兰指着其中一个黑脸装扮的人说,“他们表演的是《张飞查江》的故事,这个故事流传最广了。它是根据三国时”张飞查江“的典故演变而来的。”故事是说,东吴主帅周瑜,用计要将刘备之妻孙尚香骗于东吴。当时刘备之子刘禅年幼,必随母行,行至江中,正值张飞巡江,知其孙氏私自携子过江是东吴的奸计,于是张飞、赵云将刘禅夺下,使东吴奸计落空。

隐约中,我们仿佛回到了二月二豆口村的庙会上,热闹非凡……

 
 

 

 

 

 

 

 

 

 

 

 

 

 

 

图片摄影:新悦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20151225;本文作者:南丽江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5-12-25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