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文化创意产业,山西转型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意为核心要素,具有低消耗、高附加值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显示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据有关资料表明,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且还在以5%的速度递增。有权威专家指出,未来1020年,将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好、最快的黄金时期。在全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趋势下,山西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深入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实现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依据山西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文化资源的特点,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大项目带动大战略、大战略推动大发展”的思路,通过全力实施大作品展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五大文化发展战略”。而贯彻落实这五大战略要求山西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快速走上产业集群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在观念转变、体制改革、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要采取具体的策略,将山西的文化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一、凝聚共识,明确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地位由于长期以来山西高度依赖资源发展经济,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属性和发展潜力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没有认识到文化创意资源的可持续性和可开发性,山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社会大环境还没有形成,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不足、信心不足、动力不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因此,山西全省上下要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统一认识,勇于改变,大胆创新,摆脱依赖煤炭资源发展的定势思维。要正确认识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从战略高度思考文化创意产业,从整体经济的角度定位文化创意产业。就山西省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山西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迫切需要寻找新兴产业作为未来主导产业,如何主动顺应产业结构升级演变的内在规律,培育新兴产业比如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主导产业是必然的选择。文化创意产业是未来的朝阳产业,山西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一方面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能充分发挥山西的文化资源优势,让文化引领转型,用创意激活资源。因此,要树立创新的思想观念,“像挖煤一样挖文化”,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山西未来的主导产业精心打造,使其成为山西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二、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的指导下,山西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受传统体制的影响,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涉及到多个部门的配合,在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如何妥善解决和化解这些矛盾成为文化产业顺利推进的关键。因此,山西省要根据行业和单位特点,分类分步推进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要注意维护所涉及职工的正当权益,要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着力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向纵深化方向发展。逐步建立导向正确、调控有序、富有活力、协调发展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建立多层次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目前,山西创意人才的总量、结构、素质远不能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尤其缺乏创意策划人才、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既懂文化、又懂市场,善于项目策划和资本运作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稀缺。文化创意人才匮乏,是导致一些文化企业即便有好的经营方向和产品,也难以生存发展、迅速壮大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多层次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为我省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首先,应加强文化创意人才的自我培养,积极发挥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人才培育方面的优势,要在学科设置、招生专业、课程编排、指导训练等方面充分考虑文化创意产业所需人才的数量、类型、层次等因素,最大限度地培养出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其次,通过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为文化创意企业从业人员提供培训和训练,建立产学研的全面培养模式。引导企业在学校设立人才培养基地,鼓励学校在知名文化创意企业和园区建立人才实践和孵化基地,实现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实践和孵化良性互动发展。另外,各级文化部门也要从实际出发,有选择地以多种方式,如参观学习、出国考察等方式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同时,积极鼓励文化企业从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引进所需的专业人才,从而优化骨干文化企业的人才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在引进人才方面,政府可以考虑在住房保障、资金补助、创业扶持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国内外一流的文化创意人才来山西创业。

    四、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渗透性很强的产业,积极促进文化创意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开发新的业态、有效整合和利用资源,而且能产生巨大的联动效应。尤其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传统产业相对饱和,新产品、新业态正大量涌现,融合发展渐成趋势,文化产业与金融、科技、农业、服务业等各产业融合发展,顺应了新常态的发展趋势,文化创新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因此,应深入推进文化创意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如科学技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科技成果的发展不仅能促进精神产品的生产,使创意者头脑中的想法更容易表现出来,外化为成型的文化产品,而且使得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更加方便、快捷。再比如,文化与农业的结合,形成了观光农业、娱乐休闲农业等,为群众提供了新的消费项目。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更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文化可以提升旅游的品味,而旅游日益成为文化消费的重要载体。其实,任何一个产业形态,都可以融入不同的文化内涵,如茶文化、饮食文化、汽车文化等,如何巧妙地将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进行融合,是需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不断思考的问题。

    五、依托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目前,全省文化产业呈现各地市自成一点、整体分散的局面,没有实现资源和业务的有效整合,没有形成区域间的产业融合发展。虽然也建设了一些文化产业园区或基地,但从整体上看,山西省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呈现的特点是:园区数量少,发展空间大;民营企业居多,产业形态单一。园区内文化创意企业规模不大,布局也较为分散,更多的是形式或空间上的聚集,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合力,园区集中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现有的园区功能定位和规划有待进一步明确,亟需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整体模式发掘,实现产业的延伸和可持续发展。

    为全面实现山西转型跨越发展,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各地区的文化资源,继续推进重点产业园区和大型文化产业基地的建设,成功实现对区域内现有文化创意资源与品牌的整合与扩大,根据山西省各地市发展的不同特点和资源优势,如晋北、晋中、晋南地区的不同地域特色,分别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既要注重本区域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更要统筹考虑全省范围内文化资源的布局和整合,使山西省各地区文化创意品牌林立,文化创意优势产业集聚,形成山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有力地支持和推进山西省的经济发展。

    六、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平台山西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尽快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充分调动政府有关部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类专业的公共服务平台。一是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高产品、尤其是高科技产品的制作生产能力提供可靠支持。二是文化创意新业态研发交流平台,加强产业园区与驻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了解并分析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使企业紧随产业发展潮流,制作生产出民众喜爱的文化创意产品。三是金融服务支持平台,探索设立专项资金,对获得权威部门认定的国家、省级奖项的企业和项目给予资金奖励,对参加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文化创意产业会展、品牌推广、技术革新、业务培训等活动给予一定的费用补助;鼓励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文化产业园区开展经营活动,搭建银企合作平台,通过贷款补助、联保贷款等方式解决中小文化创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四是创意成果推广交易及展示平台,通过举办动漫节、广告节、展示会等方式实现创意成果交易的线上线下互动。五是创意作品产权保护平台,设立知识产权保护机构,为企业提供产权保护申请、维权等服务。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20151013;本文作者:樊贵莲(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5-10-16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