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大阳古镇唱起《卖针歌》

 

 

 

 

 

  泽州县大阳古镇是历史上著名的“九州针都”,从前针商都会唱的《卖针歌》,如今能完整唱下来的仅有李连五一人。 

  “古阳阿县老针店,大街朝东有门面。油漆柜台金字匾,招牌挂在门外边。要问谁家钢针好,李记针行错不了……”915日上午,在泽州县大阳镇古商业街上的一家店铺内,68岁的李连五穿一双圆口布鞋,身上套了一件藏青色的长袍,将瓜皮帽扣在头上,拿出一副老式宽边眼镜架在鼻梁上,端起杯子喝了口水,润了润嗓子,迈着方步走到店门前,冲着过往行人大声吆喝起来。

   2002年,自从山西卫视来录制并播放了他演唱的《卖针歌》后,李连五也没有想到,这一嗓子吆喝开,就是13年。遇上节假日,他还挑起担子,走街串巷卖钢针,古老的《卖针歌》吆喝声,回荡在古镇的大街小巷。

   如今,到大阳古镇的游客,总把观赏李连五吆喝作为“必选节目”。这声吆喝,也成为被誉为“九州针都”的大阳古镇唯一延续至今的“活化石”“活名片”。 

  “九州针都”的兴衰

  泽州县大阳镇位于晋城市西北部,早在西汉初期,大阳被封为阳阿侯国,后设阳阿县。直到隋朝初期,阳阿县被废,作为县治前后历时700多年。“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大阳镇,至今拥有北方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中国古城镇的活化石”,享有“三晋第一镇”之美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阳古镇已经发现铁矿,丰富的铁矿资源促进了当地冶炼的发展,而冶炼业的发展和兴盛为大阳手工制造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其中手工制针尤为耀眼,大阳古镇曾是历史上著名的“九州针都”,称雄华夏400多年。“大阳的针,供应这个大国的每一个家庭,并且远销中亚一带。”这句话来自写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的《来自河南和山西的报告》,作者是一位名叫李希霍芬的德国人,可以看出,大阳钢针在当时中国制针业中的霸主地位。

   大阳古镇有座针翁庙,建于明万历年间,就是祭祀“针翁爷”的。专门为祭祀“针神”而建针翁庙,在国内绝无仅有。

   从明嘉靖年间至清末,在长达4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大阳制针的规模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乡中业此者,旧仅三、二家而止,今则列肆者屈指不能尽,至工一艺而资以养生者,比屋皆是。”从针翁庙现存石碑碑文来看,到明崇祯年间,大阳制针业极盛时“几乎户户制针”,行销长江以北地区,占据了大半个中国市场,并且还销到中亚等地。

   清光绪年间,随着西方国家机制针的涌入,大阳制针业一蹶不振。据史料记载:1881年,洋针进口量为20.1亿支,而到了1891年就达到31.2亿支。在列强的围堵之下,作为山西手工制铁业“头号种子选手”的大阳手工制针,最终停止了生产。 

  店铺门口唱起《卖针歌》

  大阳手工制针业没落,古镇上的卖针人纷纷转行,只有李连五坚持了下来,在古镇街巷上,每天重现着“九州针都”最后的影像。

   李连五的门面刚重新修缮过,店铺的门板还未刷漆。一块不大的“阳阿李记老针店”的牌匾,挂在店门墙上。门店两端有一副楹联:“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横批:“好针针好”。

   “我家祖辈都在古镇上卖针,我已经是第七代传人了。”与其他卖针人不同,李连五不仅吆喝,还要穿上一件行头——其祖父卖针时经常穿的一件海棠蓝长袍,已有150多年历史。因这件衣服略瘦,他又新做了一件长袍穿在身上。

   “小小钢针做得精,卖遍天下四大京。东京卖到汴梁地,西京卖到长安城,南京卖遍应天府,北京卖遍顺天城。”穿好行头的李连五刚站在店门前,就吸引来一批外地游客叫好。

   “要想生意好,吆喝不能少。”李连五说,他唱的《卖针歌》,是祖辈传下来的。“这首歌有大阳的地方特色,早年是大阳的针商针贩吆喝生意的小调,时间长了,就演变成有腔有调的歌曲。”尽管200多年前大阳的针商都会唱《卖针歌》,如今还能完整唱下来的,在全大阳镇也只有李连五一人了。

   受家庭影响,李连五从小就从父辈那里学了许多吆喝生意的小调,“这些小调娓娓动听,朗朗上口,特别能招揽顾客。”在所学的小调中,他对《卖针歌》情有独钟,也许由于说唱次数太多的缘故,已经到了随口即来的地步,而且保持了小调的原汁原味。

   李连五的《卖针歌》出名了,央视、山西卫视纷纷前来报道。

   “头号钢针能纳千层底,二号钢针能缝万件衣;三号四号老常用,针线活儿不可离;五号钢针虽然小,小家小户离不了。”李连五说,《卖针歌》要完整地唱下来,得用9分钟。表演时,一般也就唱五六分钟。

   尽兴吆喝声中,李连五转身从店里拿出一块木板,抱在左手,“这是块桐木木板,也叫公道板。”话音刚落,李连五右手捏着一束钢针,用力一甩,钢针整整齐齐插在木板上。 

  “卖针人”的忧虑 

  “可别小看一支钢针,要经过72道工序才能生产出来。”李连五介绍说,古大阳镇手工制针有300多家,其中多道工序需要分工协作来完成。“首先要用风箱生火,再用小板铁锻造、抽丝、捶打、滚圆等工序,接着用火蒸针、炒针、淬火,然后进行打孔、打磨等工序,最后用沙子进行抛光。”李连五说,经过这些工序以后,一支小小的手工钢针才算完成。“能绣龙,能绣凤,能绣宋朝一营兵。绣个喜鹊叫喳喳,绣个蝈蝈蹦三蹦。”从吆喝声中,能让人感受到钢针在当时的作用。李连五说:“现在的人横竖不拿针、不捻线,更不用说缝衣服了,衣服还没穿破,就都扔了。”

   记者在大阳古镇老街走访时,看到沿街许多店面的修缮已接近尾声。李连五说,为适应发展要求,有关部门已对大阳镇进行总体规划。“国庆节期间,大阳老街要举办一个规模很大的摄影展。”

   李连五所说的摄影展的主题是“2015太行神韵·记住乡愁”。随着摄影展临近,李连五却忧心忡忡:“游客来了,你让人家记住大阳什么?能让游客带走什么样的纪念品?总得给游客留下点儿印象啊!”

   李连五经过考虑,制作了数百个精致的礼品盒,盒盖上贴着自己戴瓜皮帽的头像,翻开盒盖,上贴有《卖针歌》,里面放着一只顶针、一小辊彩色棉线,棉线上插着五支钢针。让他感到美中不足的是,里面的钢针是上海的机制针。“手工针与机制针不同:一是有韧性;二是表面不那么光亮;三是针眼是圆的,而不像机制针,针眼儿是长的。”由于家庭的熏陶,李连五对手工制针工艺比较了解,加之自己曾经懂得冶炼技术,现在他很想将手工制针工艺予以恢复。“制成一支合格的钢针,最关键的是打眼儿。”他说,手工打针眼难度非常大,能打针眼儿就能做了针。“经过打眼儿工序,10支能有8支成品,就算高手。”“我这样做,其实不为卖针,只是让后人了解大阳这段辉煌的历史,牢记这门古老的手艺,将大阳的钢针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李连五说,“大阳手工制针技艺”于2006年入选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今年都68岁了,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总是想着给后人留下点东西。”

   李连五有3个儿子,都在村里务农,对父亲的想法也难有实质性的帮助。没有帮手,这让头发花白的李连五感到非常无奈。

 
 

李连五站在“阳阿李记老针店”门前招揽顾客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20150918;本文作者:李吉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5-10-16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