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发掘底蕴,让厚重释放——再造山西文化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

当今世界,文化旅游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关注的重点,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对山西而言,站在旅游的角度,深入发掘文化底蕴就抓住了核心价值;放眼文化的前景,联手旅游就抓住了巨大市场。

省委书记王儒林在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推进大会上说:“必须从以煤为基惯性思维中解放出来,必须从煤堆里跳出来发展非煤产业。在七大非煤产业中,第一位就是文化旅游业,山西厚重的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资源,我看比拥有的煤炭资源更丰富,更有特色。”在山西经济转型发展、寻求突破的当下,可谓视野高远,一语中的。

山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有哪些优势?又有怎样的自信?

华夏文明5000年,5000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文化旅游资源独具魅力

世界旅游业已从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发展到了文化旅游阶段。如今,更多的欧美游客来华,期待的是一场神秘的文化之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山西则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

地处黄河中游,中原腹地,五千年文明孕育了山西灿烂的文化,留下了遍布全省的文化遗产。中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都在山西南部建都。第一个王朝夏,就位于山西南部一带。

文化资源特色鲜明,品质卓越,山西被誉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思想库”和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

一座都城,临汾的陶寺把我国有文字的历史向前推进了500年。一堆圣火,运城的西侯度文化把人类用火的历史再向前推进了100多万年。一缕曙光,中美联合考察发现的垣曲世纪曙猿化石,距离现在4000万年之前,比非洲人类起源说早了1000万年……

在这厚重的历史长河中,女皇武则天,“汾阳王”郭子仪,名相能臣狄仁杰,“门神”尉迟恭,战将薛仁贵,一代文宗柳宗元,初唐四杰王勃,田园诗派领袖王维,七绝圣手王昌龄,边塞诗人王翰,晋阳诗才王之涣,江州司马白居易,花间派鼻祖温庭筠,个个光耀九州。此外,山西的古建筑及其依托古建而保留至今的壁画、雕塑,成就更为突出。

据统计,山西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6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2处,高居全国第一。古代壁画、古代彩塑均居全国第一。宋辽金以前的地上木构建筑120座,占全国同期木结构建筑总量的75%。这些都是我省发展文化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也是我省传统旅游产品的重要支撑。

山西历史文化脉络清晰,框架完整。从史前文明的旧石器时代发端,历经尧舜禹和夏商周数千年的演进,到晋国和三晋时期已经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秦汉以来,更加多姿多彩,更加灿烂辉煌,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

山西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汉代就已出现了戏曲萌芽。山西是“民歌的海洋”“民间舞蹈之乡”,几乎县县都有自己的民歌舞蹈。从《诗经》中的《唐风》《魏风》至今天的祁太秧歌、左权小花戏、河曲二人台;从春秋时期音乐家师旷的《阳春》《白雪》到今天的八音吹奏、绛州鼓乐等等,源源不断。

文化力量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一种强制性的力量,而是靠文化的吸引、精神的感召,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引人入胜的特点,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超越性,体现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等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细心品味,山西文化旅游资源贵在“特色”,有了特色,旅游资源就价值连城,用之不竭。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得以光大,旅游产品则变得更为丰富多彩,更具品位

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习近平曾经指出:“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

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参观云冈石窟后留下了“云冈石窟无疑是人类艺术的顶峰之一”的评价。正是这样的文化交流,让大同名声大噪,境外宾客纷至沓来,大同旅游业快速发展。直到现在,法国也是我省重要的老牌客源国。

文化与旅游怎样融合?美国经济学者从产业变动角度指出,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文化、旅游两个原本界限明显的产业,相互关联,逐步融合,界限变得不清,说明文化旅游业正在快速地带动产业增长。

事实上,由于文化的渗透,旅游产品变得丰富多彩,更有品位,而旅游产品的提升更加适应消费需求,也就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平遥古城因古老闻名,曾经街道路面破烂,文物古迹、传统民居年久失修,城内供水系统老化,各色电杆林立,使体验感大打折扣。从1997年县委、县政府率先迁出古城至今,古城内常住人口由申遗前的5万人左右控制到现在的2万人,为古城保护与发展腾出了更大的空间。

这并不是简单的搬迁,它既是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是旅游产品品位的提升。2014年,平遥县接待游客695.2万人次,同比增长26.29%;旅游综合收入68.62亿元,同比增长33.81%,仅门票收入1.16亿元。

目前,山西很多历史遗迹、人文景观、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都已发展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旅游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文化因为旅游的开发,变得生机勃勃,富有活力。 今年8月底,我省举办了第二届国际旅行商采购大会,加拿大旅行商FREDERICK DAVIS表示,山西之行让他找到了心目中的中国,切实感受到厚重的文化。他说,很多大城市没有这种感受,加拿大人会更喜欢山西的中国元素。

在《康熙王朝》电视剧播放前,很少人知道陈廷敬是康熙的老师,他的宅邸就是皇城相府。借助电视剧的传播,皇城相府迅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此外,《白银谷》等文学作品,《吕梁英雄传》《一代廉吏于成龙》和《乔家大院》等影视作品也扩大了山西旅游业的影响。

近些年,文化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已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先导力量,成为发展最快、最具有活力的新兴产业。《又见平遥》《又见五台山》《太行山》等大型旅游演艺节目的成功推出,不但丰富了旅游内容,提高了旅游综合效益,也为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提供了范例。

事实上,也是先有好山好水,才能孕育传统人文。比如先有五台山的自然条件,后有五台山的佛教胜地。雄伟的太行山与辽阔的华北平原、中原大地的巨大落差,形成了许多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同时也因文化而成就了盛名。全省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处,国家级地质公园8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处,已经成为游客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全省文化旅游业已初步形成了宗教古建、晋商文化、寻根觅祖、太行山水、黄河风情、红色经典六大旅游板块和与之相对应的八条精品线路。

文化旅游产品不仅可以重复使用,而且越是深耕细挖,财富就越丰富。2011年到2014年,全省旅游接待量由1.5亿人次增长到3亿人次,年均增长18.92%;旅游总收入由1342亿元增长到2846亿元,年均增长20.67%

文化旅游业发展恰逢其时,山西文化旅游业发展大有可为

文化旅游业已经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

7%,这是2015年中国的GDP增长目标。深刻理解7%的位势影响,对山西经济发展更加重要。容忍数字下降,强调提质增效,也是给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留出更大的空间。

如今,不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省级层面,文化旅游业都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009年底,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业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旅游业被确定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旅游业是直接促进终端消费的现代服务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带动面广的特点。事实也证明这一点,2014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2846.51亿元,实现增加值1197.6亿元,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1.3%。文化旅游业正在成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201012月,国务院正式设立山西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今年6月,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紧紧抓住影响山西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了推动全省旅游业转型升级、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11条措施。

应该说山西文化旅游业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有位还得有为。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主动适应能源革命新要求,从煤炭思维、资源依赖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在煤炭之外下功夫,选准着力点,大力培育发展新的支柱和优势产业。文化旅游业就是我省最有比较优势、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之一。

实践表明,凡是旅游业发展比较好的地区,人们的开放意识、文明意识、发展观念就比较强、比较新,就更容易接受先进理念。我省是一个内陆省份,缺乏对外开放的地缘优势,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强化开放意识,营造开放氛围,使海内外游客和客商通过旅游这个窗口增进合作、投资兴业。

省旅游局局长冯建平说:“推动文化旅游业改革发展是优化我省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的内在需要。文化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不仅直接牵动第三产业发展,也是财富积聚速度最快的行业。”2014年,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48.2%,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低于全国水平4.1个百分点。数据显示,文化旅游消费每增加1个单位,工业产值可扩大3.7倍,国民收入可扩大2.7倍,投资可扩大0.9倍。

抓住文化旅游业这个龙头,就抓住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就抓住了扩大内需的重要因素。对我省而言,吸引1个海外游客来山西旅游,平均消费363美元,按最新价格计算,相当于出口1吨半焦炭。吸引1个国内游客在山西旅游,平均消费966元,相当于出省2吨动力煤,且无污染,耗能少。而且,文化旅游业具备旅游的特点,就业门槛低、容量大。同等资本投入旅游产业可创造出高于第一、二产业数倍的就业机遇,具有解决就业的扩散效应。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可带动5个间接就业。截至2014年底,全省旅游直接从业人员5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203.3万人。

我省文化旅游资源有很多分布于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发展文化旅游业,能够刺激带动地方产品、旅游商品开发,能够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新的产业链和经济增长点,带动和促进贫困地区振兴发展。

山西文化博大精深,山西文化旅游业大有可为。 

提升品位,让动力更强劲——再造山西文化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2009年,一场波及世界的欧债危机,让整个欧洲经济复苏前景堪忧。但随后几年,欧洲旅游业表现抢眼,持续增长。那时的欧洲非常自信:“旅游业将实现进一步发展,为欧洲复苏提供强大经济动力”。6年过去了,这种动力依旧强劲。

近两年,山西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文化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今年上半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905.03亿元,同比增长20.43%

相比以往,山西文化旅游业发展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省委、省政府将发展文化旅游业与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紧密结合,文化旅游业成为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随着文化旅游的不断融合,产品品位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文化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的拉动越来越明显。文化旅游业正在从经济建设的边缘,走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文化旅游业与相关产业不断融合,使得产品结构明显优化,观光型产品占主导的格局正在改变,休闲类产品比重逐步走高

前些年,河北白鹿温泉车体广告满太原城“跑”。一到周末,山西车辆之多,甚至会让游客错觉,“这是山西的地方吧”。200公里之外的白鹿温泉,让河北人诧异,怎么成了太原人的休闲地。近两年,随着盂县大汖、定襄凤凰山、王家大院崇宁堡等一批温泉项目建成营业,这一现象被反转。

这样的变化还有很多。如今,旅游业与农业、林业、体育、会展业等紧密融合,使我省旅游产品结构得到明显优化。2011年至2014年,高等级文物类景区从31处增加到38处,自然风光类景区从24处增至34处,工业旅游点从3处增至7处。

传统观光型景区占主导的格局正在改变,全省生态休闲等新兴旅游产品比重越来越高。不论文物类产品,还是其他类型产品,休闲度假功能得到了重视和发展,五台山、平遥古城等重点景区已经由单纯的观光型,发展为观光、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景区,正在向功能、要素齐全的旅游目的地发展。

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让山西游摆脱了“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尴尬。

国内首部大型室内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20132月上演,去年观演人数36万余人次,收入4800余万元。加之《又见五台山》《太行山》等一批文化产品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文化旅游产品的品味。

乡村旅游开发力度加大。山西的很多乡村有文化底蕴、民俗古建以及良好生态,保存较为完整,随着旅游需求的增加,这些地方深得投资者的青睐。

今年夏天,左权县举办了为期40天的“消夏避暑节”,举办地“日月星生态庄园”天天满员,自驾游客甚至在庄园内搭起帐篷过夜。该县有精品生态旅游庄园20处,成为全县旅游产业的生力军。2011年至2014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量从1500万人次增至2500万人次,旅游收入从90亿元变成15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3.51%,在推动农民致富、新农村建设、传承传统文化等方面作出了大贡献。

与旅游相关的文化节开始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平遥“中国年”、五台山国际文化旅游节、云冈国际文化旅游节、关公文化旅游节、山西面食节、晋商社火节、云丘山红叶节等等,这些代表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游客,使得山西文化旅游影响力不断加大。

“十二五”期间,全省高等级景区由2011年的58处增加至2014年的88处,增长了近1.5倍。截至2014年,全省旅游企业9000余家;旅游景区543家,其中5A6家,4A82家;星级饭店328家,其中五星级饭店20家;旅行社866家,其中营业额过亿元的有8家。

近年来,我省对文化旅游业投入不断加大,加之民营资本的强势进入,推动了文化旅游业换挡提速,也推动了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煤炭领域资本外流曾经是山西人心中的“痛”。随着市场的变化、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煤炭资本转型成了文化旅游业投资的亮点。

上世纪九十年代,煤炭企业开始转型投资旅游业,最典型的是介休市三佳集团开发绵山和阳城县皇城村村办煤矿开发皇城相府。10多年来,皇城村先后投入9000万元资金搬迁皇城相府内居住的居民,投入3亿元修复相府景区及为景区配套的酒店等旅游服务设施。近几年,景区年旅游总收入超过3亿元。

较早地市场化,较早地集团化,较早地成为5A级景区,像皇城相府、绵山等早期由资源型企业开发的景区,其经济效益已超过了老牌景区。这些成功案例,也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同类型企业投资文化旅游业,并成为了我省“十二五”期间旅游业投资的热点。  到2014年,全省215家资源型企业投资开发旅游景区、星级饭店、休闲度假区和娱乐设施,总投资高达400亿元,带动社会资本1700亿元。其中5亿元至10亿元的项目14个,超过10亿元的项目9个。

资源型企业转型投资,缓解了山西旅游产业投入不足的困境,也推动了全省旅游产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大大提高了山西旅游的接待能力和水平。大同市民营煤炭企业巨遨集团投资10亿元用于芦芽山景区开发,欲将其打造成“中国北方的香格里拉”。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新增就业岗位6000个,上缴利税1.5亿元。阳城县阳泰煤业集团对蟒河景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投入资金8.66亿元,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晋中榆次北山煤业投资9.9亿元开发乌金山森林公园和乌金山欢乐谷,并引进深圳华侨城联合经营游乐中心,门票年收入4000万元。目前,全省资源型企业投资或参股开发建设的星级饭店76家,其中四星、五星酒店42家,占全省四星级以上酒店45%

经过几年的发展,文化旅游业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如今,文化旅游业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全省发展最快、最具有活力的新兴产业。文化旅游业作为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也成为我省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移升级的重要抓手。

文化旅游产业项目越来越多,投资额逐步加大。比如,平遥古城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10亿元,是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工程项目,也是平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该园以“商天下”为主题,将推动平遥从大资源向大产业的转变。

“十二五”期间,我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全省第三产业发展步伐,文化旅游业以极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影响到包括交通、零售、餐饮、住宿、通信等40余个行业,在文化传播、解决就业、调整产业结构方面起到了良好作用。2014年,旅游业为全省增加财政收入227.5亿元。因旅游业所带动的餐饮消费总额为230.1亿元,住宿业消费总额为241.9亿元,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1.6亿元。

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文化旅游业以其关联带动效应,使贫困乡村交通、饮水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从而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加快了全省脱贫致富的步伐。

云丘山景区一条沟里有几个村。几年前,村民前往镇上赶集,还只能靠一条河滩路。雨季一来,河水没了多半路面,泥泞难走。村里的小伙子娶个媳妇都难。短短几年时间,景区周边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排排新楼房透着幸福,一条条水泥路带来便捷,人均年收入从过去的七八百元增加至现在的两三千元。景区内的大河村,几乎家家都有小轿车,曾一年内迎娶了20多位新媳妇儿。

文化旅游业因能最大限度吸纳贫困人口参与,并且成本低、效果快、返贫率低,成为开拓幸福的通道。

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和创新,传达给人新的认知,“晋善晋美”让山西形象得以提升

文化旅游业是个窗口行业。透过窗口,可以看到山西整体形象不断改善,看到山西人的精气神儿。

西方旅游学这样定义“形象”:一种抽象的概念,它包含着过去存留的印象、声誉以及同事间的评价。他们认为,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印象、观点的综合,是对该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的认识、观念的综合。

今年6月,记者出差乘机时遇见广西的薛姓老人,得知身旁坐着山西人,老人了解了一些旅游情况。问:“像我这样刚退休的老人真的可以免费游山西?”“60岁以上都可以,实行两年多了。”

“那山西挺有魄力,舍得这么一大块收益。很多地方70岁以上才免费。”

20134月,《关于推动“美丽山西休闲游”的若干措施》出台,除49家国有及国有控股的景区景点外,还有35家集体和民营景区景点自愿参加执行“旺季八折,淡季六折”的优惠。尤其外省旅游企业,一改山西成本高的印象,纷纷组团入晋。2013年和2014年,我省共兑现奖励资金2000余万元,增强了各大旅行社充分利用优惠政策,更多地组织包机、专列等入晋旅游的积极性。

运用市场化手段营销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大力度宣传山西文化旅游业整体形象,全面提升旅游软硬件水平,传达给游客以全新的认知。

2011年,省旅游局历时半年在全球范围内公开征集山西旅游主题宣传口号和形象标识,最终确立“晋善晋美”作为山西旅游主题形象新的宣传口号。从2012年开始,采取省、市联合的方式,在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等主流媒体宣传推广。2013年,“晋善晋美”被《环球时报》评为全国10个最受欢迎的旅游主题宣传口号之一。

2013年至今,省旅游局组织各市旅游局、景区、旅行社、媒体先后奔赴22个省区市和香港进行了大规模的专业推介,2000多家旅行社参与推介、对接、签约,1000多家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做了报道。尤其去年,利用上海国际旅游交易会举办的契机,邀请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余名国外、境外旅行商到山西踩线考察。今年,再次成功举办山西国际旅行商采购大会,大大提升了山西文化旅游的整体形象。

近些年,我省的旅游环境、生态建设也大为改善,全省高速公路里程已突破5000公里,旅游中心城市到重点景区基本上实现了一小时通达。全省运行的民航机场有5个。大西高铁、石太高铁纵贯东西南北,并与太中银铁路、陇海客专、西成客专等骨干线路紧密衔接,一个全天候、高速度的快速客运网正在形成。

提升品位,我们还在路上。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让发展动力更强劲。

革弊立新 突破中再突破——再造山西文化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文化旅游业,一个朝阳产业。在低碳经济时代,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优先发展的绿色产业。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际旅游已从观光旅游、休闲旅游转向文化旅游,国内旅游业的升级换代也在不断加速。在国际国内旅游业格局演变时期,山西的文化旅游业如何与世界接轨?如何跟上国内市场变化的节奏?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山西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旅游业关联产业众多,在整体经济格局中的分量和地位越来越突出,其快速上升的趋势,表现出民众消费意愿的极大释放和产业扩张的冲动。要把文化旅游业做好做强,必须在更高层面谋篇布局,在更多产业融合上做足文章,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做好服务。

应该说,这些年山西的文化旅游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远不能满足日趋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发展的空间依然巨大,需要加倍努力。

文旅融合深度不足

山西故事走出去的太少,山西文化经典挖掘不够,难以给旅行者深刻的文化感受

1755年,伏尔泰把赵氏孤儿的故事改编成戏剧《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后轰动了法国剧坛。作品颂扬中国道德和儒家文化,在欧洲国家的文化界和文学界产生了很大反响。但那座集北国雄奇与江南秀色于一体的“中国赵氏孤儿藏匿地”——山西藏山的知名度远不及此。

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中写道:“二百年前,当美国还是一片荒凉的大陆时,晋商的商号已经遍布全国各大城市、水陆码头,甚至远至俄国的西伯利亚和莫斯科、朝鲜的平壤、日本的东京及南洋各地。”

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这些根植于山西的文化经典、亮点,还有很多很多。但是,我省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还不够,旅游产品开发还停留在简单的观光游览层面,“快餐式”旅游无法带给旅行者深刻的文化感受。究其原因,主要是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简单,即直接利用不可移动文物,对于其内涵的“隐形”文化挖掘不足,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著名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等没有利用到旅游方面。

五台山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佛教圣地,更是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目前游客一般只在台怀镇停留,多为一、二日游,绝大多数人不会去五个台顶、森林公园,也几乎不知道梁思成、林徽因当年骑着毛驴寻找的唐代木建筑——南禅寺和佛光寺就在身边。

在这一点上,平遥古城的做法值得借鉴。《又见平遥》从一段精彩的故事中展示了晋商称雄商界五百年的辉煌一页,也让人对晋商文化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剧目,辅以城内客栈、酒吧等不同文化,游客免不了要多留一晚。可惜这样的精彩仅仅是偶有绽放。

如今,在全省现有的543处景区中,大部分以观光为主,旅游业还没有和相关产业进行广泛融合,相对于当前游客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我省休闲度假、体育健身、健康养生、教育修学、养老休闲等产品开发不足,适应旅游业市场新变化、新需求的新业态较少,产品结构单一,旅游业产业链条不完整,产业素质不高。在对民间工艺、历史文物、民俗节庆等元素的再包装、再加工中也形式老套,缺乏创新,影响了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思想解放程度不够

思路打不开,认识不统一,合力就难以形成。文化旅游业是个综合性产业,需要很多部门协调配合

在武乡和榆社交界处,有一处度假区取名“龙湖梦岛”,算得上全省乡村旅游的精品。 从县城前往,有水、陆两个选择,坐船较快,10余分钟;陆路远,路况还差,要40分钟。如果开辟一条水上通道,或是建一条索道,旅游交通会大大改善。遗憾的是,太多部门的协调过程是漫长的。

长治市融合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段志岗有这样的体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让很多人真正认识旅游。旅游业涉及面广、关联度高,旅游部门的职能难以覆盖这个产业的发展需要,旅游综合协调机制没有形成。”

尽管全省各地对旅游业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但喊得多、做得少是现实问题。没有把扶持和发展旅游业真正落实到目标定位、规划实施、组织发动、项目建设上来。思想不解放,思路打不开,在认识方面造成了不统一,合力就难以形成,文化旅游业运行当中的很多问题就解决不好。比如,公共服务缺失,集中体现在旅游厕所、通往景区道路连接线、停车场、景区垃圾污水处理、无线宽带等硬件设施和旅游导识系统、公共信息等软件服务方面。旅游厕所脏、乱、差、少、偏,是游客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全省高速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可真正到达景区的“最后一公里”欠账很多,城市、公路、景区的旅游导识系统不完备,导致游客往往走冤枉路。

“清凉”山西是近年重点营销的主题。可事实上,这个“清凉”,不易推广。酒店建在景区内,游客前来避暑,门票成为必须性消费。同时,由于景区内酒店紧俏,价格不菲,享受清凉的成本着实太高。而在山东沿海,沙滩全部免费进入,只需找到酒店,就可享受休闲。

经济学研究表明,对付危机方式就是调价,靠降低政府服务价格,靠拧掉制度成本。价格降不下来,又不能提供独到产品,经济怎么会有出路?

观念是思路的先导,思路是行动的指南。山西仍需要大力度解放思想,让文化旅游产品质量提上去,成本降下来。

体制诸多不顺

一个景区分而治之,“共管”一景的现象较为普遍;景区管理机构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管理权、经营权不分

914日,五台山景区对过境省道车辆收取进山费,被央视《焦点访谈》再次曝光。近几年,五台山已连续多次出现负面新闻。

五台山被曝光,有浅层的问题,更有深层的顽疾。我省旅游业发展至今,不少景区管理模式依旧带有计划经济的影子。一个景区分而治之,有县区直管的,有管委会负责的,有乡镇协调的,“共管”一景的现象较为普遍,致使景区规划、发展与保护难以协调,无法对景区实施有效管理。

究其原因,“利益”二字即可点透。只是这个利益,或公或私,或明或暗,或大或小。

壶关大峡谷景区整合之前,10个景区恶性竞争,一条30公里的峡谷,好资源,却没有成就大市场。2013年长治市政府痛下决心,十个景区合成一个。整合工作可谓艰难。

“为什么进度缓慢?因为阻力大。县政府不知道整合回来后,谁来经营,也就是说不明白利益怎么分配。市政府去推动,和县政府谈,和企业谈,结果都站在了你的对面。因此,要放权到县,由县级公司作为整合主体,谁受益,谁谈判。权责不分家,县政府也有了责任,自然就坐在了企业的对面,谈判开始顺利起来。”长治市市长席小军说。

两个月后,整合完成。市县企业组建新股份公司,出资4.1亿元,买断大峡谷10个景区的经营权。门票总价由450元降至125元。2014年底,门票收入不降反升,同比翻了一番。

相比之下,五台山景区更为复杂,但壶关大峡谷整合围绕“利益”的破题,或许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

目前,我省旅游经营管理体制机制不活,多数重点景区又以文物为重,形成了以国有及国有控股为主的运行方式,存在着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资源整合不足、产业化水平低等问题。景区管理机构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管理权、经营权不分。

旅游景区行政化是制约山西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全省的49家国有A级景区中,是县级、副县级和科级事业单位管理、经营的有39家。由于是国家事业单位,多数的景区管理机构人满为患,收入以养人为主,很难再腾出资金改善设施和宣传推广,发展明显不快。

拿门票来讲,总舍不得脱手,造成了对“门票经济”的倚重,缺乏从门票之外获得收益的能力。一屁股坐在部门利益、局部利益上,难免视线短浅,造成景区经营机制不能与市场经济运行模式接轨,综合经营、服务能力低下。

九华山、峨眉山已经成为上市公司,走向了公司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五台山没有企业化的经营主体,无法进行市场和资本的对接,缺乏发展动力和市场活力。

文化旅游业要大发展,的确到了体制机制寻求突破的时候了。

管理仍显粗放

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休闲性差,核心竞争力不强;管理缺乏创新,行业发展在低层次徘徊

很多人熟悉皇城相府,却不知距离不足千米的地方,还有一个“郭峪古堡”。这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古建筑学泰斗罗哲文誉为“中华民居之瑰宝”。其实,郭峪古堡作为景区,成名早于皇城相府。只因投资、管理等方面的差距,被遮蔽于皇城相府的盛名之下。

有相当一部分旅游企业对现代管理缺乏认识,营销手段单一。“一流的资源,末流的经营管理”是很多专家的感叹。

海外游客接待是文化旅游业发达情况的重要指标。我省海外游客占游客总人数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旅游形象在海外旅游市场影响范围小,主要客源地为日本、韩国、法国及我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客源后继不足。

新市场开发不够,海外游客增加乏力。上世纪九十年代,云冈石窟还是欧美线路的重要产品。1979年,大同接待外宾6949人,在今天看来也是不小的数字。当时,山西交通并不发达,但外国客人从北京入境,在团队行程中,取道大同、平遥,然后再驶向西安。不知从何时开始,很多线路从北京改道陕西,隔过了山西。

国内市场方面,由于我省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休闲性差,核心竞争力不强,旅游线路产品还处于温冷状态。

全省共有65A级景区,占全国5A级景区总数的3%,在全国排第14位,在中部六省排末位,而相邻的河南省有105A级景区,位列全国第4位。我省许多景区品位很高,佛教名山、石窟、古城,却不及同一盛名下的其他景区,没有一个建成配套完善的国际化景区。

管理水平的偏低,管理人才的匮乏,无法形成龙头企业,也直接影响着相关的旅游行业。全国在A股上市的旅游类企业有30余家,我省没有一家旅游上市公司。全省星级饭店328家,其中五星级20家,占全国的2.97%,低于全国平均值。全省866家旅行社,没有一家进入全国百强旅行社。

没有大型旅游集团,失去了资本运作和壮大发展的条件;没有形成自主饭店品牌;没有跨界经营的综合型企业……

只要齐心协力革弊立新,山西的文化旅游业定会更上层楼,山西人的幸福感也会有更大提升。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20151016;本文作者:梁晓丽,岳晋峰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5-10-19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