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闪耀清世之光的义井遗址

 

 

 

 

 

   新中国成立之初,处处都在高歌猛进。在义井村西丘陵地带,发现一处新石器仰韶文化晚期遗址,其范围之广、出土文物之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震动。

  天将降大任于一个时代。取法天道以圣德,称誉天下的尧舜禹即氏族社会末期那个被称作“上古清世”的时代横空出世。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判定:这个时代为中国母系氏族社会发展的完成时期,基本上与仰韶文化遗址的分布和发展相吻合。由此我们可以大胆确认,伟大的尧舜禹多次来到义井这个农耕文明的边缘村落。古史记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这些都城距这个小村落并不遥远,更何况唐尧曾经在建都前逗留于太原盆地数载,不可能不对这里多有眷顾。其实这些圣人们来到这里,犹如来了村里的大叔和街坊兄弟,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根据《韩非子》等典籍对当时的行状作了如下勾勒:“尧的生活是茅草屋糙米饭,野菜根不加调味,饮食器是土缶,粗布仅掩身体,冬天披鹿皮,衣履不到破烂不换。”

  义井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鹿角、猪牛羊的骨骼和牙齿,这个村落里有着颇具规模的鹿圈、猪栏、羊圈和牛舍,这些遗存告诉我们:先人已经从“焚林而畋,竭泽而渔”中跨越出来,完成了对动物的驯化和圈养。

  与之相近的应该还有一个养殖园,当年人们寻觅浆果于丛莽、采集蕨菜于山野的情状,已经离人们远去,眼下“垅之畦之,以杞以瓜”,满园青翠,果实累累,义井遗址让我们看到了新石器晚期动植物的两次大跨越。

  人们后来在遗址上又发现了疑为作坊和仓库的几处窑穴,在一个窑穴里,人们发现了刀、斧、锤、杵、纺轮等,其刃口锋利、把柄称手,新石器时期又一次工具革命呼之欲出,青铜时代当不再远。

  在另一处窑穴中,人们又发现了纺轮与骨针,当年的人们用纺轮把植物的纤维搓捻成线,再用纺车织成麻布,继之有各种衣物出现,彻底告别了“树叶遮体、兽皮御寒”的时代。

  尧舜禹时代,没有人被允许有自己的小块土地和私人住宅,尤其不允许有自己的奴仆,他们还是居住在长屋之内,耕种共同的土地。耕而食织而衣,然:“无私织私耕,共寒其寒,共饥其饥《淮南子·汜论训》”。自夏朝始至清王朝崩溃,数千年间千百个王朝面对着如此程度的清平和纯净,还敢自称“清世”么?

  《史记》中称尧舜禹为“帝”,但我们得承认,这个“帝”距人们心目中的帝王九五至尊是太遥远了。《礼记·汜论训》这样记载:“尧无百尺之廊,舜无植锥之地,禹无十人之众。”如果他们真的来到这里,也必然和村民们居于长屋之内。

  所谓长屋,即茅顶石壁、荆墙柴扉,容几十人乃至上百人居住的屋子,为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遗址所常见,我坚信这个遗址应有长屋存在。他们交谈的内容无外是对天地肌理的窥探和对自然声息的倾听,比如刚刚结束的谈话,说的是院中花儿笑谁、屋檐上的斑鸠说甚,人们没有丝毫的愤懑,甚至没有些许的幽怨,屋内充满着温馨和安逸,人们陆续入睡,每个人都表现得闲适和恬淡,只待月光照进梦里。

  在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中,彩陶占有很大部分,如果尧舜禹真的来过这里,他们做过猎人、农夫和窑匠,必然会对这里熊熊燃烧的炉火产生兴趣、指点一二。义井的彩陶不但具有仰韶文化富丽大气的特点,而且独具一格,另辟蹊径,其线条和彩绘虽粗犷却不狰狞、质朴却不蠢笨,稚态可掬而妙趣天成,可以说义井出土的彩陶在当时是极为稀罕的异类。

  在遗址出土的大量乐器中,有一件直径为4.5厘米的三孔球形陶埙,这件乐器能吹奏出三种声音。这些乐器本来用于更早些时候举行的大规模氏族祭,后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的尧舜禹时代,人们在没有任何威迫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行使了自己的民主权利,选择了诸如尧舜禹这样的圣主充当他们的领袖,按联盟规定,次年元月首日在长屋前或桥头广场点起了堆堆篝火,举行歌舞大狂欢,他们的喜悦发乎其心、动乎其容,不知不觉间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口之歌之。人们在狂欢中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敌视,只有对领袖的由衷赞美和对自然抗争的宣言,因此,一次又一次的狂欢,使艺术水准有了飞速的提升。

  狂欢中没有演员和观众之分,可以说是全程互动,此起彼伏。不知过了多少年,演出于“上古清世”的歌舞都已失传。歌颂尧舜的两套歌舞“击壤之歌”和“卿云之曲”,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时近午夜,篝火开始熄灭,人们回到了长屋内。人已歇,陶埙和骨笛吹奏出的苍劲悠扬之声似乎还在空气中流动。

上世纪末,太原市人民政府在遗址上树立了一座“义井文化遗址”的石碑,笔者一直在想,能否对东西宽约1公里、南北长约1.5公里、厚约3米的文化层进行一次规范性的挖掘?如果在号称百里长衢的中环大道之侧出现一座“上古清世”的遗址公园,那可真是太原人民的福分。(完)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20150715;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5-07-20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