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三晋同乡情——与台北市山西省同乡会的一段缘 |
||
|
一本蓝皮线装书 案头放了一本蓝皮线装书,是从海峡对岸寄来的。邮寄人是年届百岁的原馥庭老人,他是山西河津(现属万荣) 里望乡人,抗战时期在第二战区司令部任阎锡山秘书,1949年去台后仍任阎秘书,直到1960年5月阎病故。先生身悬海外,心系故土,爱国情切,热心两岸交流活动,多次回乡探亲、参观访问。 老人寄来的书,是一本民国五十八年三月出版的《法显首先发现美洲考证》,著作者为山西阳城人达鉴三(字苏民)。该书记载了东晋时山西平阳(现长治武乡)籍高僧法显在412年发现了美洲大陆,比哥伦布早了千年。达鉴三潜心研究十数年,终成此书。原先生对家乡情谊极深,晚年致力于近代史文化研究,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在赠书的扉页,先生写下:“此人在台以十余年之辛劳,著成此书,爱国情切,孤力成书,遗著而逝。谨请收藏,以供研究。” 同样的书原先生还寄给山西省图书馆一本,希望能对后来者研究山西有所帮助。老人期颐之年仍不忘乡情,专注著述,令人佩服。三年前与老人有缘见面,联系竟得以延续至今,怎能不让我欢喜满怀,感慨良多。 |
|
原馥庭寄来的书籍和信件 |
||
|
拜会原馥庭老人 2012年3月中旬,笔者应邀赴台,参加台湾《旺报》主办的“台湾人看大陆”“大陆人看台湾”征文颁奖典礼。趁此机会,我们前往台北市山西省同乡会,拜会客居台湾的同乡前辈。到达同乡会所在地时,已超过约定时间近半个小时,我们急匆匆进门,听见原老操着浓重的乡音说,“来了,来了!”乡音未改鬓毛衰,那情形真有点“他乡遇故知”的感动。 我在当年的专访《我如沧海一粟,漂到台湾》一文中,曾这样描述原馥庭老人——“精神矍铄,耳聪目明,健谈开朗”。时年95岁,这是老人自己的介绍。但按他履历中的1914年出生计算,现在老人该是101岁了。因何故不得而知,原老是个精细人,他的治学严谨有口皆碑。采访间隙,他手边准备着纸片,担心乡音难懂,不时写着句子递给我。知道是河东老乡,老人格外高兴,待谈到同为乡党的傅作义将军,老人说“他是一位真正的军人”,登时我竟有些哽咽。傅作义戎马一生,北平起义反戈一击,被去台人员诋毁也在情理之中。但原先生的豁达不偏狭、尊重事实的历史观让人肃然起敬。一个历经一个世纪的老人,面对“沧海一粟”的人生,所思所想是客观而谨慎的,他的思乡之情不时流露,暮色中我俩泪眼婆娑,无可名状。 那天见到的还有同乡会的几位负责人。同乡会理事长赵清福先生,忻州五台人。同乡会原理事长、台北市山西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梁尚勇,忻州定襄人,曾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校长、“教育部次长”。国立台湾大学地质学博士、中国文化大学地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王鑫,晋中昔阳人。同乡会总干事李公威,忻州代县人。同乡会副总干事祝晓燕,五台人家的媳妇。 台北市山西省同乡会会员大会,每三年改选一次,分别成立理事会及监事会,理事长亦由选举产生,历任理事长为张彝鼎、梁尚勇、李仙舟、赵清福,现任理事长为王真一。 同乡会设在台北市和平东路一栋12层楼的顶层,楼顶带着一个面积略小的阁楼,用作库房和资料室,大多是同乡们捐助来的书籍杂志等文件资料,还有一张到台湾初期阎锡山与十多位乡邻拍的合影,相纸发黄,略有污损,可以想见,身处远离故园的小岛,前途未卜,乡人聚会,内心定然五味杂陈。 与闽南等地居民不一样,位于内陆省份的山西人来台,大多数是1949年秋随国民政府退守来台的。远离家园、乡亲乡情令这些孤悬宝岛的人们,时常见面,协力互助,用聚会的方式联络乡谊。那份在异乡的孤寂真的需要彼此温暖,这种并不固定的方式,一直到1961年底,在有些声望的同乡推动下,成立了台北市山西省同乡会,以敦睦乡谊、联络感情、发挥互助精神、增进同乡福利为宗旨,项目包括了奖助学金、急难救助、灾害慰问、集会联谊、婚丧贺祭、文化服务等。 虽名为台北市山西省同乡会,实质上多年来服务对象已扩及台湾全岛,乃至海外及大陆,自1999年起又设立了晋才奖学金,每年提供山西省成绩优异的大学生奖学金,迄今不辍,学有所成贡献于社会的不在少数。 比起大陆部分省籍来说,山西来台人士相对较少,主要是因为山西地处内陆,当年交通遭受战争破坏严重,空运又少,离乡跨海是件大事,少有人有此计划,所以当年山西来台乡亲不过五六千人,以居台北市、新北市最多,其次是台中市、高雄市等地。经过60余年繁衍,人数已然增加扩充,有的已四代同堂。 1987年开放两岸探亲后,在台乡亲陆续前往回乡省亲,亦有大陆亲人来台相聚,但仍有一些乡亲联络不到数十年音讯全无的亲人,找到同乡会,于是代为寻亲也便成了同乡会一项工作,即使到现在,还有人向同乡会求助。 台湾除台北市成立了山西省同乡会,台中市及高雄市也各有山西省同乡会,人数虽不如台北市,然乡亲联谊、服务互助等宗旨则相同。 这真是,人在异乡为异客,心系旧园聊乡音。那份思乡情,是没有身临其境的人极难理解的。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首耳熟能详的诗表达出所有游子的心。 2014年夏,与我同去台湾拜见过老人的三晋都市报常务副总编王玉怀动议,想约请原馥庭老人再回乡一次,在三晋大地再走一趟,以慰乡情。老人得知后很高兴,却再次托人转达:已年迈不能成行。在复信中,他写道:我真是沧海一粟,漂流海外,不是客气话。他的心情许是所有孤悬在外的人的心态吧。遗憾之余,唯有祝福! |
|
2012年,本文作者与原先生合影
2012年3月,原馥庭老人在台北山西同乡会接受采访 左为同乡会董事长赵清福,右为王鑫教授
原馥庭老人接受采访 |
||
|
||
|
获赠同乡会书籍 台北市山西省同乡会下辖的山西文献社,自1973年开始编印《山西文献》,半年出刊一次,内容以历史文物、山川舆地、学术文化、乡贤史迹、古迹名胜、乡土风俗为主,到目前已发行85期。 山西文献社历年也出版了不少书籍,有《山西行政区划古今谈》(乔家才著)、《尧舜禹出现于甲骨文考》(卫聚贤著)、《清朝山西进士》(郭荣生著)、《山西民意代表》(郭荣生著)、 《山西票号》(卫聚贤著)、《周代山西古钱》(郭荣生著)、《山西献征》(贾耕、常赞春著)、《民国以来之山西省政府》(郭荣生著)、《孔祥熙先生年谱》(郭荣生著)、《清末山西留学生》(郭荣生著)、《课士语录》(李菊圃著)、《汾河》(乔家才著)、《五台山辑要》(乔家才著)、《故乡生活追忆》(续光清著)、《山西名贤辑要》(孔祥熙著)、《山西教育概况》(郭荣生著)、《徐永昌传》(赵正楷著)等。 2001年初,台北市山西省同乡会、财团法人台北市山西文教基金会及山西文献社与山西省台办取得共识,决定合编一册专书,用以介绍山西历史文化工商建设与风土人情,由山西省内向各地乡亲征集文稿,台方负责复审编辑并筹资发行,经过近一年努力,于当年年底出版,书名为《表里山河话三晋》,近30万字,字里行间充分呈现出山西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让三晋子弟在了解故乡面貌中,更添几分怀乡之情。 阎锡山去世后,其旧部成立了阎伯川先生纪念会,由原馥庭为首着手开始编撰阎锡山遗作,先后编印出版《阎锡山先生年谱》《阎伯川先生百年诞辰纪念——道范流长》《阎伯川先生百年晋十诞辰纪念文集——高山仰止》《阎伯川先生一二O年诞辰纪念集》《阎伯川先生要电录》《阎伯川先生感想录》《阎伯川先生遗稿——世界大同》《阎伯川先生遗稿——三百年的中国》等。 这几年去台参观的人增多,借机去拜谒阎锡山在台故居的人很多。这些著作多放置在故居当中,免费供人取阅带走。为其看守墓园五六十载的张日明老人,虽是八旬老者,仍坚持着日日上山清理墓园,整理故居,洒扫庭除,坚持不辍。 我们前往同乡会时,也获赠一大摞同乡会所编撰的杂志、书籍,装帧都很精美,编者的专注和用心可见一斑。通过这些资料,能更全面了解民国时期山西的风土人情和三晋情结,是研究那段历史极好的素材。 |
|
台北市山西省同乡会资料室
与山西同乡会人员合影留念 |
||
|
||
|
寻亲访友觅乡情 根据两岸协议,2010年春节期间,大陆新增太原、长春、烟台、南宁等4城市作为两岸客运航班航点。过去需经深圳、广州等地转机,途中需六七个小时之久,太原至台北航线开通后,用时不足三个小时。 2014年7月7日,随着长荣航空开通太原至桃园直飞航线,太原至台湾每周约有9趟航班可供选择,包括远东航空公司的太原至台北(松山机场)和东方航空公司的太原至台北(桃园机场)。 去年8月18日起,作为第四批赴台个人游的10个城市之一,太原人自助宝岛游已成为现实,两岸交流日趋频繁。 开放探亲后,两岸也开始了交流活动,从1998年起,同乡会数次应山西省台办邀请组团回乡参访及旅游,行程遍及三晋大地,2013年9月应邀参访晋东南结束,随即应运城市及解州关帝庙文物保管所邀请,参加了运城第24届国际关公文化旅游节活动。2012年8月间,山西举办世界晋商大会,台北山西同乡会也应邀组团参加。 近20年来,山西赴台参访旅游的团体与日俱增,台北市山西省同乡会迄今接待过130余个来自山西的参访团,对象涵盖政府及各市政府访问团,经贸、商务、环保、科技、农业等考察团,学术、文化、教育界人士,表演艺术团体及个人演出名家,新闻交流团、观光旅游业人士等,参访人员少则数人,多则50余人。 2013年3月29日至4月18日运城关公祖庙圣像赴台巡游,同乡会分三次接待护驾与接驾的山西省代表团部分人士等。 1993年山西大学历史系举办近代史研究会、2000年临汾市举办尧文化研究会、2008年乡宁县华灵庙抗日二十四烈士纪念馆开馆典礼、三晋文化研讨会等活动,同乡会都有代表与会或组团参加典礼。 2001年,山西省台办举办“华夏文明看山西,台湾大学生三晋行”活动,同乡会组织大学生参加。2004年、2005年、2006年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主办,山西省台胞联谊会协办的台湾大学生夏令营,台北市山西省同乡会均遴选了大学生参加,让来台第二、三代晋籍子弟能对母省有进一歩认识。2014年,省台办还举办过一次大学生夏令营,在台的第三代大学生有6人参加。 2012年初我去台参访前,父亲说,有个年少时的老同学叫董兆颐,是万荣宝井乡坑西村人,前些年回过老家,但不曾得见,若去台有机会,可以找找他。董兆颐,与我父亲同岁,时年83岁。1949年末,跟随青年军去了台湾。除了姓名、籍贯,在台的情况一概不知,更无联系方式。于是,我就想到了同乡会,冒昧地请他们帮忙打听,破费周折,得知老人健在,暂居南投县埔里镇的一家养老院。看行程可能会夜宿此地,甚是欣喜。 同乡会总干事李公威说,他们常做这样的事,帮助在台人员寻找大陆的亲人,也帮大陆亲属寻找在台人员。但分隔半世纪,人事变迁,找寻并没有那么顺利,常常无功而返,留有遗憾。像董先生这样,当年有登记的,几经变更搬迁,要多方打听,甚至上网查询,才有可能找到一点线索。在台的一些人与当地人结婚后,融入当地生活圈子,与同乡会的接触渐少,甚至有的人已年迈故去,无从查找。 我是幸运的,在桃园机场落地后,给董先生去电话,告诉他我可能会前往拜访。遗憾总是难免的,行程被更改,无缘见到父亲印象中单薄白净的董先生。回来后我将此事撰文发表,见报后,董先生留在大陆的儿子辗转找到我,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希望从中斡旋,让老人回来或他前去台湾探望,但都被老人婉拒……他说,离开家时,儿子刚出生,如今都快70岁了,没有养过他,怎么好拖累他…… 与那些杳无音讯的相较,能与家人相认相处是无比幸福的。但过了那么多年,经过了那么多事情,真的能回到原点的又有几人? 后记: 到宝岛去看看,太原直飞3小时便可抵达,海峡已然不能阻隔亲情,令骨肉分离。但在打破空间距离的同时,许多人已失去了时空上的机遇,再也无缘回到故土。 张日明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去台湾时不过19岁,在阎锡山故去后坚持为阎守墓50余载,被称为“现代子贡”。在他想回乡时因各种原因未能成行,时过境迁,如今年迈,“不再想回乡的事了”。这件未竟之事,充满遗憾,令人感慨良久,我在《阎锡山侍从警卫张日明先生回乡未果记》(刊载于《映像》杂志2015年第四期)一文中写到,离家的路有千万条,回家的路只有一条。 在回家的这条路上,有人千百次的回眸,却没能真的踏上归途。海峡浅,可以飞跃,但时空远,很多人和事已再无可能。 2014年12月1日草 2015年4月20日改 |
|
本文来源:作者投稿;本文作者:周俊芳 13700503766 |
||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5-06-11 ) |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