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徐州高僧与云冈石窟

 

 

 

 

 

  徐州,古今同地,又名彭城,居黄淮间南北交通要冲。献文帝天安元年(466年),军锋南指,刘宋徐州刺史薛安都举城归附。彭城入魏,北国代都、徐方两大佛教重地,遂遥峙南北。徐州高僧入主云冈的确证,见《广弘明集》卷24《元魏孝文帝为慧纪法师亡施帛设斋诏第七》:“徐州法师慧纪,凝量贞远,道识淳虚,英素之操,超然世外;综涉之功,斯焉罕伦。光法彭方,声懋华裔,研论宋壤,宗德远迩。爰于往辰,唱谛鹿苑,作匠京缁,延赏贤丛。倏矣,死魔忽歼良器,闻之悲哽,伤恸于怀。可敕徐州施帛三百匹,并设五百人斋,以崇追益。”慧纪,《高僧传》作“慧记”,《释老志》作“惠纪”。慧纪“唱谛鹿苑”,明确无误地宣布了徐州高僧在云冈的领导地位,太和十三年以后云冈石窟造像发生变化的根源于斯。

    关于昙度之死,事有蹊跷。《刘芳传》云:“刘芳,字伯文,彭城人也,汉楚元王之后也……慕容白曜南讨青齐,梁邹降,芳北徙为平齐民,时年十六……芳虽处穷窘之中,而业尚贞固,聪敏过人,笃志坟典……芳常为诸僧备写经论,笔迹称善,卷直以一缣,岁中能入百余匹,如此(数十)[十数]年,赖以颇振。由是与德学大僧,多有还往。时有南方沙门惠度,以事被责,未几暴亡。芳因缘关知,文明太后召入禁中,鞭之一百。时中官李丰主其始末,知芳笃学有志行,言之于太后,太后微愧于心。会萧赜使刘缵至,芳之族兄也,擢芳兼主客郎,与缵相接。”

    按:刘芳由梁邹(今山东邹平北)入国,在献文帝皇兴二年 468年)。刘缵出使北魏,《魏书》、《南齐书》记有两次:初使到达平城,在齐武帝萧赜永明元年(北魏太和七年)十一月;二使到达平城,在太和九年(485年)五月。《南齐书·魏虏传》曰:“刘缵再使虏,太后冯氏悦而亲之。”刘芳被擢任主客郎,当在此时。至是,芳客居平城已十八年。期间,“常为诸僧备写经论……由是与德学大僧,多有还往。”先则受雇为旧僧誊写经书,后遂结识新僧,自然穿梭于凉州、徐州僧间。依常理推测,昙度“以事被责”,无非是与平城旧僧不和,由学术之异,扩大到政治之争;刘芳 “因缘关知”,由其彭城旧族,与徐州僧匠故土乡亲,同气相近,难免投缘,过从甚密,无意间竟卷入僧团斗争旋涡。昙度被责,英年暴亡;刘芳被鞭,太后微愧,一则反映了当时新旧僧团间斗争的激烈,二则表露出昙度之死,情有所憾,语有难言。所以,到太和“十九年四月,帝幸徐州白塔寺。顾谓诸王及侍官曰:此寺近有名僧嵩法师,受《成实论》于罗什,在此流通。后授渊法师,渊法师授登、纪二法师。朕每玩《成实论》,可以释人染情,故至此寺焉。”孝文帝讳言昙度,当别有隐情。

    然而,到底是一桩怎样的事件,导致昙度被责自戕,使得朝廷讳莫如深?我们从《南齐书》卷18《祥瑞志》中发现了重要线索:“永明二年十一月,虏国民齐祥归入灵丘关,闻殷然有声,仰视之,见山侧有紫气如云,众鸟回翔其间,祥往气所,获玺方寸四分,授钮,文曰‘坤维圣帝永昌’。送与虏太后师道人慧度,欲献虏主。慧度睹其文,窃谓‘当今衣冠正朔,在于齐国’。遂附道人慧藏送京师,因羽林监崔士亮献之。”永明二年,即太和八年(484年);灵丘,古今同县,在大同市东南三百余里,北魏设关于太行山中;齐祥回京入关,可知其为代都之民。文中讲,昙度被冯太后礼敬为师,正即《续高僧传》“魏主邀登昆季,策授荣爵”所指。而他竟心怀彼我,截留御玺,潜送南朝。此事非同小可,罪涉叛逆。大约不久,即由敌对者告发,当时或成丑闻;太后闻知后,必定既怒且羞,难免切责。昙度迫于各方压力,不得不以死谢罪。其时,盖太和九年之春也。

    昙度是北上的南方僧团中的领军人物,到平城不久,冯太后拜以为师,可谓尊崇之极。徐州沙门的势力,因此而蓬勃发展。御玺事发后,昙度自杀,对徐州僧团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此后徐州僧人的活动,可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潮。直到若干年后,昙度的法弟道登和尚,再度受到了皇帝的信用,徐州僧众才重新在平城站稳脚跟。《释老志》云:

    “时沙门道登,雅有义业,为高祖眷赏,恒侍讲论。曾于禁内与帝夜谈,同见一鬼。二十年卒,高祖甚悼惜之,诏施帛一千匹。又设一切僧斋,并命京城七日行道。又诏: ‘朕师登法师奄至徂背,痛怛摧恸,不能 (已) []已。比药治慎丧,未容即赴,便准师义,哭诸门外。’缁素荣之。”

    道登与孝文帝见鬼之事,见《灵征志》:“太和十六年十一月乙亥,高祖与沙门道登幸侍中省。日入六鼓,见一鬼衣黄褶袴,当户欲入。帝以为人,叱之而退。问诸左右,咸言不见,唯帝与道登见之。”此时的道登,常侍孝文帝左右,或已拜为国师。《酷吏传》记迁都前后,齐州刺史高遵“以道登荷宠于高祖,多奉以货,深托仗之。”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南伐,《南齐书》卷45《宗室传》曰:“虏主元宏寇寿春……遣道登道人进城内,施众僧绢五百匹”。明年,道登死于平城报德佛寺,孝文帝在洛阳宫门外,为之举哀。当此时,北都平城已经成为徐州僧的大本营。正是由于道登“为高祖眷赏,恒侍讲论”,遂使孝文帝成年后 “善谈黄老,尤精释义”(《高祖纪》),对《成实论》情有独钟,对其译者鸠摩罗什大师推崇备至。太和“二十一年五月,诏曰:罗什法师可谓神出五才,志入四行者也。今常住寺,犹有遗地,钦悦修踪,情深遐远,可于旧堂所,为建三级浮图。又见逼昏虐,为道殄躯,既暂同俗礼,应有子胤,可推访以闻,当加叙接。”这无疑是徐州学僧给他的影响。

    综上所述,昙曜之死、昙度暴亡,是关乎平城佛教新旧之变的大事。我们讲曜统卒于太和十一至十三年,是就史事的推算;《高僧传》记度公卒于太和十三年(489年),不知何据,与史难符。但无论如何,太和十三年是个关键的年份。在这一年中,平城盛行多年的四月八日行佛之俗被禁断,云冈石窟出现了南方画风的佛龛造像。徐州僧的力量,达到了与凉州僧抗衡的均势。这也正是为什么昙曜死后,沙门统一职迟迟定夺不下的原因。

    现在,我们返回头再看 《帝以僧显为沙门都统诏》,僧显住持方山思远寺,应属久居平城的凉州僧徒;孝文帝谓之 “仁雅钦韶……深敏潜明……固堪兹任,式和妙众”语,说明他为人宽容、通达,可以团结众僧,目的是由他稳固失势的旧僧之心。都维那僧义住持皇舅寺,即冯熙所建浮图,而熙久在定州、洛阳外任,亦曾统兵征战淮北,当与南僧有接;孝文帝谓僧义 “行恭神畅,温聪谨正,业茂道优”,似为赞叹南方义学高僧之词。重新僧,慰旧僧,两厢并用,孝文可谓良苦用心!然而,都维那掌管京邑佛事;僧义之任,云冈石窟便正式转归南僧。

    徐州高僧入主云冈的确证,见《广弘明集》卷24《元魏孝文帝为慧纪法师亡施帛设斋诏第七》:“徐州法师慧纪,凝量贞远,道识淳虚,英素之操,超然世外;综涉之功,斯焉罕伦。光法彭方,声懋华裔,研论宋壤,宗德远迩。爰于往辰,唱谛鹿苑,作匠京缁,延赏贤丛。倏矣,死魔忽歼良器,闻之悲哽,伤恸于怀。可敕徐州施帛三百匹,并设五百人斋,以崇追益。”慧纪,《高僧传》作“慧记”,《释老志》作“惠纪”。此诏,发布于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以后,慧纪大致在返回彭城后不久圆寂。“光法彭方,声懋华裔,研论宋壤”,讲的是他刘宋时游学徐州或建康之事;“爰于往辰,唱谛鹿苑,作匠京缁”,说的是他随昙度、道登前往平城,作了京城和尚的师傅,在鹿苑中讲经说法。鹿苑,拙文《高允〈鹿苑赋〉与云冈石窟》(载20031031日《中国文物报》)已有考证,指的就是云冈石窟所在的平城西北皇家佛地。慧纪“唱谛鹿苑”,明确无误地宣布了徐州高僧在云冈的领导地位,太和十三年以后云冈石窟造像发生变化的根源于斯。

    除昙度、道登、慧纪三人外,见诸史籍,到达平城的徐州高僧还有僧逞、龙达等。太和十九年四月,孝文帝南伐回师,游徐州彭城,又幸兖州鲁县(今山东曲阜),期间诏曰:“门下:徐州道人统僧逞,风识淹通,器尚伦雅,道业明博,理味渊澄。清声茂誉,早彰于徐沛;英怀玄致,夙流于谯宋。比唱法北京,德芬道俗,应供皇筵,美敷宸宇。仁叡之良,朕所嘉重。依因既终,致兹异世。近忽知闻,悲怛于怀。今路次兖濮,青泗岂遥。怆然念德,又增厥心。可下徐州,施帛三百匹,以供追福,又可为设斋五千人。”(《广弘明集》卷24《元魏孝文帝赠徐州僧统并设斋诏第五》)。大约迁都洛阳后,僧逞便返回了彭城。又《续高僧传》卷16《齐林虑山洪谷寺释僧达传》:“释僧达,俗姓李,上谷人。十五出家,游学北代,听习为业。及受具后,宗轨《毗尼》,进止沈审,非先祖习。年登二夏,为魏孝文所重,邀延庙寺,阐弘《四分》,而形器异伦,见者惊奉。虎头长耳,双齿过寸,机论适变,时其高美。与徐州龙达各题称谓。寻复振锡洛都,因遇勒那三藏,奉其新诲……终于洪谷山寺,春秋八十有二,即齐天保七年六月七日也。”按僧达卒于556年,出家游学平城,值太和十三年(489年)。后来,精通律藏,与徐州龙达齐名。(完)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本文作者:张焯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5-06-05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