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云冈石窟保护性窟檐建设

 

 

 

 

 

  云冈石窟开凿于十里河三级基座阶地砂岩中,从北魏营造初始,风化和水害便是威胁云冈洞窟与石雕保存的主要难题。洞窟外立壁和裸露在外的造像由于遭受多年的雨水冲刷、风蚀日晒,剥蚀严重,修建保护性窟檐可以阻断大气降水的直接冲刷,确保窟内温湿环境的相对稳定,有效减轻水害。所以,在一千五百年的漫长岁月中,石窟窟檐的建与毁一直是关乎石窟寺兴衰的重要标志。

    一、云冈窟檐建设的历史回顾

    石窟前建筑佛殿式窟檐属于我国传统石窟寺样式,从北魏到辽金,许多洞窟前曾经数度建有木构窟檐,并与窟前四合院结合组成完整的寺院格局。这些历史上的窟檐往往毁于兵火,但其地面柱坑遗迹和壁面的梁孔至今尚存。

    作为北魏的皇家大石窟寺,云冈曾有过十所寺院。金皇统七年(1147)立《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曰:“西京大石窟寺者,后魏之所建也,凡有十名,一通(示)[],二灵岩,三鲸崇,四镇国,五护国,六天宫,七崇(教)[],八童子,九华严,十兜率……亡辽季世,盗贼群起,寺遭焚劫,灵岩栋宇,扫地无遗。皇统初,缁白命议……于是重修灵岩大阁九楹,门楼四所,香厨、客次之纲常住寺位,凡三十楹……自是山门气象,翕然复完矣”。由此可以推断,云冈石窟窟檐在北魏时就有修建,辽代时最为齐备,而金代也有过大规模重建。

    明代云冈“石窟摩云”属于大同八景之一,窟檐佛阁应有兴建,但具体情况不明。清顺治八年(1651),宣大总督佟养亮等人对第5678窟窟檐重新修葺,修葺后留下的《重修云岗大石佛阁碑记》现存于云冈石窟第5窟前室西侧。康熙三十七年、乾隆三十四年(1769)、咸丰十一年(1861)、同治十二年(1873)、光绪二年(1876),先后对这四座石窟及窟檐进行过增补、修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云冈石窟,先后两次对现存的第58窟窟檐进行了维修和复建。1955年鉴于当时第567窟窟檐和大部分窟前建筑均已残破不堪、岌岌可危,中央财政拨款4万元,对第567窟进行了落架重修,更换了部分糟朽的木构件并涂刷了防腐桐油,对部分瓦件进行了更换;重建了第67窟悬空过廊,更换增补了门窗,使第567窟窟檐旧貌得到了恢复。199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开展了第7窟窟檐的维修和第8窟窟檐的重建,并于1994年完成。

    从上世纪60年代起,国内文物保护专家即对云冈石窟修建保护性窟檐展开了探讨与研究,一致认为窟檐建设对洞窟、崖壁、列柱的保存有着诸多益处且势在必行。国家文物局专家和多家高校院所先后拿出了若干套保护性窟檐设计方案,其中既有传统建筑式样,也有现代建筑样式。但是由于在窟檐风格、体量等方面专家争议颇大,致使保护性窟檐的修建被数度搁置。到2010年云冈石窟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顺利完成,文物本体保护工程再次列入议事日程。经多方努力,2011年《“五华洞”保护性窟檐设计方案》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至此云冈石窟保护性窟檐建设终于迈出了新的步伐。

    二、“五华洞”保护性窟檐建设

    “五华洞”是云冈石窟第913窟的俗称,因清代重施彩绘、异常华丽而得名。其中,造像雍荣华贵、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建筑、雕刻、音乐、舞蹈、书法和历史的珍贵资料,为云冈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由于石窟前立壁和列柱裸露在外,遭受雨水冲刷、风蚀日晒,“五华洞”岩体裂隙纵横、崖体失稳、列柱风化剥落变细,洞窟随时面临坍塌的危险,因而成为云冈石窟文物病害最严重的区域。同时,窟内彩塑壁画也出现了酥碱、空鼓、脱落等诸多病害。为了全面有效地保护 “五华洞”,在建设保护性窟檐的基础上,2012年起,国家文物局又先后批准了 “五华洞”洞窟危岩体加固和彩塑壁画修复工程,以及洞窟文物本体及微环境监测系统建设方案。经过两年多的紧张施工,各项工程初战告捷。

    1.“五华洞”危岩体加固工程

    危岩体加固工程于20126月开工,20137月竣工,并通过了专家验收。工程主要内容和工艺创新有:(1)对1113窟岩壁危岩体进行锚杆加固。为了避免水冷钻孔造成对文物本体的损害,整个钻孔过程中采用风冷作业,同时加装吸尘设备,避免了二次扬尘对文物本体的损害。(2)裂隙灌浆。选用进口改性环氧树脂对裂隙进行压力灌浆。(3)加固1113窟窟顶人工砌体。通过锚固灌浆、表面封护,达到充填加固人工砌体的目的。表面封护和灌浆材料,摒弃了传统的低碱水泥,改用更为适合的新型无机材料水硬石灰。

    该工程的完成使危岩体得以归安复位,裂隙得以灌浆加固,有效的提高了石窟的稳定性,并为保护性窟檐建设工程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五华洞”彩塑壁画修复工程

    彩塑壁画修复工程于2014年开工,现已完成第910窟的修复工作,并通过专家验收。工程主要内容有:(1)颜料层起甲的保护修复。(2)酥碱、粉化病害的保护修复。(3)壁画大面积空鼓、地仗边沿破损、开裂的保护修复。具体做法是,先对修复对象采取支顶保护措施,避免壁画在修复过程中坠落,然后对壁画破损边沿进行渗透加固并用麦草泥填补,在填补过程中同时预留注浆孔并植入注浆管,同时对壁画进行回位支顶,使壁画能够回复至原有的形态并能够与麦草泥更好的粘接。接着对壁画背部的地仗层、岩体进行渗透加固,待加固完成并适当干燥后进行灌浆,最后进行支顶脱盐,确保壁画与岩体粘接更理想。

    通过910窟彩塑壁画的修复,探索出了一套从加固材料到施工工艺都适合云冈石窟彩塑壁画的修复方法,整个“五华洞”彩塑壁画修复工程完成后,将再现“五华洞”的绮丽多彩。

    3.“五华洞”保护性窟檐建设工程

    恢复云冈传统的佛殿窟檐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文保专家共同努力的目标。承担此次保护性窟檐设计的山西达志古建筑保护有限公司,对“五华洞”现存遗迹进行了多次勘测,结合窟前考古资料,拿出初步设计方案,经国家和省级文物古建专家反复论证,最终设计编制了北魏风格的保护性窟檐修建方案,报请国家文物局获批。

    20125月,通过公开招标,山西古建筑保护工程总公司、山西省古建筑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分别承接了“五华洞”保护性窟檐修建工程的施工和监理工作。施工过程中,木材、砖瓦等选材用料层层把关,构件加工、墙体垒砌等工程质量定期验收,整个施工过程高标准、严要求,真正做到了规范严谨。保护性窟檐的修建完成,使千年古佛免受风雨侵蚀,窟内温湿环境趋于稳定,游览设施得到改善。建成后的窟檐古朴厚实,大气凝重,在有效保护洞窟的同时,再现了北魏皇家寺院风采。

    4.“五华洞”监测系统建设工程

    现场监测是当今文物保护科学的崭新课题。全面系统的文物本体及洞窟微环境监测不仅能为“五华洞”保护工程提供效果评价,同时也能为今后石窟保护积累大量的科学数据。为此,云冈石窟研究院向国家文物局上报了《“五华洞”文物本体及微环境监测系统设计方案》并获批。

    “五华洞”监测系统既有常规的气象监测、环境监测、洞窟微环境监测,又有针对洞窟病害开展的裂隙稳定性监测、渗漏水监测、危岩体稳定性监测和风化情况监测;既有采用先进技术开展的窟前列柱稳定性监测、窟檐变形及稳定性监测和凝结水监测,又有前沿理念的洞窟动态预警监测和游客承载量监测。全面有效的监测,不仅为“五华洞”文物安全提供了保障,也成为高标准保护云冈石窟的典型样板。

    5.提升“五华洞”参观服务功能

    所有洞窟实施全方位开放是“五华洞”保护工程在展陈服务方面的又一亮点。目前,第910窟已完成地砖铺设并拆除了隔离木栏,使游客可以进入洞窟,在黄白两色冷光灯营造的庄重神圣氛围中,全方位的参观洞窟。窟内安装的保护性玻璃幕墙,既防止了游客触碰文物,又为游客近距离参观提供了便利。地面北魏装饰雕刻遗址丰富了展陈内容,完善的安防技防设施为洞窟开放提供了保障。前期开放的第910窟,以文物保护智能化、游客游览人性化的全新面貌展现在广大游客面前,让中外游客更加深入地感知北魏文化,让海内外宾客更加全面地领略北魏佛教艺术的精美与辉煌。

    以上工程同步进行,环环相扣,紧密衔接,相继完成。可以说,“五华洞”工程是云冈石窟历史上第一次立足于文物本体维护的全方位综合性保护工程,开创了国内石窟寺维修保护的先河,同时也为今后的保护工作树立了一个典型样板。

    三、未来云冈石窟保护性窟檐建设展望

    “五华洞”窟檐的完成不仅是云冈石窟文物保护工作的一大突破性成果,也标志着窟檐建设迈入了一个崭新时期。在经历了建国六十多年的维修、复建和新建的经验积累,我们对建设保护性窟檐的认识更加成熟。今后,将根据洞窟的历史遗迹和现状需要,以及建筑风格、选材用料、游览空间等,通盘考虑云冈无窟檐诸窟的保护方案,设计建设不同式样的保护性窟檐。譬如,第12窟洞窟规模较小,窟前空间有限,可设计修建前庭式窟檐,在保护洞窟的同时,兼备过廊功能;“碧霞洞”开凿在崖壁半坡上,可设计为悬空式、开放型窟檐,起到防水作用,便于游客观瞻。再如第3窟,历史上就曾建有面阔十一开间的三或四层“灵岩大阁”,为了保护洞窟及前室窟顶的弥勒洞和两侧佛塔,也应修建保护性窟檐,因其体量太大,选材应以现代轻型材料为宜,施工工艺也可采用现代仿古工艺。早期开凿的 “昙曜五窟” (第1620窟),因第20 “露天大佛”的形象已深深植根于人们心中,不宜修建仿古木构窟檐,但可修建全覆盖式、透明式大棚顶,棚顶可根据气候变化自动伸缩等等。

    总之,未来云冈石窟的保护性窟檐将更加丰富多彩和科学有效,这无疑是时代赋予云冈人的神圣使命。(完)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20150107;本文作者:温晓龙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5-06-05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