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云冈石窟的百年研究

 

 

 

 

 

  云冈石窟是北魏开凿、历代维修、保存至今的伟大宝库,在历史、考古、佛教、艺术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进入20世纪后,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共同耕耘,云冈石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云冈学正日益成为一门显学。

一、20世纪前半叶萌发阶段

    上世纪初兴起的云冈研究,国际上以日本学者为主。1902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建筑学家伊东忠太走进云冈,先是撰写了《云冈旅行记》,随后于1906年发表了 《北清建筑调查报告》和 《支那山西云冈石窟寺》,分别对云冈石窟艺术渊源和雕像来源进行了论述。伊东忠太这些著文引起了国际学者及世人对云冈石窟的关注,开创了云冈的百年研究之路。

    此后,日本学者研究云冈石窟的论著、图录陆续出版问世。1915年,大村西崖的《支那美术史·雕塑篇》出版;1919年,松本文三郎的 《支那佛教遗物》出版。稍后,日本旅华摄影师山本赞七郎 (山本明)以其出众的摄影技术,拍摄了大量中国名胜古迹影像,并将有关云冈石窟的精美照片集结成册,于1921年出版了 《云冈石窟》,1924年出版了 《震旦旧迹图汇·第一编·云冈石窟》。1925年,由中井宗太郎解说、外村氏摄影的 《大同石佛大观》,用独特的视角生动再现了云冈石窟宏伟精美的艺术形象。1926年,日本长盘大定、关野贞合著 《支那佛教史迹》,全书收录云冈石窟照片119张,对云冈石窟在中华佛教史上的地位予以充分肯定,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云冈研究热潮。

    1938年到1944年,由水野清一、长广敏雄率领的京都大学调查队对云冈石窟进行了7次调查,同时,他们还在第8窟—第13窟、第14窟—第20窟等窟前以及山顶佛寺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这是迄今为止对云冈石窟最为详细的调查。在此期间及之后的时间里,先后有水野清一 《云冈石窟与它的时代》 1940),小川睛旸 《大同的石佛》(1942),长广敏雄 《大同石佛艺术论》(1946)等著作出版,图文并茂,考证了云冈石窟的艺术渊源、艺术特色、历史与现状等问题,日本学者对云冈石窟的研究逐步深入化。

    对于云冈石窟的研究,不仅日本学者慕名而来,法国和瑞典一些热衷于东方学的学者也开始将目光投向这一佛教圣地。1907年,法国汉学家沙畹在云冈进行考察,拍摄了大量照片,择取其中78幅,收录于之后著成的 《华北考古学使命记》和 《北中国考古图录》,这些照片不仅成为当时国内外学者了解云冈石窟的一个窗口,而且对于今天的研究也极具参考价值和历史价值。1925年,瑞典学者喜龙仁著 《中国雕刻——从五世纪到十四世纪》 (四卷本),在伦敦出版。书中共有云冈图版66幅,同时对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特点进行了论述,认为云冈造像明显具有印度式和汉地本土两种风格。

    我国最早研究云冈石窟的学者为史学泰斗陈垣。1918年,陈垣先生到云冈石窟考察,于1919年发表了 《记大同武周山石窟寺》一文。作者引经据典,不仅记录了云冈石窟遗存及历史风貌,还收集了清朝年间的文人诗赋,首开国内研究云冈石窟之风。后又著 《云冈石窟寺之译经与刘孝标》,论述了云冈的译经情况,着重介绍了云冈石窟译经创始者昙曜所译之经。

    1933年,中国学者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营造学社同人考察云冈石窟,随后在合著的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中,刊发了 《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一文,厘定了云冈诸窟的名称,讨论了云冈飞仙的雕刻,分析了云冈石窟表现的建筑形式和窟前的附属建筑,第一次从建筑角度研究了云冈石刻价值。1936年,周一良撰写 《云冈石佛小记》,文章全面论述了云冈的名称、石窟的开凿、石窟寺的数目与名称、云冈石佛之西域影响、窟内铭识,指出 “云冈石佛为我国雕刻之精英,其壮伟遒丽,后世罕及”。1938年,汤用彤先生整理出版了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书中有多篇有关云冈的文论,如 《凉州与黄龙》、 《释玄高》、 《太武帝毁法》、 《昙曜复兴佛法》、 《北魏诸帝与佛法》、 《北朝造像》等,为云冈石窟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难得的历史依据和研究线索。

    这一时期,中国学者主要从史学、佛教、建筑学角度对云冈石窟进行研究,探明了云冈石窟历史渊源和佛教本土化等问题,为日后的研究树立了典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20世纪后半叶探索阶段

    日本京都大学调查队在1938年至1944年对云冈石窟测量、调查和记录之后,于1951年到1956年陆续出版了 《云冈石窟——公元五世纪中国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调查报告》,共16卷、32本。从中国的石窟寺院概况、云冈地理历史环境、云冈发展史、云冈石窟开凿、昙曜和云冈石窟、云冈图像学、云冈的西方样式、云冈装饰纹样、云冈佛传故事、云冈调查概要、云冈石窟的谱系、云冈石窟开凿次第等方面做了论述。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当时国内外研究云冈石窟的集大成者,内容丰富、图版详尽、影响深远,至今仍是这一领域的重要参考资料。

    1947年宿白先生参加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籍的整理工作,发现了云冈不为人知的文献资料 《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抄本,碑文记述了云冈石窟的历史和金初寺院维修情况,引发了先生对云冈石窟的研究兴趣。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他开始亲自到云冈石窟进行实地考察。1956年发表了 <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校注》一文,标志着云冈研究的一个崭新时代的来临。1978年,他根据考古学原理进一步写成了 《云冈石窟分期试论》,对云冈石窟的分期及其艺术特点、历史背景作了全面的阐述。宿白文献与考古实际相结合做出的结论,对日本学者的云冈分期方法提出了挑战,引起了日本学者的高度重视。长广敏雄1980年在日本 《东方学》第60辑发表 《驳宿白氏的云冈分期论》,1981年在 《佛教艺术》第134号发表 《云冈石窟之谜》,对宿白先生的研究予以毫不留情的反驳,甚至公开质疑 《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碑文的真实性。1982年,宿白先生发表了《<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的发现与研究——与日本长广敏雄教授讨论有关云冈石窟的某些问题》,答复了日本学者的质疑。后又通过 《平城实力的集聚和 “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等多篇文章进一步阐释了自己的观点,对北魏平城与佛教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探讨。1990年,长广敏雄终于在 《中国石窟》中承认: “从文献学角度出发,宿白教授的推论当无误,因而分期论也是符合逻辑的,作为 ‘宿白说’,我现在承认这种分期论。”

    这场中外学者之间的论战,将云冈石窟的研究全面纳入历史考古学的轨道,厘清了云冈石窟的历史沿革与艺术脉络。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学者开始成为云冈学发展的扛鼎之人,改变了世人对 “云冈学在日本”的看法。中国学者开始试图将考古学方法运用到石窟寺研究中,由过去专注佛教石窟寺造像的研究,转向同时注重石窟寺遗址文化的研究,尤其是进入70年代后,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 (今山西云冈石窟研究院)会同中国文物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等单位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1972年—1973年对第910窟窟前地面和崖面顶部以及第12窟崖面的清理,1987年对龙王沟西侧洞窟窟前地面的考古发掘,1992年—1993年对第1窟—第4窟及第9窟—第20窟窟前地面的考古发掘。这几次考古发掘均有新发现,取得了较大收获,为建立完整的云冈佛教考古资料系统,编写考古调查与报告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实物资料,奠定了深入研究云冈石窟的基础。

    上世纪50年代以来,山西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学考古系、中国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等众多单位的专家学者,对云冈石窟及周边石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后,便开始出现由山西文物保护研究机构编著的一系列研究著作 《云冈石窟》,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与日本平凡社合作出版的两册 《中国石窟·云冈石窟》,图录与文论并重,成为中日两国合作研究云冈石窟的肇始之作,开启了中外学者共同研究交流云冈学的新篇章。

    此外,中国学者百花齐放的云冈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刘汝醴 《伟大的雕刻艺术——云冈》 1954),刘玉英 《云冈图案》(1959),苏州丝绸工学院工艺美术系编绘《云冈石窟装饰》 1986),辛长青 《云冈史话》 1989),昝凯 《云冈石窟》 1990),宿白 《中国石窟寺研究》 1996),王建舜《云冈石窟艺术审美论》 1998),这些书籍从各个角度研究了云冈石窟的艺术特点和历史进程。尤其是大同著名学者赵一德先生的《云冈石窟文化》 1998),从云冈石窟的文化内涵入手,详尽地阐述了云冈石窟的历史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外延文化等石窟文化表现,引导人们品味云冈石窟文化价值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是一部以石窟文化内涵为切入点多角度、多层面探寻云冈石窟历史的著作。

    同时,日本学者对云冈石窟的研究依旧令人瞩目。1974年长盘大定、关野贞 《山西云冈》 (《中国文化史迹》第1卷),1975年水野清一、樋口陸康 《云冈の石窟:续补·第18洞实测图》,1976年长广敏雄 《云冈石窟——中国文化社会史迹解说篇》,1988年长广敏雄 《云冈日记——大战中の佛教石窟调查》等优秀成果,不断为云冈研究注入新鲜血液,使云冈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三、21世纪蓬勃发展阶段

    在新世纪伊始,众多学者将云冈研究不断推向深入,新问题、新方法不断涌现,扩大了云冈学的研究领域,加深了云冈学的研究内涵,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2006年,张焯 《云冈石窟编年史》问世, 该书是迄今为止有关云冈石窟研究第一部最为完整的通史。研究以云冈石窟为载体,从战国一直到中华民国,时间跨越2400余年,取材广泛、内容详尽,涉及中西文化交流史、佛教史和大同地方史,从大视角来框定云冈石窟的整个兴衰历程。其中 《徐州高僧与云冈石窟》一文,澄清了孝文帝太和年间云冈造像中国化背后的历史,即凉州系高僧失宠,徐州僧匠入主云冈石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这本书的出版发行对于云冈石窟、大同古代史、中国佛教史,乃至国内外的石窟寺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20129月,王恒编撰的 《云冈石窟辞典》付梓。该书是首部系统介绍云冈石窟文化的百科全书辞典。全书共计80万字,收录各类词条2320个,插图575幅,图文并茂,文字洗练,表述精当。汇集了国内外学者对云冈石窟多年的考古调查和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普及意义。

    在考古、学术研究领域的力作主要还有:韩府编著 《历代咏云冈石窟诗萃——附历代咏大同名胜古迹历史风物诗选》(2002),阎文儒 《云冈石窟研究》 2003),王建舜 《云冈石窟双窟论》 2003),聂还贵 《雕刻在石头上的王朝》 2004),王恒《云冈石窟佛教造像》 2004),李雪芹、李立芬主编 《云冈解读》 2006),李雪芹主编 《云冈石窟研究院——带你走进博物馆》(2007),崔晓霞编 《世界遗产丛书·云冈石窟》 2008,赵昆雨 《云冈石窟佛教故事雕刻艺术》 2010),王天銮 《岩·时·空——云冈石窟空间艺术》 2013)等,深入浅出、各具特色,都在试图从不同研究角度入手,为读者呈现一个不一样的云冈。这些书从历史文化、佛教造像、窟龛形制、碑文铭记、历史人物等方面对云冈石窟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对于了解云冈石窟具有重要的普及作用。

    在摄影美术领域,李治国主编 《云冈》(2000)、中国石窟雕塑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石窟雕塑全集·云冈》 (第三卷:李治国主编) 2001)、毛志喜著 《云冈石窟线描集》 2008)、冯骥才主编 《中国大同雕塑全集·云冈石窟雕刻卷》 (上、下) 2010)、张焯主编 《中国石窟艺术·云冈》 2011)、王晨绘著 《云冈石窟装饰图案集》 2011)、张焯主编 《中国皇家雕刻艺术:云冈石窟》 2013)等著作,将云冈石窟的精品雕刻和图片汇聚一册,并配有简洁精炼的文字描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我国北魏石窟雕刻艺术的精华。这些书不仅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云冈提供了云冈石窟最新最好的图片,也为普通读者走进云冈、了解云冈提供了一个更加真实生动的窗口。

    20057月在大同市举办了我国文物界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性石窟学术研讨会——云冈石窟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美、德、日、韩、新加坡等国家和港台地区近300位知名学者出席了这次盛会。会议期间广大专家学者提交学术论文160余篇,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探讨。20068月,云冈石窟研究院将部分论文编辑出版成册:《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该论文集分为 《保护卷》和 《研究卷》两部,内容涉及石窟形制、摩崖壁画、石构建筑、彩塑铭记、题材考证、考古发掘、科学探测、石窟保护等,丰富详尽,充分体现了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研究的特性。本书所收录的论文,视角多样、观点新颖,代表着云冈石窟保护与研究的最新成果,对于推动中国石窟和云冈石窟的保护与研究事业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影响深远。

    近几年来,国际云冈学研究依然处于活跃状态,为了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从2011年起,云冈石窟研究院开始举办 “中日云冈石窟学术研讨会”,每年一届,集中讨论云冈研究的前沿课题与最新发现,进行了阶段性梳理和总结,逐步形成制度化,成为进一步推动云冈研究的新形式。

    时下,对云冈石窟研究较有成就的日本学者主要有:八木春生著有 《云冈石窟纹样论》、冈村秀典著有 《云冈石窟·遗物篇》、石松日奈子著有 《北魏佛教造像史研究》,小森阳子撰有 《昙曜五窟新解》文论,这些日本学者积极撰文作著,成为新世纪日本研究云冈的新生力量。

    云冈石窟研究院专业人员凭借天然的区位优势,调查洞窟、掌握一手资料,在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云冈石窟研究论文100多篇,从史学、考古、艺术、佛教等角度研究探讨,提出了许多新颖而独到的见解,以求逐步揭开云冈之谜。尤其在考古研究方面成绩斐然:2008年,全面启动了洞窟考古调查工作,并首次在洞窟考古调查工作中使用了三维数字扫描技术,取得了成功。同时,2008年—2012年实施的云冈山顶考古发掘工作成就显著,发现的 “北魏辽金佛教寺院遗址”被评为201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此外,云冈石窟研究院于2014年开始对1992年窟前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及相关资料进行全面整理,以确保洞窟考古调查报告的真实性。新世纪以来,云冈石窟研究院努力推动学术交流活动,大力发展考古研究工作,积极发挥作用,使得云冈研究不断朝着长效化、良性化方向发展,真正展现云冈文化内涵。

    云冈学在这一新时期体现出了新的特点:首先,云冈石窟研究院主导云冈研究,涌现出大批优秀人才和扎实成果,充分发挥了研究院的区位优势。其次,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密切,中国学者和国外学者一道共同谱写新云冈,这些条件都使得云冈研究空前活跃,真正凸显了云冈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内涵。

 
 

 

 

东洋文化研究所所藏山本赞七郎摄云冈照片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20140827;本文作者:侯瑞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5-06-05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