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名城绛州建置考

 

 

 

 

 

  晋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关于新绛县城的建置,《新绛县志》记载:“县城,旧称州城。始建于隋代开皇三年(583年),历有修葺。”但光绪《山西通志》记载:“孝文帝太和十一年 487年),复置临汾县(即今州治)在故城南。十八年废东雍州,改置平阳郡,隶唐州,临汾仍隶平阳,复置正平郡为正平郡,仍治柏壁。”哪种记载准确呢?

    《新绛县志》的记载源于明正德十六年的《绛州志》,其主编王珂为永济人,且期月而成,本人言明:“不知建于何时,我意为隋开皇时建。”这种说法随着历代州、县志的沿革:“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年)改东雍州为绛州,徙闻喜县龙头城(今礼元镇龙头堡)。武帝时复移于柏壁。建德六年(577年)再徙稷山县玉壁。隋代开皇三年(583年)州治从玉壁迁今县城处。废正平郡,改为绛郡”而强化。

    事实上,北魏太武帝始公四年(427年)于柏壁镇,建东雍州,分临汾县为太平县和南太平县。“神麝之年(428年)改正平郡为征平郡。”“正平郡 ,真君置南太平县,后改郡。”这段历史在光绪《山西省志》均有记载,东雍州,太和十八年罢(494年);东魏复置东雍州是天平元年(534年)。

    东雍州为东、西魏,北齐,北周争夺的焦点,多次反复易手。“武成初,齐将斛律敦侵汾绛(达奚)武以万骑御之。敦退,武筑柏壁城守之。”武成二年,因西魏于大统十五年(549年)改“东雍为华州”,故周书明帝纪二年,“于正平置绛州”。裴文举,字道路,闻喜人也。父邃性方严,卒于正平太守。保定三年(563年),绛州刺史,邃之任正平也,廉约有守,每行春省俗,单车而己。及文举临州,一遵其法,百姓美而化之。

    北齐武平元年(570年)斛律光因军功受任右丞相,并州刺史。于汾北筑华谷 (今稷山县化峪村)、龙门(今河津县)二城。武平二年(571年)斛律光筑13城于汾北,于北周韦孝宽激战。孝宽兵败,逐编造谣言,同年斛律光被害。斛律光遇害,北齐逐撤之稷山与新绛天然分界线设防,从武平关到阳王镇闫壁。“闫壁由闫姓将军设防,村名缘自而来。今村郊尚有将军庙遗址”,至今将军庙仍香火不断。“傅伏,武平六年(575年)为东雍州刺史,七年为行台石仆射。齐败,惟伏不下,及闻高纬被擒乃降,引使宿卫,授上仪同大将军。”

    如果说绛州从柏壁迁徒到龙头堡是迫于北齐进攻所逼,但《民国闻喜县志》沿革:“北魏仍为闻喜县属东雍州为正平郡首县。”《山西志辑要》记载:“闻喜正平郡治,非也。”也就是说,闻喜也是北齐的地盘,既不可能,也不属实;至于复徙柏壁,再迁玉壁,难道还能迁在北齐的傅伏驻地?正平郡也与东雍正一起迁往玉壁,那裴文举的正平郡令也在玉壁不成?这说明,从公元570年至577年,北周的绛州成为名誉上的领地。不过治史者为尊者讳罢了。北齐傅伏投降后,绛州才迁至玉壁,准确地说,北齐东雍州的辖区归于北周的玉壁之勋州,改称绛州。六年以后,隋开皇三年(583年),“绛州移正平。”

    其实,正平郡连同东雍州移治龙头堡之说,来源有三:一是正平郡与东雍州治所同在柏壁;二是太和十一年(487年)复置的正平郡在柏壁;三是东雍州移治龙头堡时,正平郡一同移过去。

    请看1997年版 《新绛县志》村名来历。“符村,南北朝时,北魏曾置南太平县,治所即设于此。隋改南太平为正平,治所逐撤。因村址为当时衙印符存放处,故名符村。”现村南门楼上尚镶嵌着乾隆时期的“古正平”牌匾。“横桥堡,原为兵寨,有堡。系南北朝时南太平县衙屯兵所在。”主编靳欣文虽认为正平一直保留到隋改正平县才撤,但南太平县不在柏壁。

    光绪《山西通志》认为,太和十一年(487年)复置的正平郡在柏壁,系地名搞错,张冠李戴凭空推论而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内弟、正平人薛长孺在《梁令祠记》中写到:“正平,本汉临汾。临汾县改称正平县,是隋开皇十八年,到武德元年(618年)才移于今治。”而且同由临汾县分而置之的光绪 《太平县志》沿革:“(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置太平县于关南,析临汾县地为南太平、西太平……太和十八年复置临汾县,罢东雍州。”远比依据“秽书”《魏志》而来的光绪《山西通志》复置临汾县的时间要准确,从逻辑关系上讲也合理。临汾县太和十一年尚未复置,现新绛县城历史上从没有一天叫过临汾县,那太和十一年复置的正平郡怎有可能跑到临汾县去?既然正平郡就在今县治,柏壁又怎能再复置一个正平郡?再看,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汾水)又西迳魏正平郡南,古东雍州治。太和中,皇都西洛,罢州立郡矣。又西迳王泽,浍水入焉。又西过长修县南,汾水又与古水合。”况且,北齐右丞相斛律光墓就埋在绛州府衙,金代乡贡进士孙镇在《斛律光墓记》中也认为:“州置于后魏之初”。都与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图集》相吻合。

    毋庸置疑,新绛县城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而且直至隋开皇三年 583年)作为正平郡一直存在,后与玉壁迁回的绛州,合称绛郡。作为晋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被误推迟两个朝代、96年历史近五百年的冤案,应予彻底恢复名誉了。它对于解开稷益庙、绛州大堂、白台寺、文庙四个国宝单位不知建于何时的谜底,排除众多历史书籍中对于古临汾、东雍州、正平郡、绛州地望互相矛盾的尴尬,进而理清“沿革,惟北魏最难理合”的其同周边地区的关系都会产生极大的作用。(完)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20141224;本文作者:刘保民 卫世新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5-06-04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