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翼城与古唐国

 

 

 

 

 

   古唐国历史悠久,自尧受封,其子丹朱及其苗裔承袭,延至周初被周公所灭以封叔虞建立晋国,其间长达1300余年。然“唐”的地望,史书却有不同的记载,除一说在河北唐县外,其余皆在山西,即翼城说、平阳(今临汾)说、永安说(今霍县说)、安邑(今夏县)说、晋阳(今太原)说等。结合近年来襄汾陶寺遗址、翼城枣园遗址和翼城、曲沃交界处的天马——曲村晋国遗址的问世,河北唐县的说法已淡出,多数学者认为尧受封的“唐”在晋南最有说服力,而在晋南诸多县份中与“唐”相关的地名唯翼城最多,这也是翼城素有“唐尧故地,晋国旧都”之称的渊薮。古唐国与翼城究竟有着怎样的瓜葛,不妨将历史文献、诸多地名和当今考古成果、专家论述相互印证,读者便可知翼城冠以“唐尧故地”并非空穴来风,当属名至实归。

文献记载

    古代许多历史文献、志书及国内大型权威辞书均记载古唐国的地望在今翼城一带。

   《左传·哀公四年》引《夏书》云:“唯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冀方即《禹贡》所说的冀州。《诗经注解》曰:“唐国,本帝尧旧都,在禹贡冀州之域……周成王封弟唐叔虞为唐国。”《翼城县志·建置沿革》载:“翼在《禹贡》冀州之域。尧受封于此,号陶唐”。《史记·晋世家》云:“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这里的“河”指黄河,“汾”指汾河,翼城恰处于黄河、汾河以东。《括地志》载:“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即尧裔子所封者也。”今翼城县境西北崇山脚下的里砦镇迄今仍有唐城村,恰在县西二十里。正如《翼城县志?古迹》所载:“古唐城:丹朱封唐侯时所都,在房陵之右,今名唐城村。在翼城县西二十里,今有庙存焉”。

    无独有偶,各类志书中也有相关记载。《通志》谓:“帝尧,高辛氏第二子,母帝喾四妃陈丰氏曰庆都,感赤龙之祥,孕十有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名放勋,育于母家伊侯之国,后徙耆,故名伊耆,年十三佐帝挚受封于陶,十有五封唐,为唐侯,合翼与浮山南为国,而都浍南之尧都,后迁于平阳,年十有六以侯伯践帝位,都平阳,是为陶唐氏”。这里的“浍南之尧都”当指翼城县南唐乡河澐村南的尧都,1950年划归绛县。《通志?都邑略》则云:“晋都唐,谓之夏墟,大名也,本尧所都,谓之平阳,成王封母弟叔虞于此,初谓之唐,其子燮父始改为晋,以有晋水出焉,其地正名翼,亦名绛,而平阳者是其总名。”《平阳府志》在“翼城县”条下云:“古尧始封国。虞封尧子于此。夏商因之。周唐乱,周公灭之,成王封弟叔虞于此,是为唐叔……” 光绪六年《曲沃县志·沿革》载:商时“豕韦复承其国,商末国于唐,为唐公,沃在其西境,凡六百四十四祀。” 翼城恰在其东。历代《翼城县志·建置沿革》载:“翼在禹贡冀州之域。尧受封于此,号陶唐。禹封丹朱于此,因名曰‘唐’。今县西唐城村,其故都也。至周成王五年,唐有乱,周公灭之,迁尧子孙于杜。成王戏剪桐叶为珪,封其弟叔虞于唐,建都翔翱山下,以山形如鸟舒翼,故名翼城,即今之故城村是也。自尧至此皆名唐……”

    同样,大型辞书中记载也大抵如此。《辞海》载:“唐,古国名,相传为祁姓,尧的后裔,在今山西翼城西,为周成王所灭,后来作为其弟叔虞的封地。” 《辞源》载:“唐指唐尧,即陶唐氏,或诸侯国名,今山西翼城县西有古唐城。” 《汉语大辞典》载:“唐指西周诸侯国名,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有古唐城。” 《汉语大字典》载:“唐为古国名,相传为祁姓,尧的后代,在今山西翼城西,为周成王所灭,后作其弟叔虞的封地。” 《中国历史大辞典》称:唐为“商代方国,祁姓,相传为尧之后裔,都今山西翼城县西唐城村,为周成王所灭。封其弟叔虞于此。都今山西翼城县西唐城村。”

地名佐证

    晋平公时期的晋卿范宣子(士匄)在自述家世时说:“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见《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这段话记载了尧践天子位定都平阳后,古唐国1300多年间族系的延续。其实,这些都可在翼城境内寻其踪迹,有些地名虽未必真实,但诸多与陶唐氏族系相关的地名集聚一县,绝非偶然,它为古唐国的中心地带在翼城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与唐侯尧相关的地名有四处。一是崇山(俗称塔儿山)一带,为陶唐氏活动的区域。崇山位于今翼城、曲沃、襄汾、尧都区、浮山交界处。据考,崇山在夏朝以前曾名“唐山”,《山海经》载:“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一曰汤山。”郭璞注:“狄山即崇山,汤山即唐山,亦今之崇山。” 二是丹陵,相传为尧的出生地。位于今唐兴镇郑庄村北,也称丹山、丹子山。丹山上古时建有尧庙。清康熙举人王世家撰有《丹山尧庙记》。三是封唐时所都之处。除上述提到的浍南之尧都,今隆化镇也有一尧都村。历代《翼城县志·古迹·村落》载:“尧都村:邑南二十里,浍水之阳,尧封唐侯时所都也。”该村古时建有尧庙,后易为老君庙,庙后有一神泉称“尧井”。浍河南建有阅兵楼,至今尚在,门楣中央镌刻“古尧都”三个大字。村西北髙埠处称尧都岭,上有后土庙。四是尧之异母兄姬弃(后稷)的出生地。位处于王庄乡的弃里村,弃里,即姬弃的故里。历代《翼城县志·村落》载:“弃里村,在邑北二十五里,盖后稷生处。其母初见后稷而弃之,故名。俗讹为契里,误矣。又《稷山志》以稷墓在彼,遂以为稷山。人不知彼为葬处,非生处也。”此外,丹山上有一块巨石,上有一个大脚印,称巨人迹。相传后稷为其母姜原踏巨人脚印感孕而生后稷。

    与尧子丹朱相关的地名有五处。一是丹朱的生地。位于今王庄乡郑庄村北丹子山后的朱村。历代《翼城县志·村落》载:“朱村,在邑北二十五里丹山东北。丹朱生于此,盖尧封唐侯时,生子于丹山之傍朱村,因命名曰丹朱。”丹山傍确有两朱村,位处翼城的叫南朱村,传为丹朱生地;位处浮山的叫北朱村,传为丹朱食邑。清康熙版《平阳府志·建置沿革·浮山县》载:“浮山县,虞丹朱食邑。”二是丹朱的封地。位处于今王庄乡龙艺村傍的丹渊。《翼城县志·古迹》载:“丹渊,在龙艺村南,即丹朱所封之丹渊,又一名‘善渊’。”三是丹朱的葬地。位于南唐乡北史村的丹朱墓,墓高两丈,周围一百六十步,俗称“金井”、“西老墓”。四是丹朱为唐侯时的都城。位于县境西北隅的里砦镇境内唐城,隔崇山与襄汾的陶寺遗址相望。尧禅位舜后,舜封丹朱为唐侯,都今房陵西的唐城村。1989年,唐城村曾出土“古都唐城”、“陶唐遗风”、“守唐风”等门额刻石。五是丹朱避舜之地。位处于唐兴镇陵下村西的古房陵,相传尧子丹朱避舜于此为房侯,称之为 “古房陵”,岭上的南官庄村石门上就赫然刻有“古房陵”三个大字。

    与唐侯御龙氏相关的地名有三处。一是位处于桥上镇东南2.5公里处的刘王沟村,因御龙君刘累生此而得名。《翼城县志?古迹》载:“刘王沟,刘累故里。今其村多刘氏,即其裔也”。二是位处于王庄乡的龙艺村,为刘累学扰龙技艺的地方。《翼城县志?古迹》载:“龙艺村,邑北十五里,丹渊傍。尧后刘累学扰龙处也。土人皆称‘龙艺’。”三是位处于南唐乡的龙唐村。历代《翼城县志?建置沿革》载:“唐侯御龙氏,姓刘名累,尧子丹朱后,居龙艺村。夏孔甲时,天降二龙,累以养龙术事孔甲,孔甲赐曰御龙氏,以更豕韦之后,为唐侯,都翼之西,曰龙唐,即今龙唐村。”

    与唐侯豕韦氏相关的地名有两处。一是豕韦氏为唐侯时所都之处,位处于今唐兴镇的韦沟村。历代《翼城县志·古迹·村落》载:“韦沟:在履釜山东南,盖夏时豕韦氏侯此所都也。至商时豕韦灭,遂渐浚为沟焉。”另一处为后韦沟,位于苇沟村的后边,属于苇沟——北寿城晋文化遗址范围。

此外,尚有五唐村,是指分布在古房陵上的五座以“唐”冠名的村落。即今之南唐乡的南唐、北唐、龙唐(后讹为云唐)、东唐、中唐(已消亡),皆近故唐城,盖丹朱时所封其同姓者,叔虞时为‘五正’所居。

考古印证

    上述文献的记载是否公允,遗存的地名是否经得起推敲,必须结合考古资料得以印证。众所周知,陶唐氏族是以先进的制陶业而闻名于世。崇山一带的翼城、曲沃、襄汾境内陶土丰富,宜于制陶,为先民们制陶提供了物质基础。陶唐氏沿袭制陶的遗风,掌握了制陶的先进技术,引领起制陶技术的潮流,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赢得了诸部族的拥戴,终使其领袖“尧”成为“天下共主”。

    翼城枣园遗址的发现告诉我们陶唐氏制陶技术承袭了枣园文化的遗风。枣园文化是庙底沟文化的前身,距今约六千年左右,其文化遗存中以陶器最具特色,器物轻薄得体,高低大小适中,色泽古典朴素。仰韶时期的的代表性器物尖底瓶就是枣园文化的折唇壶演进而来的,泥质钵、盆、夹砂罐也一脉相传。此外,在翼城的古暑、北撖、南撖、南卫等村,都发现了庙底沟文化时期的遗存,这是尧封于唐、居于唐,在枣园文化的基础上走向更辉煌的陶寺文化的最有力的证据。难怪许多学者说,翼城枣园是孕育华夏民族童年的一方热土,而翼城尧都砂锅是陶唐氏留给这方热土的一块珍贵而醒目的文明印记。至今,翼城砂锅仍为尧都村独享的专利,其制作的工具中,捣泥用的“端锤”,传说是尧王的“玉玺大印”,后安上把,成了斧头形,但仍叫“尧王玉印”;拍砂锅用的“端板”,形似帝王传令金牌,称“尧王金牌”;压整砂锅形状用的压板,大小、长短、宽窄都很像大臣朝见帝王的笏板,俗称“朝王板”。

    襄汾陶寺遗址的发现为古唐国的地望在翼城提供了旁证。1978年,襄汾陶寺遗址的发掘,引起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学者们就其文化特征、地望和年代以及发展阶段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一致认为这一遗存是帝尧时代文化遗存。尤其是彩绘蟠龙纹陶盘的出现,学者们认为是帝尧陶唐氏时代的实物。再结合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崇山(即今翼城、曲沃、襄汾、浮山、尧都区交界处的塔儿山)一带发现的翼城南石——方城遗址、曲沃东许和临汾下靳等与陶唐氏部族相当的文化遗存,证明陶寺遗址不仅是尧居的陶地,而且就是尧即天子位定都的平阳,崇山(夏朝前称唐山)一带当为尧的故里及其部族活动的地域,古唐国当在都内,使陶唐氏族系得以延续,足以说明《都城记》、《括地志》中所载的崇山脚下的翼城县里砦镇唐城村无疑是尧裔子所封的古都唐城。

    翼城、曲沃两县交界的天马——‘曲村遗址’、翼城县西北一公里处的苇沟——‘北寿城遗址’和翼城县东南7.5公里处的‘故城遗址’等有关晋国文化遗址的发现更进一步说明叔虞受封的唐国与尧受封的唐同属于“河、汾之东,方百里”的地理方位。由此看来,毋庸分辨,古唐国的范围包括今临汾市的翼城、襄汾、曲沃、浮山方圆一带,其政治、文化中心当在翼城。?

专著论述

    正是基于文献记载、地名佐证和考古资料的印证,许多研究先秦史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认为唐或唐国在翼城无疑。

    国家教委编写的大学教材《中国历史·先秦卷》中谈到晋国时说:“晋——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国,都于唐(今山西翼城西)。这里河流交错,土地肥沃,历来为天下重地,陶唐氏曾居留于此。”薛新民撰写的《唐尧文化与中国文明的起源》中认为“甲骨文中,作为地名的唐不下10余条,而周初叔虞所封之唐在晋南,则唐尧在晋南最有说服力。”张永山的《卜辞中的唐与唐尧故地》中按照卜辞中有作邑于唐和商王关心唐地吉凶的记录,也认为“唐与商为臣属关系,地在晋南翼城,尧都平阳,为尧的活动重心,后因尧族退出政治舞台,继之者舜或禹封其后于唐,平阳与唐才不再联在一起。”刘泽民、原崇信等主编的《山西通史》,是近年来出版的最具权威的山西历史专著。这部专著在第六章第二节中的“叔虞封唐”中记载:“殷周之际,在太岳山西麓的浍河中上游流域有一个古老的小国,史称唐国。唐国的范围大约在今翼城、曲沃和绛县之间,其中心区域当在浍河上游的翼城。古唐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从《左传·昭公二十九的》的记载可知,其先祖就是陶唐氏,即唐尧部落。”李孟存、李尚师的专著《晋国史》在其第一章第一节“叔虞封唐”中说:“殷周之际,在今天山西省南部的翼城、曲沃、绛县、襄汾、侯马之间,有一个古老的小国,历史上称其为唐国……古唐国境内的浍水水量丰富,不仅可以灌溉两岸良田,而且兼有水运之利。古唐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一段文字将它的历史追溯到传说中的唐虞时代……”王克林撰写的《陶寺文化与唐尧、虞舜》在谈到“陶寺文化的历史人文地理”时说:“根据《左传》、《史记》的有关记载,唐国故地在今晋南的翼城一带。”

    李元庆先生在其所著的《晋学初集》中谈到“古唐国历史与尧文化研究”必须遵循“沿流而溯源”或“由后以例前”的逆向研究,才能对古唐国的历史有完全和整体的把握。清代的王师夔在其所著的《唐考》一文中曾用逆向论证法精辟地告知我们叔虞封唐的唐与尧始封的唐均在翼城,令许多专家学者惊叹不已,拍案叫绝。他说:“逆而溯之,翼为晋国之都,晋为唐叔之后,则翼非叔虞之唐乎?更逆而溯之,叔虞未封时,《左传》云‘成王灭唐以封大叔’,《史记》亦曰‘唐有乱,周公平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则叔虞之唐非即刘累之唐乎?更逆而溯之,《左传》云‘刘累以扰龙事孔甲,赐为御龙氏,以更豕韦之后’,则刘累之唐非即豕韦之唐乎?更逆而溯之,《左传》云‘陶唐氏衰’,杜预注云‘豕韦氏侯焉’,脱非失国而迁,豕韦何以能侯?且《括地志》亦云‘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即尧裔子所封者也’。则豕韦之唐非即丹朱之唐乎?更逆而溯之,《帝王世纪》云:‘尧始封于唐,后迁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而封其裔子于此,仍为唐国。’《诗谱》亦云‘唐本帝尧旧都’,则丹朱之唐非即帝尧之唐乎?闻尝综古今,通前后,以论定焉:……”

    如今,陶寺遗址以其丰富的出土文物告知世人5000年前崇山一带活动着一个强大的部落——陶唐氏,尧贵为部落联盟酋长定都的“陶寺”已经找到,其为唐侯及其苗裔承继所居的“唐”还会远吗?笔者认为对陶寺周边特别是以翼城为中心的唐地的考古发掘工作应进一步开拓,这无疑有助于华夏文明的探源工程的推进。(完)

 

本文来源:;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5-05-05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