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成全,便是一种圆满——阎锡山侍从警卫张日明回乡未果记

 

 

 

 

 

  1.

  2004年前后,我在三晋都市报任旅游版编辑,亲手编辑过一篇《茅屋为台风所破记——参观阎锡山台湾金山茅屋“种能洞”有感》的文章,作者杨建峰是原山西省旅游局局长,他在随山西旅游协会访问团去台访问时,专程去拜访阎锡山在台北的故居。在文章最后,提到一个叫张日明的人,是阎锡山生前的侍从警卫,此人几十年如一日,守护阎锡山的故居和坟茔。张日明是山西朔州人,因跟着阎锡山归隐,丢掉军籍,没有退休金、养老金。“生活还过得去,水平不高”,因没钱,无法回大陆探亲……

  这篇文章描写的场景,令人唏嘘长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时隔十年,与一位熟通山西民国历史的年轻人聊天,在即将分手时,他说有个愿望,看我能否帮他完成。他叫杨杰,一个来自伏羲故里的小伙,十多年前来太原求学,在此落户工作,以微博名“垄上行”,孜孜不倦,执著钻研山西近代和民国历史,可谓博览群书、涉猎很广,其精神令人感佩、赞叹。

  他所托之事,便是帮助张日明老人回乡之事。杨杰说自己去过台湾两次,虽没有机会见到张先生,但从有关新闻报道中看到的老人“没钱回乡”,非常心酸,便萌生通过民间筹款来帮老人达成心愿的想法。他积极联系一些民间团体,希望在他们的资助下,能让张老先生回故乡走走看看……

  这件积聚心头多年的往事,在这样一个猝不及防的时机被提及,顿时勾起我的心结。一个飘零台湾数十年的老人,在晚年,因为没钱而无法回乡省亲,内心的凄凉可想而知。

2.

  20123月,我与同事受台湾《旺报》邀请,参加第二届“大陆人在台湾”“台湾人在大陆”征文活动颁奖典礼。活动间隙,我们前往台北市山西同乡会拜访,受到同乡会前辈的接待,也有幸采访到了阎锡山晚年的秘书原馥庭先生,老人九旬高龄,却眼不花耳不聋,记忆力超人,所记所背脱口而出,谈起家乡、亲人,老人情难自抑,隔着桌子泪眼蒙眬,真应了那句“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谈及阳明山阎锡山故居,他说有人义务在看着,没有什么差池。时间所限,并没有深入了解张日明的更多情况。

  帮助张日明老人回乡,当务之急是要先联系到老人,时隔十年,算来老人该85岁了,身体状况如何?近年可回过家乡?这些都不得而知。我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热情招待过我们的山西同乡会总干事李公威先生,先生之前在《联合报》任职,算是我的同行前辈。赴台前后,与原先生的许多联络都有劳李先生。此番,还需通过微信和邮件说明缘由。

  发出去两日,竟没有回信。等再回信息,李先生说刚刚落地山西,带着十几个山西籍台湾老乡在长治探亲呢。可不是天助我也。

  过几日,李先生结束行程回到太原探亲。我与杨杰一起去见他,先生与两年前并无分别,身材高大魁伟,谈吐文雅。我们简单就张先生回乡接待情况、家属陪同等事宜做了沟通。他说,最好别说钱的事,就说邀请回乡,这样是对先生的尊重。这个细节让我很受启发,有时,同样一件事,首先要考虑到他人的感受,看哪种表达更礼貌,更体恤对方的尊严,而其结果可能直接影响到事情的成败。

  了却老人一个心愿,是我们的初衷。可以借陪同老人回乡探亲,了解他不计分文、不畏寒暑守护阎锡山坟茔的缘起,解开我们的疑窦。外人的揣测,都无法真实表达老人内心的感受。

  李先生说要回台与老人联系后,方有回复。但起码可以证实,张日明老人身体尚好。

  谈妥了接待事宜,尽快解决费用支出成为紧要问题,作为一个民间动议,官方的路子显然走不通,但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还是与就职于山西省台办的黄先生私下沟通,他说可以帮忙赞助,吃住行全包,了却老人一桩心愿。他说,莫谈功德,就是一件事而已。

  事情进展非常顺利,只待张先生定下行程,一切就顺理成章,完美成行。然而,几天后,李先生传来的消息是:刚才和张日明叔叔联络上了,他要我转达对你们的谢意,但他不再想回去的事了。不是钱的问题,两个原因,一是他年岁已高,两个膝盖都换了人工关节,无法长途跋涉;二是阎伯川先生的故居与墓园还需要人照顾,不时也有山西来台的参访团要参观故居与墓园,总不好让来客吃闭门羹。一番心意落空。

3.

  失望,十年过去,以为可以为老人做点什么,却已然太迟。很多事是不能等,也等不得的。古人说“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岁月面前,没有太早只有太迟,那时那刻,老人的回乡梦无法实现,时过境迁,他竟是“不再想回去的事了”,那是怎样的一种心绪?无奈?知足?遗憾?

  我们显然都无法猜度。听完这些,真是佩服张日明先生对阎先生的拳拳之心,也真是如杨建峰文中所讲,是“阎锡山唯一可告慰的”,堪比“现代子贡”。

  相传,孔子死后弟子们在曲阜城的孔子墓旁结庐而居,守墓三年。子贡因深得老师器重,守墓长达六年。子贡的义行备受后人推崇,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尊师重教的典型代表。现代版“结庐守墓”五十余年的传奇,则鲜活地发生在山西人张日明的身上。

4.

  张先生是朔州市朔城区西街人,1930年生人,身高1.8米,能想象得到他年轻时的飒爽英姿。据见过他的人描述,“一口纯正的朔县口音”,“张口闭口念叨的都是与阎锡山有关的事情”。他如此介绍自己的身世:“我15岁从朔县(现朔城区)参加阎军。不久,吃了败仗,让聂荣臻部队包围了,我们从朔县打到山阴岱岳,又打到怀仁吴家窑一带,后来逃到绥远(今内蒙古)才突出包围。唉,当兵苦啊,战争太残酷……”每有山西人去参访,他都急切探听老家朔州的变化,殷殷乡情令闻者动容。“唉,当兵走得急。那时15岁,亲友都记不住了,只记得有一个表妹叫换女子,住在朔县城西街上,也不知现在啥情况。”“我常常想咱们那儿的莜面饺饺、莜面囤囤、莜面块垒,再腌上一瓮烂腌菜,蒸上一笼山药蛋。唉,家乡好哇。”

  1947年张日明所在部队到大同驻防,19495月入绥远,后来被挑选为阎锡山的侍从人员之一。同年9月间赶往广州,正式跟随在阎锡山身边。关于这段往事,据阎锡山晚年一直跟随其的秘书原馥庭老人回忆,当时阎虽配属有一个连的宪兵保护,但“当时广东的宪兵是靠不住的,部队随时都会叛变,因此从山西老家调来部队侍卫阎院长”。

  194911月间,情势紧迫,阎锡山一行不得已从广州撤往台湾。张日明老人说,他清楚记得阎锡山对近身部属及侍从说:“我到哪里,就把你们带到哪里。”就这样张日明就到了台湾,也是因为这句话,许多部属感念阎锡山,对其身后照拂有加,心存感激。

  张日明那年刚19岁,次年,阎锡山辞官搬到阳明山,初期筑“草庐”而居,仿山西窑洞格局,兴建兼具军事防御与防空功能的“种能洞”,与部属所居住的红砖结构的岗哨楼。因为跟随阎,与张日明一样的一些部属没了军职,由阎个人给他们开工资。大家自己动手,种地、养猪、养鸡,日子过得简朴清净,自给自足。

  在简陋狭窄的茅屋里,阎锡山潜心修行,口述写下了大量的日记体著作,后被集结成《三百年的中国》(上、下册)、《世界大同》《物产证券与按劳分配》等。这些著作在他身后被编辑成册,赠阅或供瞻仰者自行取阅。1960年阎锡山去世后,就葬于故居不远处的菁山之麓。早年山上还有不少人住,管理故居墓园不成问题,因生活所迫,跟随阎在山上的部属相继离开,只留下几人坚持守墓。张日明1961年结婚,在附近开过当铺,卖过菜,也卖过五金。1985年初,他见四个女儿相继长大,各有归宿,就结束五金生意上山看守故居,一晃三十年过去。

  家住石牌的张日明老人每天搭乘公车上山,打理故居,上香奉果,清理墓园。他从未领取任何津贴,义务为阎锡山守墓,数十年的执著,忠义可嘉,感天动地。

  201015日,台北市政府市政会议通过文化局提案,指定位于阳明山永公路24532弄的“阎锡山墓”为市定古迹。距离墓园不远的故居“种能洞”与红砖楼,在2004年被指定为市定古迹。

  随着两岸交流增多,很多山西人慕名前往阳明山,在萋萋青草之间,寻觅叱咤风云、主政山西38年的“山西王”流落异乡的足迹,体味两岸分割带给他们的思乡和难言的苦痛。张日明老人仍在坚守自己的岗哨,等待着一拨一拨来访的人,给他们重复讲述着“阎长官”的历历往事。

  张日明周而复始地守护,是知遇之恩的报答,还是同乡眷顾的信任?是涌泉相报的义气,还是满腔思乡的寄托?即便老人也未必分得清,习惯,即成他的信念了吧。所谓的成全,或许就是一种圆满。

5.

  杨杰说,离家的路有千万条,回家的路只有一条。但有时候,只能把这种愁和痛,埋在心底,咽在腹中。

  李先生在回信中这样表达:既然他希望维持过去多年的规律,这或许是他自己的一种坚持,让他持续一生的行为和信念走下去,对老人家来说,也算是一种圆满。

  我想,老人不想回乡是自我的选择,与想回来而不得的无奈截然不同。虽然没有成行,但好过一桩心愿得了,也是一种记忆。遗憾之余,亦有欣慰。

  或许,这世上,本没有圆满。(完)


  相关阅读:水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访阎锡山故居巧遇张日明先生寻访阎锡山在台湾的故居

 
 

年青时的张日明与妻小合影

 

 

八十年代张日明与在圆山扫墓的梁化之之子合影

 

 

看守阎锡山故居五十余年的张日明

 

 

张日明向阎锡山墓献花

 

 

张日明老人的陋室

 

 

2010年,阎锡山阳明山故居及墓园成为台北市定古绩,

张日明与原阎锡山秘书原馥庭、阎伯川纪念会理长赵清福在捐赠仪式上合影

 

 

守墓五十余年的张日明老人终于卸下重担,将故居与墓园交与台北市文化局管理

 

 

阎锡山撰写的修建故居石碑

 

 

阎锡山之墓

 

 

阎锡山故居

本文来源:三晋都市报20150509;本文作者:周俊芳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5-05-12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