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孝义金龙山的温暖

 

 

 

 

 

  老实说,若换成以往,零下3℃这点冷,根本不算什么。

    但经历了一个暖冬,而且不是上班宅在办公室,就是下班宅在家中,已被惯坏的身体,便感到一阵阵寒冷。羽绒衣明显单薄起来,后悔来时该多穿点儿。耳朵是可想见的透明,几乎能听到清脆的响声。鼻子也冻得酸酸的,禁不住两三个喷嚏。

    一早从太原出发,车表上所显示的外面的温度,一路上不停变换着,爬上孝义金龙山的中峰顶,在观音大佛脚下停下后,最终驻足在了“零下3℃”。站在寒冷扑面并无风声呼啸的山上,周围的山川尽收眼底,房舍密匝的村落,连绵平阔的田野,蜿蜒而去的河川。只是霭雾蒙蒙的,连天空高悬的日头,也失去了灿烂的笑容。

    前不久,深冬难得的一场雪,像“酒罢已倾颓”的盛宴,变得残雪皑皑,但仍旧凛冽逼人。满山栽下没几年的松树,如稚气未脱的童子军,肃然守卫着一座座寺庙。寺庙是从山脚到山上,随着不同景点建起的,直至中峰顶的观音大佛,可谓“栋宇庄严,丹青绮丽”,气势蔚为壮观。从中能感受到,孝义近些年来的发展与胸襟,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愧2600余年前的“瓜衍县”,似乎抓起一把土来,就能拣出几片 “秦砖汉瓦”。

    金龙山古称 “青云十八甲”,据记载“其巅旧建金龙大王庙,前襟胜水,左涌清泉。山形层叠,恍矗青云之梯,庙貌巍峨,俨开龙门之遥。在昔文人蔚起,仕宦云从,孰谓神灵之默佑,风水之发祥耶!”所祀“金龙大王”名叫谢绪,原是南宋钱塘县北孝女里的一介书生,在“四方奔走,联络抗元”无望之下,留下“一死千年恨不休”的绝命诗,于德祐二年(1276年)投溪自尽,年仅26岁。待到明朝朱元璋起兵后,“谢绪便托梦乡人,今有明主出,黄河北徒以应验。亡国之恨今当报,吕梁相逢必助战”,于是“化身金甲神”,也就是韦驮菩萨,力挺洪武爷“灭元兴明”。后被追谥为“金龙四大王”,其庙遂称“大王庙”。

    尽管谢绪的故事很感人,甚至还有点同为读书人的骄傲,但还是难敌深冬岁末的萧瑟,让我觉得来得不是时候,满怀的兴致放不开手脚。如果换个季节该多好,比如春和景明,绝对是“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以至于心生困惑,万物秋敛冬藏,不知究竟来看什么,最后能收获点什么?

    直到从“行孝仗义,包容大气”的崇孝寺,转至祭祀尉迟恭的敬德祠,又转至金龙泉的放生池前,看着从龙头石雕口中悄无声息滴沥的泉水,终于明白了我此行的目的。在这寒冷的大冬天,我并不是跑来赏景的,而是来体悟“孝”与“义”的,重温那两个久为孝义人所熟知的故事。心中的温暖便由此而生,就像那龙头口吐下的泉水,周围已白花花地结冰,但泉水落下之处,有脸盆那么大一圈儿,却依然清澈如故。

    1300多年前甚至更远,那个家境贫寒的孝子郑兴,在病床前服侍久病不愈的母亲,因母亲想吃肉汤而无钱买肉,便割下自己腿上的肉为母煮汤,此举曾令乡亲无不感动,也令唐王朝感动,唐太宗李世民敕赐,遂改县名(当时叫永安)为“孝义”。而且,在这片为“孝”浸泽的土地上,唐太宗也深得之“义”,获得了日后忠勇无比的尉迟恭。

    隋末大厦将倾,李氏父子于晋阳起兵,所向披靡,摧枯拉朽。唐武德三年(620年),在山西自称皇帝的刘武周,其将宋金刚与唐军相持5个月后,终因粮秣断绝被迫撤退。退守介休后,又被唐军大败,最后落荒北逃。镇守孝义白璧关的尉迟恭,便收留其残兵败将,继续为刘武周坚守残局。李世民深知其武勇出众,遂派任城王李道宗,还有宇文士及去劝降,尉迟恭于是率部举城降唐。对尉的大义之举,李世民十分赏识,任命其为“右一府统军”,后为李氏王朝的建立与安稳,立下赫赫汗马之功。

    金龙山所建的敬德祠,就是用来祭祀尉迟恭的,雕梁画栋高大宽敞的殿内,供奉着尉迟恭和他的两个虎子:尉迟宝林、尉迟宝庆。对于孝义人来说,隋亡唐兴都不重要,结局都是老百姓苦,重要的是尉迟恭的大义之举。在孝义人看来,假如得不到尉迟恭,李氏父子虽说大势所趋,必定要夺取隋朝天下的,但是真若那样的话,毕竟强轮少了一根劲辐,是要多一些波折的。

    可以说,在孝义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孝”与“义”已成为一种精神,代代崇尚传承不息。从人物秉性到风土人情,几乎都饱含着“孝义”精神,即使小小的一眼泉水,比如我眼前的这金龙泉,也有着这方面动人的传说。

    相传金龙山南的下吐京村,有一位大户人家的女儿叫金莲,爱上了金龙山北一个叫柳生的穷小伙,就在现在的金龙泉旁私定终身。可是私定终身后,金莲家里百般的不同意,金莲便抛下家庭以情赴义,不忘曾经的海誓山盟,与柳生过起茅椽蓬牖、绳床瓦灶的苦日子。清朝光绪三年(1877年),孝义遭遇大旱,金龙泉也断流了,周围村庄禾木枯亡,人畜也饥渴而死不少。金柳夫妇二人,便跪在泉边终日祈祷,终致泉水喷涌复出,拯救了一方黎民百姓。在泉水复出的一刻,他们也坐化而去,并且长出一棵柳树来。为铭记小两口的功德,当地百姓便将泉起名叫金柳泉,因金柳泉在金龙山下,后来又改称金龙泉。

    130多年过去了,金龙泉畔早已“沧海桑田”,但那泉水依然清澈如故,尽管不比往日的喷涌了,但是一样滋养着周围的山川,滋养着孝义的地气与精神。还有此时此刻的我,作为一个匆匆的异乡过客,也同样接受了它的滋养,只要瞧瞧濮阳的“将军府”、看看遍地的为富不仁者、品品“啃老族”这个词,就觉得我们这个时代与我们当下的社会,太需要“孝”与“义”了。

    哦,金龙山,此行不虚!(完)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20150225;本文作者:黄风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5-05-05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