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阳曲红峗山千佛洞石窟

 

 

 

 

 

  红峗山千佛洞石窟,位于阳曲县东黄水村东北8公里处的红峗山的悬崖峭壁之上,洞深6米,宽3米,高4米,就在洞内的石壁悬崖上,有近千尊浮雕佛像,这些浮雕佛像多为盘腿坐像,其中还有多尊彩绘佛像,虽然面部表情模糊,彩绘佛像多已色彩脱落,但仍不失其精神,近千尊佛像排列于石壁洞间,场面很是壮观。

  红峗山又名黄花山,山势陡峻,古迹甚多,尤以古洞著称,著名的石洞有马赶祖师洞、黄花洞、地佛洞、六仙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千佛洞。这些古洞基本上都是天然形成的石洞,是大自然上亿万年的鬼斧神工之作,形态各异,造型奇特,给人独特的艺术享受。进入红峗山,自“石门夕照”开始,悬崖峭壁与群峰间的山峦雾气,便会幻化出许多奇特景观,一路上“弥猴捧月”“龙峰叠翠”“卧虎迷云”“观头生烟”“石中古柏”扑面而来,让人应接不暇。就在那群峰林立间,当年东阳曲游击队曾依托红峗山的石洞,与日本鬼子周旋,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
    千佛洞,就稳居于悬崖石壁最高处,洞口虽小,里面却富藏着一个佛音袅袅的世界。前些年千佛洞少为人知,近年,引来不少旅游爱好者和文物考古者。

    汉代以降,佛教从西域传入内地,太原地区正是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交合部。而阳曲又是汉时抵抗匈奴侵扰的主要区域,在宋金时期,更是以“三关”险峻为胜,成为历代统治者看重的一个地方。随着佛教的流传,北魏统治者拓拨氏在平城(今大同)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然后开凿云岗石窟,之后又迁都洛阳,又相继开凿了龙门石窟,这一系列的举动,都为佛教石窟在太原地区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尤其是高欢之子高洋废除东魏自立北齐,并在天龙山开凿了东峰3窟,这些都为阳曲佛教艺术和佛教石窟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佛教源自于印度,在山崖和河谷开凿佛教寺院的习俗,应该也是源自于印度佛教。而太原佛教石窟的开凿,也随着佛教的兴盛,出现了天龙山石窟这样一些著名的佛教造像,同时,也代表了佛教艺术在太原地区的艺术水准。

    千佛洞石窟,是太原佛教艺术和石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佛像最大约25厘米,最小约12厘米。神态安详,造型简洁,盘腿而坐,气势浩大。从佛像造像手法上看,有着鲜明的元代艺术风格。根据石碑记载,千佛洞与地佛洞的重修年代应在大明崇祯年间,依此推算,开凿时间最晚也在宋金时期。千佛洞四周及中央,曾经塑有东方五佛,除中间佛像为泥塑之外,四角都为四尊铁佛,虽然四尊铁佛不知去向,中间那尊泥塑佛像亦已损毁过半,但仍能从残存的佛像上看到这些佛像的精美,以及散发出来的佛教艺术的神圣光芒。

    千佛洞佛像,再一次佐证了红峗山曾经也是太原地区一处佛教活动繁盛的地方。佛教兴,文化兴。可以想象当时的佛教活动,早在宋元时期就已盛行。自然也就不难理解明太祖的嫡孙宁化郡王朱济焕何以要把自己家的佛堂安顿在红峗山。明清时期的大儒傅山先生在身心交瘁的时候,也选择红峗山来修身养性。

    虽然红峗山千佛洞不如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那样有名,但它是佛教进入中原地区,尤其是太原地区后,佛教艺术活动的直接反映。在艺术手法上,它体现了一种微观简洁的创作手法,不以大开大合重刀为主,而是以细小密集的群雕方式,展现了佛教劝世哲学的丰富性,刀法娴熟,比例适中,线条婉转,呈现出一种有别于巨大石窟造型艺术的创作风格,毫不夸张地说,红峗山千佛洞石窟佛像,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刻艺术一颗夺目灿烂的明珠,不仅反映了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碰撞,也对研究佛教艺术在北方地区的演变、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随着红峗山开发的步伐加快,千佛洞石窟的艺术价值,会为更多人赏识。

 

文来源:太原日报20140324;本文作者:庞玉生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5-04-07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