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武生高手”王日飞 |
||
|
他出生于梨园世家,12岁入戏校学艺,16岁登台演出,20年苦苦追求,如今已把武生大戏《伐子都》《淮头关》等稳稳地立在了晋剧舞台上。有观众称其为“新时期晋剧第一武生” “核心提示” 晋剧旧称山西中路梆子,是我省的代表性剧种。上百年来该剧种薪火相传,代有人才,始终走在全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前列,留下了说不完、道不尽的艺坛佳话。但是,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晋剧须生、青衣、花脸、小旦行当,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我方登场尽风光的繁荣景象,而唯有晋剧武生行当近些年却人才偏少,演技渐绝,特别是几位改革开放前后成长起来的武生演员淡出舞台之后,过去曾经轰动于晋剧舞台的武生戏如 《挡马》《三岔口》《杀四门》《八大锤》《战马超》《界牌关》《火神斗白猿》等,已经看不到演出,谁来撑起晋剧武生舞台的明天,成为广大观众心里的一个心结。 就在此时,从第十一届山西省戏剧杏花奖评比展演中,观众发现了以晋剧武戏《伐子都》参加评比展演的青年武生王日飞,他在台上干净利落的身手,难度超常的动作,汲板清亮的演唱,力透舞台的表演,让观众耳目一新,一颗武生新星终被发现的消息不胫而走,迅即传遍戏剧界,评比展演结束,果然不负众望,以高票获得了山西戏剧最高奖“杏花表演奖”。 2014年7月4日,笔者在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排练场见到王日飞。那天,他不顾夏日炎热,穿着又厚又重的练功靠,拿着把子,挥汗苦练武生大戏《挑滑车》。只见他表情凝重,目不转睛,飞腿,搓步,再飞腿,再搓步,耍枪,单手耍、双手耍、转身耍、扔出去、接过来,舞得眼花缭乱,随即一个360度的鹞子翻身,辅之以左右脚交替一蹬,便神不乱、气不喘地做出了戏曲程式规定的亮相动作…… 每天练功都在两小时以上 王日飞,原籍汾阳冀村,这里曾是毛毛旦、梁晓云、田桂兰等几代老艺人的出生地。王日飞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姑等,都是唱了一辈子戏的晋剧演员,祖爷爷是和程玉英一把子的好花脸,真名王福东,艺名疤二黑,在逝去的年代颇有些名气。他就是打小受这样的家庭熏陶,12岁就被父母送到了文水县戏曲艺术学校,开始了他夏练三伏、冬练数九的学戏日子。 他说,他在戏校学习的时候,年龄尚小,因为苦不堪言,偷偷一个人哭过,他有过不想学的念头,但经母亲训导之后,他又开始了各种武功技艺的反复练习。母亲没有多少文化,但她告诉小日飞:学了武生这一行,就得吃苦,没有捷径可走。 可是,有一次翻筋斗,因用力过猛,便一下子翻到了舞台之下,跌到了人群之中,台上乱了,台下笑了,羞得他好长时间都睡不好、吃不香。还有一次练窜爬虎,因没有掌握好技巧,结果把脖子顶到了肩胛骨里,师傅哪里管他疼不疼痛,硬是活生生用力拽了出来。手腕骨折、脚腕崴着的情况不计其数……可是也怪,小日飞却慢慢地舍不下了这门艺术,直到现在,每天练功都在两小时以上。 有一位“粉丝”问他,你已经获得了“杏花表演奖”,演起戏来身轻如燕,几十个劈叉下来,丝毫不见喘气,咋就还要这样去冒着酷暑苦练呢?王日飞略带腼腆地回答说,你们不清楚,做武生这一行,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行家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十日不练,登台就心虚了,我哪敢不练啊! 一步跃到座椅的扶手之上 当时的文水县戏曲艺术学校,是众多县级戏曲艺术学校里办学效果比较突出的。在校期间,他主要是练习晋剧武生行当的基本功,即通过毯子功练习,完全掌握和运用翻、腾、扑、跌技艺,做到高、轻、飘、准。同时,对拿顶、下腰、前桥、后桥、虎跳、踺子、跺子、下桌、过桌、上桌等,也得练习到没有丝毫的偏差。挨骂,甚至挨打,经常发生。王日飞说到这些的时候,并没有些许怨言,而是带着感恩的心情,他说,如果不是当初打下这些基础,如今怎么能轻轻弹跳便一步跃到座椅的扶手之上,随即做出含翎、持剑、厚底朝天蹬呢…… 在戏校期间,老师还反复告诉他,武生演员只要登台,场上就会一直不停地击打武场音乐,稍有放松,就会使人物的精气神塌下来,时至今日,每到一个台口演出,他都会坚持提前到场地熟悉,在心中丈量出尺寸,并保证在演出中分毫不差地做好锣鼓点与人物台步的紧密衔接。 眼神,也是这个时候经老师严格训练,硬是有了聚光的“童子功”,大凡看过王日飞演出的观众,都会对他特亮的眼神发出赞叹。 师傅传授了武生大戏 热爱晋剧艺术的人,都知道老艺人中的武生行当有一位叫得很响的 “三儿生”,被后辈尊称为晋剧武生行当的大师爷,当问及王日飞怎么会成为“三儿生”流派的传人时,他说,在同龄学生中,他应该是比较幸运的一个。 在戏校学艺的时候,老师看他眉清目秀,又很乖巧,最初有想法把他培养成一个旦角演员,但那时候,不时兴男演女,便把他放到了武生行当加以培养,适逢“三儿生”的再传弟子李天喜在文水一带活动,戏校老师便把他推入李天喜的名下,这就有了机会对“三儿生”表演艺术进行系统规范的培养。 《伐子都》是“三儿生”流派的镇台之作,这里把一个邀功自傲、嫉贤妒能、暗箭伤人、心残魂倒的子都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集中反映在开始“争帅”时的拉车、移石等武功动作,又有后来“庆功”时的惊疯、跌扑等武功表演,包括在生命结束前连续做出的劈叉、窜桌、翻高、僵尸等武功绝活,这些细腻生动的表演,把枯燥的刀枪对打变成了勾人眼球的种种人物情态。 在王日飞的成长过程中,马兆录导演是他终身不能忘记的又一个恩师。他在《伐子都》和后来传承习演的《淮头关》等剧目的细节表演上,特别是对情节繁简和脉络张合上,为王日飞下了很大功夫。讲到这里,王日飞感慨地说,今天这两出戏之所以能在晋剧舞台上被观众接受,包括受到专家的好评,与马兆录导演当初精心的辅导与重排是分不开的。 感激嫦娥艺术团的培养 嫦娥艺术团是我省成立较早的民营艺术院团之一,在太原清徐南里旺村的集体从艺生活,不仅为王日飞提供了实践平台,有机会与一批优秀中青年演员在一起舞台历练,而且还让王日飞与小旦演员姜芳同台献艺,成为配合默契的舞台搭档。 在嫦娥艺术团的那些日子,王日飞还参加了曾获杏花大奖的《宫变》的演出,在剧中扮演了戏份极少的御用杀手陶桑,他没有去顾及角色的大小,而是抓住故事情节,尽最大力量,把身上的武戏底子与舞台人物结合在一起,记得在山西省演艺中心观看演出时,出场之后,仅几手下来,场子里便响起了掌声……他说,“杏花表演奖”就是在嫦娥艺术团时获得的,他一直感激嫦娥艺术团对他的培养。包括 《收秦明》《上天台》《花蝴蝶》《下河东》《三关点帅》《龙兴晋阳》等大小角色,都在那里留下了从艺的印记。 晋剧艺术研究院为他插上羽翼 2010年10月,王日飞调入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单位十分重视这个青年武生人才,迅即组织班子,为他加工重排了《伐子都》《淮头关》等,直接提升了这两出戏的艺术品位和看点。 在演武生戏的同时,王日飞也希望参与更多角色的扮演。他说,刀枪棍棒,对打决胜,也需要柔肠百转,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样富有情感。当院领导知道他的想法后,量身派活,便先在新编现代戏《上马街》里扮演了一个底层青年车拴马。这出戏本土味道很浓,包括穿着打扮、方言俚语等,无不让观众感到亲切,在舞台上,他黑色棉袄,黑色裤子,不说一句话、不念一句词,仅把手交错往袖管里一放,便形象而逼真地刻画出了车拴马的性格特征。 最令观众兴奋的是最近一个时期,王日飞在晋剧移植京剧新编历史故事剧《大脚皇后》里扮演的侄儿马高才。这个人物是一个从老家找到皇城来看望皇后姑妈的乡下人,略带几分看到什么都好奇、见到啥人都不怕的“傻气”,可是没想到擅长演武戏的王日飞会把这个人物演得诙谐幽默,令人发笑。 王日飞说,这些都已是他走过的人生往事,为了坚守武生行当,传承武生技艺,撑起武生舞台,他正在山西省京剧院武生名家林修全老师的指导下,加紧练习《挑滑车》。从他聪慧而坚毅的目光中,看到了他对这出戏搬上晋剧舞台充满着信心,我们没有理由不期待着…… “相关链接” 晋剧武生简介 晋剧武生系晋剧艺术的一个重要行当,因所演人物和扮相分为三类,一为长靠武生,身穿铠甲,肩扎靠旗,头戴盔翎,足蹬厚底靴,一般都手执长柄武器,有大将风度和气魄;一为短打武生,穿短衣裤,用短兵器,要求身手矫健敏捷,动作干净利落、优美舒展;一为翻扑武生,不说话,以专门翻筋斗或以跌扑为主进行表演,灵巧自如,诙谐幽默,如一些“猴戏”中的人物等。 “三儿生”(孟珍卿)(1872-1939)为晋剧武生历史代表人物,被梅兰芳誉为晋剧小生泰斗,代表剧目《赵家楼》《十字坡》《马家湖》《斩黄袍》《失代州》《宁武关》等多数已失传。 ■ |
|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20140709;本文作者:龚晋文 陈素萍 |
||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5-03-09 ) |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