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民歌戏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伞头秧歌的唱词特点

 

 

 

 

 

  伞头秧歌的唱词通称为秧歌,是伞头秧歌这一民间歌舞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不同于一般四句体的民歌,又与戏剧性质的秧歌唱词有着本质的区别,是民间口头文学中稀有的艺术品类,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浓郁的泥土气息和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一、即兴编词的演唱特点

    即兴编唱是伞头秧歌最显著的特点,几乎所有的秧歌都是在某种特定的历史背景、具体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中产生的,一首好的秧歌唱词更是如此,歌手们或触景以生情,或遇事而有感,或因人而议论,或互问互答,绝没有毫无对象的无病呻吟之作。

    即兴编词这一特点,首先是由伞头秧歌自身的表演形式所决定的。当伞头领着一支庞大的秧歌队伍表演时,或穿街走巷,或进场入院,或表演节目,这一系列活动,伞头都得用唱秧歌的方式来指挥,并且必须依据当时场地的环境气氛编唱针对性较强的秧歌来拜年问候,答谢评述。由于情况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伞头既无固定的唱词,又无法预先创作,只能见啥编啥,随编随唱。其次是受当地群众审美习惯的制约。对于一个伞头来说,即兴编唱是最起码的要求。伞头在任何场合,绝不能演唱社会上流传的现成秧歌,甚至不去重复自己曾经唱过的秧歌,否则观众就不买账,说你在吃剩饭,会被认为没出息,严重时还可能当场起哄,使你无法下台。相反,只要是即兴创作,即使质量低一点,观众也能谅解。这种传统的审美习惯势力,也迫使伞头不得不即兴编唱。所以伞头秧歌的唱词永远新鲜,永远使人无法提前知道它的内容,也永远使人感兴趣。伞头秧歌这一民间艺术之所以有着顽强旺盛的生命力,经久不衰,一直保留至今,这恐怕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伞头秧歌好在即兴,贵在即兴,离开即兴谈论伞头秧歌便无多大意义。即兴秧歌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准,二是快。所谓准,就是要求针对性强,要唱出特点,唱出本质,唱出人们的心声,见东说西,抓不住特点,所答非所问或模棱两可,似是而非,都不算好秧歌,必须在准的基础上再求快求好。所谓快就是指表演者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编好唱出,一般从准备到开口在几十秒钟之内,最长不得超过一分钟,否则就算失格,观众亦会产生不耐烦情绪。这种创作过程又是在紧锣密鼓声中、众目睽睽之下进行的,场面非常热烈,气氛极度紧张,不仅歌手的思维高度集中,连观众也为之提心吊胆,还要快速编好唱出,这确实非常不易。

 

二、灵活多变的格律结构

 

    伞头秧歌的唱词一般为四句一首,可以独立存在,一首秧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大致可分为七字句、十字句、九字句、十二字句四种格律结构。A、七字句式

    每句唱词基本由七个字组成的秧歌,称为七字句式秧歌。这是伞头秧歌传统的唱词结构,许多著名老伞头的秧歌基本上都是七字式结构。七字句式秧歌与古诗七言绝句和近代七言四句体民歌极为相似。它的特点是清晰明快,易记易传,但由于字少容量较小,编唱起来难度大。七字句式的秧歌结构为二、二、三。例如:

    打起鼓来敲起锣,吹起唢呐扭秧歌,

    元宵佳节多红火,你唱我对歌成河。B、十字句式

    每句唱词基本由十个字组成的秧歌,称为十字句式秧歌,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格律。它与戏剧中的十字句唱词相近,只是无上下句的区别。十字句节奏平稳,宜于抒发情感,而且字多容量较大,易于表现较复杂的内容,是近年来年轻秧歌手普遍采用的一种格律。但由于字多,不易记,

    不易传,这是它的弱点。它的基本结构为三、三、四。例如:

    咱临县闹秧歌历史悠久,年年价到正月又唱又扭,东西山上下川黄河西首,秧歌队像彩龙遍地奔走。C、九字句式每句唱词基本由九个字组成的秧歌,称为九字句式秧歌。它是介于七字句和十字句之间的一种格律,特点是轻快活泼,节奏跳跃性很强。其句式结构为三、三、三。例如:

    秧歌队来到了我家门,欢欢地到门口来欢迎,满满地斟起了酒两盅,高高地举起来表表心。

.十二字句式每句唱词基本由12个字组成的秧歌,称为十二字句式秧歌。它是十字句秧歌的演变和发展。由于字多,容量更大,表现内容也丰富,但同样不易记、不易流传。这类型的秧歌往往成语很多,有时甚至基本由成语组成。十二字句式秧歌的基本结构为四、四、四。例如:

    元宵佳节灯火辉煌喜气洋洋,晴空万里春回大地鸟语花香,喜逢盛世万民同乐高奏凯歌,祝愿大家万事如意身体健康。上述四种格律是伞头秧歌的基本句式结构,在实际演唱中并不都是如此规整。多两个字或少两个字的情况是很正常的现象,甚至有个别句子要超出20个字。字多了就紧缩在节奏里面或重复旋律处理,字少了就加进些衬词衬字来弥补。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几种结构的混合使用,虽属正常现象,但不多见,而且效果也不佳。

    一首好的秧歌,不管采用哪种格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立意要深刻,结构要完整,布局要合理,结尾要巧妙。表演者开口唱秧歌,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这首秧歌的中心思想,即表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这就是立意。立意是秧歌的核心,是一首好秧歌的先决条件。对于同一种环境对象和问题可以有若干种态度,称颂、鼓励、讽刺、揭露均可,但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比如曾有一位伞头在大庭广众面前问另一位伞头“怕不怕老婆”,他可以回答“怕”或“不怕”,也可以回避,关键是要唱出“怕”或“不怕”的道理,即使回避也要回避得有理由。这就是立意,最后他唱了如下四句:

    如今的老婆说了话,哪个男人敢不怕,

    莫说是我的这两下,即使你师傅也没招架。他承认了怕,但说怕老婆是普遍现象,他怕得有理。而且这方面他的师傅怕得更厉害,回答得十分巧妙。立意确定之后,就得立即着手选取有关方面的内容,并迅速组织词句,决定韵脚和格律结构。接下来就是如何布局,一般来讲应将最能表现主题和最精华的句子放在最后,以出效果,犹如曲艺中的“包袱”。而其余三句均作为最后一句的铺垫,最好是一层进一层,步步深入,最后“开花”,正如一首介绍秧歌的唱词:

    唱秧歌必须要内容集中,四句为一首多用比兴,头句起二句承三句引申,第四句做总结画龙点睛。

 

三、通俗明快的语言艺术

 

    伞头秧歌所使用的语言,以临县方言为基础,这是其形成浓厚的地方特色的主要因素。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语言是伞头秧歌创作的宝贵源泉,其主要特点是通俗明快、自然流畅、雅俗共赏。秧歌是一种听觉艺术,观众对唱词内容的理解、欣赏、体味以至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全靠听觉来完成。这就要求它的语言必须是通俗易懂、明快自如,唱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清新悦耳,如同流水一般。晦涩、拗口、古僻的词语不仅不易唱,也不易听。即使是艺术性很强的文学语言,如果观众听不懂,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此外,伞头秧歌还调动了几乎所有的修辞手法,来增加它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

    【比喻】红花全凭绿叶配,你唱秧歌我答对。鞭杆曲成卜篮系,把我的伤心事提一提。【夸张】肚子是个秧歌窝,秧歌更比牛毛多。【对偶】春风春雨春光好,喜天喜地喜今朝。【排比】辛辛苦苦赚了钱,顺顺利利心里甜,欢欢喜喜大团圆,高高兴兴过新年。伞头秧歌的语言非常独特,它既不同于书面文学语言,又不是原始的口头语言,而是经过加工、提炼、修饰之后的口头文学语言。能够熟练掌握、运用这种语言,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有的伞头唱了几十年也摆脱不掉民间原始语言的束缚,显得粗俗低下,甚至不堪入耳。知识分子出身的歌手又难于跳出文学语言的圈子,虽然高雅了些,观众却不易听懂,更谈不上理解。

 

四、和谐独特的地方音韵

 

    伞头秧歌基本上是按临县方言的发音吐字来演唱。据研究当地方言的专家李小平同志介绍:临县方言属晋西吕梁片汾洲小片。由于历史上交通不便、建制固定等原因,临县方言受外地影响较小。因此形成一种独特的地方音韵。若粗浅地与北京语音比较,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1.声母基本一致。临县话有二十四个声母(包括零声母在内),北京话有二十二个声母。

    2.韵母的对应关系比较复杂,若以北京音单韵十三辙的标准来对照,则临县方言中的“中东”、“人辰”、“发花”“遥条”、“怀来”、“由求”、“一七”、“姑苏”等八个韵辙基本和北京音韵相同,其中“中东”和“人辰”可以通韵,而“发花”中由韵母 ian 和声母构成的字,在临县方言中则有很大一部分将韵母 ian 变成了 ie 属“乜斜”辙。如边(bie)、篇(pie)、天(tie)、尖(jie)、仙(xie)、年(nie),连(lie)等,“飞灰”韵中的许多字又变成“怀来”辙,如:培(pai)、煤(mai)、雷(lei)、辈(bai)、配(pai)、妹(mai)、对(duai)、退(tuai)、会(huai)、罪(zuai)等;“江

    阳”辙在临县方言中比较接近北京音,但混入不少“歌波”韵中的字,如歌、波、多、拖、罗等。

    3.在声调上,北京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临县话则多了阴入、阳入两个声调,两者有着明显的对应规律。阴入和阳入两个声调的字分别都可同韵,如七、出、急、吃、则等等。

    伞头秧歌的唱词统一都押脚韵,即每句末尾一个字要求合辙押韵。四句同韵是伞头秧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但在上世纪30年代之前,特别是文人所唱的秧歌,有许多是一、二、四句合辙,第三句则可换韵。如拜碛口黑龙庙的秧歌:

    卧虎灵山多出众,座在东晋向西秦,湫水黄河分两岸,黎民百姓享太平。上世纪50年代以后,这种押韵格式的秧歌已很少见,现今实际演唱中已基本绝种。除了四句同韵外,有许多名家的秧歌还特别讲究四句用同一声调,即同声同韵的特色。演唱起来音韵更为和谐,从而增强了秧歌的艺术感染力。

    上述四个方面的论述,只是伞头秧歌唱词最基本的概念,歌手在实际演唱中更为复杂多变。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其创作规律,还需在实践中加以认真仔细地研究、探索,从中体会其中的奥妙。

 

文来源:太原日报20140715;本文作者:郭丕汉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5-03-09 )

太 原 道 >> 民歌戏曲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民歌戏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民歌戏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