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对联与晋商文化

 

 

 

 

 

  美和善的传承
  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晋商也十分喜爱对联,以这种形式传承着自己善良的为人理念和感恩的文化精神。

说起晋商与春节的关系源流,最著名的就是大盛魁的故事。据传,身处口外的山西太原府人王相卿、史大学、张杰在店铺初创时陷入困境,除夕之夜,只能熬锅小米汤。就在他们愁眉相对时,一个老人敲门而入。看着老人又饥又累的样子,他们忍着饥饿,把仅有的一罐米汤让给老人喝,又安排老人歇息一晚。第二天,老人不见了,只留下了一个包裹。他们等了许久,一直没有等到那位老人回来。他们打开包裹一看,里面竟然全是银两。后来,三人商量借用这些银子作为商号周转资本,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记起老人(他们认为是财神的化身)“包裹留银”的恩赐,三人决定设立一只独立的股份,起名“财神股”,并且把每年的红利记入“万金帐“,以期有朝一日能还给老人。为了不忘创业初始的艰辛,掌柜们规定每年的春节,商号里所有人要喝一顿小米汤来纪念上苍的恩赐,警示后人不能忘记忠厚待人的为人之本。

这个故事在晋商中影响极其深远,既有中国善良纯朴、宽厚仁爱的传统古风,也有传统哲学中积德自有好报的因果思想,更有晋商诚信为本的道德观念。

在咸丰年间晋商编录的对联中,“积善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心作良田

百世耕之不尽,善为至宝一生用之有余”,是晋商们为善理念的体现,告诫后人,无论经商还是做官,以一颗善良的心,对待每件事每个人,就会收获成功。同时,还有一层更深刻的意蕴,就是善心的修成,需要坚持不懈的磨砺,不能有一刻的松缓。

乔家大院的名联“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己;惜衣惜食非惜银,缘惜福”基本上是儒家“德位相配”思想的反映,教育人们不要只是享福,重要的是应懂得惜福。

当然,在晋商的楹联中,不仅有留诸后世的经典精神,也有盼望财运的美好希冀、热爱生活的四季美景、节日送出的良好祝愿。

“瑞日飘飘照破梅花枝上玉,和风霭霭吹开杨柳叶中金”,是晋商春联中的佳对,联中雪压梅花,艳阳消融,在写联人眼中,倘若美玉;春风习习,杨柳吐蕊,在写联人看来,也是柳叶如金,不仅是晋商美好祈愿的千古传递,也是美丽春景的传神描绘,包含着希望来年的生意灿烂如金,也希望未来的生活温润似玉的愿景;“布衣得暖皆为福,茅舍平安总是春”,是晋商平安是福、知足得福的思想表达,在晋商看来,人应当知足,知足能平心静气看待任何境遇,主张人不要满足,满足也许会产生懈怠情绪,失去进取之心。

由此可知,借助对联进行德行礼仪的教化,传承善和美的思想,是晋商文化传承的一大特点。

晋商庭联:商与书

明清晋商兴盛时期,山西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买卖兴隆把钱赚,给个知县也不换。”当时,全国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这句民谣反映了山西人已经能够冲破世俗观念,去商海搏浪。清雍正二年(1724),山西巡抚刘于义给雍正皇帝上了一个奏折,大意是:山西人有一种积习,重利甚于重名,但凡年轻的俊秀之才都去经商,稍微差一些的宁愿种地或当兵,最差的才读书应试,所以看不起读书人已成风气。这或许偏颇,但也不是空穴来风。

从山西商人的发家史看,经商并不完全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几代晋商为此献出的不仅仅是生命,他们饱尝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晋商累积财富的过程中充满艰辛。

随着晋商的发迹,晋商逐渐认识到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而,晋商也开始了对文化的重视。从明末以后,晋商的家训、庭训中,教育子女读书明理,就成为一种主流,晋商的对联中体现了这一点。

“处世无如为善好,传家惟有读书高”,是晋商们传家教子的共识。在王家大院,有一副对联,文字简洁,意蕴深刻,上联“做无品官,行有品事”;下联“读百家书,成一家言”。上联讲的是品格,认为人无论身处何位、担任何职,都应在一言一行中体现出自己的修养和品德;下联则告诉后人,要博览群书,以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品格法古今完人,知识要独辟蹊径,直到今天,这一道理仍被晋商们奉为圭臬。乔家大院也有相同内容的一幅对联,“敏而好学无常师,和而不流有定守”,上联讲学习不能固守一家之言,下联则既是讲学习,也是讲人生,意思在于无论学习还是做人,要和而能容,有容乃大,但又不能随波逐流,丢失主见,在世俗纷乱中,要坚持自己的操守。

晋商对联抄录中辑入的“寄兴常思吟好句,钟情最爱读奇书”描绘的是晋商高雅的读书品位,“传家礼乐宗东鲁,经世文章齐盛唐”正是晋商们学文知礼的传承源流,“百代家声礼乐诗书孝悌,一堂春色椿萱棠棣芝兰”“花草盈阶含天地无穷生意,经书满架载圣贤不尽遗言”“读几卷儒书东鲁高山凭仰止,培数株花柳洛阳春色与平分”等等,这些读书劝学的奇联,字字珠玑,珠联璧合,读之品之,雅儒风流之气跃然纸上。

晋商楹联:俭与诚

    有人说:勤俭持家是山西商人的家训,“小气”是山西商人的本能,这大概是晋商的发起大多都饱尝了艰辛、经营发展的过程又充满了坎坷的原因。用丰德票号老板马洪翰的话说:“丰德号在北方吃过北极的冰,跨过大漠尝过飘飞的雪花,东面蹚过东瀛的海水,南方也喝过岭南的雨水。”所以他才有了“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在一日当尽一日之勤”的为商理念对联。毋庸置疑,处处讲求节俭,是晋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许多对联都有勤俭持家的内容。王家大院楹联“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示儿孙两条正路惟读惟耕”是其中的代表,不仅反映王家克勤克俭的家风,也反映王氏一门耕读传家、不敢忘本。晋商抄录的此类对联非常多,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居家妙诀勤而俭,处世良方恕且知”“时时培植田生玉,日日辛勤土变金”“丹桂有根独长诗书门第,黄金无种偏生勤俭人家”“志在光前惟有诗书教子,心存裕后莫若勤俭持家”等,都是以祖训和经验教导儿孙要勤俭。

    其实,在晋商文化中,克勤克俭固是常态,诚实守信才更显气度,诚实守信甚至成为大多数晋商融入血脉的生命本能。

    1926年,冯玉祥要走大德通票号500万石粮食、150万银元,大德通元气大伤。到了1930年,蒋、阎、冯爆发中原大战,当时,山西发行一种钞票叫晋钞。阎锡山失败后,晋钞急剧贬值,最后,25元晋钞只抵一元新币,大德通面临生死抉择。其实,这是大德通东山再起的绝好机会,它可以拿晋钞兑付别人的存款,趁机发一笔横财。但是,大德通把多年积累的老本,投入到兑付存款之中,这是大德通做的最大一次的赔本买卖,造成30万两白银的亏空。两年后,有着8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大德通悄然歇业。东家乔映霞神情凝重地说:“即使大德通为此倒闭,也不至于让自己人沦落到衣食无着的地步,对于一个储户来说,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对他们的威胁将是身家性命,两者相比,孰重孰轻,不言自明。”乔映霞凛然面对危难,始终不忘诚实守信的做法,正印证了乔家大院的一幅对联“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事无奇但率真”,也真正体现了晋商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克勤克俭,但无论何时,都始终把诚实守信视为生命,不惧生死存亡的考量,要留晋商清白之气、诚信之宗的传统美德。这或者正是我们今天加快转型发展所需要的正能量吧。

    正是有了这些佳联妙语,有了这些传统古训,晋商才代代相承走过半个世纪的灿烂,才能在今天仍然感动和激励着我们铸造一流省会城市的新辉煌。“四海委托闻忠信,千里交游感至诚”是我们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守义以经营积玉堆金不比浮云富贵,秉公而贸易货真价实悠然达士风流”是我们放之四海的“座右铭”,“得大道以生财惟由义路,本精心而致富永浚利源”正是我们吸引四方的“宣言书”。

    在晋商遗存的对联抄本和辑录的佳句妙联中,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充满着对幸福的渴望,深藏着对后人的启迪,蕴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散播着中华古老文明的光彩,体现着晋商先辈的圣哲智慧,也昭示着我们走向小康的光明之路。

勤劳忠厚的立商之本

    春节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就揭开序幕的。对于晋商这一特定的群体,当然不仅是要糊住灶王爷的嘴这么简单,他们还有着更重要的事要做,就是举行祭祀典礼。

    进入腊月,许多晋商店铺的清算都要赶着腊月二十三之前完成,过了这一天,就基本进入了“年”的氛围,各家各户要开始筹备年货了,所以,一年的辛勤经营,四季的起早摸黑,都要在这天之前有了结果,这样就可以归还欠款、收缴欠账、按股分红,特别是小伙计们能拿到工钱,表现勤快的,还会有金额不同的红包。能拿着这些钱回家过年,自是最快乐的事了。

    腊月二十三傍晚,东家会安排把灶台清扫干净,在中央用红纸设一灶君神位,两边贴副对联,一般是写着“灵光司火德/正气格天庭”,神位前有香炉青烟、祭祀供果,自然也少不了糖瓜之类甜品。大户之家,还会有猪羊、鸡鸭、卤肉、酒菜,意思不外是盼望灶王爷到了天上,能为人间祈福,为自己美言。

    关于灶王的传说很多,之一是:灶王爷姓张,他的妻子郭丁香贤惠勤劳,张却将她赶出家门。郭丁香离开前只带了一头黄牛,靠自己的辛勤劳动,生活渐渐好起来。张却将家产挥霍一空,靠乞讨度日,眼睛也瞎了。有一年的腊月二十三,张乞讨到丁香门前,郭丁香给他一碗热面条,他听出妻子的声音,吃着熟悉的香味,感到无地自容。此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于是钦封张某为灶君,掌管各家灶房事务,人们从此称他为“灶王爷”。

    晋商们有感于郭丁香的勤劳和善良,认为这正是经商做人的基础,所以就有了“赫变声光通赤带/馨香烟祀奉黄牛”的祭祀对联。

    晋商在风云天下的五百年间,始终把信誉作为最主要的生命线。在太原的益源庆就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年腊月二十三,大掌柜从外地要款回来,发现一批已经卖出大半的醋味道不对,一尝已经有些变质了,可外面排队买醋的人还很多,大掌柜于是命人将卖出的醋全部拉回,当着顾客的面全部倒掉,并教育店伙“经商先做人,做人先修德”。这样的事例在晋商店铺中,不胜枚举,所以晋商们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很多都贴着“但得回头便是岸/何须到此悔前非”的对联,不外是规劝子孙,要本着良心做事,也有了“积善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的警世名联。著名的灵石王家也留下了“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示儿孙两条正路惟读惟耕”的经典家训对联。   

诚信守德的为人之本

    晋商们的除夕夜最主要的是迎财神。祭祀的方位是按当年的五行来确定的,在财神位前高香三柱,敬酒三杯,香茶供果,鸡鸭鱼肉。在接财神时,晋商们贴的对联,也别具特色,“福自己求,享受的方能享受/财为人聚,宽容了要会宽容”是晋商们常用的,因为不仅包含了自力更生,勤劳求富的思想,也蕴藏着告诫子孙既要节制,更要宽容的处世价值,因此,录入了“晋商对联钞本”,为众多商家采用。

    晋商中最为特别的,是大盛魁的故事和除夕夜的功课。据传,身处口外的山西太原府人王相卿、史大学、张杰在店铺初创时陷入困境,除夕之夜,只能凑合着熬锅小米汤过年。就在他们愁眉相对时,一个头戴皮帽、身穿蒙古袍、背着一个大包裹的老汉敲门而入,看着老人又饥又累的疲态,虽然自己也很饿,但醇厚的天性,还是让他们忍着饥饿,把仅有的一罐米汤让给老汉喝,又安排老人歇息一晚。但第二天起来,老汉不见了,只留下了一个包裹。包裹里面是白花花的银两。又过了些年,他们三人借用老汉留下的银子作为商号周转资本,把商号生意做的风生水起。记起老人“包裹留银”的恩赐,三人决定再设立一只独立的股份,起名“财神股”。并且按财神每年分红利记入“万金账”,望等有朝一日能还给老人。为了不忘创业初始的艰辛,掌柜们规定每年的除夕,商号里所有人要喝一顿小米汤来纪念上苍的恩赐,警示后人不能忘记忠厚待人的为人之本。

    这个故事在晋商中影响极其深远,其中既有着善良纯朴、宽厚仁爱的传统古风,也有着古老哲学中,积德自有好报的因果思想,更有着晋商永葆诚信为本的道德观念。

    晋商号称儒商,有些晋商更是诗书大家,从其对联中可见一斑,“花笑鸟啼市尘中亦有园林风致/貌恭言让交易内岂无礼乐工夫”,体现了晋商雅儒自信的潇洒态度。晋商的春联中人生哲理、艺术品位俱是上佳,“霁月和风一家仁德乾坤厚/碧桃丹桂万卷诗书雨露深”,既有书香卷卷,也有仁道家风;“丹桂有根独长诗书门第/黄金无种偏生勤俭人家”,则传承了诗书礼仪的古训,更结合了勤俭持家的经验;“乔木倚云栽会有风声联北极/梅花因雪放喜传春信到南枝”,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和美好的祈愿;“光前须种书中粟/裕后还耕心上田”,是家训春联中的极品,上联警示子孙,要在显耀前,赶快认真读书,才能有好的收成,下联告诫后代,致富后更要注重道德修持,永葆诚信传统才能延续福运。

见利思义的价值之本

    晋商的奋斗历程体现着鲜明的义利价值观,明代著名晋商代表王现说过这样一段话:“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天之鉴也。”太原商业界直到民国时期,一直恪守着“见利思义,报国真谛”的义利观,在许多人看来“见利思义”从情理上更符合商人的本性,从内涵上也包括了“以义制利”的价值取向。

    在太原府的乔家最繁华的时期,门前马桩上常常拴着几匹骡马,任何经过之人遇有急事,都可以牵来代步。所以晋商常有“福祉元来仁里厚/祯祥自是德门多”的门联,乔家的茶叶生意也一路畅行,做到了口外。

    清光绪三年(1887),山西遭受了三百年来最大的一次旱灾,颗粒无收的情形到处可见。灾荒持续了三年,据清政府的官方文献记载,当时山西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于这次灾荒。

    发生这样严重的灾情,商人也不可幸免,众多的晋商家族中,常氏家族的损失尤为严重。常家想出各种办法来渡过难关,包括省吃俭用,缩减开销。但与此同时,令很多人不解的是,常氏家族在这个紧要关头对外宣称,拿出三万两银子在家族祠堂中修建戏台。

    其实常家并不是要在这么个困苦时期摆阔气,而是借此给车辋村的和邻村的乡亲们赈灾,只要你能搬动一块砖头,我今天就管饭,常家的善良举动,用修造戏台这样的借口掩盖起来,目的是能让那些得以救助的人留有自尊,同时通过辛苦劳动换来一餐一饭。大灾持续了三年,常家的土木工程也持续了三年。这其中的利益损失何其之大,而其中的道义又何其醇厚,心地又是何等的善良,晋商的一副对联正是这种义利观的最好注解:“与人到处无非义/生意之间即是春”,所以他们也留下了“心作良田百世耕之不尽/善为至宝一生用之有余”的感言,更常有:“尽仁孝之诚无忘春露秋霜/思祖宗之德常念木本水源”教育后人要时刻本着仁义孝敬之诚,不忘祖宗和乡里帮扶之义的劝诫之对联。在大多数晋商看来,“心地上无波涛随在皆青山绿水/惟田中有化育触处见鱼跃鸟飞”,以一颗平静的心尽心做事,做到宠辱不惊,自然天涯处处皆芳草,时刻保留心田的警惕,接受经验教训,定能走向成功。

    这些发黄的晋商对联,穿越过百年的时空烟雨,拂去弥久尘封,带着笔墨清香,展示给我们的是晋商文化——“见利思义”的核心价值观。

 

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乔明香杨红卫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5-03-09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