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曾风靡欧洲市场百余年的潞商草帽辫

 

 

 

 

 

  上世纪初,只要人们一提到山西潞城出品的草帽辫,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是这样的一个潞商坐标性品牌产品,在清朝、民国时期,德国商人在上党开设多家洋行驻地收购,90%的产量出口到欧洲的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等10多个国家,也曾一度销往日本、新加坡、加拿大,在京师也曾设立对外销售的分庄铺号,产品美名享誉世界。

    然而,目前潞商的草帽辫又在哪里?北京的分庄又何以消失了呢?

    中秋节前夕,我和山西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小郭驱车来到了位于距微子镇东南六七里路程的靳村,全村450多户人家,千余口人,从村西的一座老庙看出该村的历史最少在元末就已存在。一听我们要了解潞城草帽编织的历史,以及在北京分庄的历史轨迹,村外摆着小烟摊的靳村村民刘树庆向我们介绍了村里能说出“潞商草帽辫”故事的几位老者。

    潞城草帽编织业,也称 “山西白”,简称草帽辫。据考,其历史悠久,最早在周代古人就掌握了草编工艺。《诗经·葛履》有记:“纠纠葛履,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这是远古人对草编鞋履的描述。上党的草帽编织,其实,历代都是以潞城为中心,又辐射到周边的黎城、平顺、壶关等多个县的乡村,在这些县、镇里多有妇女长期从事此项编织手艺。由于长久以来一向以潞城草编为代表,故上党潞商各县草帽编织产品多冠以 “潞城草帽辫”的美名出售。

    十九世纪末,欧洲本土异常流行草帽,其国内出现麦秆资源严重供不应求时,德国草帽商人依赖其占领山东半岛的殖民统制势力,眼球便盯在了中国北方丰富的麦秆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身上,经济入侵之手伸向东方。在中国开办洋行,大量廉价收购各省乡村妇女为其编织的草帽辫条,然后运回欧洲加工成型,草编商品获利巨大。当时,在中国的北方乡村由于此项编织行业能给贫寒的劳动者增加点收入,各地从业者争先效仿,编织手艺很快在农村妇女中流传开来,山东是最早兴起地,之后,大约在清朝咸丰末年进入山西,特别是上党地区的潞城、平顺、黎城贫苦的山区妇女把编织草辫当做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看待,并以笃诚的态度不断提高编织的手艺质量和编织速度。这一时期,潞城草帽辫以颜色白净、光亮润泽、宽窄均称、轻柔薄韧、平整无茬、编结紧密为特色而闻名遐迩。

    而百余年的草帽辫历史轨迹当中,潞城则逐步发展成为集编织、收购、输出草帽辫的著名产地和集散地。德国商人趁势蜂拥而至,在这座规模并不算大的潞城老城里,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上德国人开设的 “怡和洋行”“礼合洋行”“永兴洋行”“美最斯”等六七家外国洋行,异国风格装饰的洋行门面在潞城城里的马路两边异常显眼,洋掌柜隔三岔五时不时地在自家店铺门前出入,吸引着来来往往客商们的眼球。个别掌柜的中文说得还挺好,关键时刻也能同上门交草编者聊上几句。他们店铺林立,掌柜的蓝眼睛高鼻梁、金黄的头发和拉长口音、不熟练的汉语,都让当地的人们好奇,特别是高于市场收购价的利益驱动,使得四邻八乡的人们争相赶来,生意异常红火。

    潞城草帽辫在京城设立分庄的历史,发生在清末,庄主是潞城微子镇靳村的靳存仁,他利用常年在京城经商又认识几位德国商人的关系,长期负责收购潞城靳村四周的草帽辫,然后运输到京城进行加工。当时,潞城草帽辫的声誉很好,靳存仁的草帽辫机械加工始于清末,成型出口到欧洲各国,经营大约20余年后,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他歇业回到故乡。我们拿着从微子镇发现的一幅潞城靳村草帽厂北京分庄的老广告,来到村里,大致了解了以上情况。

    74岁的村民张兰则老太太说:我们年轻的时候,潞城村村镇镇的妇女大都在编织草帽辫,编出水平、成绩突出者就要数靳村的村妇李芝兰了,上世纪50年代,李芝兰由于手艺精湛、掐辫产量高、出手快,还特别当选为省劳模,出席了在太原召开的大会,传授她的草帽编织技法和掐草编条的好经验。靳村周边十里乡镇妇女都称她“掐条能手”。

    《山西名产》记载:“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国际市场对潞城草帽辫也十分欢迎,1958年潞城全年产草帽辫67万斤,编织各种草帽25万多打;1959年草帽辫年产量提高到12万斤,如果到欧洲、亚洲的一些国家和港澳等地区,便可看到外国朋友和侨胞们头上戴的正是潞城草帽辫编织的草帽。”有媒体披露,上世纪70年代戴高乐来中国访问时,中国政府赠给他的礼物就是“山西白”大沿帽,这顶潞城“山西白”把中国人民的友情再次带到了法国,很多法国朋友现在都忘不了那顶中国帽。

    盛行欧亚大陆百余年的潞城草帽辫,如今为何销声匿迹?农村妇女的此项手艺何以断档?消失之谜又在哪里?根据大量的资料显示,其原因主要在于:

    首先,用于草编的上好麦秆匮乏,原料质量下降。编掐草帽辫,关键是选好料。但在上世纪60年代前后,我们单纯追求粮食产量,小麦的品种变为粗秆、黄秆,“山西白”受到影响;再加之机械收割后导致麦秆损坏浪费,人们也不肯下功夫去做草帽辫的前期工作。

    其次,尽管潞城草帽辫做得异常精美,但妇女们付出的时间和功夫与所获利润不成正比。民国末年,农村每个妇女平均三天编掐一斤草帽辫,所得到的收益,也就是一顿普通的饭钱。

    第三,德国在潞城收购草帽辫的洋行关闭撤出。不仅仅是以上的这些原因,还存在出口口岸中间商人的以次充好,很多次在天津口岸,中间商人为追求利润,将一部分质量低劣的次品草帽辫掺在好的商品里,按优等品出口到国外,使德国在长治的洋行信用大跌,销路受到严重影响,洋行先后关闭撤出。

    第四,欧洲市场供大于求。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农村经济得以全面恢复,当地的草编业得到了很好的复苏和发展,这样一来,欧洲当地的草编原料比从中国的市场购进成本要低许多;再者,欧洲市场的需求量大大缩水,也是导致潞商草帽辫业渐渐萎缩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来源:山西日报20131031;本文作者:田秋平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5-03-09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版权声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扬三晋文化为目的的非赢利性个人公益网站,在转载选用部分文章时,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请著作权人及时联系本站以沟通解决涉及的版权和相关事宜。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